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__IO设计:如何设计IO交互来提升系统性能?
文章目录
你好,我是尉刚强。今天这节课,我想从性能的角度,来跟你聊聊 IO 交互设计。
对于一个软件系统来说,影响其性能的因素有很多,与 IO 之间的交互就是其中很关键的一个。不过可能有不少的程序员会觉得,IO 交互是操作系统底层干的事情,好像跟上层的业务关系不太大,所以很少会关注 IO 交互设计。其实,这是一种不太科学的认识。
事实上,在测试软件性能的时候,如果你发现了这样一种很奇怪的现象:虽然 CPU 使用率还没有到 100%,但是系统吞吐量却无法再提升了。那么这个时候,就很有可能是因为 IO 交互设计没有做好,导致软件的很多业务处理线程都被阻塞了,所以性能提不上去。可见,在软件设计当中,良好的 IO 交互设计对于系统性能的提升非常重要。
因此在这节课中,我想先帮你打开一下思路,了解下在软件设计中可能会碰到的各种 IO 场景,从而树立起对 IO 交互设计的正确认知。然后,我会给你介绍下针对不同的 IO 场景,应该怎样进行 IO 交互设计,才能在软件实现复杂度与性能之间实现平衡,从而帮助你提升在 IO 交互设计方面的能力。
那么下面,我们就一起来了解下,在软件设计中都有哪些 IO 场景吧。
突破对 IO 的片面认识
提到 IO,你首先想到的会是什么呢?键盘、鼠标、打印机吗?实际上,现在的软件系统中很少会用到这些东西了。一般来说,大部分程序员所理解的 IO 交互,是文件读取操作、底层网络通信,等等。
那么这里我想问你一个问题:是不是当系统中没有这些操作的时候,就不用进行 IO 交互设计了?
其实并不是的。**对一个软件系统而言,除了 CPU 和内存外,其他资源或者服务的访问也可以认为是 IO 交互。**比如针对数据库的访问、REST 请求,还有消息队列的使用,你都可以认为是 IO 交互问题,因为这些软件服务都在不同的服务器之上,直接信息交互也是通过底层的 IO 设备来实现的。
下面,我就带你来看一段使用 Java 语言访问 MongoDB 的代码实现,你会发现在软件开发中,有很多与 IO 相关的代码实现其实是比较隐蔽的,不太容易被发现。所以,你应该对这些 IO 相关的问题时刻保持警觉,不要让它们拖垮了软件的业务性能。
这段代码的业务逻辑是在数据库中查询一条数据并返回,具体代码如下:
// 从数据库查询一条数据。
MongoClient client = new MongoClient("...");
DBCollection collection = mClient.getDB(“testDB”).getCollection(“firstCollection”);
BasicDBObject queryObject = new BasicDBObject(“name”,“999”);
DBObject obj = collection.findOne(queryObject); // 查询操作
其中我们可以发现,代码中的最后一行是采用了同步阻塞的交互方式。也就是说,这段代码在执行过程中,是会把当前线程阻塞起来的,这个过程与读取一个文件的代码原理是一样的。所以,它也是一种很典型的 IO 业务问题。
可见,我们一定要突破对传统 IO 的那种片面理解和认识,用更加全局性、系统性的视角,来认识系统中的各种 IO 场景,这才是做好基于 IO 交互设计,提升软件性能的先决条件。
那么说到这里,我们具体要如何针对系统中不同的 IO 场景,进行交互设计并提升系统性能呢?接下来,我就给你详细介绍下在软件设计中,IO 交互设计的不同实现模式,进而帮助你理解不同 IO 交互对软件设计与实现以及在性能上的影响。
IO 交互设计与软件设计
我们知道,在 Linux 操作系统内核中,内置了 5 种不同的 IO 交互模式,分别是阻塞 IO、非阻塞 IO、多路复用 IO、信号驱动 IO、异步 IO。但是,不同的编程语言和代码库,都基于底层 IO 接口重新封装了一层接口,而且这些接口在使用上也存在不少的差异。所以,这就导致很多程序员对 IO 交互模型的理解和认识不能统一,进而就对做好 IO 的交互设计与实现造成了比较大的障碍。
