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__Page_Cache:为什么我的容器内存使用量总是在临界点_
文章目录
你好,我是程远。
上一讲,我们讲了 Memory Cgroup 是如何控制一个容器的内存的。我们已经知道了,如果容器使用的物理内存超过了 Memory Cgroup 里的 memory.limit_in_bytes 值,那么容器中的进程会被 OOM Killer 杀死。
不过在一些容器的使用场景中,比如容器里的应用有很多文件读写,你会发现整个容器的内存使用量已经很接近 Memory Cgroup 的上限值了,但是在容器中我们接着再申请内存,还是可以申请出来,并且没有发生 OOM。
这是怎么回事呢?今天这一讲我就来聊聊这个问题。
问题再现
我们可以用这里的代码做个容器镜像,然后用下面的这个脚本启动容器,并且设置容器 Memory Cgroup 里的内存上限值是 100MB(104857600bytes)。
#!/bin/bash
docker stop page_cache;docker rm page_cache
if [ ! -f ./test.file ]
then
dd if=/dev/zero of=./test.file bs=4096 count=30000
echo “Please run start_container.sh again "
exit 0
fi
echo 3 > /proc/sys/vm/drop_caches
sleep 10
docker run -d –init –name page_cache -v $(pwd):/mnt registry/page_cache_test:v1
CONTAINER_ID=$(sudo docker ps –format “{{.ID}}\t{{.Names}}” | grep -i page_cache | awk ‘{print $1}’)
echo $CONTAINER_ID
CGROUP_CONTAINER_PATH=$(find /sys/fs/cgroup/memory/ -name “$CONTAINER_ID”)
echo 104857600 > $CGROUP_CONTAINER_PATH/memory.limit_in_bytes
cat $CGROUP_CONTAINER_PATH/memory.limit_in_bytes
把容器启动起来后,我们查看一下容器的 Memory Cgroup 下的 memory.limit_in_bytes 和 memory.usage_in_bytes 这两个值。
如下图所示,我们可以看到容器内存的上限值设置为 104857600bytes(100MB),而这时整个容器的已使用内存显示为 104767488bytes,这个值已经非常接近上限值了。
我们把容器内存上限值和已使用的内存数值做个减法,104857600–104767488= 90112bytes,只差大概 90KB 左右的大小。
但是,如果这时候我们继续启动一个程序,让这个程序申请并使用 50MB 的物理内存,就会发现这个程序还是可以运行成功,这时候容器并没有发生 OOM 的情况。
这时我们再去查看参数 memory.usage_in_bytes,就会发现它的值变成了 103186432bytes,比之前还少了一些。那这是怎么回事呢?
知识详解:Linux 系统有那些内存类型?
要解释刚才我们看到的容器里内存分配的现象,就需要先理解 Linux 操作系统里有哪几种内存的类型。
因为我们只有知道了内存的类型,才能明白每一种类型的内存,容器分别使用了多少。而且,对于不同类型的内存,一旦总内存增高到容器里内存最高限制的数值,相应的处理方式也不同。
Linux 内存类型
Linux 的各个模块都需要内存,比如内核需要分配内存给页表,内核栈,还有 slab,也就是内核各种数据结构的 Cache Pool;用户态进程里的堆内存和栈的内存,共享库的内存,还有文件读写的 Page Cache。
在这一讲里,我们讨论的 Memory Cgroup 里都不会对内核的内存做限制(比如页表,slab 等)。所以我们今天主要讨论与用户态相关的两个内存类型,RSS 和 Page Cache。
RSS
先看什么是 RSS。RSS 是 Resident Set Size 的缩写,简单来说它就是指进程真正申请到物理页面的内存大小。这是什么意思呢?
