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我是小麥。

在讲完了摄影史、光圈、焦段、快门、ISO、画幅和怎么挑相机之后,终于,我们可以说回到照片上了。今天这节课,我想带你简单了解一下一张照片从拍摄到成片的整个过程,以及摄影师在这个过程里做出的取舍,最后再教给你一个识别市面上这么多不同类型照片哪些是好、哪些是坏的方法。

最开始我们就说了,现在是一个影像爆炸的时代了,我们每天都会看到很多照片。朋友圈里大家晒娃晒菜晒旅游,微博里每天各种新闻热点图片,谁跟谁又开会了,哪儿跟哪儿又打起来了,这个山区挺穷的,那个城市有污染;想静静了就能看见南北极风光和非洲大草原上的虎豹豺狼;想出门玩就能搜一搜冰岛的千里冰封和纽约的霓虹闪烁;充斥眼球的还有明星的广告大片,普通人的日常写真;最后还有那种搞艺术的,光着屁溜儿,把脑袋扎树丛里,等等等等。

各种各样的照片轰炸般来袭,搞得摄影爱好者都跃跃欲试的,看见什么都想拍。刚开始拍照片的时候,谁都有那么一阵觉得新鲜,虽然不确定自己想拍什么,但是会从模仿开始,尽可能地把自己的照片拍得跟在网上看到的那些照片差不多。但是拍了一阵呢,新鲜感就过了,看的照片虽然多了,但反而不知道自己该往哪儿走了,甚至完全不清楚自己模仿的那些照片究竟是不是好照片,于是,就开始这儿鼓捣鼓捣,那儿鼓捣鼓捣,可就是一直没有起色……午夜梦回,直面自己的内心,我们终于问出了那个问题:

到底什么照片才是好照片?

虽然“审美”是一个极其主观的事情,但“美”是有客观标准的,所以大部分照片如果想奔着“好照片”那个方向去,从技术上说,有一些东西是必须要达到的,比如:

  1. 光线的运用;
  2. 色彩的搭配;
  3. 拍摄主体是否合焦;
  4. 相机参数是否合理;
  5. 曝光是否准确;
  6. 构图是否协调;
  7. 内容是否有趣;
  8. ……

在凑凑合合地考虑完这些因素以后,我们可能会拍出一张类似于这样的照片:

这张照片在技术上没什么大毛病,但就是不好看,而这个“不好看”,就是它最大的毛病。所以,我们首先要明确一件事:摄影是一门纯粹依赖于视觉的学问。一张照片如果在视觉上不好看,或者没有那种能够让我们觉得新鲜的视觉冲击感,那它基本上就不成立,基本上跟“好照片”就没什么关系了。

明白了这个,我们就可以来分析一下这张照片为什么不好看。

首先,画面很乱,找不着重点。那个篝火堆虽然还算引人注目,但旁边分散着那么多人,让我们不知道他们想干嘛。右下角的那一大坨树枝挡住了画面里的人物和 1/4 画面,非常碍眼。树枝旁边乱飘的烟和太阳的眩光,让照片显得很脏。而左上角的那一小块儿蓝天,简直就是视觉干扰,眼睛里没别的了,就剩它了。

其次,这张照片的颜色虽然还算鲜艳,但给人的感觉很土,花花绿绿的。虽然整体色调以黄绿色为主,但画面里人物花里胡哨的穿着和枯枝落叶的土黄,还有那一小块蓝天,让本来应该挺纯净的颜色变得特别杂。

当然,最致命的一个问题就是,它很无聊,这些人虽然聚在了一起,但是并不能激发我们想知道他们在干嘛的好奇心。

所以,这张照片在我看来,就是一张非常典型的“拍到了而已”。如果我们仅仅是想“拍到”,那我们永远也比不过满世界的监控摄像头。

所以,如果一张照片只是“拍到了而已”,那它就很难是好照片。同样是上面的这个场景,如果我们能等无关的人走出镜头的画面范围,如果我们能再离得近一点,避免拍上那么多没用的东西,如果我们能抓拍到主要人物的一个关键动作,如果恰巧这时候还有风帮忙,能把飘散的淡烟吹成一股厚重的浓烟,一是规整了烟路,二是凸显了斧头,那我们就可以拍到这样一张照片:

跟第一张比,明显就好看多了,是吧。

所以,想拍好照片的第一点就是:简单直接。进入一个拍摄环境后,先不要着急忙慌地就按快门,要先观察拍摄环境,搞清楚画面里都会有什么,你想要什么,然后再去有效地利用环境拍照片。

但很多时候,拍摄环境很复杂,我们无法靠离得很近来简化画面,或者说,我在这个场景里并不想简化画面,我想让我的照片尽量包含更多的信息,那我们该怎么办呢?

