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 | P6提升攻略:怎么成为独立自主的“项目能手”?

你好,我是华仔。

上一讲我们学到了,P5 的核心能力要求是在别人的指导下完成任务。如果能够从 P5 晋升到 P6,就说明你已经完成了从学生到打工人的角色转变,成长为一名合格的员工了。这一讲我们就来了解一下 P6 的能力要求和提升建议。

P6 对应的工作年限是 2~5 年,核心能力要求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独立负责端到端的任务。这句话有两个关键词:

独立:P6 做的事情跟 P5 差不多,但已经不需要别人带着做了。P5 和 P6 的开发人员都会参加需求评审,只不过 P5 参加的时候只是在听,而 P6 可能就会针对需求直接提出意见。

端到端:负责项目中的某部分功能的全流程相关事项。开发的端到端事项包括需求评审、方案设计、编码、修改 bug 和上线等;测试的端到端事项包括需求评审、测试方案设计、执行测试和上线等;而产品的端到端事项则包括用户分析、需求写作、数据分析和竞品分析等。

P6 和 P7 是业界主要的劳动力,这两个级别的人数加起来,估计能够占到团队总人数的 60%~80%。P6 级别的主要提升目标是成为独立自主的项目能手。接下来,我就从技术、业务和管理三个维度一一展开进行讲解。

技术:掌握团队用到的技术“套路”

P6 在技术方面的核心要求是熟练掌握端到端的工作流技术,因为 P6 是项目主力劳动力,需要参与项目流程中的某些阶段,完成分配的任务。

P6 级别的技术详细要求,我总结在了这张表格里:

在 P6 阶段,提升技术能力的关键就是掌握团队用到的各种技术的“套路”。以 Android 开发人员为例,套路包括设计模式、SOLID 设计原则、Android 的 MVP 架构和各类工具(比如 Fiddler,Wireshark,tcpdump)等。不同岗位的“套路”不同,你可以自行整理,也可以求助团队中有经验的同事。

在 P5 阶段,你可能只要了解一些单个的技术点就能完成工作;但是到了 P6,你就必须知道怎么整合这些技术套路,来完成端到端的项目开发任务。

以 Java 后端开发为例,P6 需要知道如何将数据库、缓存、面向对象、设计模式、HTTP 等技术点整合起来完成某个功能的开发。

提升技术深度

除了熟练使用套路,P6 还需要深入理解套路背后的技术原理和细节,提升自己的技术深度。

以设计模式为例,P5 可能只知道每个设计模式是什么意思,但是 P6 还要知道什么时候用设计模式,什么时候不用设计模式,具体应该用哪个设计模式。

这也是 P6 能够指导 P5 的原因:P5 只知道 what,P6 还知道 why。

P6 阶段提升技术的时候,很容易掉到一个陷阱里,那就是贪多求全。你可能看了很多技术,其他人说起某个技术点的时候,你都有印象。但其实你只是蜻蜓点水,并没有深入学习。

正确的做法是什么呢?重点抓住跟当前工作内容强相关的技术点和技术套路,深入学习和研究,重点提升技术深度。如果有精力,你再去拓展学习一些暂时用不到、但以后很可能会用到的技术。

千万不要因为短时间内什么流行就去学什么,一会儿学这个一会学那个,结果什么都懂一点,什么都不精通。

业务:掌握所有功能并深度理解处理逻辑

在业务能力上,P6 相比 P5 的提升主要体现在两方面。

一是 P6 对功能掌握得更全面。P5 只掌握了其中一部分功能,而 P6 基本上要求掌握某类业务的所有功能。

二是 P6 对处理逻辑的理解更深刻。P5 只需要知道具体的需求处理逻辑是什么,而 P6 要求理解需求的“上下文信息”,比如需求给用户 / 客户带来的价值是什么,解决了什么问题,为什么要设计 5 个步骤而不是 3 个步骤,为什么竞品的功能设计跟我们不一样。

P6 级别的业务能力要求,我总结在了这张表格里:

P6 级别提升业务能力的核心方法是我自创的“5W1H8C1D”分析法。传统的“5W1H”分析法只关注需求的功能属性,所以我在“5W1H”基础上,又增加了对需求的质量属性(8C)和上线后效果(1D)的考虑。

