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EmbeddingMLP如何用TensorFlow实现经典的深度学习模型
文章目录
17 | Embedding+MLP:如何用TensorFlow实现经典的深度学习模型?
你好,我是王喆。
今天我们正式进入深度学习模型的实践环节,来一起学习并实现一种最经典的模型结构,Embedding+MLP。它不仅经典,还是我们后续实现其他深度学习模型的基础,所以你一定要掌握好。
这里面的 Embedding 我们已经很熟悉了,那什么叫做 MLP 呢?它其实是 Multilayer perceptron,多层感知机的缩写。感知机是神经元的另外一种叫法,所以多层感知机就是多层神经网络。
讲到这里啊,我想你脑海中已经有这个模型结构的大致图像了。今天,我就以微软著名的深度学习模型 Deep Crossing 为例,来给你详细讲一讲 Embedding+MLP 模型的结构和实现方法。
Embedding+MLP 模型的结构
图 1 展示的就是微软在 2016 年提出的深度学习模型 Deep Crossing,微软把它用于广告推荐这个业务场景上。它是一个经典的 Embedding+MLP 模型结构,我们可以看到,Deep Crossing 从下到上可以分为 5 层,分别是 Feature 层、Embedding 层、Stacking 层、MLP 层和 Scoring 层。
接下来,我就从下到上来给你讲讲每一层的功能是什么,以及它们的技术细节分别是什么样的。
图1 经典的Embedding+MLP模型结构(图片来自 Deep Crossing - Web-Scale Modeling without Manually Crafted Combinatorial Features)
我们先来看 Feature 层。Feature 层也叫做输入特征层,它处于 Deep Crossing 的最底部,作为整个模型的输入。仔细看图 1 的话,你一定会发现不同特征在细节上的一些区别。比如 Feature#1 向上连接到了 Embedding 层,而 Feature#2 就直接连接到了更上方的 Stacking 层。这是怎么回事呢?
原因就在于 Feature#1 代表的是类别型特征经过 One-hot 编码后生成的特征向量,而 Feature#2 代表的是数值型特征。我们知道,One-hot 特征太稀疏了,不适合直接输入到后续的神经网络中进行训练,所以我们需要通过连接到 Embedding 层的方式,把这个稀疏的 One-hot 向量转换成比较稠密的 Embedding 向量。
接着,我们来看 Embedding 层。Embedding 层就是为了把稀疏的 One-hot 向量转换成稠密的 Embedding 向量而设置的,我们需要注意的是,Embedding 层并不是全部连接起来的,而是每一个特征对应一个 Embedding 层,不同 Embedding 层之间互不干涉。
那 Embedding 层的内部结构到底是什么样子的呢?我想先问问你,你还记得 Word2vec 的原理吗?Embeding 层的结构就是 Word2vec 模型中从输入神经元到隐层神经元的部分(如图 2 红框内的部分)。参照下面的示意图,我们可以看到,这部分就是一个从输入层到隐层之间的全连接网络。
图2 Word2vec模型中Embedding层的部分
一般来说,Embedding 向量的维度应远小于原始的稀疏特征向量,按照经验,几十到上百维就能够满足需求,这样它才能够实现从稀疏特征向量到稠密特征向量的转换。
接着我们来看 Stacking 层。Stacking 层中文名是堆叠层,我们也经常叫它连接(Concatenate)层。它的作用比较简单,就是把不同的 Embedding 特征和数值型特征拼接在一起,形成新的包含全部特征的特征向量。
再往上看,MLP 层就是我们开头提到的多层神经网络层,在图 1 中指的是 Multiple Residual Units 层,中文叫多层残差网络。微软在实现 Deep Crossing 时针对特定的问题选择了残差神经元,但事实上,神经元的选择有非常多种,比如我们之前在深度学习基础知识中介绍的,以 Sigmoid 函数为激活函数的神经元,以及使用 tanh、ReLU 等其他激活函数的神经元。我们具体选择哪种是一个调参的问题,一般来说,ReLU 最经常使用在隐层神经元上,Sigmoid 则多使用在输出神经元,实践中也可以选择性地尝试其他神经元,根据效果作出最后的决定。
不过,不管选择哪种神经元,MLP 层的特点是全连接,就是不同层的神经元两两之间都有连接。就像图 3 中的两层神经网络一样,它们两两连接,只是连接的权重会在梯度反向传播的学习过程中发生改变。
图3 全连接神经网络
MLP 层的作用是让特征向量不同维度之间做充分的交叉,让模型能够抓取到更多的非线性特征和组合特征的信息,这就使深度学习模型在表达能力上较传统机器学习模型大为增强。
最后是 Scoring 层,它也被称为输出层。虽然深度学习模型的结构可以非常复杂,但最终我们要预测的目标就是一个分类的概率。如果是点击率预估,就是一个二分类问题,那我们就可以采用逻辑回归作为输出层神经元,而如果是类似图像分类这样的多分类问题,我们往往在输出层采用 softmax 这样的多分类模型。
到这里,我们就讲完了 Embedding+MLP 的五层结构。它的结构重点用一句话总结就是,对于类别特征,先利用 Embedding 层进行特征稠密化,再利用 Stacking 层连接其他特征,输入 MLP 的多层结构,最后用 Scoring 层预估结果。
Embedding+MLP 模型的实战
现在,我们从整体上了解了 Embedding+MLP 模型的结构,也许你对其中的细节实现还有些疑问。别着急,下面我就带你用 SparrowRecsys 来实现一个 Embedding+MLP 的推荐模型,帮你扫清这些疑问。