所以接下来,我就会站在业务使用的视角,将 IO 交互设计分为三种方式,分别是同步阻塞交互方式、同步非阻塞交互方式和异步回调交互方式,给你一一介绍它们的设计原理。我认为,只要你搞清楚这些 IO 交互设计的原理,以及理解它们在不同的 IO 场景下,如何在软件实现复杂度与性能之间做好权衡,你就离设计出高性能的软件不远了。
另外这里你要知道的是,这三种交互设计方式之间是层层递进的关系,越是靠后的方式,在 IO 交互过程中,CPU 介入开销的可能就会越少。当然 CPU 介入越少,也就意味着在相同 CPU 硬件资源上,潜在可以支撑更多的业务处理流程,因而性能就有可能会更高。
同步阻塞交互方式
首先,我们来看看第一种 IO 交互方式:同步阻塞交互方式。
什么是同步阻塞交互方式呢?在 Java 语言中,传统的基于流的读写操作方式,其实就是采用的同步阻塞方式,前面我介绍的那个 MongoDB 的查询请求,也是同步阻塞的交互方式。也就是说,虽然从开发人员的视角来看,采用同步阻塞交互方式的程序是同步调用的,但在实际的执行过程中,程序会被操作系统挂起阻塞。我们来看看采用了同步阻塞交互方式的原理示意图:
从图上你可以看到,业务代码中发送了读写请求之后,当前的线程或进程会被阻塞,只有等 IO 处理结束之后才会被唤醒。
所以这里你可能会产生一个疑问:**是不是使用同步阻塞交互方式,性能就一定会非常差呢?**实际上,并没有那么绝对,因为并不是所有的 IO 访问场景都是性能关键的场景。
我给你举个例子,针对在程序启动过程中加载配置文件的场景,因为软件在运行过程中只会加载配置文件一次,所以这次的读取操作并不会对软件的业务性能产生影响,这样我们就应该选择最简单的实现方式,也就是同步阻塞交互方式。
既然如此,你可能又要问了:如果系统中有很多这样的 IO 请求操作时,那么软件系统架构会是怎样的呢?
实际上,早期的 Java 服务器端经常使用 Socket 通信,也是采用的同步阻塞交互方式,它对应的架构图是这样的:
可以看到,每个 Socket 会单独使用一个线程,当使用 Socket 接口写入或读取数据的时候,这个对应的线程就会被阻塞。那么对于这样的架构来说,如果系统中的连接数比较少,即使某一个线程发生了阻塞,也还有其他的业务线程可以正常处理请求,所以它的系统性能实际上并不会非常差。
不过,现在很多基于 Java 开发的后端服务,在访问数据库的时候其实也是使用同步阻塞的方式,所以就只能采用很多个线程,来分别处理不同的数据库操作请求。而如果针对系统中线程数很多的场景,每次访问数据库时都会引起阻塞,那么就很容易导致系统的性能受限。
由此,我们就需要考虑采用其他类型的 IO 交互方式,避免因频繁地进行线程间切换而造成 CPU 资源浪费,以此进一步提升软件的性能。所以,同步非阻塞交互模式就被提出来,目的就是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下面我们具体来看看它的设计原理。
同步非阻塞交互方式
这里,我们先来了解下同步非阻塞交互方式的设计特点:在请求 IO 交互的过程中,如果 IO 交互没有结束的话,当前线程或者进程并不会被阻塞,而是会去执行其他的业务代码,然后等过段时间再来查询 IO 交互是否完成。Java 语言在 1.4 版本之后引入的 NIO 交互模式,其实就属于同步非阻塞的模式。
注意:实际上,Java NIO 使用的并不是完全的同步非阻塞交互方式,比如 FileChannel 就不支持非阻塞模式。另外,Java NIO 具备高性能的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因为它增加了缓冲机制,通过引入 Buffer 来支持数据的批量处理。
那么接下来,我们就通过一个 SocketChannel 在非阻塞模式中读取数据的代码片段,来具体看看同步非阻塞交互方式的工作原理:
while(selector.select()>0){ //不断循环选择可操作的通道。
for(SelectionKey sk:selector.selectedKeys()){
