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__DevOps、SRE的共性:应用全栈思路打通开发和运维
文章目录
你好,我是葛俊。今天,我来跟你聊一聊 DevOps 和 SRE。
DevOps 和 SRE,尤其是 DevOps,是最近几年软件研发方法的重要趋势。因为它们都跟打通开发和运维流程相关,所以常常被混淆。比如,SRE 等同于 Google 的 DevOps、SRE 是升级版的 DevOps,就是两个常见的误区。
事实上,DevOps 和 SRE 虽然关系紧密,但差别还是蛮大的。所以今天,我首先会通过 DevOps 和 SRE 的对比,引出它们背后的 Why、How 和 What(也就是它们的目标、原则和具体实践)。然后,我会结合自己在一个创业公司的经验,向你推荐如何在团队落地 DevOps。
DevOps 和 SRE 的定义和异同
因为 DevOps 和 SRE 都是比较新的概念,而且在不断地发展变化,所以学术界和工业界对它们的定义并未达成一致。
接下来,我参考已有定义,并加入自己的理解,对 DevOps 和 SRE 的大致定义如下:
DevOps,Development 和 Operations 的组合词,是一种重视“软件开发人员(Dev)”和“IT 运维技术人员(Ops)”之间沟通合作的文化、活动或惯例。通过自动化“软件交付”和“架构变更”的流程,使得软件的构建、测试、发布更加快捷、频繁和可靠。
SRE,全称是 Site Reliability Engineer,网站可靠性工程师,是一个职位,是软件工程师和系统管理员的结合,主要目标是创建可扩展且高度可靠的软件系统。
为达到这个目标,SRE 需要掌握如下相关知识:算法、数据结构、编程、网络编程、分布式系统、可扩展架构、故障排除等。SRE 使用工具和系统支撑其完成工作,比如自动化发布系统、监控系统、日志系统、服务器资源分配和编排工具等,而这些工具往往需要他们自己开发和维护。
所以总结来说,DevOps 是打通开发和运维的文化和惯例,而 SRE 是 DevOps 的具体实践之一。说到相同点,它们都是为了打通 Dev 和 Ops,提高研发效能;说到区别,DevOps 是文化,而 SRE 是职位。如果要类比的话,DevOps 与 SRE 的关系,就像敏捷跟 Scrum 的关系。
理解了 DevOps 和 SRE 的定义和异同后,我们再来看看它们的目标、原则和具体实践吧。
DevOps 和 SRE 的 Why、How、What
不知道你有没有考虑过,传统定义中,开发人员和运维人员的利益其实是冲突的。
开发人员的职责是开发功能。功能上线越多,对团队和公司的贡献就越大。所以,开发人员倾向于多开发功能,并快速上线。而运维人员的主要职责是,上线功能,以及保证系统的稳定性,更关注系统的稳定性。新功能上线越多,工作量就越大,服务越容易不稳定,所以运维人员不愿意功能多上线、快速上线。
另外,职能竖井越严重,这些问题就越严重。因为在这种情况下,开发人员写完代码就扔给运维人员撒手不管了,运维人员也很少能从开发人员手里拿到有效信息。此时,线上问题的修复对运维人员来说挑战很大。于是,他们会更加谨慎。
**这就是 DevOps 和 SRE 最初要解决的问题:开发和运维这两个角色的目标不一致,导致研发和上线流程的不顺畅,最终严重影响软件上线的效率。**比如,运维团队倾向设置多而严格的上线检查门禁,限制上线频率。而开发人员则很可能把一些功能“伪装”成 Bug 修复,来绕过针对版本发布的严格检查。
那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接下来,我向你推荐以下几个原则和具体方法。
原则 1:协调运维和开发人员的目标、利益
目标、利益不一致,是导致开发团队和运维团队矛盾的首要问题,所以想办法让它们的目标、利益变得一致,是整个 DevOps 中最重要的一条。因为只有协调好了目标和利益,它们才有动力去解决问题。实现这个原则的一个最主要的方法,我称之为“全栈开发”。
什么意思呢?全栈开发,就是每一个工程人员的工作涵盖了不止一个领域。虽然他专攻某一个领域,但对负责的领域都有责任。说白了,就是对产品结果负责,而不是只对某一个具体环节负责。
具体的实施方法,主要包括两大方面。
**第一,增加一个新的运维角色,用开发的方式去做运维。**不同于传统运维人员主要关注网站和服务的稳定和快速,这种新型运维角色负责帮助开发人员推动业务快速开发、快速上线,具体工作包括:优化流程,提供自助工具。
在 Facebook,这个角色由一个专门的发布工程师团队承担。而在 Google,这个角色就是 SRE。具体来讲,SRE 的工作职责是负责日常运维、紧急响应、工具研发、建设平台化服务体系、容量规划和容量管理、Oncall 等。他们会被指派到具体的产品团队中,深入到开发第一线,拿出至少 50% 的时间进行编程工作,针对性地自动化和优化 CI/CD 中的流程、工具等。这里请注意,他们的开发工作不是业务开发,而是工具开发和自动化等。