实战中,我们按照构建推荐模型经典的步骤,特征选择、模型设计、模型实现、模型训练和模型评估这 5 步来进行实现。
首先,我们来看看特征选择和模型设计。
特征选择和模型设计
在上一节的实践准备课程中,我们已经为模型训练准备好了可用的训练样本和特征。秉着“类别型特征 Embedding 化,数值型特征直接输入 MLP”的原则,我们选择 movieId、userId、movieGenre、userGenre 作为 Embedding 化的特征,选择物品和用户的统计型特征作为直接输入 MLP 的数值型特征,具体的特征选择你可以看看下面的表格:
选择好特征后,就是 MLP 部分的模型设计了。我们选择了一个三层的 MLP 结构,其中前两层是 128 维的全连接层。我们这里采用好评 / 差评标签作为样本标签,因此要解决的是一个类 CTR 预估的二分类问题,对于二分类问题,我们最后一层采用单个 sigmoid 神经元作为输出层就可以了。
当然了,我知道你肯定对这一步的细节实现有很多问题,比如为什么要选三层的 MLP 结构,为什么要选 sigmoid 作为激活函数等等。其实,我们对模型层数和每个层内维度的选择是一个超参数调优的问题,这里的选择不能保证最优,我们需要在实战中需要根据模型的效果进行超参数的搜索,找到最适合的模型参数。
Embedding+MLP 模型的 TensorFlow 实现
确定好了特征和模型结构,万事俱备,只欠实现了。下面,我们就看一看利用 TensorFlow 的 Keras 接口如何实现 Embedding+MLP 的结构。总的来说,TensorFlow 的实现有七个步骤。因为这是我们课程中第一个 TensorFlow 的实现,所以我会讲得详细一些。而且,我也把全部的参考代码放在了 SparrowRecsys 项目 TFRecModel 模块的 EmbeddingMLP.py,你可以结合它来听我下面的讲解。
我们先来看第一步,导入 TensorFlow 包。 如果你按照实战准备一的步骤配置好了 TensorFlow Python 环境,就可以成功地导入 Tensorflow 包。接下来,你要做的就是定义好训练数据的路径 TRAIN_DATA_URL 了,然后根据你自己训练数据的本地路径,替换参考代码中的路径就可以了。
import tensorflow as tfTRAIN\_DATA\_URL = "file:///Users/zhewang/Workspace/SparrowRecSys/src/main/resources/webroot/sampledata/modelSamples.csv"samples\_file\_path = tf.keras.utils.get\_file("modelSamples.csv", TRAIN\_DATA\_URL)
第二步是载入训练数据,我们利用 Tensorflow 自带的 CSV 数据集的接口载入训练数据。注意这里有两个比较重要的参数,一个是 label_name,它指定了 CSV 数据集中的标签列。另一个是 batch_size,它指定了训练过程中,一次输入几条训练数据进行梯度下降训练。载入训练数据之后,我们把它们分割成了测试集和训练集。
def get\_dataset(file\_path): dataset = tf.data.experimental.make\_csv\_dataset( file\_path, batch\_size=12, label\_name='label', na\_value="?", num\_epochs=1, ignore\_errors=True) return dataset\# sample dataset size 110830/12(batch\_size) = 9235raw\_samples\_data = get\_dataset(samples\_file\_path)test\_dataset = raw\_samples\_data.take(1000)train\_dataset = raw\_samples\_data.skip(1000)
第三步是载入类别型特征。 我们用到的类别型特征主要有这三类,分别是 genre、userId 和 movieId。在载入 genre 类特征时,我们采用了 tf.feature_column.categorical_column_with_vocabulary_list 方法把字符串型的特征转换成了 One-hot 特征。在这个转换过程中我们需要用到一个词表,你可以看到我在开头就定义好了包含所有 genre 类别的词表 genre_vocab。
在转换 userId 和 movieId 特征时,我们又使用了 tf.feature_column.categorical_column_with_identity 方法把 ID 转换成 One-hot 特征,这个方法不用词表,它会直接把 ID 值对应的那个维度置为 1。比如,我们输入这个方法的 movieId 是 340,总的 movie 数量是 1001,使用这个方法,就会把这个 1001 维的 One-hot movieId 向量的第 340 维置为 1,剩余的维度都为 0。
为了把稀疏的 One-hot 特征转换成稠密的 Embedding 向量,我们还需要在 One-hot 特征外包裹一层 Embedding 层,你可以看到 tf.feature_column.embedding_column(movie_col, 10) 方法完成了这样的操作,它在把 movie one-hot 向量映射到了一个 10 维的 Embedding 层上。
