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讲__技术领导者不等于技术管理者
文章目录
在成为领导者的道路上,很多人会陷入一个误区,就是把“领导”等同于“管理”。事实上,“领导”比“管理”难度更大,因为管理很多时候是在解决重复问题,有章可循,而领导经常要面对新问题、新形势,而且没有现成的规章可以遵循。
怎样成为好的技术领导者?著名软件专家、美国计算机名人堂代表人物杰拉尔德·温伯格在《成为技术领导者》(曾译名《技术领导之路》)一书中给出了一系列答案。
2008 年,还是一线程序员的余晟翻译了这本书,用他自己的话来说,“‘生吞活剥’了一整套关于领导力的学说,基本‘塑造’了我关于领导力的认知,深深影响了我作为技术领导的管理风格和价值取向。”
余晟曾在传媒、电商行业工作,目前在互联网教育行业从事架构和研发管理的工作;业余翻译、审校过一些技术书籍,也撰写过专门讲解正则表达式的书籍;业余时间在个人公众号“余晟以为”(yurii-says)分享技术和管理话题,在技术圈小有影响力。最近,他与我们分享了关于技术领导力的最新思考,一起来听一听吧。
好的领导者可以“赋能”其他人
《成为技术领导者》这本书里,我能记起来的,现在还受用的主要有这么几点:
领导对团队的作用。优秀的领导者加入团队之后,人还是那些人,资源还是那些资源,但是做事的效率和质量都提高了很多。换用流行的说法,好的领导者可以“赋能”其他人,做成这些人之前做不成的事情。
勇于面对自己。如果一件事是“要做的”,但你迟迟没有做,那么坦白承认吧,你根本不想做。周围很多人总是立各种志、发各种誓,最后没行动,基本都是这样。想要改变,尤其是自我改变,是很难的,因为自我改变的任务通常不会像上级布置的任务那样,有明确的压力和期限,所以大多停留在“想”而已。真正要动起来,需要极大的勇气和毅力。
认清真实的自己。我越来越发现,我们并不是自己以为的样子,很可能完全不同。有一次,有个资深的同事把来求助的女同事给吼哭了。我找他严肃谈才发现,他当时正在思考一个问题,只是不希望被打扰,完全没有意识到自己的声调有多么高,语言有多么严厉。这样的现象很多,领导者尤其要注意。
“领导”和“管理”不应割裂
既然技术管理不等于技术领导,那么技术管理者应该如何判断自己需要加管理能力还是领导力呢?
我觉得这个问题没有不变的答案,好的技术管理者一定会根据具体的形势来调配“管理”和“领导”的分配,静态地、割裂地谈“领导”和“管理”都是不对的。
正好前几天看到了一篇形象讲解管理和领导的文章:你可以“管理”机器、“管理”马戏团,但不能“领导”机器和马戏团。
所以在我看来,如果你面对的团队还没有进入稳定的“轨道”(没有形成良好的习惯),甚至其中还有南郭先生和害群之马,那多半得加强管理。如果你面对的团队已经有良好的习惯,可以在目前的轨道上运行得很好了,那可能适合加强领导。
作为反例,如果你的管理能力很强,但去了一个已经稳定运行,很需要领导力的团队,没准只会添乱。
领导力可以换算为管理力
一个管理能力不是很强的人,有可能成为好的领导者吗?基于我上面说的这点,我觉得是可以的。
我见过不少精英型团队,自驱力和凝聚力都很强,它们其实不需要太多的管理手段。坦白说,管理在不少时候都是脏活累活——比如升职的安排、加薪的分配等等。
当然,领导力有时候也可以“换算”为管理能力。假如公司开不起那么高工资,年终奖系数也不高,又需要保持团队稳定性。这确实是管理上的难题,需要管理者动很多脑筋。但是,也有不少人单纯是“愿意”跟着某些人而选择留下的。这就是领导力换算为管理力的例子。
优秀技术领导者的必备特质
我见过不少优秀的技术领导者,总的来说,他们都拥有如下特质。
正直。大多数技术人员的价值观都比较朴素,天生不喜欢太复杂的算计和手腕,哪怕他们自己的利益并没有受损。如果发现领导者善于玩弄权术,多半不会佩服,而是觉得不舒服。
体谅。遇到问题能够放下自我,善于从其他人的角度思考,理解其他人的难处,了解“白痴问题”的来龙去脉,找出合理的地方。技术很强大,但把技术当成自己的护身符,就会很可怕。
谦虚。面子观念不能太强,要善于承认自己的不足,善于鼓励团队伙伴。领导者一定要清楚,衡量领导者业绩的落脚点是团队的产出,而不是个人的表现。
眼光。不是所有人都习惯解决“一大坨问题”的,很多人更习惯解决明确的问题。所以领导者一定要有本事从“一大坨问题”中找到最关键的那一两个,投入资源,同时把其它问题“按住”。
噢,还有宣传意识。约翰·洛克菲勒说过“除了做重要的事,也别忘了让其他人知道你在做最重要的事”。我见过太多这样的情况了:技术团队习惯默默无闻地付出,“耐心等待”上级有一个公正客观的判断,最后事与愿违。良好的宣传意识,对技术团队来说尤其重要。
