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中答疑_AI产品经理热门问题答疑合集
文章目录
你好,我是海丰。
到今天为止,我们的课程已经更新过半了。我非常开心看到很多同学一直在坚持留言,认真回答课后问题。不过,我也发现,不少同学已经慢慢掉队了,有的人是想要拿出大块的时间来学习,有的人是遇到问题之后没有解决,进度就停下了,总之是积累了很多的课程没有学习。
从今天开始,我们就进入期中周了。首先,我会整理出一些关注度比较高的课后问题,在这里进行统一的解答,其次,我还准备了一道问答题,通过解决它,希望能帮助你对前半程学过的知识进行梳理,查缺补漏。
我先给你准备一份学习指南:首先,关注度比较高的问题我分成了三类,分别是关于产品岗位、关于技术边界,以及关于项目流程的问题。你可以结合我下面的分类,直接去找对应的问题答案。如果你还有其他的疑问,也可以在留言区提问,我都会尽力解答。然后,你可以集中精力去做我留下的问答题,问答题的解决思路我会在周五进行更新,记得准时来看。
话不多说,直接进入今天的答疑吧!
关于产品岗位
问题 1:如何快速建立对一个行业的结构认知?
想要快速对一个行业有整体的宏观认知,可以先从这个行业的产业链入手,了解这个产业中一个完整的价值创造过程是怎样的,行业里有哪些头尾部公司。获取这些产业认知内容的途径,我总结了一下,一般有 3 种方式:
- 通过咨询公司报告,如 艾瑞咨询、易观智库、艾媒网 等咨询公司的行业报告了解行业资讯和动态;
- 通过行业发展报告,如 中国报告大厅、中国产业研究院 等相关行业发展或投资调研报告;
- 行业上市公司财报,找行业内的上市公司,通过财报信息能全面的了解,行业的用户、商业、供应链、业务发展等信息。
问题 2:为什么 AI 产品经理多分布在 B 端企业?
每个行业都会有“产品岗位”,所以产品经理必然是覆盖全行业的。但为了区分产品经理就职的主流方向,大部分 AI 产品经理活跃在 B 端,原因在于过去几年 AI 在 B 端的产业,更容易商业化。
不过,岗位需求也是随着行业发展而动态变化的,所以最近一两年,我们也能看到 AI 产品经理在 ToC 和 ToB 中的岗位逐渐多了起来,例如推荐系统产品经理,虽然岗位 Title 没有提到 AI,但是岗位能力就是一个 AI 产品经理的要求。
随着 AI 技术在各行业的不断落地,我认为,ToC 的 AI 产品经理势必会成为未来几年后的岗位主流。
问题 3:没有 AI 项目环境,产品经理如何转型?
这个问题我发现还是很普遍的,所以我把它单独拿出来说,我认为可以通过三个步骤来学习。
第一步,夯实基础。 我建议你先完整地跟着课程节奏学习一遍,重点掌握 AI 产品经理的三大能力,掌握课程中算法和评估相关的知识点。
第二步,以教促学。 在你了解了课程中的内容后,要试着用自己的话把这些内容讲出来,让别人听懂,而这离不开“从学习到分享再到学习”的一个迭代过程。
第三步,落地实践。 如果所在团队中没有算法同学,那你可以试着在工作中提一些和 AI 相关小需求,这些需求是可以通过相对简单容易的传统机器学习算法来解决的,比如 KNN、Naive Bayes,这是为了确保工程研发同学可以通过学习实现。
这样一来,通过研发同学的“踩坑”经历,你可以总结出他们在落地算法过程中对复杂问题的解决和效果反馈,再把它们补充到你的知识技能树中,积累经验。总之,我们要善于利用身边的资源,赋能于自己的业务,来帮助自己提升。
问题 4:算法工程师如何转型 AI 产品经理?
对于想要转型产品经理的算法同学,我有 2 点建议。
首先,需要理解产品经理和技术人员的区别。产品经理需要的是知识的广度,需要打通上下游与横向部门,而技术人员更多的是要在技术领域深挖。
其次,需要突破技术思维的限制。比如,需要意识到,很多时候产品经理做一个产品更重要的是对业务有价值,而不是要追求技术的创新,或者技术的某些提升。就像有时候一个模型 KS 是 30 还是 40 对于业务没有明显的提升,我们就用去提升这些指标。
总之,产品经理决定做一个事情的出发点,是通过技术来实现业务价值,有时候技术如何做反而不重要。
在实际操作上,我建议这类同学可以多和产品经理沟通,看看他们是怎么做的,他们的思考路径是什么,当他们给你提需求的时候,他们考虑的问题都有哪些,来发现自己和产品经理之间的区别,让自己习惯按照产品的思维去思考。
问题 5:测试工程师如何转型 AI 产品经理?
