28__Ops三部曲之一:配置管理
文章目录
你好,我是四火。
欢迎进入第五章:寻找最佳实践。本章我们会讲到 Ops,由于 Ops 的范围实在太广了,因此从今天开始,接连三讲,我们会讨论 Ops 的三个常见话题,今天要谈的就是其中的第一个——配置管理。
我们总在谈论 Ops,所谓 Ops,指的就是 Operations,如果你专门去搜索,你恐怕也很难找到一个准确的定义。在中文翻译上看,“运维”这个词用得比较多,但是我认为 Ops 的含义明显更为广泛。我的理解是,和实际的软件开发和质量保证相对应的,环境搭建、配置管理、自动化流程、部署发布,等等的实践活动,无论线上还是线下,无论它们是在开发测试环节还是产品发布环节,都可以算作 Ops。
当然,我们并不需要执着去找出 Ops 和开发、测试的分界线,它们实际是互有重叠的,我觉得维基百科上的这张图就很好地展示了这一点。
我想很多程序员不喜欢 Ops,也不愿意谈 Ops,这都可以理解,毕竟,和开发本身比起来,它没有那么多的创造性,有时甚至属于“重要但无趣”的工作。但是,我必须要强调的是,不只对于全栈工程师而言,Ops 能力对于每一个通常意义上的软件工程师来说,都是必须要锻炼的重要方面。
需要明确的是,我今天要讲的配置管理,我认为就是 Ops 的一个重要部分,它关注的是软件代码以各种形式,在项目的各个阶段存在的配置。几乎每个做运维的人都要经常去修改大量的线上配置,无论是来自操作系统还是应用本身。这个话题很少有人谈及,但却存在于每个程序员的日常工作中。
常见的配置方式
在实际的项目开发过程中,当我们讲到“配置”的时候,其实隐含了许多不同的方式,这些方式有时候看起来差不多,实际却有着最适合的场景。
1. 源代码中的常量
代码常量是一种最典型的配置方式,它的特点是定义和使用方便,且只对开发人员友好。每次变更的时候,都需要改动代码,经过一定的测试和 Code Review,之后还要通过指定流程的部署,才能发布到产品线上。
通常来说,项目中常量类的定义有着明确的规约,比如这样的示例代码:
public final class ProductConstants {
private ProductConstants() {}
public static int MAX_NUMBER = 9999;
public static String DEFAULT_CODE = "123";
}
你看,上面的常量类包含的要点有:
- 类名直白且具体,这个 Product 修饰很重要,避免了过于一般化的常量类定义,从而限制了它的职责范围;而这个 Constants 则说明了类的属性,一眼就知道它是干什么的。
- 被定义为无法实例化的(即将构造器私有化),无法被继承的(即使用 final 修饰)。
- 常量都使用 public static 修饰,这样就可以直接访问,而不需要实例化这个类。
值得一提的是,在我参与过的项目中,有的程序员为了强制编码的时候只能定义 static 属性来表示常量,会使用 interface 这样的方式,即使用接口来存放常量。效果自然是能达到的,但是这个方法有些投机取巧(毕竟和 interface 关键字所应该表示的含义有明显偏差了),我认为这是一种反模式。
2. 代码中的配置文件
代码中的配置文件也很常见,它们从 Java、Python 这样的编程语言中脱离出来,但是依然作为源代码的一部分而存在。那为什么要这样做呢?