应用程序在申请内存的时候,比如说,调用 malloc() 来申请 100MB 的内存大小,malloc() 返回成功了,这时候系统其实只是把 100MB 的虚拟地址空间分配给了进程,但是并没有把实际的物理内存页面分配给进程。
上一讲中,我给你讲过,当进程对这块内存地址开始做真正读写操作的时候,系统才会把实际需要的物理内存分配给进程。而这个过程中,进程真正得到的物理内存,就是这个 RSS 了。
比如下面的这段代码,我们先用 malloc 申请 100MB 的内存。
p = malloc(100 * MB);
if (p == NULL)
return 0;
然后,我们运行 top 命令查看这个程序在运行了 malloc() 之后的内存,我们可以看到这个程序的虚拟地址空间(VIRT)已经有了 106728KB(~100MB),但是实际的物理内存 RSS(top 命令里显示的是 RES,就是 Resident 的简写,和 RSS 是一个意思)在这里只有 688KB。
接着我们在程序里等待 30 秒之后,我们再对这块申请的空间里写入 20MB 的数据。
sleep(30);
memset(p, 0x00, 20 * MB)
当我们用 memset() 函数对这块地址空间写入 20MB 的数据之后,我们再用 top 查看,这时候可以看到虚拟地址空间(VIRT)还是 106728,不过物理内存 RSS(RES)的值变成了 21432(大小约为 20MB),这里的单位都是 KB。
所以,通过刚才上面的小实验,我们可以验证 RSS 就是进程里真正获得的物理内存大小。
对于进程来说,RSS 内存包含了进程的代码段内存,栈内存,堆内存,共享库的内存,这些内存是进程运行所必须的。刚才我们通过 malloc/memset 得到的内存,就是属于堆内存。
具体的每一部分的 RSS 内存的大小,你可以查看 /proc/[pid]/smaps 文件。
Page Cache
每个进程除了各自独立分配到的 RSS 内存外,如果进程对磁盘上的文件做了读写操作,Linux 还会分配内存,把磁盘上读写到的页面存放在内存中,这部分的内存就是 Page Cache。
Page Cache 的主要作用是提高磁盘文件的读写性能,因为系统调用 read() 和 write() 的缺省行为都会把读过或者写过的页面存放在 Page Cache 里。
还是用我们这一讲最开始的的例子:代码程序去读取 100MB 的文件,在读取文件前,系统中 Page Cache 的大小是 388MB,读取后 Page Cache 的大小是 506MB,增长了大约 100MB 左右,多出来的这 100MB,正是我们读取文件的大小。
在 Linux 系统里只要有空闲的内存,系统就会自动地把读写过的磁盘文件页面放入到 Page Cache 里。那么这些内存都被 Page Cache 占用了,一旦进程需要用到更多的物理内存,执行 malloc() 调用做申请时,就会发现剩余的物理内存不够了,那该怎么办呢?
这就要提到 Linux 的内存管理机制了。 Linux 的内存管理有一种内存页面回收机制(page frame reclaim),会根据系统里空闲物理内存是否低于某个阈值(wartermark),来决定是否启动内存的回收。
内存回收的算法会根据不同类型的内存以及内存的最近最少用原则,就是 LRU(Least Recently Used)算法决定哪些内存页面先被释放。因为 Page Cache 的内存页面只是起到 Cache 作用,自然是会被优先释放的。
所以,Page Cache 是一种为了提高磁盘文件读写性能而利用空闲物理内存的机制。同时,内存管理中的页面回收机制,又能保证 Cache 所占用的页面可以及时释放,这样一来就不会影响程序对内存的真正需求了。
RSS & Page Cache in Memory Cgroup
学习了 RSS 和 Page Cache 的基本概念之后,我们下面来看不同类型的内存,特别是 RSS 和 Page Cache 是如何影响 Memory Cgroup 的工作的。
我们先从 Linux 的内核代码看一下,从 mem_cgroup_charge_statistics() 这个函数里,我们可以看到 Memory Cgroup 也的确只是统计了 RSS 和 Page Cache 这两部分的内存。
RSS 的内存,就是在当前 Memory Cgroup 控制组里所有进程的 RSS 的总和;而 Page Cache 这部分内存是控制组里的进程读写磁盘文件后,被放入到 Page Cache 里的物理内存。
Memory Cgroup 控制组里 RSS 内存和 Page Cache 内存的和,正好是 memory.usage_in_bytes 的值。
当控制组里的进程需要申请新的物理内存,而且 memory.usage_in_bytes 里的值超过控制组里的内存上限值 memory.limit_in_bytes,这时我们前面说的 Linux 的内存回收(page frame reclaim)就会被调用起来。
那么在这个控制组里的 page cache 的内存会根据新申请的内存大小释放一部分,这样我们还是能成功申请到新的物理内存,整个控制组里总的物理内存开销 memory.usage_in_bytes 还是不会超过上限值 memory.limit_in_bytes。
解决问题
明白了 Memory Cgroup 中内存类型的统计方法,我们再回过头看这一讲开头的问题,为什么 memory.usage_in_bytes 与 memory.limit_in_bytes 的值只相差了 90KB,我们在容器中还是可以申请出 50MB 的物理内存?