genre\_vocab = \['Film-Noir', 'Action', 'Adventure', 'Horror', 'Romance', 'War', 'Comedy', 'Western', 'Documentary', 'Sci-Fi', 'Drama', 'Thriller', 'Crime', 'Fantasy', 'Animation', 'IMAX', 'Mystery', 'Children', 'Musical'\]GENRE\_FEATURES = { 'userGenre1': genre\_vocab, 'userGenre2': genre\_vocab, 'userGenre3': genre\_vocab, 'userGenre4': genre\_vocab, 'userGenre5': genre\_vocab, 'movieGenre1': genre\_vocab, 'movieGenre2': genre\_vocab, 'movieGenre3': genre\_vocab}categorical\_columns = \[\]for feature, vocab in GENRE\_FEATURES.items(): cat\_col = tf.feature\_column.categorical\_column\_with\_vocabulary\_list( key=feature, vocabulary\_list=vocab) emb\_col = tf.feature\_column.embedding\_column(cat\_col, 10) categorical\_columns.append(emb\_col)movie\_col = tf.feature\_column.categorical\_column\_with\_identity(key='movieId', num\_buckets=1001)movie\_emb\_col = tf.feature\_column.embedding\_column(movie\_col, 10)categorical\_columns.append(movie\_emb\_col)user\_col = tf.feature\_column.categorical\_column\_with\_identity(key='userId', num\_buckets=30001)user\_emb\_col = tf.feature\_column.embedding\_column(user\_col, 10)categorical\_columns.append(user\_emb\_c
第四步是数值型特征的处理。 这一步非常简单,我们直接把特征值输入到 MLP 内,然后把特征逐个声明为 tf.feature_column.numeric_column 就可以了,不需要经过其他的特殊处理。
numerical\_columns = \[tf.feature\_column.numeric\_column('releaseYear'), tf.feature\_column.numeric\_column('movieRatingCount'), tf.feature\_column.numeric\_column('movieAvgRating'), tf.feature\_column.numeric\_column('movieRatingStddev'), tf.feature\_column.numeric\_column('userRatingCount'), tf.feature\_column.numeric\_column('userAvgRating'), tf.feature\_column.numeric\_column('userRatingStddev')\]
第五步是定义模型结构。 这一步的实现代码也非常简洁,我们直接利用 DenseFeatures 把类别型 Embedding 特征和数值型特征连接在一起形成稠密特征向量,然后依次经过两层 128 维的全连接层,最后通过 sigmoid 输出神经元产生最终预估值。
preprocessing\_layer = tf.keras.layers.DenseFeatures(numerical\_columns + categorical\_columns)model = tf.keras.Sequential(\[ preprocessing\_layer, tf.keras.layers.Dense(128, activation='relu'), tf.keras.layers.Dense(128, activation='relu'), tf.keras.layers.Dense(1, activation='sigmoid'),\])
第六步是定义模型训练相关的参数。 在这一步中,我们需要设置模型的损失函数,梯度反向传播的优化方法,以及模型评估所用的指标。关于损失函数,我们使用的是二分类问题最常用的二分类交叉熵,优化方法使用的是深度学习中很流行的 adam,最后是评估指标,使用了准确度 accuracy 作为模型评估的指标。
model.compile( loss='binary\_crossentropy', optimizer='adam', metrics=\['accuracy'\])
第七步是模型的训练和评估。 TensorFlow 模型的训练过程和 Spark MLlib 一样,都是调用 fit 函数,然后使用 evaluate 函数在测试集上进行评估。不过,这里我们要注意一个参数 epochs,它代表了模型训练的轮数,一轮代表着使用所有训练数据训练一遍,epochs=10 代表着训练 10 遍。