我们来看下面这张照片。这张照片在技术参数上是没什么问题的,有视觉兴趣点,主要人物有了关键动作,周围的次要人物也基本有了存在的必要,只是基本有了。同时,那些爆裂的火星,加上隐约能看到的满地冥币,也或多或少烘托出了香港近来压抑的氛围。但是呢,好像我们其实还是不太清楚他们到底在干嘛,不特别仔细看的话,说是在烤肉也可以吧。最重要的,这张照片还是“不好看”,而“不好看”就是它最大的问题。

如果我们能再退后一步,把人物和环境结合得更好一些;如果我们能再等一等主要人物的更关键的动作,甚至更换另一个人当主角;如果我们能再权衡一下拍摄环境和画面构图,我们就可以拍到这样一张照片:

这张照片包含的信息就完整多了,事件也交代得更加清楚。前景的黑旗,中景忙忙碌碌的主要人群,背景乌泱乌泱的示威者和高楼停车场上探头探脑的吃瓜群众,一是凸显了香港紧张的氛围,二是如果我们了解香港文化,我们就会知道,这是他们在打着宗教集会(“烧衣晚会”)的幌子搞暴动。但最重要的是,这张照片虽然复杂,但对比上一张,明显好看多了。

我一直在说不好看就是最大的问题,如果你是拍给自己看,单纯是为了记录,好看不好看当然不重要,拍成什么样都行。但如果你希望能够展示(包括给自己展示),你希望在这个什么东西都“一划而过”的时代,别人能愿意多看两秒钟你的照片,甚至期待能有人喜欢你的照片,那“好看”就是硬道理。想让别人看到你看到的东西,想传递情感,想表达理念,想通过照片讲故事,那首先就要让别人有想看下去的欲望,然后才有机会说后面那些东西。

大师之所以会被封为大师,从来不仅仅是因为他们拍摄的题材让我们觉得震撼,更多的是因为他们的照片,在视觉上,一上来就能抓人眼球。他们在拍摄过程中使用的技术手段,都是为了最终的“好看”而服务的。

但“好看”又往往会变成一个误区,会变成“为了好看而好看”。在审美水平没有达到相应高度的时候,通常就会变成“越用心越丑陋”。然后很多人又会走进另一个误区——把照片使劲儿投入到后期中去,前期拍摄的时候随手一拍,想着后期修图的时候反正也能“哐哐”套滤镜:让蓝天更蓝,让落叶更黄,让夕阳更红;觉得偏远山区看着不够惨,就使劲儿加颗粒、拉对比度、彩色转黑白;觉得迪士尼乐园不够梦幻,就加光效加文字,加各种模糊虚化……折腾一溜够,搞出来一张巨土的照片。

审美虽然是主观的,但美是客观的,这个我刚才也说过了。就像我小时候,我曾经非常短暂地喜欢过理查德·克莱德曼,但现在我觉得他的音乐基本属于没法儿听的那种,我无法认可我小时候的主观,我只能觉得是自己当时没听过什么好东西。当一个东西只有它自己的时候,我们可以根据自己的主观判断表达自己的好恶;可当满世界都是好书、好画、好音乐、好电影、好照片的时候,美就是一个客观标准了,是一个能算出平均分的东西了,暂且不说有没有金线,但至少是有及格线的。就比如,我们经常会说有些电影是烂片,有些歌是口水歌,那都是跟好作品比出来的嘛,总不能都是好的吧,所以没什么新鲜的,也不难理解。

继续说回照片。

我们刚才分析照片的时候,除了好看不好看,还分析了什么?

我们提到了“距离”,是走近一些大大方方地拍,还是走远一点怯生生地拍?我们提到了等待,是匆匆拍下眼前的画面,还是静候时机?我们提到了视觉兴趣点,是包罗万象的大而全,还是化繁为简的小而准?另外,我们提到了照片边角处的细节问题,比如第一张图里的那一小块天空,比如太阳眩光造成的镜头光斑。除此之外,我们在拍一个人的时候,这个人有没有被完整地拍摄下来,有没有被画面中的其他物体挡住,有没有被画框裁切成“断手断脚”的?或者,我们拍一个四四方方庄严的建筑,如果我们想把它拍得特别四四方方特别庄严,我们有没有做到让建筑零畸变?我们有没有做到让画面横平竖直,而不是歪歪扭扭?

