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P5提升攻略怎么快速从学生转变为打工人
文章目录
07 | P5提升攻略:怎么快速从学生转变为“打工人”?
你好,我是华仔。
从这一讲开始,我们进入到课程的第二部分,职级详解。
职级详解导学
在这个部分,我会基于 COMD 能力模型,从技术、业务、管理三个维度和规模、时间、环境、创新四种复杂度出发,为你详细解读 P5~P9 每一个级别的能力要求。同时,我也会结合过往带团队、指导他人和担任评委的经验,给出每个级别的提升建议。
我想强调的是,这里的职级解读和提升技巧绝对不是只针对阿里的职级,而是通用的。不管你是在 BAT,还是在 TMD,不管你是在互联网大厂,还是在其他公司,都可以参考。你只要把自己当前的职级对标到这门课程定义的级别(P5~P9),然后学习相应的内容就行了。
具体怎么对标呢?你可以参考第 6 讲和《晋升等级:不同的职级体系如何对标》这篇加餐。
另外,我还想提醒一点:你的学习重点肯定是自己当前级别和下一级别的内容(比如 P5 的同学需要重点学习介绍 P5 和 P6 的内容),但并不意味着其它级别的内容你就可以直接跳过。
比如你现在是 P7,虽然已经顺利越过了 P5 和 P6,但你对这两个级别的理解不一定完全准确,也不一定全面。而你很可能要指导这两个级别的同事、面试这两个级别的应聘者,或者作为 Team Leader 带这两个级别的下属。所以,认真学习 P5 和 P6 的内容,对你同样会有很大的帮助。
换一个角度想,如果你现在是 P6,看起来 P8 和 P9 好像离你还很遥远,这两个级别的内容你还要不要学呢?我还是建议你了解一下比较好,因为这样可以让你对自己的长远目标有一个大概的认知,有助于你做职业发展规划和晋升路线规划。
P5:从学生到“打工人”
我们先来看看 P5 级别。P5 对应的工作年限大概是 0~3 年,本科毕业生的定级一般就是 P5,优秀的毕业生会定到 P5+,目前进 BAT 的应届生绝大部分都是 P5+。
大部分 P5 工作 2 年以后可以晋升 P6(无论是内部晋升还是跳槽定级)。如果你工作 3 年了还没法晋升 P6,可能需要考虑一下是否适合当前岗位了,或者反思一下自己有哪些地方做得不好。
P5 的核心能力是在别人的指导下完成任务,这句话有两个重点:
在别人的指导下:通常是 P6 或者 P7 来带 P5。
任务:项目各个阶段的各项活动。以开发为例,任务包括需求评审、方案设计、编码、修改 Bug 和上线等。
听起来好像要求不高,但这并不意味着你一毕业就自动具备了 P5 的能力。因为在学校读书跟在公司工作还是有很大区别的,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技术差异
大学学的技术偏重理论,而工作岗位对深度和实践的要求更高。而且就算你是研究生,你的研究方向和公司岗位的要求也很难完全匹配,更不用说前端、Android、iOS、测试、运维、DBA 等各种不同岗位的技能差异了。
业务差异
大学教育不会针对某个公司的具体业务进行教学,而互联网行业的业务领域多、发展快,近几年比较火的领域有电商、支付、社交、本地生活和出行等。这些业务知识是完成工作的基础,但你在刚毕业的时候,往往没有这方面的积累。
管理差异
大学学习的管理课程比较理论化,但公司的规章制度和项目流程有很多细化和具体的要求。怎么熟悉和适应工作岗位的管理要求,怎么跟别人协作,怎么推动事情落地,这些也都是完成工作的基础,但刚毕业的大学生往往处理得还不够好。
正是因为校园和职场环境差别这么大,所以 P5 级别的主要目标就是完成“学生”向“打工人”的角色转换。怎么实现这一层蜕变,是 P5 首先要考虑的事情。
接下来,我就分技术、业务和管理三个维度一一展开。
技术:重点积累基础技术
首先是技术维度。P5 是你职业生涯的起步阶段,也是打基础的关键时期。虽然你的技术水平还不高,但是这时候的学习效果最好,技术提升也是最快的。
因为跟学校的单向学习不同,你能把刚学到的东西马上实践应用在具体工作中,能够达到“知行合一”的效果;同时,P5 承担的责任不大,等你晋升到更高级别之后,就没有这么多精力和时间用来学习了。
P5 的技术要求,我总结在了这张表格里:
P5 阶段要怎么提升技术呢?最重要的就是基础技术的积累。
这里的基础技术不是指大学课程中的基础知识,而是指工作岗位中实际用到的技术,不同的岗位要求不同。
比如,Java 业务开发的基础技术包括 Java 编程语言、MySQL 数据库、计算机网络、HTTP 协议和 Linux 操作系统基础知识等,而 iOS 业务开发的基础知识,就包括 Swift/Objective-C 编程语言、iOS 操作系统基础知识、Xcode、SQLite、计算机网络和 HTTP 协议等。