我想你应该已经知道答案了,容器里肯定有大于 50MB 的内存是 Page Cache,因为作为 Page Cache 的内存在系统需要新申请物理内存的时候(作为 RSS)是可以被释放的。
知道了这个答案,那么我们怎么来验证呢?验证的方法也挺简单的,在 Memory Cgroup 中有一个参数 memory.stat,可以显示在当前控制组里各种内存类型的实际的开销。
那我们还是拿这一讲的容器例子,再跑一遍代码,这次要查看一下 memory.stat 里的数据。
第一步,我们还是用同样的脚本来启动容器,并且设置好容器的 Memory Cgroup 里的 memory.limit_in_bytes 值为 100MB。
启动容器后,这次我们不仅要看 memory.usage_in_bytes 的值,还要看一下 memory.stat。虽然 memory.stat 里的参数有不少,但我们目前只需要关注"cache"和"rss"这两个值。
我们可以看到,容器启动后,cache,也就是 Page Cache 占的内存是 99508224bytes,大概是 99MB,而 RSS 占的内存只有 1826816bytes,也就是 1MB 多一点。
这就意味着,在这个容器的 Memory Cgroup 里大部分的内存都被用作了 Page Cache,而这部分内存是可以被回收的。
那么我们再执行一下我们的mem_alloc 程序,申请 50MB 的物理内存。
我们可以再来查看一下 memory.stat,这时候 cache 的内存值降到了 46632960bytes,大概 46MB,而 rss 的内存值到了 54759424bytes,54MB 左右吧。总的 memory.usage_in_bytes 值和之前相比,没有太多的变化。
从这里我们发现,Page Cache 内存对我们判断容器实际内存使用率的影响,目前 Page Cache 完全就是 Linux 内核的一个自动的行为,只要读写磁盘文件,只要有空闲的内存,就会被用作 Page Cache。
所以,判断容器真实的内存使用量,我们不能用 Memory Cgroup 里的 memory.usage_in_bytes,而需要用 memory.stat 里的 rss 值。这个很像我们用 free 命令查看节点的可用内存,不能看"free"字段下的值,而要看除去 Page Cache 之后的"available"字段下的值。
重点总结
这一讲我想让你知道,每个容器的 Memory Cgroup 在统计每个控制组的内存使用时包含了两部分,RSS 和 Page Cache。
RSS 是每个进程实际占用的物理内存,它包括了进程的代码段内存,进程运行时需要的堆和栈的内存,这部分内存是进程运行所必须的。
Page Cache 是进程在运行中读写磁盘文件后,作为 Cache 而继续保留在内存中的,它的目的是为了提高磁盘文件的读写性能。
当节点的内存紧张或者 Memory Cgroup 控制组的内存达到上限的时候,Linux 会对内存做回收操作,这个时候 Page Cache 的内存页面会被释放,这样空出来的内存就可以分配给新的内存申请。
正是 Page Cache 内存的这种 Cache 的特性,对于那些有频繁磁盘访问容器,我们往往会看到它的内存使用率一直接近容器内存的限制值(memory.limit_in_bytes)。但是这时候,我们并不需要担心它内存的不够,我们在判断一个容器的内存使用状况的时候,可以把 Page Cache 这部分内存使用量忽略,而更多的考虑容器中 RSS 的内存使用量。
思考题
在容器里启动一个写磁盘文件的程序,写入 100MB 的数据,查看写入前和写入后,容器对应的 Memory Cgroup 里 memory.usage_in_bytes 的值以及 memory.stat 里的 rss/cache 值。
欢迎在留言区写下你的思考或疑问,我们一起交流探讨。如果这篇文章让你有所收获,也欢迎你分享给更多的朋友,一起学习进步。
文章作者
上次更新 10100-0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