这些都是我们在拍一张照片和看一张照片的时候需要考虑的问题。想要在纷繁的因素中缕清头绪,我们首先要知道应该怎么看照片,怎么分解照片里的技术细节,会看会分析了以后才有可能会自己拍。

那分析一张照片的步骤是:

  1. 先从搞清楚它的曝光参数开始;
  2. 然后是搞清楚摄影师所用的镜头焦段;
  3. 紧接着是最重要的,拍摄距离和快门时机;
  4. 再观察构图,前景、中景、背景分别都有什么,画面里的主体和其他元素是怎么被安排的,它们分别都被放在了什么位置上;
  5. 后期干了什么,有没有裁切,大概的调色逻辑是什么;
  6. 最后才是了解当时的拍摄环境和创作背景。

我们也可以试着设身处地地想一想,如果我们自己遇到类似的场景,会怎么拍?与此同时,我们可以尝试在日常的生活里找一找类似的场景,模仿一下。这样一来,我们对影像的敏感度就会不断地被拔高。

说完了怎么看照片,接下来呢,我想讲另外一个问题。我一说这事儿就会显得戾气有点重,但确实也是我这些年来一直想说的一件事儿,所以不管那么多了,我想说的是目前摄影行业的乱象。

摄影这个行业现在已经是一片红海了。摄影师们在捉对儿厮杀的过程中,受伤的往往都是客户。有些摄影师会利用信息不对等,利用客户对拍摄流程的不熟悉而胡乱标价,写一堆言过其实的文案找补自己的蠢照片,用一些野鸡奖,或者一些野鸡协会会员的身份为自己背书,最后甚至会演变成报团取暖的商业互吹。

其中最让我反感的一点应该就是文案了吧,因为其实很多人对一张照片是好是坏是没有什么概念的。这帮摄影师非常清楚这一点,所以他们就写一些诉诸感性的文案为自己拍的蠢照片粉饰太平。我来举几个文案的例子。

第一种:“看到了故事,看到了爱”

这类文案常见于家庭纪实和婚礼摄影。现在市面上有很多拍家庭和婚礼的摄影师,照片拍得就那样儿,但是他们会跟客户说一堆有的没的,让你觉得他挺厉害的,比如说:“我的拍摄风格追求的就是真实和自然”,“纪实摄影不是为了美,是为了记录真实,我们定格的每一个瞬间都是真实发生过的”,“我的照片捕捉的都是充满情绪的瞬间”,“你们是充满感情的一家人”,“最好的照片不是拍得像别人,而是拍到你自己”,“故事都在照片里,能讲故事的照片才是好照片”,等等等等吧,反正就是用这种话来掩盖自己拍得不行。如果完全不美,完全为了“记录”,那我请你来干嘛呢?我用手机拍也能记录啊。“我们定格的每一个瞬间都是真实发生过的”,所以呢?这也能拿出来说么?

还有很多时候,婚礼现场本身已经布置得很好看了,那当然是怎么拍怎么有,并不能体现摄影师的能力。在这种婚礼现场,摄影师基本不需要做太多工作,只要按部就班完成任务就好。所以如果你要结婚了,在选摄影师的时候可以稍微留意一下,如果你觉得他拿给你的样片特别好看,你要看看到底是他拍得好,还是场地布置得好。

再有,职业摄影师修图的时候基本都会有套图模板,尤其是常年大量固定拍摄同一个主题的摄影师。他们虽然嘴上跟你说“修一张照片是很累的”,但实际情况是,他们基本就直接用预设模板粘贴复制往上套,批量生产。虽然精修 P 图的确很累,但他收了精修的钱以后究竟有没有给你精修,你还是得留意一下,至少你得想办法了解一下,知道什么叫套模板,什么叫精修。

现在有好多婚礼摄影师拍一场婚礼要上万,团队合作的话钱就更扯了,这当然没有问题,但前提是他们拍的照片要值这么多钱。但我经常看到的是什么呢?是颜色过分饱和,非常油腻,是强行煽情,是除了用大光圈虚化前景背景以外,就不会别的拍法儿了。在没上这节课之前,你可能会觉得摄影师都好厉害,但在你知道了这些以后,你就会发现其实他们拍的那种照片没有你想象中的那么难,你练几天你也能拍出来。