与 Facebook 的发布工程师团队相比,SRE 的最大特点是更多地参与到具体产品和项目中。为了方便讨论,**我把 SRE 和发布工程师团队这种新的运维角色,统称为“类 SRE”。**类 SRE 顺利推进的关键是,找到高质量的开发、运维多面手,也就是有很强的开发能力,同时有系统维护、网络问题排查等运维技能的工程师。
需要注意的是,除了类 SRE,传统的运维角色(比如网络工程师、系统工程师)仍然存在,他们也使用类 SRE 提供的 DevOps 工具链提高工作效率,所以人员数量比以前少了很多。在遇到线上问题时,开发、类 SRE 和传统运维需要配合解决。
第二,修改开发人员的职责描述为,快速开发和上线稳定的高质量产品,让他们也参与到一部分运维工作中去。
开发人员最主要的工作仍然是开发,但会使用类 SRE 团队提供的工具、流程来进行发布相关的工作,包括代码部署、线上问题定位和处理等部分工作。这样,他们会在代码开发时就注意提高服务的稳定性和代码质量。
比如在 Facebook 进行日部署的时候,开发人员写好了修复的代码提交,还需要去找到提交所依赖的、还没有上线的其他提交,跟这些提交的作者进行确认,没有问题后才可以一起上线。
上线时,这个开发人员对这一组提交负责,把它们全部提交到日部署流程工具上,并负责功能验证。而负责部署的发布工程师,则会使用工具自动化地把这些提交部署到日部署环境中,并进行系统验证。可以看到,开发人员较多地参与了整个部署过程,这正是持续开发的体现。
另一个比较直观地体现开发人员参与运维工作的实践是,让开发人员 Oncall,也就是身上别个 BP 机,线上出现问题要马上响应,即使半夜三更也要爬起来,让功能的开发人员承担起解决一线问题的职责。
通过引入类 SRE 角色和修改开发者职责描述这两种方法,开发人员和部分运维人员的职责,都从原来的单一职能扩展到了产品的高效开发上线,从根本目标和利益上实现了这两个角色的对齐。
所以说,“全栈开发”方式非常重要,效果也非常好。这,也正是我把“全栈”用在文章标题中的原因。
原则 2:推动高效沟通
之所以强调推动高效沟通,就是为了解决开发和运维因为存在“部门墙”而导致的信息不流通的问题。
具体的实施方法包括:
- 设置聊天室(比如 IRC),用于沟通部署进展和问题。
- 引入 ChatOps,也就是通过自动化的方式,提高部署相关的沟通。比如,可以让聊天机器人在 ChatOps 聊天室中自动发送发布流程的进展,也可以向聊天机器人询问服务部署进展等。这些自动化可以节省很多部署人员的时间。
- 把任务、代码提交、发布的关联关系,在工具中呈现出来,并提供比如任务看板、系统监控看板等可视化工具,显示开发、运维重点信息。这样可以大大提高运维人员定位问题的效率。
原则 3:优化从开发到部署的整个上线流程
优化上线流程,主要目的是解决频繁上线工作量大、产品质量不稳定的问题。
这个原则的主要方法是优化代码入库和部署上线流程,并最大化地利用工具来自动化流程。最近 10 年这个原则发展得非常快,逐渐涵盖了快速、高质量上线的各方面工作。这些方面的效率也被称作**交付效能,**具体实践包括:基于主干开发、持续集成、持续交付、持续部署、实现系统松耦合等。
前 4 条实践,我们已经在前面的文章中讲解过了;而关于系统松耦合,我会在“工程方法”模块中与你详细讨论。
理解了 DevOps 和 SRE 的目标、方法和具体实践后,我们再来看看具体怎么落地吧。
落地步骤推荐
在落地 DevOps 时,我经常看到有些团队一上来就去寻找工具,比如使用 Jenkins 来搭建流程。但正如上面所说,DevOps 的本质是解决开发和运维之间的冲突,所以落地时首先要从人出发,然后是流程,最后才是工具。
所以,我推荐的具体落地步骤是:
- 对团队目标达成共识,并重新定义职责;
- 设计 CI、CD、快速反馈,以及团队沟通等流程;
- 引入工具,实现自动化。
接下来,我就用我在一家创业公司的实践来帮助你理解这些落地步骤。
落地实践案例
这个案例,是我在一个创业公司落地 DevOps 的实例。当时公司刚成立不久,我的角色是技术总负责人,操作的自由度很大。为了提高产品研发的交付效能,也就是团队快速发布高质量软件的能力,我采用了以下步骤和方法。
第一,在团队内部统一认识
研发团队内部统一认识,主要是让团队成员明确我们的目标一致。同时在做绩效考评时,对大家的要求都是产品快速、高质量上线。
