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7__找到容器不容易:Service、DNS与服务发现
文章目录
你好,我是张磊。今天我和你分享的主题是:找到容器不容易之 Service、DNS 与服务发现。
在前面的文章中,我们已经多次使用到了 Service 这个 Kubernetes 里重要的服务对象。而 Kubernetes 之所以需要 Service,一方面是因为 Pod 的 IP 不是固定的,另一方面则是因为一组 Pod 实例之间总会有负载均衡的需求。
一个最典型的 Service 定义,如下所示:
|
|
这个 Service 的例子,相信你不会陌生。其中,我使用了 selector 字段来声明这个 Service 只代理携带了 app=hostnames 标签的 Pod。并且,这个 Service 的 80 端口,代理的是 Pod 的 9376 端口。
然后,我们的应用的 Deployment,如下所示:
|
|
这个应用的作用,就是每次访问 9376 端口时,返回它自己的 hostname。
而被 selector 选中的 Pod,就称为 Service 的 Endpoints,你可以使用 kubectl get ep 命令看到它们,如下所示:
|
|
需要注意的是,只有处于 Running 状态,且 readinessProbe 检查通过的 Pod,才会出现在 Service 的 Endpoints 列表里。并且,当某一个 Pod 出现问题时,Kubernetes 会自动把它从 Service 里摘除掉。
而此时,通过该 Service 的 VIP 地址 10.0.1.175,你就可以访问到它所代理的 Pod 了:
|
|
这个 VIP 地址是 Kubernetes 自动为 Service 分配的。而像上面这样,通过三次连续不断地访问 Service 的 VIP 地址和代理端口 80,它就为我们依次返回了三个 Pod 的 hostname。这也正印证了 Service 提供的是 Round Robin 方式的负载均衡。对于这种方式,我们称为:ClusterIP 模式的 Service。
你可能一直比较好奇,Kubernetes 里的 Service 究竟是如何工作的呢?
实际上,Service 是由 kube-proxy 组件,加上 iptables 来共同实现的。
举个例子,对于我们前面创建的名叫 hostnames 的 Service 来说,一旦它被提交给 Kubernetes,那么 kube-proxy 就可以通过 Service 的 Informer 感知到这样一个 Service 对象的添加。而作为对这个事件的响应,它就会在宿主机上创建这样一条 iptables 规则(你可以通过 iptables-save 看到它),如下所示:
|
|
可以看到,这条 iptables 规则的含义是:凡是目的地址是 10.0.1.175、目的端口是 80 的 IP 包,都应该跳转到另外一条名叫 KUBE-SVC-NWV5X2332I4OT4T3
的 iptables 链进行处理。
而我们前面已经看到,10.0.1.175 正是这个 Service 的 VIP。所以这一条规则,就为这个 Service 设置了一个固定的入口地址。并且,由于 10.0.1.175 只是一条 iptables 规则上的配置,并没有真正的网络设备,所以你 ping 这个地址,是不会有任何响应的。
那么,我们即将跳转到的 KUBE-SVC-NWV5X2332I4OT4T3 规则,又有什么作用呢?
实际上,它是一组规则的集合,如下所示:
|
|
可以看到,这一组规则,实际上是一组随机模式(–mode random)的 iptables 链。
而随机转发的目的地,分别是 KUBE-SEP-WNBA2IHDGP2BOBGZ、KUBE-SEP-X3P2623AGDH6CDF3 和 KUBE-SEP-57KPRZ3JQVENLNBR。
而这三条链指向的最终目的地,其实就是这个 Service 代理的三个 Pod。所以这一组规则,就是 Service 实现负载均衡的位置。
需要注意的是,iptables 规则的匹配是从上到下逐条进行的,所以为了保证上述三条规则每条被选中的概率都相同,我们应该将它们的 probability 字段的值分别设置为 1/3(0.333…)、1/2 和 1。
这么设置的原理很简单:第一条规则被选中的概率就是 1/3;而如果第一条规则没有被选中,那么这时候就只剩下两条规则了,所以第二条规则的 probability 就必须设置为 1/2;类似地,最后一条就必须设置为 1。
你可以想一下,如果把这三条规则的 probability 字段的值都设置成 1/3,最终每条规则被选中的概率会变成多少。
通过查看上述三条链的明细,我们就很容易理解 Service 进行转发的具体原理了,如下所示:
|
|
可以看到,这三条链,其实是三条 DNAT 规则。但在 DNAT 规则之前,iptables 对流入的 IP 包还设置了一个“标志”(–set-xmark)。这个“标志”的作用,我会在下一篇文章再为你讲解。
而 DNAT 规则的作用,就是在 PREROUTING 检查点之前,也就是在路由之前,将流入 IP 包的目的地址和端口,改成–to-destination 所指定的新的目的地址和端口。可以看到,这个目的地址和端口,正是被代理 Pod 的 IP 地址和端口。
这样,访问 Service VIP 的 IP 包经过上述 iptables 处理之后,就已经变成了访问具体某一个后端 Pod 的 IP 包了。不难理解,这些 Endpoints 对应的 iptables 规则,正是 kube-proxy 通过监听 Pod 的变化事件,在宿主机上生成并维护的。
以上,就是 Service 最基本的工作原理。
此外,你可能已经听说过,Kubernetes 的 kube-proxy 还支持一种叫作 IPVS 的模式。这又是怎么一回事儿呢?