提升领导力的靠谱途径
要提升技术领导力,我建议多看看技术领导力的书,比如《成为技术领导者》就不错(玩笑)。当然《最后期限》《凤凰项目》《告别失控》也是很好的书,甚至更好,毕竟《成为技术领导者》有点老啦。
但是也别光盯着“技术”领导力,其它行业也有不少领导力可以借鉴。我最近半年看了《中途岛奇迹》和《午夜将至》,尼米兹在二战太平洋战场的指挥,肯尼迪在古巴导弹危机中的决策,都给我不少启发。
另外,遇到问题多思考,多和其他人讨论。我们每天都在解决各种问题,但未必是以最优的方式解决的,甚至很多都是“凑合”对付过去了。“凑合”可以用来应付工作,但和成长绝缘。要成长,还是得像棋手要反复推演一样,多复盘自己的决策,持续讨论反思下去会有不少提升。
最后,持续关注《技术领导力 300 讲》专栏呗。
以上就是余晟和我们分享的内容。最后,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他在此前的一些文章里,关于技术领导力的几段精彩论述:
1、通常的激励似乎是从行为主义心理学的角度出发的,认为简单机械的“奖励 / 惩罚”就可以对员工起到引导和归束的作用。但这种理论其实是行不通的。
赫兹博格的“激励 - 保健因子”理论指出,员工在不同的阶段所看重的方面是不同的,简单说员工刚开始更看重的是个人生活、工作环境、薪金福利等“基本因子”,满足之后则寻求学习与发展、工作乐趣、成就与肯定等“激励因子”,而简单的“奖励 / 惩罚”在这些方面并不能奏效。
更重要的是,因为技术工作的核心之一便是创新,简单的“奖励 / 惩罚”并不能催生创新。按照我的经验,激励的作用更多是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这种价值观既符合公司的利益,又兼顾个人的成长,而且还要能落实到真实的工作中来。
在日常工作中,技术领导应当持续表扬和鼓励能提供高质量程序的行为(哪怕他日常不怎么说话),而不是提交质量一般但努力除错的行为。有这种持续的激励,才有可能塑造正确的价值观,给有潜力但还在摇摆、困惑的成员发出清晰的信号,从而打造高质量、迅速成长的团队。
2、领导力的表现是创造让所有人都能成长,都能发挥更大价值的环境,当然不能把所有人当成可以互相替换的棋子。按照温伯格的意见,好的组织应当是“全面的(Organic,也可以翻译为“有机的”)”,也就是可以互相取长补短,形成一股合力。
组织的全面,还体现在一个方面,即它是自组织的,各级的情况和任务可以在对应的级别自动自发地完成。或者用温伯格的话说:“在全面的组织中每个人都能解决问题,做出决策,执行这些决策。而领导不需要对各种问题亲自出面,亲自做决策,亲自执行”。
要想打造全面的组织,有凝聚力的团队,温伯格列出了几种需要警惕的行为,包括“只抓大目标”、把人当成机器来看待、事必躬亲、奖励低效的组织等等。虽然我们日常工作中无法做到彻底戒除,但只有尽力避免这样的行为,才能真正营造全面的组织,形成有凝聚力的团队。
3、许多技术领导者本身对技术非常有兴趣,所以他们自己在创新方面是没有问题的。但是身为领导,仅仅自己创新是不够的。既然相信人不是机器,既然相信软件开发是需要创造力的工作,那么就应当鼓励每个人的创新,为团队营造勇于创新的气氛。
好的技术领导从来不应该因循守旧。按照温伯格的说法,即便你用某种方式成功过,也不意味着没有更好的办法来解决同样的问题。所以,身为技术领导,应当鼓励所有人的创新,对于不够完善的创新建议,不能简单拒绝,需要代之以鼓励和引导。
甚至在某个问题上,即便自己有过成功经验,心里已经确定了方案,也需要虚心听取其他人的不同建议,更要勇于采纳更好的方案。
要知道,这样做并不意味着贬低自己的技术威信,反而确立了积极创新,并且能采纳合理创新建议的工作方式。只有一个人能创新的团队,永远不会强过一支人人都能创新的团队。
最后,用余晟的一段话与大家共勉:
技术领导确实不好做。但是,考虑到技术已经在我们的生活中扮演了那么重要的因素,考虑到技术人员大多是那么的单纯可爱,对技术领导者们来说,提高自己的技术领导力,既是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让人迷恋的诱惑。
正如上文所说,“领导”其实不同于“管理”,身为技术领导者,一定要把握好“管理”的份量,留出更多的精力给“领导”,才能更好的激发技术人的激情与创造力!
文章作者
上次更新 10100-0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