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OKR的优势为什么要用OKR来取代KPI做团队规划
文章目录
22 | OKR的优势:为什么要用OKR来取代KPI做团队规划?
你好,我是华仔。
如果让 Team Leader(以下简称 TL)选出自己工作中最头疼的几件事,那么团队规划一定是其中之一,因为这件事情很难有确定的标准,感觉怎么做都有一定的道理,但又不太确定什么样的规划才能拿到好结果。
那么是不是说,如果你不是 TL,就不用掌握团队规划的方法了呢?其实并不是这样的。
首先,作为团队成员,你需要理解 TL 的规划,并且根据他的规划分解出自己的规划;当你自己学会了团队规划,就更容易发现潜在的机会,然后跟 TL 争取这些机会。
其次,现在到了 P6+ 级别就可能带人了,如果你想晋升到 P7 的话,必须具备一定的管理能力,而无论你是带实体团队还是虚拟团队,都要掌握团队规划的方法。
KPI:关键绩效指标
团队规划到底要怎么做呢?大家耳熟能详的就是 KPI 了。
KPI 的英文全称是 Key Performance Indicator,意思是关键绩效指标。它把公司的目标自上而下地分解,并且通过相关的关键绩效指标来衡量实际的执行效果。
KPI 的问题
虽然 KPI 规划法曾经的确是比较先进的管理方法,但是到了今天,它的缺点也暴露得很明显。
首先,它只适合标准化的、目标稳定的工作。
比如在一家生产洗衣液的工厂,生产线是标准化的流水线,KPI 可以设定为产量、停机时间和良品率等,产品销售是目标稳定的活动,KPI 可以设定为销售量和市场占有率等。
但是,工厂的技术创新就不适合用 KPI 来衡量了,因为创新有很大的不确定性,既不可能标准化,也不可能稳定产出。
其次,它也会给团队带来不好的风气。
索尼公司前常务董事天外伺朗就写过一篇名为《绩效主义毁了索尼》的文章,痛批 KPI 规划法带来的问题。这篇文章在业界流传很广,其激起的广泛讨论现在都没有停止。
如果我们先抛开文章结论对不对、观点是不是太偏激、索尼对 KPI 的理解是不是准确这些争议不谈,只看其中描述的现象,就会发现很多公司都存在同样的问题,比如:
故意定低指标:几乎所有人都把指标定得比较低,因为这样容易实现。
只顾短期效益:追求眼前利益的风气蔓延,短期内难见效益的工作都受到轻视,比如质量检验和老化处理等。
一切只看指标:上司不把部下当有感情的人来对待,一切都用指标来衡量。
工作和考核本末倒置:绩效考核需要把各种工作量化,但是很多工作无法简单地量化,所以公司在绩效考核上花费了大量的精力和时间,而在真正的工作上却敷衍了事,本末倒置。
KPI 的困惑
KPI 规划法的这些缺点,在互联网公司的技术团队往往会进一步放大,很多 TL 在使用这种方法的时候都遇到过问题,比如:
第一,程序员的工作要怎么量化?
代码行数?版本数?bug 数?这些指标都是不可行的!
比如某通信大厂考核程序员的关键指标是 bug 的数量和等级,而考核测试员的关键指标是发现的 bug 数量和等级。
结果呢?程序员和测试员为了一个问题是 bug 还是需求遗漏、bug 的等级是严重还是一般,能够吵上 2 个小时;2 个小时吵不出结果,就拉上双方主管再吵 2 小时;还吵不出结果,就拉上经理继续吵 2 个小时。
于是最后就看谁会吵,谁官大,搞得程序员和测试员身心俱疲,关系很紧张。
第二,技术团队怎么体现工作贡献呢?
既然代码量、版本数、需求数、bug 数这些指标不可行,那么如何体现技术团队对业务的贡献呢?
有的公司喜欢用“技术团队背 30% 的业务指标”这样的方式来定技术团队的 KPI。比如公司业务的整体目标是“新增用户 100 万”,技术团队直接按照 30% 的比例定自己的 KPI 为“新增用户 30 万”。
但实际上这种 KPI 没有什么意义,因为技术团队的工作并不能直观的转换为业务数据,最后只能是看运气,业务目标达到了技术团队就跟着吃肉,业务目标没达到技术团队就跟着挨罚。
第三,有风险的工作谁愿意做?
