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诗中花语:宋人为什么觉得唐人不懂梅花?
文章目录
好诗相伴,千金不换。你好,我是天博。
上一讲我们讲了诗词里的“见天地”,就是见天地中的各种意象,讲了诗词中的山水。总的来说,山水的美是广阔闲适的,而这一讲,我们要讲一种细致精微的美,来讲一讲诗词中的花。
花是诗词中常见的意象,一本《诗经》半本都在写花,桃花、梅花、杏花、荷花、菊花,你知道这些花在诗词里都代表着什么意思吗?
不知道的话不着急,这一讲我们先从梅花谈起,先来看看这首诗:
这是一首写梅花的诗,正文里没有一个“梅”字,却字字都是在写梅。而梅花对于这首诗的作者刘克庄而言,已经不仅仅是观赏的花卉,更是他精神的追求与寄托。
偶粘衣袖久犹香,却被梅花累十年
这首诗的作者刘克庄,字潜夫,是南宋时期的著名词人。他的词深受辛弃疾影响,是豪放派的代表人物。他虽然是世家出身,早早地就踏入了官场,却和一般的世家子弟不同,力求收复中原,被当朝权贵所不容。刘克庄一生坎坷,几次起落,虽然活到了八十三岁高龄,但一生中大多数时间都是在贬谪的过程中。
刘克庄的一生与梅花结下了不解之缘,缘起之处,就是这首《落梅》诗。刘克庄因为这首诗里的“东风谬掌花权柄,却忌孤高不主张”,而被政敌攻击,说他在讽刺朝廷,因此被罢官十年之久。后人称这件事为“落梅诗案”。
我们来看看这首诗到底写了什么?
这首诗的题目《落梅》,意思是梅花落下的样子。别人写花,大多是写花开正艳的时候,而刘克庄写的却是花落,上来就给人一种悲伤感觉。
诗的第一句“一片能教一断肠,可堪平砌更堆墙”,说一片梅花落下都足以让人为之断肠难过了,更何况现在落下的梅花已经铺满了台阶,堆满了墙角。
先来看这里的“一片能教一断肠”。意思很简单,就是一片梅花就能叫人断肠一次了。诗词由于篇幅所限,贵在凝练,所以诗人写的时候,一般会尽量避免用重复的字。但这一句里刘克庄反其道而行之,连着两个“一”字,加重了语气,强调了诗人对每一片梅花的珍惜和在意。
一片落梅都让诗人如此在意了,那更多的梅花呢?
我们接着来看“可堪平砌更堆墙”。这里“砌”就是“台阶”的意思。“平砌”说的是,落在地上的梅花铺满了台阶。“堆墙”这两个字本身不难理解,堆就是堆在一起的意思,墙就是我们现在生活中的墙,不过“堆墙”是堆到墙的哪里呢?是堆在墙头吗?
唐朝的韩偓有一句“榆荚堆墙水半淹”,意思是昨夜下雨后的雨水,淹没了部分堆在墙边的榆荚。从这句里我们可以看出来,“堆墙”并不是堆在高高在墙头,而是堆在墙角,是能被残雨淹没的。这一句是在讲落梅的多。
如果想象一下这个场景,到处都落满了梅花,好像还挺美轮美奂的。可你仔细想想,梅花是什么时候开的?梅花是冬季开的,这个时候世界一片荒凉孤寂,连一棵草都没有,而仅剩的梅花又纷纷落下。残梅如血,配上旁边的枯树枝了,这幅场景,别说美轮美奂了,简直是有点凄凉的。
诗人接下来开始给了梅花人格化的定义了:“飘如迁客来过岭,坠似骚人去赴湘”,梅花的坠落,好似匆匆过岭的迁客,又如同赶往湖南湘地的骚人。
这一句中,作者把落梅直接和历史上无数的“迁客”、“骚人”联系在了一起。“过岭”和“赴湘”是古时候两条著名的贬谪路线。
“过岭”指的是从京城翻山越岭到今天广东的路线。这里的“岭”包括了韩愈“云横秦岭家何在”中的秦岭。韩愈被贬就走的是这条路线。而“赴湘”更经典了,无论是屈原失宠被逐,还是贾谊被贬长沙,走的都是这个赴湘的路线。
落梅飘零是非常凄惨的。但是联系到古今被贬的文人雅士,梅花便有了高洁的品格。梅花的迎寒怒放、不畏风霜,和自古以来直面艰险、坚守理想的文人联系在了一起,梅花便也成了高尚品德的代言人。诗中花语都是这样,是无数的诗词和诗人,给它们赋予了灵魂。
接下来的两句是我非常喜欢的两句,写出了落梅的结局:“乱点莓苔多莫数,偶粘衣袖久犹香。”说这些飘落的梅花,杂乱地和地上莓苔混在一起,已经无法数得过来。但是,即使这样,你的衣袖上如果偶然粘上它,它的香气却是久久留存,挥之不去。这里的“莓苔”就是青苔。
“乱点莓苔多莫数,偶粘衣袖久犹香。”这两句与陆游的“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有异曲同工之妙。但这两句比陆游的那两句更加写实,更加真实。