虽然它们有一部分相同,但总体来看差异还是比较大的,所以你也要根据自己的岗位有针对性地学习。
两个误区:错误理解“基础”与碎片化学习
在 P5 阶段提升技术时,很容易陷入 2 个误区。
第 1 个常见的误区是错误地理解了“基础”的意思。
我在第 3 讲介绍价值原则的时候提到过,很多人为了提升自己的基础能力,跑去学编译原理和 Linux 内核源码分析,或者去背一些算法源码。结果他们到头来发现,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却没什么收获。
所以你一定要记住,基础是和工作任务相关的基础,而不是整个计算机行业的基础。关于怎么学习基础技术,我会专门用一期加餐来系统地介绍。
第 2 个常见的误区是只通过搜索来进行碎片化学习。
工作中遇到一个问题或者一个技术点,就上网搜索几篇文章学习一下,很多人都是这么做的。
碎片化学习虽然投入时间少,但是效果难以保证。首先,你不可能在工作中遇到某个技术相关的所有问题;其次,通过这种方式,你只知道一个个零散的技术点,而不知道这些技术点之间的关系。
以 HTTP 缓存为例,如果只是单纯去搜索“HTTP Cache-Control”,你确实可以知道 no-cache 和 no-store 等名词的含义。但是整个 HTTP Cache 协议、浏览器的处理逻辑和服务器的处理机制这些技术点你就学不到了,而它们在分析 HTTP 性能相关的问题或者优化 Web 页面的时候都是必须掌握的。
可能你会觉得碎片化学习是没有办法的事情,因为工作以后就不像在学校那样,有整段的学习时间。
虽然客观条件是这样,但碎片化时间并不意味着只能碎片化学习,正确的做法是“碎片化时间,系统化学习”。也就是说,每天都抽出一小段时间有计划地学习某项技术,哪怕每天 10 分钟都可以,但总体的学习内容是系统化的。
想让学习系统化,最简单的办法就是对照一本经典的书籍循序渐进地学习。
虽然你不能把所有的内容都一次性学懂,但至少在学完一遍后,可以对一项技术的完整体系建立整体印象。这样,你后续再深入学习这项技术的时候,效率也会更高。
除了书籍之外,学习技术类线上课程也是一种很不错的方式。
线上课程的作者都是在某个领域积累了丰富经验的专家,而且讲解的内容跟实际工作关系紧密,再加上这些作者往往会有自己独到的理解,你学习起来会更有趣,也更有效率。
同时,线上课程往往还配有音频,比书籍更适合上下班通勤的时候学习,让你更高效地利用碎片时间。
业务:熟悉业务的处理逻辑
第二个维度是业务。P5 对业务的要求主要是熟悉各项业务的处理逻辑。
广义的业务:提供的功能和服务
什么是业务呢?我需要在这里专门说明一下。
一般情况下,我们听到“业务”这个词的时候,都会理解为“某个行业的相关服务”,比如电商业务、支付业务、社交业务、游戏业务,其实这些都是“狭义”上的业务。
我在这门课程中,按照 COMD 能力模型拆解级别要求的时候,对“业务”的定义要更宽泛一些,是“广义”上的业务。你可以把它理解为“你负责的系统或产品为目标对象提供的功能和服务”。
具体到不同岗位,是这样的:
如果你负责 2C 或 2B 的业务系统开发测试,那么业务范围就是我们通常理解的业务。
如果你负责内部 IT 系统的开发测试,那么业务范围就是公司内部的各种规章制度和工作流程。
如果你负责中间件或平台的开发测试,那么业务范围主要是中间件或平台的相关功能和服务。换句话说,你不需要深入理解每个使用你的系统的 2C/2B 业务(可以适当了解),而要把精力放在熟悉中间件和平台本身提供的功能和服务上。
如果你是运维或 DBA 之类的岗位,那么业务范围就是运维体系相关功能和服务。换句话说,你不需要深入理解每个你负责维护的业务(可以适当了解),而要把精力放在熟悉运维体系提供的功能和服务上。
处理逻辑:实现功能和服务的步骤
那么,什么是业务的处理逻辑呢?它是指实现这项业务提供的功能和服务所需要的步骤。直白点说,就是第一步要做什么,第二步要做什么,依此类推,一直到最后一步做什么。
以微信朋友圈为例,发图片动态的处理逻辑如下:
进入“朋友圈”点击右上角的照相机图标,App弹出选择框选择“从相册选择”,App展示图片列表点击需要发布的图片,最多选择9张选择完成后,点击右上角“完成”按钮,App进入“发表”界面输入“这一刻的想法”点击“所在位置”选择具体的位置点击“提醒谁看”选择需要提醒的人员点击“谁可以看”选择可见人群点击“发布”按钮发布图片动态,App返回朋友圈朋友圈展示刚才发的图片动态
当然,这只是一个简化后的例子,用来说明这个概念而已。所以,我只描述了整体步骤,你可以自行对照微信朋友圈的功能进行细化。
在实际工作中,处理逻辑越细化越好。比如这个例子中的第 9 步,点击“谁可以看”,它就具体包括公开、私密、部分可见和不给谁看 4 个选项,每个选项的含义你都需要详细了解。
P5 的业务要求,我总结在了这张表格里:
怎么才能更有效地快速熟悉自己负责的业务功能呢?
