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__内存篇:如何减少延迟提升内存分配效率?
文章目录
你好,我是庄振运。
上一讲我们讨论了关于 CPU 的性能指标和分析。CPU 和内存是和程序性能最相关的两个领域;那么这一讲,我们就来讨论和内存相关的性能指标和性能分析的工具。
内存方面的性能指标,主要有缓存命中率、缓存一致性、内存带宽、内存延迟、内存的使用大小及碎片、内存的分配和回收速度等,接下来我会逐一进行介绍。现代很多 CPU 都是 NUMA 架构的,所以我也会介绍 NUMA 的影响和常用的工具。
缓存和缓存命中率
我们先看看缓存,也就是 Cache。
缓存是 CPU 与内存之间的临时数据交换器,是为了解决两种速度不匹配的矛盾而设计的。这个矛盾就是 CPU 运行处理速度与内存读写速度不匹配的矛盾。CPU 处理指令的速度,比内存的速度快得多了,有百倍的差别,这一点我们已经在上一讲讨论过。
缓存的概念极为重要。不止是 CPU,缓存的策略也用在计算机和互联网服务中很多其他的地方,比如外部存储、文件系统,以及程序设计上。有人甚至开玩笑说,计算机的各种技术说到底就是三种——Cache(缓存)、Hash(哈希处理)和 Trash(资源回收)。这种说法当然有点偏颇,但你也能从中看到缓存技术的重要性。
现在回到 CPU 缓存的讨论上来。
我们前面也讲了,随着多核 CPU 的发展,CPU 缓存通常分成了三个级别:L1、L2、L3。一般而言,每个核上都有 L1 和 L2 缓存。L1 缓存其实分成两部分:一个用于存数据,也就是 L1d Cache(Data Cache),另外一个用于存指令,L1i Cache(Instruction Cache)。
L1 缓存相对较小,每部分差不多只有几十 KB。L2 缓存更大一些,有几百 KB,速度就要慢一些了。L2 一般是一个统一的缓存,不把数据和指令分开。L3 缓存则是三级缓存中最大的一级,可以达到几个 MB 大小,同时也是最慢的一级了。你要注意,在同一个处理器上,所有核共享一个 L3 缓存。
为什么要采用多级缓存,并逐级增加缓存大小呢?
这个目的,就是为了提高各级缓存的命中率,从而最大限度地降低直接访问内存的概率。每一级缓存的命中率都很重要,尤其是 L1 的命中率。这是因为缓存的命中率对总体的访问时间延迟影响很大,而且下一级缓存的访问延迟往往是上一级缓存延迟的很多倍。
为了加深你的理解,我还是用文章中图片里的延迟数据来举例说明一下。
在图片里你可以看到,L1 的访问时间是 3 个时钟周期,L2 的访问时间是 12 个时钟周期。假如在理想情况下,L1i 的命中率是 100%,就是说每条指令都从 L1i 里面取;那么平均指令访问时间也是 3 个时钟周期。作为对比,如果 L1i 命中率变成 90%,也就是只有 90% 的指令从 L1i 里面取到,而剩下的 10% 需要 L2 来提供。
那么平均指令访问时间就变成了 3.9 个指令周期(也就是:90%*3+10%*12)。虽然看起来只有 10% 的指令没有命中,但是相对于 L1 命中率 100% 的情况,平均访问时间延迟差不多增大了多少呢?高达 30%。
缓存一致性
虽然缓存能够极大地提升运算性能,但也带来了一些其他的问题,比如“缓存一致性问题(cache coherence)”。
如果不能保证缓存一致性,就可能造成结果错误。因为每个核都有自己的 L1 和 L2 缓存,当在不同核上运行同一个进程的不同线程时,如果这些线程同时操作同一个进程内存,就可能互相冲突,最终产生错误的结果。
举个例子,你可以设想这样一个场景,假设处理器有两个核,core-A 和 core-B。这两个核同时运行两个线程,都操作共同的变量,i。假设它们并行执行 i++。如果 i 的初始值是 0,当两个线程执行完毕后,我们预期的结果是 i 变成 2。但是,如果不采取必要的措施,那么在实际执行中就可能会出错,什么样的错误呢?我们来探讨一下。
