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__PBFT算法:有人作恶,如何达成共识?
文章目录
你好,我是韩健。
学完了01 讲的拜占庭将军问题之后,有同学在留言中表达了自己的思考和困惑:口信消息型拜占庭问题之解在实际项目中是如何落地的呢?先给这位同学点个赞,很棒!你能在学习的同时思考落地实战。
不过事实上,它很难在实际项目落地,因为口信消息型拜占庭问题之解是一个非常理论化的算法,没有和实际场景结合,也没有考虑如何在实际场景中落地和实现。
比如,它实现的是在拜占庭错误场景下,忠将们如何在叛徒干扰时,就一致行动达成共识。但是它并不关心结果是什么,这会出现一种情况:现在适合进攻,但将军们达成的最终共识却是撤退。
很显然,这不是我们想要的结果。因为在实际场景中,我们需要就提议的一系列值(而不是单值),即使在拜占庭错误发生的时候也能被达成共识。那你要怎么做呢?答案就是掌握 PBFT 算法。
PBFT 算法非常实用,是一种能在实际场景中落地的拜占庭容错算法,它在区块链中应用广泛(比如 Hyperledger Sawtooth、Zilliqa)。为了帮助你更好地理解 PBFT 算法,在今天的内容中,我除了带你了解 PBFT 达成共识的原理之外,还会介绍口信消息型拜占庭问题之解的局限。相信学习完本讲内容后,你不仅能理解 PBFT 达成共识的基本原理,还能理解算法背后的演化和改进。
老规矩,在开始今天的学习之前,咱们先看一道思考题:
假设苏秦再一次带队抗秦,这一天,苏秦和 4 个国家的 4 位将军赵、魏、韩、楚商量军机要事,结果刚商量完没多久苏秦就接到了情报,情报上写道:联军中可能存在一个叛徒。这时,苏秦要如何下发作战指令,保证忠将们正确、一致地执行下发的作战指令,而不是被叛徒干扰呢?
带着这个问题,我们正式进入今天的学习。
首先,咱们先来研究一下,为什么口信消息型拜占庭问题之解很难在实际场景中落地,除了我在开篇提到的非常理论化,没有和实际的需求结合之外,还有其他的原因么?
其实,这些问题是后续众多拜占庭容错算法在努力改进和解决的,理解了这些问题,能帮助你更好地理解后来的拜占庭容错算法(包括 PBFT 算法)。
口信消息型拜占庭问题之解的局限
我想说的是,这个算法有个非常致命的缺陷。如果将军数为 n、叛将数为 f,那么算法需要递归协商 f+1 轮,消息复杂度为 O(n ^ (f + 1)),消息数量指数级暴增。你可以想象一下,如果叛将数为 64,消息数已经远远超过 int64 所能表示的了,这是无法想象的,肯定不行啊。
另外,尽管对于签名消息,不管叛将数(比如 f)是多少,经过 f + 1 轮的协商,忠将们都能达成一致的作战指令,但是这个算法同样存在“理论化”和“消息数指数级暴增”的痛点。
讲到这儿,你肯定明白为什么这个算法很难在实际场景中落地了。可技术是不断发展的,算法也是在解决实际场景问题中不断改进的。那么 PBFT 算法的原理是什么呢?为什么它能在实际场景中落地呢?
PBFT 是如何达成共识的?
我们先来看看如何通过 PBFT 算法,解决苏秦面临的共识问题。先假设苏秦制定的作战指令是进攻,而楚是叛徒(为了演示方便):
图 1
需要你注意的是,所有的消息都是签名消息,也就是说,消息发送者的身份和消息内容都是无法伪造和篡改的(比如,楚无法伪造一个假装来自赵的消息)。
首先,苏秦联系赵,向赵发送包含作战指令“进攻”的请求(就像下图的样子)。
图 2
当赵接收到苏秦的请求之后,会执行三阶段协议(Three-phase protocol)。
- 赵将进入预准备(Pre-prepare)阶段,构造包含作战指令的预准备消息,并广播给其他将军(魏、韩、楚)。
图 3
那么在这里,我想问你一个问题:魏、韩、楚,收到消息后,能直接执行指令吗?
答案是不能,因为他们不能确认自己接收到指令和其他人接收到的指令是相同的。比如,赵可能是叛徒,赵收到了 2 个指令,分别是“进攻”和“准备 30 天的粮草”,然后他给魏发送的是“进攻”,给韩、楚发送的是“准备 30 天粮草”,这样就会出现无法一致行动的情况。那么他们具体怎么办呢?我接着说一下。
- 接收到预准备消息之后,魏、韩、楚将进入准备(Prepare)阶段,并分别广播包含作战指令的准备消息给其他将军。比如,魏广播准备消息给赵、韩、楚(如图所示)。为了方便演示,我们假设叛徒楚想通过不发送消息,来干扰共识协商(你能看到,图中的楚是没有发送消息的)。
图 4
然后,当某个将军收到 2f 个一致的包含作战指令的准备消息后,会进入提交(Commit)阶段(这里的 2f 包括自己,其中 f 为叛徒数,在我的演示中是 1)。在这里,我也给你提一个问题:这个时候该将军(比如魏)可以直接执行指令吗?