selector.selectedKeys().remove(sk);
if(sk.isReadable()){ //是一个可读的通道
SocketChannel sc=(SocketChannel)sk.channel();
String content="";
ByteBuffer buff=ByteBuffer.allocate(1024);
while(sc.read(buff)>0){
sc.read(buff);
buff.flip();
content+=charset.decode(bff);
}
System.out.println(content);
sk.interestOps(SelectionKey.OP_READ);
}
}
}
你能看到,业务代码中会不断地循环执行 selector.select() 操作,选择出可读就绪的 SocketChannel,然后再调用 channel.read,把通道数据读取到 Buffer 中。
也就是说,在这个代码执行过程中,SocketChannel 从网口设备接收数据期间,并不会长时间地阻塞当前业务线程的执行,所以就可以进一步提升性能。这个 IO 交互方式对应的原理图如下:
从图中你能看到,当前的业务线程虽然避免了长时间被阻塞挂起,但是在业务线程中,会频繁地调用 selector.select 接口来查询状态。这也就是说,在单 IO 通道的场景下,使用这种同步非阻塞交互方式,性能提升其实是非常有限的。
不过,与同步阻塞交互方式刚好相反,当业务系统中同时存在很多的 IO 交互通道时,使用同步非阻塞交互方式,我们就可以复用一个线程,来查询可读就绪的通道,这样就可以大大减少 IO 交互引起的频繁切换线程的开销。
因此,在软件设计的过程中,如果你发现核心业务逻辑也是多 IO 交互的问题,你就可以基于这种 IO 同步非阻塞交互方式,来支撑产品的软件架构设计。在采用这种 IO 交互设计方式实现多个 IO 交互时,它的软件架构如下图所示:
如果你详细阅读了前面 SocketChannel 在非阻塞模式中读取数据的代码片段,你就会发现在这个图中包含了三个很熟悉的概念,分别是 Buffer、Channel、Selector,它们正是 Java NIO 的核心。这里我也给你简单介绍下:Buffer 是一个缓冲区,用来缓存读取和写入的数据;Channel 是一个通道,负责后台对接 IO 数据;而 Selector 实现的主要功能,就是主动查询哪些通道是处于就绪状态。
所以,Java NIO 正是基于这个 IO 交互模型,来支撑业务代码实现针对 IO 进行同步非阻塞的设计,从而降低了原来传统的同步阻塞 IO 交互过程中,线程被频繁阻塞和切换的开销。
补充:但 Java 的 NIO 接口设计得并不是非常友好,代码中需要关注 Channel 的选择细节,而且还需要不断关注 Buffer 的状态切换过程。因此,基于这套接口的代码实现起来会比较复杂。
那么有没有什么办法可以帮助降低代码实现的复杂度呢?我们可以基于 Java NIO 设计的 Netty 框架来帮助屏蔽这些细节问题。Netty 框架是一个开源异步事件编程框架,它的系统性能非常高,同时在接口使用上也非常友好,所以目前使用也很广泛。如果你在开发网络通信的高性能服务器产品,那么你也可以考虑使用这种框架(Elasticsearch 底层实际上就是采用的这种机制)。
不过,基于同步非阻塞方式的 IO 交互设计,如果在并发设计中,没有平衡好 IO 状态查询与业务处理 CPU 执行开销管理,就很容易导致软件执行期间存在大量的 IO 状态的冗余查询,从而造成对 CPU 资源的浪费。
因此,我们还需要从业务角度的 IO 交互设计出发,来进一步减少 IO 对 CPU 带来的额外开销,而这就是我接下来要给你介绍的异步回调交互方式的重要优势。
异步回调交互方式
所谓异步回调的意思就是,当业务代码触发 IO 接口调用之后,当前的线程会接着执行后续处理流程,然后等 IO 处理结束之后,再通过回调函数来执行 IO 结束后的代码逻辑。