运行开始时,每个核都存储了 i 的值 0。当第 core-A 做 i++ 的时候,其缓存中的值变成了 1,i 需要马上回写到内存,内存之中的 i 也就变成了 1。但是 core-B 缓存中的 i 值依然是 0,当运行在它上面的线程执行 i++,然后回写到内存时,就会覆盖 core-A 内核的操作,使得最终 i 的结果是 1,而不是预期中的 2。
为了达到数据访问的一致,就需要各个处理器和内核,在访问缓存和写回内存时遵循一些协议,这样的协议就叫缓存一致性协议。常见的缓存一致性协议有 MSI、MESI 等。
缓存一致性协议解决了缓存内容不一致的问题,但同时也造成了缓存性能的下降。在有些情况下性能还会受到严重影响。我们下一讲还会仔细分析这一点,并且讨论怎样通过优化代码来克服这样的性能问题。
内存带宽和延迟
我们讨论了缓存,接下来探讨内存带宽和内存访问延迟。
计算机性能方面的一个趋势就是,内存越来越变成主要的性能瓶颈。内存对性能的制约包括三个方面:内存大小、内存访问延迟和内存带宽。
第一个方面就是内存的使用大小,这个最直观,大家都懂。这方面的优化方式也有很多,包括采用高效的,使用内存少的算法和数据结构。
第二个方面是内存访问延迟,这个也比较好理解,我们刚刚讨论的各级缓存,都是为了降低内存的直接访问,从而间接地降低内存访问延迟的。如果我们尽量降低数据和程序的大小,那么各级缓存的命中率也会相应地提高,这是因为缓存可以覆盖的代码和数据比例会增大。
第三个方面就是内存带宽,也就是单位时间内,可以并行读取或写入内存的数据量,通常以字节 / 秒为单位表示。一款 CPU 的最大内存带宽往往是有限而确定的。并且一般来说,这个最大内存带宽只是个理论最大值,实际中我们的程序使用只能达到最大带宽利用率的 60%。如果超出这个百分比,内存的访问延迟会急剧上升。
文章中的图片就展示了几款 Intel 的 CPU 的内存访问延迟和内存带宽的关系(图片来自https://images.anandtech.com)。
图中内存带宽使用是横轴,相对应的,内存访问延迟是纵轴。你可以清楚地看到,当内存带宽较小时,内存访问延迟很小,而且基本固定,最多缓慢上升。而当内存带宽超过一定值后,访问延迟会快速上升,最终增加到不能接受的程度。
那么一款处理器的内存总带宽取决于哪些因素呢?
答案是,有四个因素,内存总带宽的大小就是这些因素的乘积。这四个因素是:DRAM 时钟频率、每时钟的数据传输次数、内存总线带宽(一般是 64 字节)、内存通道数量。
我们来用几个实际的 Intel CPU 为例,来看看内存带宽的变化。
文章中的这个表格大体上总结了 5 款 Intel CPU 的各级缓存大小、内存通道数目、可使用内存带宽(这里取最大值的 50%)、内存频率和速度。你可以看到,每款新的 CPU,它的内存带宽一般还是增加的,这主要归功于内存频率的提升。
内存的分配
讲过内存带宽,我们再来看看内存的分配。程序使用的内存大小很关键,是影响一个程序性能的重要因素,所以我们应该尽量对程序的内存使用大小进行调优,从而让程序尽量少地使用内存。
不知道你有没有过系统内存用光的经验?每当发生这种情况,系统就会被迫杀掉一些进程,并且抛出一个系统错误:内存用光“OOM(Out of memory)”。所以,一个应用程序用的内存越少,那么 OOM 错误就越不太可能发生。
还有,服务器等容量也是公司运营成本的一部分。如果一台服务器的内存资源足够,那么这样一个服务器系统就可以同时运行多个程序或进程,以最大限度地提高系统利用率,这样就节省了公司运营成本。
再进一步讲,应用程序向操作系统申请内存时,系统会分配内存,这中间总要花些时间,因为操作系统需要查看可用内存并分配。一个系统的空闲内存越多,应用程序向操作系统申请内存的时候,就越快地拿到所申请的内存。反之,应用程序就有可能经历很大的内存请求分配延迟。