对于 2C 的业务来说,熟悉业务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让自己成为产品的深度用户。
有些技术人员连自己负责的产品都不用,只是机械地按照项目的要求完成任务(例如开发、测试、部署这些任务)。功能上线后,他们既不亲自体验,也不关心用户的反馈。这样做的后果是,连基本的业务现状都很难清晰地了解,更别谈提升业务水平了。
所以,如果你对现在做的业务真的一点兴趣都没有的话,我建议你尽早换一个自己感兴趣的业务,这样更有利于职业发展和晋升。
对于 2B 的业务来说,熟悉业务最有效的方法可能就是多跟客户交流。
你不妨多去跑去客户那里,看看客户实际的使用环境和使用流程,听听客户的真实的需求、痛点和想法。
说到这,你可能担心 P5 级别不一定有这样的机会。其实,很多公司都鼓励技术人员出去跟客户交流。P5 虽然不能独立承担这个任务,但是一般情况下,跟着 P6 和 P7 一起去是没有问题的。如果有可能,尽量每个季度都出去见一次客户,这能够大大提升你对业务的理解。
比如我在菊花厂的时候,负责核心网的网管系统设计和开发。公司每年都会给我们安排几次机会去移动、电信和联通的机房里面看看设备,观察他们的维护人员使用我们系统的情况,以及听听他们对我们系统的评价和吐槽。
管理:了解公司的管理制度和项目流程
最后是管理维度。P5 对管理的要求主要是了解公司的管理制度和项目流程,知道自己在项目流程中的职责和任务,熟悉上下游的依赖以及如何推进项目。
P5 的管理要求,我总结在了这张表格里:
如果你是计算机科班出身,应该学过《软件工程》这门课。其实这门课已经涵盖了软件项目管理的内容,比如现在常见的“瀑布开发流程”和“敏捷开发流程”。
但是不同的公司和团队,还会有很多详细规章制度,可能是公司统一规定,也可能是团队历史经验教训的积累。其中有些规则还是“红线规则”,一旦违反就会受到通报处分之类的惩罚。
对于刚入职场的 P5 来说,虽然承担的职责并不重,但很容易因为不熟悉这些规章制度而犯错。所以你还需要特别注意团队规章制度的学习,不要一不小心就踩了坑。
小结
这一讲我基于 COMD 能力模型,给你详细解读了 P5 级别的具体要求。现在,我们回顾一下重点内容:
P5 的核心能力要求是在别人的指导下完成任务,主要提升目标是从学生转变为“打工人”。
技术方面,P5 需要打好基础,学习岗位要求的基础技术。采用“碎片化时间,系统化学习”的方法提高你的技术学习效率。
业务方面,P5 需要熟悉各项业务功能的实现逻辑。对于 2C 业务,你要成为产品的深度用户;对于 2B 业务,你就要多跟客户交流。
管理方面,P5 的重点是熟悉项目流程,避免踩坑。你需要注意学习公司的管理制度。
思考题
这就是今天的全部内容,留一道课后思考题给你吧。
你在 P5 这个级别上停留过或者已经停留了多长时间?如果时间很短,你的技巧是什么;如果时间比较长,你觉得问题在哪里?
欢迎你把答案写到留言区,和我一起讨论。相信经过深度思考的回答,也会让你对知识的理解更加深刻。
文章作者
上次更新 10100-0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