答案还是不能,因为魏不能确认赵、韩、楚是否收到了 2f 个一致的包含作战指令的准备消息。也就是说,魏这时无法确认赵、韩、楚是否准备好了执行作战指令。那么怎么办呢?别着急,咱们继续往下看。
- 进入提交阶段后,各将军分别广播提交消息给其他将军,也就是告诉其他将军,我已经准备好了,可以执行指令了。
图 5
- 最后,当某个将军收到 2f + 1 个验证通过的提交消息后(包括自己,其中 f 为叛徒数,在我的演示中为 1),也就是说,大部分的将军们已经达成共识,这时可以执行作战指令了,那么该将军将执行苏秦的作战指令,执行完毕后发送执行成功的消息给苏秦。
图 6
最后,当苏秦收到 f+1 个相同的响应(Reply)消息时,说明各位将军们已经就作战指令达成了共识,并执行了作战指令(其中 f 为叛徒数,在我的演示中为 1)。
你看,经过了三轮协商,是不是就指定的作战指令达成了共识,并执行了作战指令了呢?
在这里,苏秦采用的就是简化版的 PBFT 算法。在这个算法中:
- 你可以将赵、魏、韩、楚理解为分布式系统的四个节点,其中赵是主节点(Primary node),魏、韩、楚是从节点(Secondary node);
- 将苏秦理解为业务,也就是客户端;
- 将消息理解为网络消息;
- 将作战指令“进攻”,理解成客户端提议的值,也就是希望被各节点达成共识,并提交给状态机的值。
在这里我想说的是, PBFT 算法是通过签名(或消息认证码 MAC)约束恶意节点的行为,也就是说,每个节点都可以通过验证消息签名确认消息的发送来源,一个节点无法伪造另外一个节点的消息。最终,基于大多数原则(2f + 1)实现共识的。
需要你注意的是,最终的共识是否达成,客户端是会做判断的,如果客户端在指定时间内未收到请求对应的 f + 1 相同响应,就认为集群出故障了,共识未达成,客户端会重新发送请求。
另外需要你注意的是,PBFT 算法通过视图变更(View Change)的方式,来处理主节点作恶,当发现主节点在作恶时,会以“轮流上岗”方式,推举新的主节点。
最后我想说的是,尽管 PBFT 算法相比口信消息型拜占庭之解已经有了很大的优化,将消息复杂度从 O(n ^ (f + 1)) 降低为 O(n ^ 2),能在实际场景中落地,并解决实际的共识问题。但 PBFT 还是需要比较多的消息。比如在 13 节点集群中(f 为 4)。
- 请求消息:1
- 预准备消息:3f = 12
- 准备消息:3f * (3f - f) = 96
- 提交消息:(3f - f + 1) * (3f + 1)= 117
- 回复消息:3f - 1 = 11
也就是说,一次共识协商需要 237 个消息,你看,消息数还是蛮多的,所以我推荐你,在中小型分布式系统中使用 PBFT 算法。
内容小结
以上就是本节课的全部内容了,本节课我主要带你了解了口信消息型拜占庭问题之解的局限和 PBFT 的原理,我希望你明确这样几个重点。
- 不管口信消息型拜占庭问题之解,还是签名消息型拜占庭问题之解,都是非常理论化的,未考虑实际场景的需求,而且协商成本非常高,指数级的消息复杂度是很难在实际场景中落地,和解决实际场景问题的。
- PBFT 算法是通过签名(或消息认证码 MAC)约束恶意节点的行为,采用三阶段协议,基于大多数原则达成共识的。另外,与口信消息型拜占庭问题之解(以及签名消息型拜占庭问题之解)不同的是,PBFT 算法实现的是一系列值的共识,而不是单值的共识。
最后,我想说的是,相比 Raft 算法完全不适应有人作恶的场景,PBFT 算法能容忍 (n - 1)/3 个恶意节点 (也可以是故障节点)。另外,相比 PoW 算法,PBFT 的优点是不消耗算力,所以在日常实践中,PBFT 比较适用于相对“可信”的场景中,比如联盟链。
需要你注意的是,PBFT 算法与 Raft 算法类似,也存在一个“领导者”(就是主节点),同样,集群的性能也受限于“领导者”。另外,O(n ^ 2) 的消息复杂度,以及随着消息数的增加,网络时延对系统运行的影响也会越大,这些都限制了运行 PBFT 算法的分布式系统的规模,也决定了 PBFT 算法适用于中小型分布式系统。
课堂思考
当客户端在收到了 f + 1 个结果,就认为共识达成了,那么为什么这个值不能小于 f + 1 呢?欢迎在留言区分享你的看法,与我一同讨论。
最后,感谢你的阅读,如果这篇文章让你有所收获,也欢迎你将它分享给更多的朋友。
文章作者
上次更新 10100-0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