比如说,在系统空闲内存很少的时候,程序很可能会变得超级慢。因为操作系统对内存请求进行(比如 malloc())处理时,如果空闲内存不够,系统需要采取措施回收内存,这个过程可能会阻塞。
我们写程序时,或许习惯直接使用 new、malloc 等 API 申请分配内存,直观又方便。但这样做有个很大的缺点,就是所申请内存块的大小不定。当这样的内存申请频繁操作时,会造成大量的内存碎片;这些内存碎片会导致系统性能下降。
一般来讲,开发应用程序时,采用内存池(Memory Pool)可以看作是一种内存分配方式的优化。
所谓的内存池,就是提前申请分配一定数量的、大小仔细考虑的内存块留作备用。当线程有新的内存需求时,就从内存池中分出一部分内存块。如果已分配的内存块不够,那么可以继续申请新的内存块。同样,线程释放的内存也暂时不返还给操作系统,而是放在内存池内留着备用。
这样做的一个显著优点是尽量避免了内存碎片,使得内存分配效率和系统的总体内存使用效率得到提升。
NUMA 的影响
我们刚刚谈了内存性能的几个方面,最后看看多处理器使用内存的情景,也就是 NUMA 场景。NUMA 系统现在非常普遍,它和 CPU 和内存的性能都很相关。简单来说,NUMA 包含多个处理器(或者节点),它们之间通过高速互连网络连接而成。每个处理器都有自己的本地内存,但所有处理器可以访问全部内存。
因为访问远端内存的延迟远远大于本地内存访问,操作系统的设计已经将内存分布的特点考虑进去了。比如一个线程运行在一个处理器中,那么为这个线程所分配的内存,一般是该处理器的本地内存,而不是外部内存。但是,在特殊情况下,比如本地内存已经用光,那就只能分配远端内存。
我们部署应用程序时,最好将访问相同数据的多个线程放在相同的处理器上。根据情况,有时候也需要强制去绑定线程到某个节点或者 CPU 核上。
工具
内存相关的工具也挺多的。比如,你最熟的内存监测命令或许是 free 了。这个命令会简单地报告总的内存、使用的内存、空闲内存等。
vmstat(Virtual Meomory Statistics,虚拟内存统计)也是 Linux 中监控内存的常用工具,可以对操作系统的虚拟内存、进程、CPU 等的整体情况进行监视。
我建议你也尽量熟悉一下 Linux 下的 /proc 文件系统。这是一个虚拟文件系统,只存在内存当中,而不占用外存空间。这个目录下有很多文件,每一个文件的内容都是动态创建的。这些文件提供了一种在 Linux 内核空间和用户间之间进行通信的方法。比如 /proc/meminfo 就对内存方面的监测非常有用。这个文件里面有几十个条目,比如 SwapFree,显示的是空闲 swap 总量等。
另外,/proc 这个目录下还可以根据进程的 ID 来查看每个进程的详细信息,包括分配到进程的内存使用。比如 /proc/PID/maps 文件,里面的每一行都描述进程或线程中连续虚拟内存的区域;这些信息提供了更深层次的内存剖析。
总结
我们都知道宋代词人辛弃疾,他曾经这样憧憬他的战场梦想:“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我们开发的应用程序对内存的分配请求延迟,也有相似的期盼,就是要动作飞快。如果内存分配延迟太大,整个程序的性能自然也高不上去。
如何实现这个梦想呢?就需要我们的代码和程序,尽量降低对内存的使用大小和内存带宽,尽量少地请求分配和释放内存,帮助系统内存状态不至于太过碎片化,并且对代码结构做一些相应地优化。
思考题
你正在开发的系统或者模块,会运行在什么样的服务器上?服务器上有多少内存?如果内存大小可能不够,你会采取什么措施来降低内存使用量呢?再进一步,内存带宽会是瓶颈吗?
欢迎你在留言区分享自己的思考,与我和其他同学一起讨论,也欢迎你把文章分享给自己的朋友。
文章作者
上次更新 10100-0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