对于这个问题,我有些犹豫,我比较推荐测试工程师在测试领域深造,然后将技能发展到 AI 测试领域,这样你作为一个测试工程师会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作为一名 AI 测试工程师,需要掌握的知识有机器学习基础知识、Python 编程、大数据基础、模型测试。当然,如果还是想转型 AI 产品经理,那么我也建议你参考上一个问题“算法工程师如何转型 AI 产品经理”,很多的准备工作都是相通的。
关于技术边界
问题 6:AI 产品经理需要什么样的数学基础?
数学基础是很多转型产品经理都关注的问题。我认为,一个相对完整的数学基础知识体系包括:线性代数、概率论、数理统计、运筹学(最优化方法)、信息论。
但这并不是说,产品经理需要从头开始啃数学基础知识,而是你需要有两方面的认知。
一方面,我们要清晰产品经理对于数学基础的掌握边界。与算法和研发相比,产品经理不需要建模,所以有数学基础不需要你究其原理,如数理统计中的统计推断方法,或运筹学中的最优化方法,你的价值在于利用技术服务业务而不是精通技术。
另一方面,对于想快速入门 AI 领域的产品经理来说,一定要本着知识的落地应用为学习原则,例如作为产品经理来说为什么要学习概率分布,你要知道它在工作中的作用是什么,其中一点是为了和算法同学同频沟通,另一个很重要原因是为了验收产品。
因此,在转型初期,我们大可以以目的为导向只掌握和工作相关的数学知识,等后面工作稳定下来了,再适当去拓展自己的技术边界。
问题 7:什么是数据特征、样本,以及标签?
我们先来看它们具体的定义,你可以结合下面的表格一块来理解:
- 标签:标签就是预测的结果,比如表格中的性别:“男”、“女”;
- 特征:特征就是一系列的信息,可以作为人或事物特点的标识,用来描述标签;
- 样本:样本是数据实例、特征的集合。样本可以带标签,也可以不带标签。带标签的样本用于模型的训练,不带标签的样本用于模型的预测。
问题 8:什么是特征归一化?
对特征进行归一化处理,是为了消除数据特征之间的量纲影响,让不同指标之间具有可比性。例如,分析一个人的身高和体重对健康的影响,如果使用米(m)和千克(kg)作为单位,那么身高特征会在 1.5 ~ 2.0m 的数据范围内,体重特征会在 50 ~ 100kg 的范围内,分析出来的结果显然会倾向于数值差别比较大的体重特征。
所以,为了得到更为准确的结果,我们需要对它们进行特征归一化处理,让每个指标处于同一数值量级。常用方法主要有两种:
- 线性函数归一化:归一化后特征值 = (原值 - 特征最小值) / (特征最大值 - 特征最小值),在此方法的基础上,所有的特征值都会落在 [0, 1] 的区间里;
- 标准差正态分布:归一化后特征值 = 特征平均值 / 特征标准差,使用此方法,转换后的特征有负有正,而且它们的均值为 0。
关于项目流程
问题 9:AI 产品 PRD 文档与传统产品 PRD 的不同
AI 产品 PRD 文档与传统产品 PRD 的不同主要有以下三方面的不同:
第一,模型输出。
即算法目标,你要解决的是一个分类问题还是一个回归问题(输出是一个概率还是一个连续值)。
如果是一个概率值,并且是用在分类场景中的,你还要确定是否需要进行二次加工,比如在做高潜用户预测,模型输出的是一个概率值,但这个概率值在业务场景无法使用,所以还需要映射成具体的用户等级。
第二,数据接入。
是否有数据依赖,注明已接入的数据,包括数据类型(Hive / MQ),数据量大小,更新频率,Hive 表名及格式。
第三,验收标准。
除了如 KS、AUC 等强模型指标的确定。另外还要以目标为导向编写 PRD 的验收标准,不要拘泥形式。
举个例子,在推荐系统的排序环节中,产品经理要以目标为导向将模型的评估指标写到 PRD 中。如果产品是以提高 CTR(点击率)为目标,就可以使用 CTR 作为衡量排序模型的指标。但在电商场景中,还存在 CVR、GMV、UV 等多个核心指标,所以并不是一个 CTR 指标就能决定的。这个时候,产品经理就要根据业务目标来优化排序模型的验收标准,如果公司追求的是 GMV,只单纯提升 CTR,在一定程度上只能代表着用户体验的提升。
但算法工程师对这些点的考虑就会相对比较少,因为他们只对模型负责,不对产品负责。因此,这正是产品经理体现个人 PRD 的价值的好时机。
问答题
假如,你现在是一家电商平台的产品经理,负责点评系统的产品设计,现在有一个需求是要通过计算将海量评论中的垃圾评论(如,打广告的情况)过滤出来,你会怎么思考和设计产品呢?
好了,以上就是我们这次期中答疑的全部内容。我也希望这是一次我们共同交流和讨论的时间,你可以在这节课后把你的疑问分享给我,我会尽力帮助你扫清疑问,好让你赶上进度,顺利进入下一段征程!
文章作者
上次更新 10100-0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