我还把“统一认识”这一点,扩展到研发以外的部分,比如市场、设计团队。在推广时,我始终注意以公司利益为出发点,而不是按照职能划分来追责,获得了 CEO 和其他团队管理者的支持。最终,推广得比较顺利。
第二,增加“发布工程师”角色
这个角色的职责,相当于 Facebook 发布工程师团队的职责。因为我在部署、运维方面的经验相对丰富,便担起了这个工作,投入相当一部分精力去设计、优化产品的开发和上线流程,包括持续集成、持续交付、手动部署流程,以及问题监控流程和 Oncall 机制。
其他开发人员则使用这个流程来部署、上线、监控、解决问题,提高交付效能。在这个过程中,我作为发布工程师,主要起到了“使能”的作用,即日常的部署上线由开发人员自己负责,而我只参与解决一部分运维相关的难题。
第三,设计问题沟通流程
在解决了“人”的问题之后,我在流程方面,设计了部署沟通流程,以及部署系统常见问题及解决办法收集流程。
部署沟通流程是:建立了专门的聊天室沟通持续集成、持续交付,以及手动部署的进展情况,确保发布上线流程相关信息的顺畅流通。
部署系统常见问题及解决办法收集流程是:在解决完线上问题之后,记录下问题的细节和解决步骤。很简单,就是因为很多问题会重复出现。每个人都可以更改、搜索这些记录,对后续解决问题帮助非常大。所以,我们每次遇到问题,都会先搜索这个知识库,找到答案和线索的概率能达到百分之七八十。
第四,用工具来实现流程自动化
完成了有关人和流程的工作之后,工具的实现就不那么难了。DevOps 相关工具主要包括两大类:CI/CD 工具链和沟通工具。
我已经在第 5、第 6和第 7篇文章中,与你详细讲述了 CI/CD 流水线的内容;而沟通工具的内容,将会是下一篇文章的主题。这里,我给出当时我们使用的工具链,也就是一个小型创业公司落地 DevOps 具体工具链的示例,供你参考。
图 1 CI/CD 工具链和沟通工具
通过这一系列针对人、流程、工具的措施,整个研发团队实现了全栈开发,目标一致、流程顺畅,能够聚焦于开发,交付效能非常高,实现了后端服务每周上线三次,热修复上线时间 5 分钟,MTTR(Mean Time To Recovery)大概 15 分钟,线上也很少出问题,系统的可用性达到 4 个 9(即 99.99%)。
同时,对于开发者来说,全栈开发机制也优化了开发体验,提升了技术成长速度。
当然,这些实践能够顺利推广,与这是一个小的初创公司有关。一方面,公司存亡直接关乎个人利益;另一方面,一切都在建设期,引入具体实践的阻力非常小。如果是在大的团队,或者是职能已经成型的团队,实施的困难会相对较大。这时,我建议你从以下 3 个方面入手:
- 在团队普及全栈开发的理念;
- 在你管理范围内推行全栈开发,做出效果;
- 通过实际运行效果获得公司管理层的支持,让他们了解全栈开发模式为提升研发效能带来的好处,从而逐步改变职责定义和流程。
小结
今天,我给你介绍了 DevOps 这个很火的话题,以及 SRE 和它的关系。文章中,我与你介绍了 DevOps 的目标、原则和具体实践。这三条原则分别是协调开发和运维的目标、推动高效沟通和”优化从开发到部署的整个上线流程。最后,我通过自己的实战经验,介绍了用“人、流程、工具”的步骤来落地 DevOps。
在我看来,打通开发和运维的“部门墙”,最关键、最根本的就是解决人的问题,也就是第一条原则,”协调开发和运维的目标“,要解决的问题。而全栈开发就是一个非常棒的解决方法。
简单来说,全栈开发就是让工程师不再只是对某一个单一职能负责,而是对最终产品负责。全栈开发是一个很好的抓手,逐步提高全栈开发的程度,大家的目标自然就会对齐,从而主动去提高,那其他方面的提高就容易得多了。
事实上,测试工作也是全栈开发的一部分。在 Facebook,没有专门的功能测试团队,而是有一个测试工具团队提供测试平台、流程和工具,供开发者使用。以此,让开发者更进一步地对整个产品负责。这种开发人员全栈,其他职能提供支持的工作方式,可以总结为如下所示的图片。
图 2 全栈开发方式示意图
最后,我再与你分享一点我的体会。
云技术尤其是 Docker 和 Kubernetes 的流行,使得越来越多的底层运维工作被自动化,导致对传统的系统工程师、运维工程师的需求越来越少。所以,懂得开发的运维人员,会越来越重要;同时,更关注部署、测试,甚至产品的全栈工程师,也会越来越受欢迎。
思考题
有些人认为“全栈工程师”要求太高,一个人不能掌握那么多领域的知识,不现实。你怎么看呢?
感谢你的收听,欢迎你在评论区给我留言分享你的观点,也欢迎你把这篇文章分享给更多的朋友一起阅读。我们下期再见!
文章作者
上次更新 10100-0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