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_根源:计划的愿景——仰望星空
文章目录
在前面第 2 章节“程序之术”中,我已把对“设计”“编程”和“Bug”的思考与理解都分享给你了。今天开始进入第 3 章节,是关于成长修行中“由术入道”的部分,而“道”的维度众多,我就先从和个人成长最直接相关的“计划体系”讲起。它会有助于你一步一步走向你“理想的自己”,所以可别小看它的重要性。
我想你肯定做过计划,我也不例外。一般在开始一件中长期的活动前,我都会做计划,但更重要的是反问为什么要做这个计划,因为计划是抵达愿望的途径。如果不能清晰地看见计划之路前方的愿景,计划半途而废的概率就很大了。
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有一句名言:“未经检视的人生不值得活。”那么我们为什么要检视自己的人生呢?正是因为我们有成长的愿望,那么愿望的根源又到底是什么呢?
需求模型
上世纪四十年代(1943 年)美国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在《人类激励理论》中提出了需求层次理论模型,它是行为科学的理论之一。
该理论认为个体成长发展的内在力量是动机,而动机是由多种不同性质的需要所组成,各种需要之间,有先后顺序与高低层次之分,每一层次的需要与满足,将决定个体人格发展的境界或程度。其层次模型的经典金字塔图示如下:
马斯洛的经典金字塔图:需求层次模型
在人生的不同阶段,会产生不同层次的目标需求。
在人生的早期,我们努力学习,考一个好大学,拥有一技之长,找一份好工作,带来更高薪的收入,这很大程度都是为了满足图中最底层的生存需求,让生活变得更舒适美好。
成长拼搏数年,事业小成,工作稳定,有房,有车,有娃后,第二层次,也就是安全的需求开始凸显。有人在这阶段开始给自己、父母、老婆、孩子都买人寿保险,开始考虑理财,投资甚至强身健体。然而处在这个阶段时,我却有一种强烈的不安全感,这也许和长年的程序员职业经历养成的习惯也有关系。
我们做系统应用服务时总是需要考虑各种意外和异常事件发生,一般至少提供主备方案。于人生而言,保持持续学习,与时俱进,追求成长,这其实也是一种主备方案:主,指当前支撑生活的工作;备,是通过持续学习,同步成长,保持核心能力的不断积累与时间的付出来获得一份备份保障,以避免“主”出现意外时,“备”的能力已被时代淘汰。
需求金字塔底部两层属于物质层次的“经济基础”,而再往上则进入了更高精神层次的“上层建筑”。就个体而言,高层次需求要比低层次需求具有更大的价值。在“生存”和“安全”基本满足的保障基础之上,我们才会更从容地向内求,更多地探求内心,进而向外索,对外去探索、发现和建立不同的圈层关系,以满足上层的社交“归属”、获得“尊重”与“自我实现”的需求。
马斯洛把底层的四类需求:生存、安全、归属、尊重归类为“缺失性”需求,它们的满足需要从外部环境去获得。而最顶层的“自我实现”则属于“成长性”需求。成长就是自我实现的过程,成长的动机也来自于“自我实现”的吸引。就像很多植物具有天生的向阳性,而对于人,我感觉也有天生的“自我实现”趋向性。
人生最激荡人心的时刻,就在于自我实现的创造性过程中,产生出的一种“高峰体验”感。正因为人所固有的需求层次模型,我们才有了愿望,愿望产生目标,目标则引发计划。
生涯发展
在攀登需求金字塔的过程中,我们创造了关于人生的“生涯”。而“生涯”一词最早来自庄子语: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
“涯”字的原意是水边,隐喻人生道路的尽头,尽头已经没了路,是终点,是边界。正因如此,人生有限,才需要计划。著名生涯规划师古典有一篇文章《你的生命有什么可能?》对生涯提出了四个维度:高度、宽度、深度和温度。这里就借他山之玉,来谈谈我的理解。
- 高度:背后的价值观是影响与权力。代表性关键词有:追逐竞争、改变世界。
- 深度:背后的价值观是卓越与智慧。代表性关键词有:专业主义、工匠精神。
- 宽度:背后的价值观是博爱与和谐。代表性关键词有:多种角色、丰富平衡。
- 温度:背后的价值观是自由与快乐。代表性关键词有:自我认同、精彩程度。
每个人的人生发展路线都会有这四个维度,只是不同人的偏好、愿望和阶段不同导致了在四个维度分布重心的差异。在不同维度的选择,都代表了不一样的“生涯”,每一种“生涯”都需要一定程度的计划与努力。
虽有四种维度,四个方向,但不代表只能选其一。虽然我们不太可能同时去追求这四个维度,但可以在特定的人生不同阶段,在其中一个维度上,给自己一个去尝试和探索的周期。所以,这就有了选择,有了计划。而计划会有开始,也会有结束,我们需要计划在人生的不同阶段,重点开始哪个维度的追求,以及大概需要持续的周期。
人生本是多维的,你会有多努力、多投入来设计并实现自己的生涯规划呢?不计划和努力一下,也许你永远无法知道自己的边界和所能达到的程度。
上世纪七十年代初,一个文学专业成绩很一般的学生毕业了。他虽然喜欢读文学作品却没写出过什么东西,毕业后就结了婚,和老婆开了个酒吧,生意不错,生活无忧。到了七十年代末,他似乎感受到某种“召唤”,觉得应该写点什么东西了,于是每天酒吧打烊后,他就在餐桌上写两小时的小说,这一写就写了三十多年。熟悉的人想必已经知道他是谁了?对,就是村上春树。
所以,总要开始计划做点啥,你才能知道自己的“涯”到底有多远;而计划就是在系统地探索生涯,甚至人生的无限可能性。
回首无悔
关于后悔,有研究说:“我们最后悔的是没做什么,而不是做过什么。”回味一下,这个结论也确实符合我们的感觉。
万维钢写过一篇文章《决策理性批判》,里面引用了一个最新(2018)的关于后悔的研究,这个研究从“理想的自己”与“义务的自己”两个角度来说明:
“理想的自己”就是你想要成为什么人。
“义务的自己”就是你应该干什么。
若放到前面马斯洛需求金字塔中,“理想的自己”就是站在顶端“自我实现”位置的那个自己;而“义务的自己”正在金字塔下面四层,挣扎于现实的处境。如果你从来没有去向“理想的自己”望上一眼,走上一步,将来终究会后悔的。事实上,研究结论也证明了这点:70% 以上的人都会后悔没有成为“理想的自己”。
当我把自己进入大学以后的这十八年分作几个阶段来回顾时,有那么一段的好多时间我就是那样浑浑噩噩地混过去了,以至于现在回忆那段日子发现记忆是如此的粘连与模糊。后悔么?当然。
如果我能好好计划一下那段日子,也许会得到一个更“理想的自己”。而在最近的这一段,我也感谢好些年前“曾经的我”,幸运兼有意地做了一些计划。虽然一路走来,有些辛苦,但感觉会充实很多,而且如今再去回首,就没有太多后悔没做的事了。
计划,就是做选择,你在为未来的你做出选择,你在选择未来变成“谁”。如果你还在为今天的自己而后悔,那就该为明天的自己做出计划了。
人生的征程中,先是恐惧驱动,地狱震颤了你,想要逃离黑暗深渊;后来才是愿望驱动,星空吸引了你,想要征服星辰大海。
逃离与征服的路,是一条计划的路,也是一条更困难的路,而“你内心肯定有着某种火焰,能把你和其他人区别开来”才让你选择了它。
最后,你想去到哪片星空?你为它点燃了内心的火焰了吗?
文章作者
上次更新 10100-0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