这个方法不是一两句话能够讲清楚的,我会在课程的专项提升部分专门用 1 讲的篇幅为你详细介绍。

除了这个方法之外,认真做好竞品分析也很重要。通过对比竞品和自己的产品类似功能的差异、优劣,你能够更好地理解业务。

管理:推进项目中的子任务

P6 管理能力的要求主要是能够负责项目中的子任务推进。

具体的管理要求,我总结在了这张表格里:

工作量评估:WBS 分解法

P6 的管理职责包括任务的工作量评估、计划制定以及分配和跟踪等。其中工作量评估是 P6 的核心职责,而计划制定以及分配和跟踪,主要是配合项目经理来完成的。而且,工作量评估的准确性是第一步,会直接影响到后续工作的合理性。

所以,掌握工作量评估的有效方法,也是 P6 在管理方面的核心能力。

很多人在评估工作量的时候没有依据,所以心里比较虚,如果项目经理或者产品经理稍微挑战一下,就会很容易退让,导致工作量被压缩。到了实际项目执行的时候,他们发现工作量评估偏少了,为了赶上项目进度,就只能加班加点。

我在职业生涯中遇到过四种评估方法:

拍脑袋法:让团队有经验的人直接拍脑袋想一个工作量数字。

扑克牌法:找 3~5 个人员,每人给一张小纸条,每个人把工作量评估写在纸条上,最后取平均值。

对比法:参考曾经做过的类似的项目,看看之前的项目工作量是多少,然后以此为基础想一个数字。

WBS 分解法:把需求拆解为多项小任务,单独评估每个小任务的工作量,然后汇总;评估小任务的工作量的时候可能采取上面这 3 种方法。

从实践经验来看,WBS 分解法的效果是最好的,评估的误差基本上不会超过 20%。

WBS 的全称是 Work Breakdown Structure,中文翻译是“工作分解结构”。WBS 分解法的原理是,通过把项目工作按阶段可交付成果分解成更小的、更易于管理的组成部分,来提升项目管理的效率。

我们以朋友圈点赞为例,开发人员采用 WBS 分解方法,可以得到下面这个任务分解表格:

对于分解出来的子任务项,我们就可以用“拍脑袋法”评估工作量了。这样做能够兼顾效率和效果,因为子任务项已经比较小,基本上你凭经验就能够得到比较合理的结果。就算单个任务项有偏差,也是有的偏多有的偏少,最终的偏差反而会互相抵消。

避免过于乐观:加 Buffer

大部分人在评估工作量的时候都会比较乐观,而且在项目过程中可能有各种意外出现(比如某个开发或者测试人员生病)。在实践中,为了避免过于乐观的评估给后面的项目进度带来风险,我们往往会采取加 Buffer(缓冲)的做法,也就是说,将评估的初步结果乘以一个大于 1 的系数来作为项目的工作量。

还是拿朋友圈点赞功能来说明,如果初步评估的工作量是 14 人天,Buffer 系数取 1.2,那么最终做项目计划时,参考工作量就是 17 人天(14*1.2 = 16.8 ≈ 17)。

这个 Buffer 系数可以在 1.2~1.6 之间浮动,一般根据项目的复杂度决定。全新的业务功能 Buffer 会高一些,在已有业务功能上修改时 Buffer 会低一些。

小结

这一讲我基于 COMD 能力模型,给你详细解读了 P6 级别的具体要求以及对应的提升技巧。现在,我们回顾一下这一讲的重点:

P6 的核心能力要求是独立负责端到端的项目任务,主要提升目标是成为独立自主的“项目能手”。

技术方面,P6 需要掌握团队用到的各种技术的“套路”,重点提升技术深度,学习时要避免贪多求全的心态,优先深入学习跟工作内容强相关的技术。

业务方面,P6 需要掌握某类业务相关的所有功能,并深度理解处理逻辑,主要的提升方法是“5W1H8C1D”分析法和竞品分析。

管理方面,P6 需要负责项目子任务推进,包括工作量评估、计划制定和沟通协调等。评估工作量的时候,建议使用 WBS 分解法,先拆解成容易评估的小任务,然后独立评估每项任务,最后汇总。

思考题

这就是今天的全部内容,留一道课后思考题给你吧。P6 的能力要求已经比较全面地覆盖了技术、业务和管理三个维度。假如你是晋升评委,你会怎么分配这三个维度在职级能力中的占比呢,理由是什么?

欢迎你把答案写到留言区,和我一起讨论。相信经过深度思考的回答,也会让你对知识的理解更加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