陆游字面上也说了零落成泥,但他的零落成泥是碾作尘,是非常干净的,有点像是一朵花在实验室真空环境下被碾碎,是没有人情味的。而刘克庄的“乱点莓苔”是很写实的,这个画面是脏乱的,但正是这种脏乱的真实,才更显得“偶粘衣袖”和“久尤香”的珍贵。
生命的宝贵,不在于它是无坚不摧的,而在于它有脆弱的一面,但仍然有自己的坚守。
梅花和青苔混在一起了,就像那些被迁谪放逐的“迁客”、“骚人”一样。他们的被放逐不是浪漫的,诗化的,而是真实的,痛苦的。虽然只有“偶粘衣袖”这么一点点希望,但是他们仍坚守了自己的理想,保持了自己的清白,虽久犹香,矢志不渝。
整首诗前六句,全都是写落梅的样子和特点,而最后两句则是作者的评价。“东风谬掌花权柄,却忌孤高不主张”。在古时候“东方”总是和春天相关,比如古人认为掌管百花盛开的司春之神是“东君”,在诗中“东风”就是春风,比如“忙趁东风放纸鸢”,它象征着春天,温暖和生机。
但是这句诗里的东风是个反面形象。这句诗的意思是东风虽然执掌着百花的生杀大权,但是它却胡作非为,它自己忌妒梅花的孤高,所以就对梅花肆意摧残。
最后的这两句诗,也是“落梅诗案”的导火索。他的政敌说刘克庄在这两句里,讽刺朝廷用人不当,打击有才能的人士。不得不说,其实刘克庄就是这个意思。
这两句之中,刘克庄的这个“谬”字,既有错误的意思,也有荒谬的意思,一个字就将当权者不但碌碌无为同时还“瞎指挥”的荒谬情况全揭露了出来。而“却忌孤高不主张”的这个“忌”字是“忌讳”的“忌”,而不是“嫉妒”的“嫉”字,是刘克庄在说这些当权者对于有才能的人是害怕的。这直指了这些人的心虚之处,直接揭下了这些人“皇帝的新衣”。
这首咏梅诗,精神内核和《离骚》是一样的,饱含了刘克庄报国无门的万千感慨。
在落梅诗案以后,对于刘克庄而言,梅花便有了不同的意义。刘克庄曾将自己的落梅诗案和苏轼的乌台诗案相提并论,说自己“后见梅花辄怕,见画梅花亦怕”,也就是一见到梅花就害怕的意思。
除此之外,刘克庄还写了,“幸然不识桃和柳,却被梅花累十年”。幸好我不认识桃树和柳树,只因为一个梅花,我就被牵累了十年。还有“老子平生无他过,为梅花受取风流罪”。我一辈子没什么大错,但是却因为梅花受尽苦楚。
但也正因“却被梅花累十年”,让刘克庄把一生的情愫都寄托到了梅花上。他一生写了 123 首咏梅诗,八首咏梅词,是写梅花最多的诗人了。
为梅痴狂的宋朝
现在我们提到“梅花”,一般想起的都是高洁傲岸的情操。但你知道这种观点是怎么形成的吗?
其实在宋朝之前,对诗人们来说,梅花只是一种开得很早的花而已。比如说王维有一句“来日绮窗前,寒梅着花未”,是问老乡老家的梅花开花了吗?这句诗表达的是思乡之情,换作荷花、牡丹也完全不影响这句诗的意思。又比如李商隐有一句“寒梅最堪恨,长作去年花”,是说寒梅由于花期很长,所以常常被人误解成去年的花。这句诗表达的是被误解的怨恨,用别的什么花也是一样的。
这里诗人们写的花都是梅花,但是他们写的梅花是没有神的,所以很多人都觉得唐朝人咏梅花是不懂梅花的。而宋朝,特别是国力微弱的南宋,不仅仅给梅花赋予了灵魂,几乎是一个为梅痴狂的时代。
著名词人林逋,自称“梅妻鹤子”,就是以梅花为妻子,把白鹤当作自己的儿子。他一辈子没有成家。他一句“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疏影”“暗香”两个词,写透了梅花飘逸的神态。
而我们熟知的爱国诗人陆游,一生也酷爱梅花。他曾写过“何方可化身千亿,一树梅花一放翁。”这里的“放翁”我们说过,是陆游的号。这句诗陆游是说如何能化作无数个自己,让每一株梅花前都有一个陆游呢?当然,这里是希望这世上多一些像他一样,想要救国北伐的人。但是,他希望这些人都在梅花树下,源于他对梅花精神的认同。
南宋时期的诗人范成大,不但咏梅、爱梅,还种了很多梅花,大量搜集各地的梅花品种,写了《梅谱》。这本书虽然不是从生物学的角度来研究梅花的,是从艺术的角度来阐述梅花的,但是,这本书是世界上第一本关于梅花的专著。
范成大在《梅谱》开篇就写道:“梅,天下尤物。无问智贤愚不肖,莫敢有异议”。这句意思是,梅花是天下的尤物。不管是聪明的人,还是贤能的人,还是愚蠢的人,不肖的人,都不能否认这一点。在范成大的眼里,梅花是超越其他所有花卉的存在。