很多前瞻性和拓展性的工作也伴随着风险,比如引入 ElasticSearch,理论上是可以提升搜索性能的,但在引入的这一年可能会带来很多问题,之后能带来多少收益还不确定。
在 KPI 的机制下,这种有风险的工作很可能没有人愿意去做,因为大家都不想犯错。
技术团队规划的常见角度
考虑到这些问题,使用 KPI 规划法的时候,很多技术团队的 TL 会从以下 3 个角度来做团队规划:
1. 解决问题
比如解决版本延迟、线上 Bug 和团队成员士气不高等问题。
这是最容易找的角度,因为没有完美的团队,只要去找,一定能找到问题;而且这个角度看上去就很有价值,因为出问题肯定是不好的,解决掉总归是有好处的。
2. 优化性能
既包括团队优化,比如提升开发效率和质量,提升团队成员战斗力;也包括技术优化,比如将 App 的崩溃率从 0.5% 优化到 0.3%,将后台接口响应时间从 50ms 优化到 30ms。
这也是很多人喜欢用的一个角度,因为它也非常简单明确,不需要太多的思考,毕竟没有哪个产品和系统是完美的,每年都可以找到各种优化点,并且这些优化点还可以用指标衡量出来,看起来就是一个完美的 KPI。
3. 引入新技术
比如引入 Flutter 来实现双端统一开发,引入机器学习来实现系统的某个功能。
业界各种新技术不断涌现,新技术有可能让生产效率或者生产质量大幅提升,所以引入新技术看起来既可以提升团队技术水平,又可以提升产品竞争力。
但是,从这些角度来做 KPI 规划,往往拿不到很好的绩效结果。主要原因在于,这些都是团队和技术的角度,没有结合业务目标,所以就算你做得很好,价值也不一定能体现出来。
我曾经多次遇到过这样的场景:
某个技术团队的 TL 兴致高昂地介绍了自己的团队规划。技术领导问了一句:“为什么要现在做这个事情,这个事情给业务带来什么价值?”
结果这位 TL 就答不上来了,因为在整个规划的过程中,他都没有这样思考过。最后,他的规划汇报没通过,被领导要求重新规划。
你可能会认为:这些事情本身都是有价值的呀,为什么不可以作为规划内容呢?比如 App 崩溃率从 0.5% 优化到 0.3%,用户体验肯定是提升了的呀!
我不否认这个事情本身的价值,但是团队规划需要考虑的是如何做才能创造最大的价值。因为团队的资源和时间是有限的,需要让投入产出比最大化。
同样以 App 崩溃率为例,如果你的 App 是在东南亚市场推出,受当地市场的手机档次比较低端的限制,崩溃率 0.5% 跟国内市场比感觉很高了,但其实在当地已经算很好的了。
你花了很大力气,将崩溃率从 0.5% 提升到 0.3%,确实有利于用户体验,但是这部分提升带来的价值对用户来说感知不明显。
相比之下,如果你花同样的资源按照当地用户的操作习惯将 UI 改版,可能效果会非常明显。
OKR:目标与关键成果
为了解决 KPI 规划法的问题,英特尔公司创始人安迪·格鲁夫(Andy Grove)提出了另一种团队规划法,后来由约翰·杜尔(John Doerr)引入谷歌发扬光大。
目前硅谷的知名企业都在使用这种方法,比如微软(Microsoft)、领英(LinkedIn)、推特(Twitter)、亚马逊(Amazon)、脸书(Facebook)和雅虎(Yahoo)等,它就是 OKR 规划法。
OKR 的英文全称是 Objectives and Key Results,意思是目标与关键成果。它的实施步骤是:
首先,设定业务目标(Objectives),比如提升市场占有率。
然后,为每个目标设定关键结果(Key Results),也就是为了实现目标具体要做的事情,以及具体的标准,比如为了实现“提升市场占有率”这个目标,准备“请 XX 明星做代言人”“投入 100 亿做用户补贴”等。
OKR 与 KPI 的区别是什么?
大部分人第一次接触 OKR 的时候都很疑惑:OKR 和 KPI 看上去好像没什么区别,OKR 的一个关键结果(KR)如果用数据来描述,似乎就是 KPI 的一项指标。
既然如此,那么我们为什么要强调用 OKR,而不用 KPI 呢?其实它们的本质区别就藏在名字里。
KPI 的关键词是 Indicators,而 OKR 的关键词是 Objectives。
换句话说,KPI 关注的是数据指标,而 OKR 关注的是业务目标。
我举几个例子来说明吧:
假如你是程序员,如果关注指标,你想到的是代码行数、bug 数和单元测试覆盖率;而如果关注目标,你想到的是解决产品的卡顿问题和实现精准推荐。
假如你是足球运动员,如果关注指标,你想到的是进球数、助攻数、跑动距离和比赛场次;而如果关注目标,你想到的是夺冠、四强和保级。
假如你是曹操专车的业务负责人,如果关注指标,你想到的是司机数量、订单数和乘客数;而如果关注目标,你想到的可能是让曹操专车成为网约车行业第二。
所以,不要小看指标和目标这两个词的力量,它们代表的是两种思维方式。
当你使用 KPI 规划法,更关注数据指标的时候,第一反应是“我要履行什么职责”,思维就会受到限制,只会关注当前已有的工作,不太可能去思考接下来应该做的事情是什么。