在这儿我想给你介绍一个英国摄影师,Kevin Mullins,我很喜欢他,他的主营业务就是拍家庭快照和婚礼纪实,风格简单直接。他的照片都不需要解释,打眼儿一看就是好看。而且他的照片不受制于地域因素,不会因为是外国(景色好看人种见得少),所以照片就好看,比如第二张,就一个破厕所,照样能拍好。他使用的拍摄设备也型号各异,非全幅、全幅、中画幅,广角长焦各种各种,百变的器材,但照片是不变的优秀。

https://www.kevinmullinsphotography.co.uk/

第二种:“看着日落 / 消融在 / 言语到不了的尽头”

这类虚头巴脑的文案基本配合各类写真照片,有事儿没事儿酸两句,那些拍写真和艺术照的摄影师比较喜欢用,以日系小清新和仿欧美时尚大片儿为主要拍摄风格。这类摄影师发出来的样片跟客片全都是帅哥美女,然后又经常去美国、日本和欧洲这种地方,基本就是在一个怎么拍都难看不了的地方给一些怎么拍都难看不了的人拍照片。

如果我们观察这类摄影师,我们会发现他们拍照片几乎都是在堆叠外在因素。照片好看与否,完全取决于模特和地域,以及后期。后期我现在不多说,因为后期水平也很重要,修得好也不容易。我现在只说前两个因素,模特和地域,这都跟摄影师无关,但他们会贪天功为己有,用这种照片吸引客户,然后再标高价筛选客户,用一些话术让你觉得他水平很高,值这个价钱。终于,你看到样片,再听完他说的话,你心动了,但等你真的去拍了以后才发现,原来你不是那些模特,拍摄地点也不是某欧洲小镇,于是,他们就拍不出好照片了。

这种摄影师还有一个顽疾,就是爱在自己的蠢照片上写字,配一句“驴唇不对马嘴”的外国话,英语可能还好,但一涉及到日语法语什么的,就经常会有文法错误。之前微博上有个事儿特别逗,一个摄影师在自己的照片上配了一堆日语,后来被别人发现那是农用拖拉机的说明书节选……蠢呐!所以如果你去拍写真,摄影师要往照片上加文字,请一定要小心。加外国话要小心“驴唇不对马嘴”,加中国话也要小心,看看“的地得”写对没写对,文盲嗨起来有的时候挺吓人的。

第三种我要说的情况不是文案的问题,大致的主题是:外国的月亮就是圆

我刚才几次提到好多摄影师喜欢到国外拍照片,然后拿在国外拍的照片在国内招摇过市。我承认,国外有很多地方确实比国内精致很多,或者是因为我们不常见,看着新鲜,所以好多在国外拍的照片就是比在国内拍的照片看上去好看很多,但我们能不能以此来断定一张照片的好坏?

国外有些地方,蓝天白云,阳光灿烂,街道干净没杂物,建筑讲究细节,灯光搭配合理,环境能给照片增色很多。但无论一张照片是在哪儿拍的,我们都要看它的拍摄难度,拍摄难度越大,越能体现出摄影师的水平。我年初的时候去巴厘岛,拍了这么一张照片:

没多好看,但也不算难看,不过这张照片的“不算难看”究竟跟我有多大关系?这张照片又有多难拍?这类照片可以说是跟摄影师完全没有关系,谁去谁都能拍出来。同样的道理,还有东京的涩谷、香港的威灵顿街、纽约的时代广场、巴黎的香榭丽舍,等等等等,只要你去了,只要你会按快门,都能拍个八九不离十。说白了,这就是一张游客照,而且还是游客照里非常平庸的那个等级的。

所以,如果有摄影师非常喜欢拿在国外拍的照片当样片来跟你谈合作,你要仔细甄别,看看是因为他拍得好,还是因为国外好。

说完了以上三种情况,我们现在就能基本明白怎么判断一张照片的好坏了。完全诉诸外因的照片,靠外部环境增色的照片,比如好看的模特、特殊的场景、国外的风光等,我们很难说它们是好照片。特别喜欢讲故事,喜欢诉诸感性,尤其喜欢靠文案打动你的,也不太可能是好照片。

所以,真正决定照片好坏的,是它视觉上的好不好看和它的拍摄难度。拍摄难度又可以从很多角度去衡量,比如视角观察难度,比如操作技术难度,比如许可拍摄难度,等等等等。

如果你还是不清楚一张照片的拍摄难度应该怎么去判断,那我告诉你一个可以从形式上分辨的简单方法,那就是——判断这张照片可复现的概率。

Henry Cartier-Bresson

这是布列松的代表作之一。右边那张是原作,左边这张我把骑车的小人给 P 掉了。即使 P 掉了小人,左边这张也是一张构图非常好看的照片。但如果布列松当时站在这个高台阶上就这么拍了,拍完扭头就走了,那这张照片就不会成为一张划时代的照片。我们打眼儿一看就知道左边这张照片可复现的概率非常大,但右边那张显然就不是这样了,他必然是经过构思和长时间的等待后的结果。

