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_沟通之痛:如何改变?
文章目录
沟通问题,一直都是程序员的痛点。
隔壁专栏(左耳听风)的陈皓以前在他的博客上写过一篇文章叫《技术人员的发展之路》,里面提及职业发展到一定阶段,也许你就会碰上一些复杂的人和事,这种情况下他写道:
这个时候再也不是 Talk is cheap, show me the code! 而是,Code is cheap, talk is the matter!
这里的 Talk 其实就是沟通,在工作中你要是留心观察,就会发现很多沟通问题,比如,跨团队开会时常发生的一些分歧和争论。沟通,越发成为一件重要的事,至少和写代码同等重要;沟通清楚了,能让我们避免一些无谓的需求,少写不少无效的代码。
然而现实中,沟通问题,有时却被作为程序员的我们有意或无意地回避与忽略了。面对沟通问题,我们该如何看待和分析这个问题,并做出一些改变呢?
一、木讷与沉默
木讷与沉默,这两个名词似乎已变成了程序员的标签,它们形象地体现了程序员在沟通中的表现。
在程序员的世界里,沟通的主要场景可能包括:与产品经理沟通需求,与测试同学推敲 Bug,与同行交流技术,给外行介绍系统,还有和同事分享工作与生活的趣闻,等等。然而,有些程序员在分享趣闻时,与谈需求或技术时的表现大相径庭,刚才明明还是一个开朗幽默的小伙,突然就变得沉默不语了。
沉默有时是因为不想说。特别在沟通需求时,有些程序员默默不言,但心里想着:“与其扯那么多,倒不如给我省些时间写代码!”然而,程序员写出的代码本应该是公司的资产,但现实中代码这东西是同时带有资产和负债双属性的。
需求没沟通清楚,写出来的代码,即使没 Bug 将来也可能是负债。因为基于沟通不充分的需求写出来的代码,大部分都是负债大于资产属性的,这最后造成的后果往往是:出来混都是要还的,不是自己还就是别人来还。
有些程序员可能会争辩道,“与人沟通本来就不是我们所擅长的,再说了我们也并不是因为热爱跟别人聊天才做软件开发这一行的。”这个言论很有迷惑性,我早年一度也是这么认为的。
我毕业去找工作那年,外企如日中天,所以我也去了当时心中很牛的 IBM 面试。面试过程中的大部分交谈过程和内容现在我都记不清了,但就有一个问题至今我还记忆犹新。面试经理问我:“你是喜欢多些跟人打交道呢,还是跟电脑打交道?”当时的我毫不犹豫地回答:“喜欢跟电脑打交道,喜欢编程写代码,而且我自觉也不擅长和人打交道。”
然后,我就被淘汰了。后来我才明白了,其实当时的这类外企挂着招工程师的名义,实际需要的更多是具有技术背景和理解的售前技术支持,因而就需要所招之人能更多地和人沟通去解决问题,而不只是写代码解决问题。
结合我自己多年的工作经历和经验来看,即便你仅仅只喜欢写代码,那么和人的沟通能力也依然是你必须跨过去的门槛。《计算机程序的结构与解释》有云:“程序写出来是给人看的,附带能在机器上运行。”
其实,写代码本身也是一种沟通,一种书面沟通。沟通从来都是个问题,书面沟通也同样困难。
二、争论与无奈
程序员最容易产生沟通争论的地方:沟通需求和沟通技术方案。
在程序员的职业生涯路上,我们不可避免地会碰到和同事关于技术方案的争论。我从中得到的教训是:千万不要让两个都自我感觉很牛的程序员去同时设计一个技术方案。
假如不巧,你已经这么干了并得到了两个不同的方案,那么记住,就别再犯下一个错:让他们拿各自的方案去 PK。因为这样通常是得不到你想要的“一个更好的方案”,但却很可能会得到“两个更恼怒的程序员”。
既然分歧已经产生了,为了避免无谓的争论,该怎么解决呢?
1. 以理服人
首先,把握一个度,对事不对人,切勿意气用事。
有些程序员之间的分歧点是非常诡异的,这可能和程序员自身的洁癖、口味和偏好有关。比如:大小写啦、命名规则啦、大括号要不要独立一行啦、驼峰还是下划线啦、Tab 还是空格啦,这些都能产生分歧。
如果你是因为“该怎么做某事或做某事的一些形式问题”与他人产生分歧,那么在很多情况下,你最好先确定分歧点是否值得你去拼命维护。这时,你需要判断一下:技术的“理”在什么地方?这个“理”是你值得拼命坚守的底线不?用这个“理”能否说服对方吗?
