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通过选择环境,来提高学习和工作效率

学习是有方法的,按照正确的方法练习,每个人都可以成为学霸。

大家好,我是冷冷。

今天要跟大家分享的是,环境对于提高学习和工作效率的重要性。

01

经常有读者跟我说,放假期间完全无法投入学习,找不到氛围和感觉,和在学校判若两人。还有一些读者在考研,选择了在家复习,但状态很差,学不进去,而且很烦躁很焦虑,就会问我,是不是自己自制力不足啊?真的一定要去公共场所复习吗?

在回答这些问题之前,我们先讲个有意思的事儿。

以前,我同学跟我说,她是一定要去图书馆、自习室学习的,在这些环境中,她会有一种“表演型学习”的心理。因为把自己放到了一个有他人的目光的环境中,她就很自然地开始扮演“认真努力”的角色。

扎琼克提出过一个理论,叫做“社会助长”,包括“共同活动效应”和“观众效应”,前者是指:在同他人共同活动时,我们的效率会提高;后者是指:当他人在场旁观时,我们的效率也会提高。

“表演型学习”的心理动机,就来源于他人在场所带来的观众效应。当我们身处于群体之中,会有管理形象的需求,我们需要在意别人怎么看自己。

跟大家介绍一个专业术语啊,叫做“印象管理”(impression management)。据 Lakin 的研究,在与他人相处时,无论我们是否意识到,我们总是在进行着印象管理。

我们在他人面前所做的几乎全部事情,其调控策略都是围绕着印象管理的。(罗兰·米勒《亲密关系》)

具体来说,我们通过规约自己的言语、动作等等,主动管理自己传达给他人的信息。

之所以会有“表演型学习”,是我们需要进行“印象管理”的缘故。在图书馆、教室、自习室等地方学习,是比在宿舍、家里学习效果更好的。

另外,从“社会认同”的角度来看,看到群体做什么,会让我们在相当大的程度上,不假思索地追随。比如看到一家店门口排着老长的队伍,我们也会去排队。一些网红店,不就是靠“社会认同”的策略,进行营销的嘛。

在家里,在宿舍,你没有一个榜样性的参照。但图书馆和自习室,会引发你对“社会认同”的寻求,更加有利于进入学习状态。

02

那么,环境对我们的影响,仅仅是在“观众效应”“印象管理”和“社会认同”方面,给予我们动力么?

不止于此。

如果你有过在宿舍和家里学习的经历,你应该很熟悉这种感觉:小心思特别多,胡思乱想,难以平复,各种莫名其妙的情绪不断涌现。但是在群体的学习环境中,相对来说,你就能够平和很多,更加专注。

在最开始,我对此的感性认知是,当我们处于一种“真空”的环境中,也就是周围没有人、没有其它事物时,我们那些多余的注意力,无处寄托,就会生发出许多奇奇怪怪的想法和情绪。

但当我们置身于图书馆、自习室、办公室之中,我们的注意力、我们的心,是被填满的。我们需要外部的信息,给予我们某种支撑,某种安全感。然后,我们才能安心地把最核心的那部分认知资源,集中在书本之上。

大家回想一下自己在这两种情境中的状态,是这样的吧?好,那么然后,有理有据的解释来了。

我们必须和环境保持平衡,才能正常地生活。在信息方面也是如此,我们需要从环境中,获得一定量的信息。如果待在没有任何人、任何生物的地方,我们会因为“感觉剥夺”,而感到难以忍受的痛苦和焦虑。

如果一直待在家里学习,你所处的环境,是信息不足的,你处于一种失衡的状态。这是你会有莫名其妙的情绪和想法的主要原因。没错,我们需要安静的环境,但绝对不是过于安静、接近“真空”的环境。你周围的学习的人、些许翻书的声音,这些是维持信息平衡的必要存在。