简单来说,就是为了“解耦”。
而就是这个“解耦”,带来了诸多好处。例如最小职责,单一职责,即配置文件做且只能做配置;再例如可以将同一类的资源放在更合适的地方统一管理了。
举例来说:
MessagesBundle_en_US.properties
MessagesBundle_fr_CN.properties
MessagesBundle_de_DE.properties
你看,这样的 i18n(Internationalization)的特定语言的资源文件,就从编程语言的代码中独立出来了,更容易统一管理和维护。
这种把相关代码或配置单独拿出来的方式,不知道你能否联想到我们在 [第 10 讲] 中介绍的 MVC 控制器各个子功能的配置方式,当时不但讨论了横向和纵向两种实现形式,还讨论了各自的优劣,如果忘记了的话,你可以阅读回顾一下。比如 URL 映射,既可以通过注解的方式,和实际的 Controller 代码放在一起;也可以通过 XML 配置的方式,从 Java 代码中拿出去。
3. 环境配置文件和环境变量
接着我们来讲讲环境下的配置。这里的“环境”(Environment),指的是代码部署的环境,可以是用于开发的笔记本电脑,也可以是生产线上的机器。对于不同的环境,虽说代码是同一份,但是可以通过不同的环境配置文件和环境变量,让代码执行不同的逻辑。
举一个环境配置文件的例子,例如环境下有这样一个文件,定义了这个环境所属的“地区”,而通过这个地区,可以从代码中寻找到相应正确的配置文件来读取配置:
/etc/region
在某些系统中,这样的配置可以通过一个 web 工具指定,并通过一定的部署工具将其同步到目标环境中去。
还有一种类似的方式是环境变量,环境变量和环境配置文件,有时允许同时存在,但是有一定的优先级顺序。比如说,如果环境变量使用 REGION 也指定了上述文件中的 region,发生了冲突,这就要根据优先级的关系来决定使用哪一个配置,通常来说,环境变量比环境配置文件优先级更高。
那为什么要允许配置不同方式的覆写呢?这是为了给应用的部署赋予灵活性,举例来说,/etc/region 已经确定了值为 EU(欧洲),那么如果需要在该物理机器上部署两份环境,第二份就可以通过环境变量 REGION 强制指定为 NA(北美)。
4. 运行参数
运行参数,可以说是最为具体的一种配置方式,真正做到了应用级别,即一个应用可以配置一个参数。这种情况其实对于开发人员来说非常熟悉,比如在项目中应用 log4j2 这个日志工具时,启动应用的 java 命令上,增加如下参数:
-Dlog4j.configurationFile=xxx/log4j2.xml
通过这样的运行参数指定的方式,指定 log4j2 配置文件的位置。
当然,也可以通过规约优于配置的方式,不显式指定位置,而在 classpath 中放置一个名为 log4j2.component.properties 的文件,里面指定类似的配置,而 log4j2 在系统启动的时候可以自动加载。
5. 配置管理服务
常见的配置方式中,我们最后来讲一下配置管理服务。尤其对一个较大的系统来说,配置管理是从整个系统的层面上抽取并统一管理配置项的方式。通常来说,这样的配置管理系统会被包装成一个服务,当然,也有少数是单纯放到数据库的某张表里,不过这种数据库访问层面的耦合通常并不推荐。
一旦配置管理成为了独立的服务,就说明这个系统已经复杂到一定程度了,通常也意味着这个服务的用户,不再只是开发人员了,往往还有运维人员,甚至是一些非技术的管理人员。
配置的层级关系
资源文件,本质上也算是代码的一部分,**通过合理的设计,可以让资源文件具备编程语言代码一般的继承关系。**比如这样的配置文件组织结构:
conf/rules.conf
conf/CN/rules.conf
conf/CN/Zhejiang/rules.conf
conf/US/rules.conf
conf 目录下,rules.conf 文件就像是基类,存放了默认的规则配置;下面的 CN 目录下的 rules.conf 则存放了中国区的增量配置,就像是子类,里面的配置项优先级高于“基类”的配置,起到一个有选择性地覆写的作用;而再下面的 Zhejiang 目录下的 rulels.conf 则表示浙江省的规则配置,优先级更高。
在这种方式下,配置代码不但清晰易懂,而且减少了重复,易于维护。
规约优于配置
不知道你是否还记得我们在 [第 10 讲] 中介绍过的“终极偷懒大法”——规约优于配置(CoC,Convention over Configuration)。在这种方式下,系统和配置的用户会建立“隐性的契约”,通过遵从一定的规则,比如命名规则,达到自动应用配置的目的。
当时我们举了一个 Spring 的 ControllerClassNameHandlerMapping 的例子来说明,现在我们来举另外一个 Grails 的例子。这里使用 Grails 举例,是因为 Grails 是我接触过的应用 CoC 原则应用得最好的 Web 应用框架了,使用它搭建起一个 Web 应用极其简洁。如果你使用过 Spring Boot 并对它印象还不错的话,你可以尝试这个将快速和简洁履行得更为彻底的 Grails。