我所理解的技术的“理”包括:先进性、可验证性、和团队的匹配性、时效性、成本与收益。另外还有一些不合适的“理”,包括:风格、口味、统一、政治等。
不过有时候,有“理”也不代表就能搞定分歧,达成一致。毕竟林子大了,不讲“理”的人也是有的,那么,就需要换一种方式了。
2. 以德服人
分歧进入用“理”都无法搞定时,那就是应了那句古词:“剪不断,理还乱”。
这时继续“理”下去,不过都是互相耍混罢了。“理”是一个需要双方去客观认可的存在,而越“理”越乱则说明双方至少没有这种客观一致性的基础,那就找一个主观的人来做裁决吧。
这个人通常就是公司所谓的经验丰富、德高望重的“老司机”了,并且双方也都是认可的,比如架构师之类的。但是这类主观裁决也不一定能保证让双方都满意,有时实力相当的技术人也容易产生类似文人相轻的状况。不过看在“老司机”的“德”面上,也能勉强达成一致。
“老司机”裁决最好站在他所认同的“理”这个客观存在上,这是最好的,不过这也取决于“老司机”的工作素养和价值观了。
3. 以力服人
最差的状况就会走到这一步,特别在跨大部门的沟通中。
技术方案无法达成一致,也没有一个跨两个部门的有德之人可以转圜化解,就会升级到这个地步。最后就是靠粗暴的权力来裁决,看双方部门老大或老大的老大,谁更有力或给力。一般来说,非关键利益之争实在没有必要走到这一步了。
三、认识与改变
做出改变的第一步是要能认识到,否则改变不可能发生。
程序员会认识到沟通很重要,有时甚至会比写代码更重要吗?著名的技术型问答网站——Stack Overflow 的两位创始人杰夫·阿特伍德(Jeff Atwood)和乔尔·斯波尔斯基(Joel Spolsky)都对此有正面的认识和见解。
杰夫说:
成为一名杰出的程序员其实跟写代码没有太大关系。
做程序员确实需要一些技术能力,当然还要有坚韧不拔的精神。
但除此之外,更重要的还是要有良好的沟通技巧。
乔尔的观点是:
勉强过得去的程序员跟杰出程序员的不同之处,不在于他们掌握了多少种编程语言,也不在于他们谁更擅长 Python 或 Java。
真正关键的是,他们能不能把他们的想法表达清楚,杰出的程序员通过说服别人来达成协作。
通过清晰的注释和技术文档,他们让其他程序员能够读懂他们的代码,这也意味着其他程序员能够重用他们的代码,而不必重新写过。
要不然,他们代码的价值就大打折扣了。
按照程序员解决技术问题的习惯,就是把一个大问题拆解为多个部分的小问题,那这里我们也对沟通做下拆解,它包括三个方面:
- 内容
- 形式
- 风格
从内容上看,虽说你想沟通的本质是同一样东西或事情,但针对不同的人,你就需要准备不同的内容。比如,同内行与外行谈同一个技术方案,内容就是不同的。这里就需要你发挥同理心和换位思考的能力。保罗·格雷厄姆(Paul Graham)曾在他的书《黑客与画家》中写道:
判断一个程序员是否具备“换位思考”的能力有一个好方法,那就是看他怎样向没有技术背景的人解释技术问题。
换位思考本质上就是沟通技巧中的一种。
从形式上看,沟通其实不局限于面对面的谈话。面对面交谈是一种形式,书面写作又是另外一种形式,连写代码本身都是在和未来的自己或某个你尚未谋面的程序员沟通。
程序员确实有很多都不擅长面对面的沟通形式。面对面沟通的场景是很复杂的,因为这种沟通中交流传递的载体不仅仅是言语本身,眼神、姿态、行为、语气、语调高低,甚至一种很虚幻的所谓“气场”,都在传递着各种不同的信息。而大部分人都不具备这种同时控制好这么多传递渠道的能力,也即我们通常说的“缺乏控场能力”,这里面隐含着对你其他能力的要求,比如:临场应变、思维的活跃度与变化等。
从风格上看,不同方式和场景的沟通可以有不同的风格。比如面对面沟通,有一对一的私下沟通,风格就可以更随性柔和些;也有一对多的场景,比如演讲、汇报和会议,风格就要正式一些,语言的风格可能就需要更清晰、准确和锐利一些。
沟通之难就在于清晰地传递内容和观点。当你要向其他人详细解释某样东西的时候,你经常会惊讶地发现你有多无知,于是,你不得不开始一个全新的探索过程。这一点可以从两个方面来体会:
- 你只需要尝试写点你自认为已经熟悉掌握的技术,并交给读者去阅读与评价。
- 每过一段时间(比如,一个季度或半年)尝试去总结,然后给同事分享下你工作的核心内容,再观察同事们的反应和听取他们的反馈,你就能体会到这一点了。
所以,沟通改变的第一步就是从考虑接收方开始的,看看接收方能吸收和理解多少,而非发送了多少。而沟通问题的三个方面——内容、方式与风格——的考虑,都是为了让接收更方便和容易。
江山易改,本性难易,有时候我们做不到就在于这一点。但现实并不要求程序员成为所谓的沟通达人,只是需要主动认识到身边的沟通问题,去进行理性和逻辑地分析、拆解并做出适当的调整。
从认识我们的本性开始,控制情绪,从而去规避无奈的争论;认识清楚沟通问题的本质是要方便接收,达成共识,保持换位思考和同理心,改变自会发生。
关于沟通的各种形式,每个人可能都有自己擅长和偏好的方面,比如我就更擅长文字沟通,而不擅长一对一当面沟通,那么你呢?
文章作者
上次更新 10100-0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