这里我们同样来看一段代码示例,这是 Java 语言针对 MongoDB 的插入操作,它采用的就是异步回调的实现方式:
Document doc = new Document(“name”, “Geek”)
.append(“info”, new Document(“age”, 203).append(“sex”, “male”));
collection.insertOne(doc, new SingleResultCallback
@Override
public void onResult(final Void result, final Throwable t) {
System.out.println(“Inserted success”);
}
});
我们可以发现,在这段代码中,调用 collection.insertOne 在插入数据时,同时还传入了回调函数。
实际上,这个 MongoDB 访问接口在底层使用是 Netty 框架,只是重新封装了接口使用方法而已。
由此,我们就可以最大化地减少 IO 交互过程中 CPU 参与的开销。这种 IO 交互方式的原理图如下所示:
从这个图中可以看到,在使用异步回调这种处理方式时,回调函数经常会被挂载到另外一个线程中去执行。所以使用这种方式会有一个好处,就是业务逻辑不需要频繁地查询数据,但同时,它也会引入一个新问题,那就是回调处理函数与正常的业务代码被割裂开了,这会给代码实现增加不少的复杂度。
我给你举个例子,如果代码中的回调函数在处理过程中,还需要进一步执行其他 IO 请求时,如果再使用回调机制,那么就会出现万恶的回调嵌套问题,也就是回调函数中再嵌套一个回调函数,这样一直嵌套下去,代码就会很难阅读和维护。
所以后来,在 Node.js 中就引入了 async 和 await 机制(在 C++、Rust 中,也都引入了类似的机制),比较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我们使用这个机制,可以将背后的回调函数机制封装到语言内部底层实现中,这样我们就依旧可以使用串行思维模式来处理 IO 交互。
而且,当有了这种机制之后,IO 交互方式对软件设计架构的影响就比较少了,所以像 Node.js 这样的单进程模型也可以处理非常多的 IO 请求。
另外,使用异步回调交互方式还有一个好处,因为现在的互联网场景中,对数据库、消息队列、REST 请求都是非常频繁的,所以如果你采用异步回调方式,比较有可能将 IO 阻塞引起的线程切换开销,还有频繁查询 IO 状态的时间开销,都降低到比较低的状态。
最后我还想告诉你的是,实际上,IO 交互设计不仅与语言系统的并发设计相关性很大,而且与缓冲区(Buffer)的设计和实现关系也很紧密,我们在进行 IO 交互设计时,其实需要权衡很多因素,这是一个挺复杂的工作,我们一定不能小看它。
小结
今天这节课,我通过一些常见的业务代码逻辑,带你突破了之前对 IO 的片面认识,帮助你更加清楚地识别出系统中的各种 IO 交互场景。另外,我也给你重点介绍了在应用软件设计过程中,三种常用的 IO 同步交互设计,帮助你去理解不同 IO 交互对软件设计与实现,以及在性能上的影响。你可以基于这些理解和认识,来指导软件架构设计,避免因为 IO 交互问题而引起比较严重的性能问题。
其实,还有一种在软件设计中使用的比较少的 IO 交互同步方式,我并没有给你介绍,这种 IO 交互方式叫做零协调交互方式,它在高性能嵌入式系统设备或高性能服务器中使用会比较多。比如,你可以使用 DPDK 技术,来减少网络数据接收期间操作系统内核的参与,或者使用链式 DMA 拷贝,来减少内存拷贝中的 CPU 介入等。这里你简单了解下即可,如果还想要深入学习的话,你可以参考这个文档。
思考题
今天课程中介绍的异步回调交互方式,操作系统底层是不是采用的 Linux 内核的异步 IO 交互方式呢?
欢迎在留言区分享你的答案和思考。如果觉得有收获,也欢迎你把今天的内容分享给更多的朋友。
文章作者
上次更新 10100-0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