到了宋末时期,元军已经占领了宋朝大量领土。南宋名臣谢枋得拒绝投降,一个人躲在武夷山里长达十年。他的妻子孩子都被抓了,同僚们也都投降了。只剩下谢枋得一个人,面对着国破家亡的情景,谢枋得写下了一首《武夷山中》:
这诗是说自己在这国破家亡的十年里,连回家的梦都不敢做,现在一个人站在青峰上面对着浩荡江水。山雨初停,天地一片寂寥,而我到底要经历多少岁月,才能修炼成梅花那样的品格呢?谢枋得这样一个高洁的人,却把梅花作为自己的精神图腾。
谢枋得、范成大等人的观点代表着宋朝文人对梅花的态度。可以说宋朝一朝,给梅花了真正的精魂。
这里就有个问题了,为什么唐人不懂梅花,但是宋人却为梅痴狂呢?你可以停下来想一想。
其实我觉得这有三方面的原因。
第一,这和国力是相关的。因为梅花的主要特点在于“孤、寒、愁、病”,是一种弱势美。
盛唐时期,泱泱中华,万国朝拜,文人的笔写什么都是富丽堂皇的。直到晚唐时期,国力疲弱,民不聊生,才有了崔道融的“朔风如解意,容易莫摧残”,开始出现了梅花“孤、寒、愁、病”的意境。而南宋时期,家国罹难,政治黑暗,郁郁不得志又坚守理想的爱国诗人集团和凌寒独自开的梅花产生了强烈的共鸣。
除了国力之外,宋朝梅花精神的第二个原因和宋朝理学的盛行是相关的。且不论理学的是非对错,由于理学的盛行,宋朝是一个极其讲究个人节操的年代。梅花迎寒傲雪的孤傲之姿非常符合理学推崇的艺术形象。
最后一点呢,是因为梅花大量生在南方。南宋之后,中原陷落,朝廷逃到了南方,文人雅士见到梅花的概率提高了,因此写梅花的几率,自然就提高了。
自从宋朝梅花在文人笔下成了高洁傲岸的象征,直到如今,梅花在中国人的心中,都有着与众不同的地位。
诗中花语
当然,除了梅花,诗词中还有许许多多的花有着特有的寓意。在此我挑一些有代表性的,给你列了一个表:
这个表非常好理解,就是不同的花在不同的情景下代表什么意思,你可对照着表中的诗词去体会一下。我这里有两点想要强调一下的:
第一就是桃花和菊花的“仙隐”和“隐逸”的区别。这两种花意都是出自陶渊明的。桃花出自陶渊明的《桃花源记》,菊花出自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不过,《桃花源记》里的桃花是逃离世俗的逍遥的象征,有几分仙家的潇洒飘逸,而菊花,则多了几分现实的忧国忧民的沉痛和厚重。
第二点是关于杏花的登科及第的。从唐代开始,登科及第的才子都要先到杏园参加宴会,然后再到雁塔题名。诗人郑谷参加宴会时写了一句:“女郎折得殷勤看,道是春风及第花”。所以杏花因此得名“春风及第花”。
我专门提这点是想说,下次你遇到朋友面临重要考试的时候,不妨送他一支杏花,祝他春风及第。
你可以把上面这张表存下来,回头多翻两遍。吃透这五种花,读大多数诗词,是绰绰有余的。
天博说
我们今天主要讲解了诗词中的花语。诗词里的花很多,但只选一种来讲的话,我选择梅花。因为我一直觉得我们中国人有一种“梅花精神”,所谓“梅花品德日月魂”。这种梅花精神是宋朝文人用日日夜夜的孤独和痛苦培育出来的,既有凌寒风骨,也有家国之情。
而在众多梅花诗里,我选了《落梅》。因为刘克庄的《落梅》写的梅花不但有精神,而且很具体,很写实。他的梅花,不是虚无的开在真空里的花,而是现实杂入霉苔里的花。这种精神植根于现实,所以更加宝贵。
“看来岂是寻常色,浓淡由它冰雪中”。梅花的精神有从容,有孤高,更有着一种自信和骄傲。
当然,诗词中的花还有很多,我总结的五种花也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其实还有很多内容没有展开,比如牡丹的富丽堂皇,海棠的娇羞动人,兰花的志趣高洁。如果你对这一话题感兴趣,可以去读读我的朋友江湖夜雨的《四时花令》,去深入了解古诗词里的万千花语。
除了山水、花之外,诗词中还有一些很多典型的意象,下一讲“见天地”,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长安,看看诗词中的帝都风貌。
煮酒论诗
写花的诗词非常多,你最喜欢哪一首呢?为什么你最喜欢这一首呢?欢迎写在评论区,和大家分享。
如果你也喜欢刘克庄的“偶沾衣袖久犹香”,欢迎你把这一讲分享给自己的朋友。我是天博,我们下一讲再见。
文章作者
上次更新 10100-0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