model.fit(train\_dataset, epochs=10)test\_loss, test\_accuracy = model.evaluate(test\_dataset)print('\\n\\nTest Loss {}, Test Accuracy {}'.format(test\_loss, test\_accuracy)
如果一切顺利的话,你就可以看到模型的训练过程和最终的评估结果了。从下面的训练输出中你可以看到,每轮训练模型损失(loss)的变化过程和模型评估指标 accruacy 的变化过程。你肯定会发现,随着每轮训练的 loss 减小,accruacy 会变高。换句话说,每轮训练都会让模型结果更好,这是我们期望看到的。需要注意的是,理论上来说,我们应该在模型 accuracy 不再变高时停止训练,据此来确定最佳的 epochs 取值。但如果模型收敛的时间确实过长,我们也可以设置一个 epochs 最大值,让模型提前终止训练。
Epoch 1/108236/8236 \[==============================\] - 20s 2ms/step - loss: 2.7379 - accuracy: 0.5815Epoch 2/108236/8236 \[==============================\] - 21s 3ms/step - loss: 0.6397 - accuracy: 0.6659Epoch 3/108236/8236 \[==============================\] - 21s 3ms/step - loss: 0.5550 - accuracy: 0.7179Epoch 4/108236/8236 \[==============================\] - 21s 2ms/step - loss: 0.5209 - accuracy: 0.7431Epoch 5/108236/8236 \[==============================\] - 21s 2ms/step - loss: 0.5010 - accuracy: 0.7564Epoch 6/108236/8236 \[==============================\] - 20s 2ms/step - loss: 0.4866 - accuracy: 0.7641Epoch 7/108236/8236 \[==============================\] - 20s 2ms/step - loss: 0.4770 - accuracy: 0.7702Epoch 8/108236/8236 \[==============================\] - 21s 2ms/step - loss: 0.4688 - accuracy: 0.7745Epoch 9/108236/8236 \[==============================\] - 20s 2ms/step - loss: 0.4633 - accuracy: 0.7779Epoch 10/108236/8236 \[==============================\] - 20s 2ms/step - loss: 0.4580 - accuracy: 0.78001000/1000 \[==============================\] - 1s 1ms/step - loss: 0.5037 - accuracy: 0.7473Test Loss 0.5036991238594055, Test Accuracy 0.747250020503997
最终的模型评估需要在测试集上进行,从上面的输出中我们可以看到,最终的模型在测试集上的准确度是 0.7472,它意味着我们的模型对 74.72% 的测试样本作出了正确的预测。当然了,模型的评估指标还是很多,我们会在之后的模型评估篇中进行详细的讲解。
小结
这节课是我们深度学习模型实践的第一课,我们要掌握两个重点内容,一是 Embedding+MLP 的模型结构,二是 Embedding+MLP 模型的 TensorFlow 实现。
Embedding+MLP 主要是由 Embedding 部分和 MLP 部分这两部分组成,使用 Embedding 层是为了将类别型特征转换成 Embedding 向量,MLP 部分是通过多层神经网络拟合优化目标。具体来说,以微软的 Deep Crossing 为例,模型一共分为 5 层,从下到上分别是 Feature 层、Embedding 层、Stacking 层、MLP 层和 Scoring 层。
在 TensorFlow 实践部分,我们利用上节课处理好的特征和训练数据,实现了 SparrowRecsys 项目中的第一个深度学习模型。在实践过程中,我们要重点掌握类别型特征的处理方法,模型的定义方式和训练方式,以及最后的模型评估方法。
我也把这些重点知识总结在了一张表格里,你可以利用它来认真回顾。
今天,我们一起完成了 Embedding MLP 模型的实现。在之后的课程中,我们会进一步实现其他深度学习模型,通过模型的评估进行效果上的对比。另外,我们也会利用训练出的深度学习模型完成 SparrowRecsys 的猜你喜欢功能,期待与你一起不断完善我们的项目。
课后思考
在我们实现的 Embedding+MLP 模型中,也有用户 Embedding 层和物品 Embedding 层。你觉得从这两个 Embedding 层中,抽取出来的用户和物品 Embedding,能直接用来计算用户和物品之间的相似度吗?为什么?
欢迎把你的思考和疑惑写在留言区,也欢迎你把这节课转发给希望用 TensorFlow 实现深度推荐模型的朋友,我们下节课见!
文章作者
上次更新 10100-0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