为什么我们一定要去图书馆、自习室等公共场所学习?现在明白了吧。

03

刚才讲的都是真实具体的环境,在这里,我们还有必要延伸开来,讲一下抽象的环境。

具体来讲,如果你要做的事情,只属于自己,只需要对自己负责,那么无论它能给你带来多少益处,你常常还是无法认真对待。但另一方面,答应了别人的事儿,无论大事小事,或者是自己身为团体的一份子所要做的事儿,往往会全力以赴,比做自己的事情,上心很多。

我读本科的时候,自己的专业课学得非常一般,平时几乎不听课不写作业,考试周也常常拖到考前一两天,才不得不抱抱佛脚。那时我参加了学校的杂志社团,每次开会都会尽量到场,从不迟到;安排给我的任务,总是会及时保质保量地完成。尤其是需要与同事共同负责某一栏目的时候,我一定会把自己那部分做好,因为这不仅仅是我的事情,也关系到小伙伴。

这所有的一切,与我在学业方面的表现,截然不同。这并非只是“喜欢”与“不喜欢”的区别造成的,因为社团其实蛮多琐碎困难的任务,很多时候我会凌晨四五点起床干活儿,甚至因为做不完而气哭。也就是说,我并没有特别喜欢社团的工作,准确来说只喜欢其中的一部分。

那时我就意识到自己有一种特质:在“对自己负责”方面,我没有足够强的内驱力;在“对别人负责”方面,我的责任心强得不得了。

真的很有意思。一个人在做那些只需要对自己负责的事情时,即使渴望变强的心思再强烈,这件事情对 TA 再重要,也往往难以带来真正的行动力。都说人要为自己负责,要为自己的人生和前程努力奋斗,但极少人能做到为目标坚持不懈。

而一旦这件事儿需要对他人负责,甚至这个“他人”不需要多权威,带来的后果不需要多严重,你也会尽力把它做好。

日剧《龙樱》里,龙山中学是出了名的烂学校,这些学生的起点很低,也没多少认真学习的习惯。樱木老师把 6 个学生组织起来,说要考最好的大学——东大。

有一集,樱木老师让班里的同学拆分任务,共同将世界史的知识点,做成记忆树的笔记。后面大家把各自的那部分笔记交上来,樱木老师说了这么一段话:

怎么样,自己给自己做的话就会想着偷工减料,但是要给别人看的话,就会一字不漏写上重点,拼命做出能让人看得开心的笔记来。所以从某种程度上说,如果要对别人负责的话,就会在各种方面更加努力。

这就是“对别人负责”的重要性,也就是在抽象的层面上,把任务放到一个有观众注视的环境中。

之前我写过“他律”与“自律”的区别,强调更多的,是“他律”所具有的强制性的外部约束力,以及你不做,就会付出代价,比如上课和上班不能迟到、没做完作业或者工作就受惩罚等等。

“对别人负责”可以说是“他律”的一种场景细分。

总结

这节课我们学了啥?语文课代表冷冷的例行总结来了:

1、在家复习状态常常很差,但在图书馆和自习室中学习,人会有一种“表演型学习”的心理。因为,在同他人共同活动,或者当他人在场旁观时,我们的效率会提高,也就是存在“社会助长”效应。出于“印象管理”的需求,我们会扮演认真努力的形象;而出于“社会认同”的需求,我们会参照别人的做法,来决定自己的行为。

2、我们必须和环境保持平衡,才能正常地生活。在信息方面也是如此,我们需要从环境中,获得一定量的信息。在图书馆、自习室、办公室等公共空间中,有足够的外部信息占据我们一定的认知资源,从而能够更安心地去学习和工作。而家里这种真空环境,会造成“感觉剥夺”,让我们生出种种奇怪的想法和情绪,变得焦虑和痛苦。

3、在抽象的层面上,也可以把任务放到有观众注视的环境之中。

很少有人能做到真正对自己负责,如果你想把事情做好,一个不错的思路是:把这件事情与对他人负责联系起来;不是只为自己做这件事,而是关系到他人。

好了,今天的内容就到这里。我是冷冷,祝你今天吃饱,我们下节课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