我们再来看下面这两张照片。

左:B. Anthony Stewart
右:Harry Gruyaert

左边这张是“国家地理”的摄影师 B. Anthony Stewart 拍摄的前苏联,右边这张是玛格南摄影师 Harry Gruyaert 拍摄的印度共产党大楼。这两位都是大师,这两张照片,题材相似,而且一样的复古,基本相同的色调,相似的视觉元素和一样的拍摄距离,甚至可以说是相同的拍摄意图。但如果真把这两张照片放在一起对比,右边这张明显更好看,更舒服。除了更复杂的光影运用之外,右边这张照片的拍摄难度显然也更大,因为它的复现几率非常小。这个画面乍一看挺花哨,但画面中的每一个元素都被安排在了恰到好处的位置,所以其实画面乱中有序,这本身就是摄影师水平最好的体现。你一定得点开图片看大图啊……很多时候,少就是多,但也有一些时候,多才是多。

同样的道理,我们再来看下面两张图,都是拍难民,都是在大街上。右边这张你可能以为不是在大街上,好,我告诉你,右边这张也是在大街上,只不过拍摄手法很复杂。所以,在照片的观感上,高下立判,谁好谁坏就不用再多说了。

左:Geert Vanden Wijngaert
右:Alex Majoli

讲到现在,按理说这节课应该结了,但其实还没完,我想给你留一个思考问题。

我们最后再来看几张照片。

荒木经惟《感伤之旅》

这是荒木经惟的《感伤之旅》。这本画册拍的全都是他和他老婆阳子的私生活,没有什么高深的拍摄技巧,在形式上复现的几率也非常大,无非就是他老婆站在、坐在、躺在各种地方,有的时候穿衣服,有的时候不穿,画面都极其日常。但为什么这些看似极为日常的照片能震动当时的日本摄影界?为什么《感伤之旅》能让荒木经惟声名鹊起?这样的照片到底好在哪儿?衡量这些照片好坏的标准,还是咱们刚才说的那些标准么?

Bernd Becher & Hilla Becher

这些照片出自贝歇夫妇之手,使用 8×10 大画幅相机,拍摄于二战后的德国。他们大概是世界上最无聊的两口子了,只拍房子,拍工厂,拍烟囱,拍水塔,拍脚手架的各个截面,工整规矩,四四方方。看他们的照片可能会让你觉得“就这?我用手机一下午能拍一万多张!”但为什么后世摄影师都把他们俩当作是“无表情摄影”和“类型学摄影”的奠基人?为什么他们俩是杜塞尔多夫学派 (Düsseldorf School) 的代表?什么是杜塞尔多夫学派?什么又是“无表情摄影”?如果我说他们的照片非常好,为摄影的发展做出了划时代的贡献,他们究竟好在哪儿?

杉本博司

这张照片来自于杉本博司使用 8x10 大画幅相机所拍摄的《海景》系列。在他所拍摄过的《透视画馆》《剧院》《海景》《佛海》《建筑》《肖像摄影》等等这些项目中,就《海景》看上去最莫名其妙,紧随其后的就是《阴翳礼赞》,这个我们之后再说。《海景》里的每一张照片都是二分法,上面是天,下面是海,有的时候二者界限分明,有的时候海天一色,但几乎所有照片看起来都像是灰卡。这又是怎么个情况?他到底想干嘛?这种照片究竟好在哪儿?

问题先放在这儿,我们在最后一节课的时候会再把这个话题拎出来,跟你系统地聊一聊有关摄影的一些更有意思的事儿。

总结

这节课我们主要讲了“什么照片才是好照片”,相信你心里已经有了一个大概的答案了。好照片在技术上要准确,在视觉上要好看,要构图合理,要内容清晰,要不纯靠外因,而且基本不需要过多的文案解释。

讲完了怎么看照片,接下来,我们就要正式进入这期课的第三部分了——实操。我们会从摄影中最重要的一个话题开始讲起——光。什么是光?怎么观察它?怎么用它?下面几节课我来一一解答。

课后小思考

把荒木经惟、贝歇夫妇和杉本博司这四个摄影师的作品找出来看一看,了解一下他们的创作背景,然后结合我们今天讲过的内容,思考一下他们那样的照片究竟好在哪儿?可以在评论区讨论一下。

我们下节课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