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__实战:单机如何实现管理百万主机的心跳服务?
文章目录
你好,我是陶辉。
这一讲我们将结合前 12 讲,以一个可管理百万主机集群的心跳服务作为实战案例,看看所有高性能服务的设计思路。
首先解释下什么是心跳服务。集群中的主机如果宕机,那么管理服务必须及时发现,并做相应的容灾处理,比如将宕机主机的业务迁移到新的虚拟机上等等。怎么做到及时发现呢?可以要求每台主机定时上报心跳包,考虑到网络报文的延迟,如果管理服务在几个上报周期内未收到心跳,则认为主机宕机。当新主机加入集群后,心跳服务也可以及时识别并告知管理服务。
这就是心跳服务要解决的核心问题,虽然很简单,可是如果集群规模达到百万台虚拟机或者微服务进程,这就不再简单了。多核 CPU、内存使用效率、网络带宽时延积等都必须纳入你的考虑,因为此时心跳包占用的网络带宽已经接近网卡上限,仅调动一颗 CPU 的计算力去处理就会大量丢包,百万级的对象、网络连接也很容易造成内存 OOM。甚至判断宕机的算法都要重新设计,降低时间复杂度后才能够应对超大集群的心跳管理。
解决这种集群规模下的性能问题,需要深入掌握底层基础知识,用系统化的全局思维去解决问题,这也是程序员薪资差异的重要分水岭。接下来,我们先实现更高效的核心算法,再设计高并发服务的架构,最后再来看传输层协议的选择。
如何设计更快的宕机判断算法?
通过心跳包找到宕机的主机需要一套算法,比如用 for 循环做一次遍历,找到停止上报心跳的主机就可以实现,然而正如[第 3 讲] 所说,当管理的对象数量级很大时,算法复杂度会严重影响程序性能,遍历算法此时并不可取。我们先分析下这个算法的时间复杂度。
如果用红黑树(这里用红黑树是因为它既支持遍历,也可以实现对数时间复杂度的查询操作)存放主机及其最近一次上报时间,那么,新主机上报心跳被发现的流程,时间复杂度仅为 O(logN),这是查询红黑树的成本。寻找宕机服务的流程,需要对红黑树做全量遍历,用当前时间去比较每个主机的上次心跳时间,时间复杂度就是 O(N)!
如果业务对时间灵敏度要求很高,就意味着需要频繁地执行 O(N) 级的遍历,当 N 也就是主机数量很大时,耗时就很可观了。而且寻找宕机服务和接收心跳包是两个流程,如果它们都在单线程中执行,那么寻找宕机服务的那段时间就不能接收心跳包,会导致丢包!如果使用多线程并发执行,因为两个流程都需要操作红黑树,所以要使用到互斥锁,而当这两个流程争抢锁的频率很高时,性能也会急剧下降。
**其实这个算法的根本问题在于,判断宕机的流程做了大量的重复工作。**比如,主机每隔 1 秒上报一次心跳,而考虑到网络可能丢包,故 5 秒内失去心跳就认为宕机,这种情况下,如果主机 A 在第 10 秒时失去心跳,那么第 11、12、13、14 这 4 秒对主机 A 的遍历,都是多余的,只有第 15 秒对主机 A 的遍历才有意义。于是,每次遍历平均浪费了 4/5 的计算量。
如何设计快速的宕机判断算法呢?其实,这是一个从一堆主机中寻找宕机服务的信息题。**根据香农的理论,引入更多的信息,才能减少不确定性降低信息熵,从而减少计算量。就像心跳包间是有时间顺序的,上面的宕机判断算法显然忽略了接收到它们的顺序。**比如主机 A 的上次心跳包距现在 4 秒了,而主机 B 距现在只有 1 秒,显然不应同等对待。
于是,我们引入存放心跳包的先入先出队列,这就保存了心跳包的时序关系。新的心跳包进入队列尾部,而老的心跳包则从队列首部退出,这样,寻找宕机服务时,只要看队列首部最老的心跳包,距现在是否超过 5 秒,如果超过 5 秒就认定宕机,同时把它取出队列,否则证明队列中不存在宕机服务,维持队列不变。
当然,这里并没有解决如何发现新主机的问题。我们还需要一个能够执行高效查询的容器,存放所有主机及其状态。红黑树虽然不慢,但我们不再需要遍历容器,所以可以选择更快的、查询时间复杂度为 O(1) 的哈希表存放主机信息(非标哈希表的实现参见[第 3 讲])。如下图所示。
当然,队列中的心跳包并不是只能从队首删除,否则判断宕机流程的时间复杂度仍然是 O(N)。实际上,每当收到心跳包时,如果对应主机的上一个心跳包还在队列中,那么可以直接把它从队列中删除。显然,计算在线主机何时宕机,只需要最新的心跳包,老的心跳包没有必要存在。因此,这个队列为每个主机仅保留最新的那个心跳包。如下图所示:
这样,判断宕机的速度会非常快,它的计算量等于实际发生宕机的主机数量。同时,接收心跳包并发现新主机的流程,因为只需要做一次哈希表查询,时间复杂度也只有 O(1)。
这样,新算法通过以空间换时间的思想,虽然使用了更加占用空间的哈希表,并新增了有序队列容器,但将宕机和新主机发现这两个流程都优化到了常量级的时间复杂度。尤其是宕机流程的计算量非常小,它仅与实际宕机服务的数量有关,这就允许我们将宕机判断流程插入到心跳包的处理流程中,以微观上的分时任务实现宏观上的并发,同时也避免了对哈希表的加锁。
如何设计高并发架构?