class BooksController {
def index() { … }
}
你看,如此简单的控制器定义,就可以自动把路径为 /books 的请求映射到 index 方法上,通过规约将 BooksController 映射到 /books 上,而 index 又代表了默认的 GET 方法的访问。
配置模板
对于某些复杂或灵活的软件系统来说,配置会变成实际上的 DSL(Domain Specific Language),复杂程度可以不亚于一门编程语言写的代码。于是,有一种常见的帮助使用者理解和修改配置的方法就出现了,它就是创建配置模板,写好足量的配置默认值和配置说明,这样使用者就可以复制一份模板,并在其之上按需修改,比如 Nginx 的配置模板。
Nginx 是一个高性能的反向代理服务器,反向代理可以挡在 Web 服务器前面响应用户的请求,根据不同的规则来处理请求,比如认证、限流、映射到其它路径,访问特定的服务器等等,将这些复杂的访问逻辑和服务器节点都隐藏起来,给用户提供一个单一的 IP 地址。
下面我们来动动手,亲自配置一下 Nginx 并让它工作起来。
在 Mac 上你可以使用 brew 来安装 Nginx,或者去官网上找一个适合的版本下载安装:
brew install nginx
在安装成功以后,你应该能看到命令行输出了默认 Nginx 配置文件的位置,例如 /usr/local/etc/nginx/nginx.conf。现在打开看一下,你会发现它本质上就是一个配置模板,有些配置选项为了便于程序员理解和使用,使用注释包围起来了。在同一路径下,还有一个 nginx.conf.default 作为备份和参考。
还记得在我们在 [第 12 讲] 中自己动手配置的过滤器吗?确认一下它还能正确运行:
catalina run
接着访问 http://localhost:8080/books?category=art,你应该能看到类似如下的输出:
Category name: art, date: 2019-10-4 Count: 1
好,如果能正确运行,我们继续往下;否则,请回头看看那一讲是怎样把这一个过滤器配置起来的。现在我们根据前面提示的 Nginx 配置文件的路径来稍加修改,比如,把 http 部分的 #access_log 开始的一行修改为类似如下路径:
access_log /logs/nginx_access.log;
接着打开一个新命令行窗口运行:
tail -f /logs/nginx_access.log
这样就可以监视 Nginx 的请求访问日志了。
继续修改配置文件,在接下去的 server 部分,将开头部分的 listern、server_name 修改为如下配置,表示同时捕获访问 localhost 的 80 端口和 9000 端口的请求:
listen 80;
listen 9000;
server_name localhost;
紧接着,在它下方增加路径映射的配置:
location ~ /books.* {
proxy_pass http://localhost:8080;
}
这表示如果 URI 是以 /books 开头,就映射到 8080 的端口上面去。
好了,如果是第一遍启动 Nginx,你可以直接执行 sudo nginx,如果已经启动,但是修改了配置文件,你可以重新加载 sudo nginx -s reload。
现在,去访问如下两个链接,你都应该看到前面见到的那个熟悉的页面:
http://localhost/books?category=art
http://localhost:9000/books?category=art
这证明端口映射成功了,并且,切换回访问日志的那个窗口,你应该可以看到类似这样的访问日志:
127.0.0.1 - - [04/Oct/2019:20:36:43 -0700] “GET /books?category=art HTTP/1.1” 200 46 “-” “Mozilla/5.0 (Macintosh; Intel Mac OS X 10_13_5) AppleWebKit/537.36 (KHTML, like Gecko) Chrome/77.0.3865.90 Safari/537.36”
总结思考
今天我们介绍了 Ops 中配置管理的一些常见的方式,以及一些配置文件常见的组织形式。内容本身并不复杂,也没有介绍配置文件的格式(它在后面的文章中会有介绍),但是配置管理确实是程序员每天都在打交道的对象,自然全栈工程师也不例外,遵从好的实践可以养成良好的 Ops 习惯。
现在,提问时间又到了,我来提两个问题吧:
- 我们今天比较了常见的配置方式,其中一个是使用源代码中的常量,另一个是使用 Web 应用的运行参数,你觉得这两个各有什么优劣,各适合怎样的场景?
- 有程序员朋友认为,大型 Web 应用应该尽量少用代码层面的配置,而是把这些变化的部分放到独立的配置服务中,这样软件会比较灵活,修改简便,适合各式各样的场景。你觉得这个说法对吗?