其实,通过上面的讲解,你可以看到,kube-proxy 通过 iptables 处理 Service 的过程,其实需要在宿主机上设置相当多的 iptables 规则。而且,kube-proxy 还需要在控制循环里不断地刷新这些规则来确保它们始终是正确的。
不难想到,当你的宿主机上有大量 Pod 的时候,成百上千条 iptables 规则不断地被刷新,会大量占用该宿主机的 CPU 资源,甚至会让宿主机“卡”在这个过程中。所以说,一直以来,基于 iptables 的 Service 实现,都是制约 Kubernetes 项目承载更多量级的 Pod 的主要障碍。
而 IPVS 模式的 Service,就是解决这个问题的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
IPVS 模式的工作原理,其实跟 iptables 模式类似。当我们创建了前面的 Service 之后,kube-proxy 首先会在宿主机上创建一个虚拟网卡(叫作:kube-ipvs0),并为它分配 Service VIP 作为 IP 地址,如下所示:
|
|
而接下来,kube-proxy 就会通过 Linux 的 IPVS 模块,为这个 IP 地址设置三个 IPVS 虚拟主机,并设置这三个虚拟主机之间使用轮询模式 (rr) 来作为负载均衡策略。我们可以通过 ipvsadm 查看到这个设置,如下所示:
|
|
可以看到,这三个 IPVS 虚拟主机的 IP 地址和端口,对应的正是三个被代理的 Pod。
这时候,任何发往 10.102.128.4:80 的请求,就都会被 IPVS 模块转发到某一个后端 Pod 上了。
而相比于 iptables,IPVS 在内核中的实现其实也是基于 Netfilter 的 NAT 模式,所以在转发这一层上,理论上 IPVS 并没有显著的性能提升。但是,IPVS 并不需要在宿主机上为每个 Pod 设置 iptables 规则,而是把对这些“规则”的处理放到了内核态,从而极大地降低了维护这些规则的代价。这也正印证了我在前面提到过的,“将重要操作放入内核态”是提高性能的重要手段。
备注:这里你可以再回顾下第 33 篇文章《深入解析容器跨主机网络》中的相关内容。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IPVS 模块只负责上述的负载均衡和代理功能。而一个完整的 Service 流程正常工作所需要的包过滤、SNAT 等操作,还是要靠 iptables 来实现。只不过,这些辅助性的 iptables 规则数量有限,也不会随着 Pod 数量的增加而增加。
所以,在大规模集群里,我非常建议你为 kube-proxy 设置–proxy-mode=ipvs 来开启这个功能。它为 Kubernetes 集群规模带来的提升,还是非常巨大的。
此外,我在前面的文章中还介绍过 Service 与 DNS 的关系。
在 Kubernetes 中,Service 和 Pod 都会被分配对应的 DNS A 记录(从域名解析 IP 的记录)。
对于 ClusterIP 模式的 Service 来说(比如我们上面的例子),它的 A 记录的格式是:..svc.cluster.local。当你访问这条 A 记录的时候,它解析到的就是该 Service 的 VIP 地址。
而对于指定了 clusterIP=None 的 Headless Service 来说,它的 A 记录的格式也是:..svc.cluster.local。但是,当你访问这条 A 记录的时候,它返回的是所有被代理的 Pod 的 IP 地址的集合。当然,如果你的客户端没办法解析这个集合的话,它可能会只会拿到第一个 Pod 的 IP 地址。
此外,对于 ClusterIP 模式的 Service 来说,它代理的 Pod 被自动分配的 A 记录的格式是:..pod.cluster.local。这条记录指向 Pod 的 IP 地址。
而对 Headless Service 来说,它代理的 Pod 被自动分配的 A 记录的格式是:…svc.cluster.local。这条记录也指向 Pod 的 IP 地址。
但如果你为 Pod 指定了 Headless Service,并且 Pod 本身声明了 hostname 和 subdomain 字段,那么这时候 Pod 的 A 记录就会变成:<pod 的 hostname>…svc.cluster.local,比如:
|
|
在上面这个 Service 和 Pod 被创建之后,你就可以通过 busybox-1.default-subdomain.default.svc.cluster.local 解析到这个 Pod 的 IP 地址了。
需要注意的是,在 Kubernetes 里,/etc/hosts 文件是单独挂载的,这也是为什么 kubelet 能够对 hostname 进行修改并且 Pod 重建后依然有效的原因。这跟 Docker 的 Init 层是一个原理。
总结
在这篇文章里,我为你详细讲解了 Service 的工作原理。实际上,Service 机制,以及 Kubernetes 里的 DNS 插件,都是在帮助你解决同样一个问题,即:如何找到我的某一个容器?
这个问题在平台级项目中,往往就被称作服务发现,即:当我的一个服务(Pod)的 IP 地址是不固定的且没办法提前获知时,我该如何通过一个固定的方式访问到这个 Pod 呢?
而我在这里讲解的、ClusterIP 模式的 Service 为你提供的,就是一个 Pod 的稳定的 IP 地址,即 VIP。并且,这里 Pod 和 Service 的关系是可以通过 Label 确定的。
而 Headless Service 为你提供的,则是一个 Pod 的稳定的 DNS 名字,并且,这个名字是可以通过 Pod 名字和 Service 名字拼接出来的。
在实际的场景里,你应该根据自己的具体需求进行合理选择。
思考题
请问,Kubernetes 的 Service 的负载均衡策略,在 iptables 和 ipvs 模式下,都有哪几种?具体工作模式是怎样的?
感谢你的收听,欢迎你给我留言,也欢迎分享给更多的朋友一起阅读。
文章作者
上次更新 10100-0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