而当你使用 OKR 规划法,更关注业务目标的时候,第一反应是“我要做成什么事情”,思维就会更加开阔,而不会局限于当前正在做的事情,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判断和选择接下来应该要做的事情。
方向对了,就不怕路途遥远;方向不对,数据再漂亮也没有意义。在快速发展的行业,比如互联网行业,我们需要拥抱变化、不断调整,显然 OKR 规划法更加适用。
《绩效主义毁了索尼》这篇文章里有这么一句话:“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因单枪三束彩色显像管电视机获得成功而沾沾自喜的索尼,却在液晶和等离子薄型电视机的开发方面落后了。”
怎么理解呢?按照 KPI 的思维,彩色显像管电视机是已经在做的产品,自然要把销量数据做得越高越好;但是按照 OKR 的思维,整个行业都在转向液晶和等离子电视,必须尽快切换产品方向。
彼得·德鲁克在《管理的实践》这本书中说道:“并不是有了工作才有目标,而是相反,有了目标才能确定每个人的工作。所以企业的使命和任务,必须转化为目标。”
这句话非常好地诠释了 KPI 和 OKR 的区别,提炼一下就是:KPI 让我们正确地做事,OKR 让我们做正确的事。
你知道大部分的人的 KPI 是怎么制定的吗?先看有哪几个指标,然后每个指标做一些提升,就当成 KPI 提交。
我就亲身经历过这样的 KPI 讨论场景:
某手游交易网站的产品经理列出了 5 个指标,用户量、成交额、用户安全、发货速度和收入,然后给每个指标设定了一个增长量。
团队内部讨论的时候,我提了一个问题:“为什么要制定这些 KPI?”
产品经理的回答是:“这些指标每个都很重要啊,你说哪个不重要呢?”
事实上,这些指标在不同的时期重要程度是不一样的,有的指标甚至是互相冲突的。
如果业务目标是做到市场份额行业第一,那么用户量作为核心指标必须增长,你需要到百度买流量、补贴新用户和免交易手续费等,但这样做肯定会增加支出、减少收入。
如果集团要求创新业务必须实现盈亏平衡,那么收入作为核心目标必须增长,你就不能免除交易手续费,而是要实现交易阶梯收费,但这样又会影响用户量和成交额,因为会有一部分用户会因为手续费的原因而转移到其他交易平台。
当你用 OKR 规划法的话,需要先根据环境变化和业务发展进行判断和取舍,明确业务目标,然后才能基于目标分解出合理的 KPI。
所以有一种说法是这样的:OKR 其实就是一种牛逼的 KPI 制定方法。
OKR 与 KPI 的联系是什么?
虽然 OKR 和 KPI 有着本质区别,但这并不意味着它们截然相反、水火不容。
前面我也提到过,OKR 的 KR 和 KPI 的表现形式基本一致。比如下面这个例子中的 KR,我们说是它是 KPI 也没什么问题。
某 App 业务负责人的 OKR O:App 注册用户数达到 5000 万 KR1:2021 全年新增用户 1500 万 KR2:月活用户达到 2500 万 KR3:新用户月留存率达到 40%
所以,OKR 和 KPI 其实有着内在的联系,我觉得它们的关系用下面这张图来形象地表示:
如上图所示,OKR 的 KR 有两种表现形式,一种是 KPI,一种是里程碑。
因为 KPI 的要求是可以量化,而 OKR 的要求是可以衡量,有着微妙的不同。你可以用量化的数据来衡量,也可以用里程碑式的关键节点来衡量。
量化的 KR 很常见,比如前面提到的“2021 全年新增用户 1500 万”。
里程碑式的 KR,指的是关键事项的落地,难以量化但可以衡量。以索尼公司为例,彩色显像管电视的开发项目立项时的 KR 应该是“19XX 年开发出彩色显像管电视”,这就是一个无法量化但可以衡量的结果。
互联网行业常见的里程碑 KR 有“某某业务上线”“完成推荐系统从 0 到 1 开发”“落地敏捷开发流程”这些。
小结
现在,我们回顾一下这一讲的重点内容。
KPI 的缺点有两方面,一是只适合标准化的、目标稳定的工作,二是会给团队带来不好的风气,比如故意定低指标、只顾短期效益、一切只看指标、工作和考核本末倒置等。
技术团队的 TL 做团队规划有 3 个常见做法:解决问题、优化性能和引入新技术,但是因为没有结合业务目标,价值很难体现。
OKR 规划法关注业务目标,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及时调整,更适合快速发展的行业。
OKR 是一种牛逼的 KPI 制定方法,KPI 是 KR 的一种形式。当你先明确业务目标,再根据环境变化和业务发展进行取舍,才能制定出合理的 KPI。
思考题
这就是今天的全部内容,留一道课后思考题给你吧。你完整地制定过团队或者自己的 KPI 吗,在这个过程中遇到了哪些疑惑和困难,学完这一讲你有解决的思路了吗?
欢迎你把答案写到留言区,和我一起讨论。相信经过深度思考的回答,也会让你对知识的理解更加深刻。
文章作者
上次更新 10100-0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