好,今天的正文内容就到这里,下面是选修课堂。今天的选修课堂我想继续顺着 Ops 往下谈,来讲一讲程序员的“独立性”,而 Ops,恰好就是独立性的一大标志。
选修课堂:程序员的“独立性”
几乎所有的软件工程师,都会写代码,都会做测试,但是做项目的“独立性”是大相径庭的,这也是容易让人忽略的部分,但却是一个“程序员”向“工程师”蜕变的标志。“独立性”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软件工程师的单兵作战能力,而对于全栈工程师来说,尤其如此。我们在技术上精进的同时,也需要提升独立完成项目的能力。而今天我们开始接触的 Ops,恰恰是程序员独立性提升的一个重要部分。我认为,软件工程的“独立性”可以分成这样几个阶段(再次强调一下这并不是从编程能力上来分的)。
第一阶段:编码工作者
拿到详细的设计文档,上面连许多方法接口都定义好了。写一些实现,调用一些既定的 API,然后根据设计文档来实现测试。这种情况很常见,比如在某些外包公司,就是如此。编码能力得到了一定的锻炼,但这扼杀了大部分的创造力,长此以往也许最终只能成为一个熟练工。我相信短期内这是一个可行的选择,但是从程序员成长的角度来看,这个阶段是一定要迈过去的。
第二阶段:需求的独立实现者
拿到了粗略的设计文档,需求和业务也已经大致描述清楚,接下去要做的就是发挥聪明才智把软件设计好,把代码写好,通过测试。在具备简单沟通的基础上,这项工作可以在安静和独立的环境中完成,因为项目经理、架构师和产品经理已经把那些复杂的技术或业务难题搞定了。这样的环境下,可以诞生许许多多代码设计优秀、实现逻辑清晰简洁的程序员,但是这始终只是在做一个“残缺”的项目而已。在大厂,无论国内外,很多程序员新手都是从这个阶段开始的。那从这个阶段开始,Ops 的工作就显山露水了,每天大量的安装、配置、部署工作,无论是在开发还是测试环境。
第三阶段:项目沟通者和管控者
程序员要和产品经理,甚至客户澄清需求;需要自行分析可行性,明确项目中的技术和业务难点;参与决定和管理迭代周期和计划表;组织和参与项目组内运作跟踪会议。编码以外的事情会占用相当多的时间,而且这些时间往往会用在各种沟通上。到了这个阶段的程序员,通常已经成为了团队中的顶梁柱。
第四阶段:从做项目到做产品
从做项目到做产品,区别是什么?做项目只需要做好一次或者很少的几次交付就可以了,而产品,则是要倾注心血于它的整个生命周期。做项目需要更多倾听用户需求,但是做产品更注重思考,思考用户的痛点和产品的定位远重于倾听用户表述,要把更多的精力花在产品定义、设计,思考怎样把技术、业务落地到产品实现上。在发布以后,如果幸运的话,产品会有一个漫长的迭代和维护周期,Ops 工作也很可能成为你的重心,你会把主要的时间都投入到这里。
第五阶段:产品成长的见证人
也许很少人能够参与从零开始,经过创意、市场分析到产品设计的过程。在明确要做什么之前,程序员有大量的时间会花在产品探索性的工作上面。也许会做很多的产品原型,也许某些版本和功能在 A/B 测试之后就被放弃了,更有些产品在流传开来以前就销声匿迹了,或者很快就死在了抄袭和山寨手里。产品的更迭和换代总是千辛万苦,而看得到的部分往往如此简单,但是谁又知道它的历史有多曲折呢?
好,到这里,我想问一下,正在阅读的你,处于程序员“独立性”的哪个阶段呢?
扩展阅读
- 当 Operation 和 Development 相遇,DevOps 就是它们碰撞产生的火花。你可能已经听过 DevOps 无数次了,但是,如果你并不是很清楚它意味着什么的话,那么我推荐你阅读什么是 DevOps?以及 DevOps: Breaking the Development-Operations barrier 这两篇文章。
- 文中简单介绍了反向代理,而它是几乎每个基于 Web 的全栈工程师都会接触的,维基百科的页面介绍了它常见的功能。
- 关于 Nginx,对于它配置的具体含义,如果想了解的话,除了官方的文档例子以外,nginxconfig.io 这个网站可以通过简单的配置,直观、清晰地生成和比较相应的配置文件。
- 有一篇 Top 5 configuration management tools 文章介绍了 5 种常见的配置管理工具,推荐阅读,中文译文在这里。
文章作者
上次更新 10100-0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