有了核心算法,还需要充分利用服务器资源的架构,才能实现高并发。
一颗 1GHZ 主频的 CPU,意味着一秒钟只有 10 亿个时钟周期可以工作,如果心跳服务每秒接收到 100 万心跳包,就要求它必须在 1000 个时钟周期内处理完一个心跳包。这无法做到,因为每一个汇编指令的执行需要多个时钟周期(参见CPI),一条高级语言的语句又由多条汇编指令构成,而中间件提供的反序列化等函数又需要很多条语句才能完成。另外,内核从网卡上读取报文,执行协议分析需要的时钟周期也要算到这 1000 个时钟周期里。
因此,选择只用一颗 CPU 为核心的单线程开发模式,一定会出现计算力不足,不能及时接收报文从而使得缓冲区溢出的问题,最终导致大量丢包。所以,我们必须选择多线程或者多进程开发模式。多进程之间干扰更小,但内存不是共享的,数据同步较为困难,因此案例中我们还是选择多线程开发模式。
使用多线程后我们需要解决 3 个问题。
第一是负载均衡,我们应当把心跳包尽量均匀分配到不同的工作线程上处理。比如,接收网络报文的线程基于主机名或者 IP 地址,用哈希算法将心跳包分发给工作线程处理,这样每个工作线程只处理特定主机的心跳,相互间不会互相干扰,从而可以无锁编程。
第二是多线程同步。分发线程与工作线程间可以采用生产者 - 消费者模型传递心跳包,然而多线程间传递数据要加锁,为了减少争抢锁对系统资源的消耗,需要做到以下两点:
- 由于工作线程多过分发线程(接收心跳包消耗的资源更少),所以每个工作线程都配发独立的缓冲队列及操作队列的互斥锁;
- 为避免线程执行主动切换,必须使用自旋锁,关于锁的选择你可以看[第 6 讲]。如下图所示:
第三要解决 CPU 亲和性问题。从[第 1 讲] 我们可以看到,CPU 缓存对计算速度的影响很大,如果线程频繁地切换 CPU 会导致缓存命中率下降,降低性能,此时将线程绑定到特定的 CPU 就是一个解决方案(NUMA 架构也会对 CPU 亲和性产生影响,这里略过)。
这样,通过上述的多线程架构就可以有效地使用 CPU。当然,除了 CPU,内存的使用效率也很重要。[第2讲] 中我们提到,TCMalloc 相比 Linux 默认的 PtMalloc2 内存池,在多线程下分配小块内存的速度要快得多,所以对于心跳服务应当改用 TCMalloc 申请内存。而且,如果心跳包对象的格式已经固定,你还可以建立一个心跳包资源池,循环往复的使用,这进一步减少了构造、销毁心跳包对象所消耗的计算力。
由于服务重启后一个心跳周期内就可以获得所有心跳包,所以并不需要将数据持久化到磁盘上。如果你想进一步了解磁盘优化,可以再看下[第 4 讲]。
如何选择心跳包网络协议?
最后我们再来看看心跳包的协议该选择 TCP 还是 UDP 实现。
网络报文的长度是受限的,MTU(Maximum Transmission Unit)定义了最大值。比如以太网中 MTU 是 1500 字节,如果 TCP 或者 UDP 试图传送大于 1500 字节的报文,IP 协议就会把报文拆分后再发到网络中,并在接收方组装回原来的报文。然而,IP 协议并不擅长做这件事,拆包组包的效率很低,因此 TCP 协议宁愿自己拆包(详见[第 11 讲])。
所以,如果心跳包长度小于 MTU,那么 UDP 协议是最佳选择。如果心跳包长度大于 MTU,那么最好选择 TCP 协议,面对复杂的 TCP 协议,还需要解决以下问题。
首先,一台服务器到底能同时建立多少 TCP 连接?要回答这个问题,得先从 TCP 四元组谈起,它唯一确定一个 TCP 连接。TCP 四元组分别是 < 源 IP、目的 IP、源端口、目的端口 >,其中前两者在 IP 头部中,后两者在 TCP 头部中。
由于 IPv4 地址为 4 个字节(参见[第 7 讲])、端口为 2 个字节,所以当服务器 IP 地址和监听端口固定时,并发连接数的上限则是 2(32+16)。
当然,这么高的并发连接需要很多条件,其中之一就是增加单个进程允许打开的最大句柄数(包括操作系统允许的最大句柄数 /proc/sys/fs/file-nr),因为 Linux 下每个连接都要用掉一个文件句柄。当然,作为客户端的主机如果想用足 216 端口,还得修改 ip_local_port_range 配置,扩大客户端的端口范围:
net.ipv4.ip_local_port_range = 32768 60999
其次,基于 TCP 协议实现百万级别的高并发,必须使用基于事件驱动的全异步开发模式(参见[第 8 讲])。而且,TCP 协议的默认配置并没有考虑高并发场景,所以我们还得在以下 4 个方面优化 TCP 协议:
- 三次握手建立连接的过程需要优化,详见[第 9 讲];
- 四次挥手关闭连接的过程也需要优化,详见[第 10 讲];
- 依据网络带宽时延积重新设置 TCP 缓冲区,详见[第 11 讲];
- 优化拥塞控制算法,详见[第 12 讲]。
最后还有一个问题需要我们考虑。网络中断时并没有任何信息通知服务器,此时该如何发现并清理服务器上的这些僵死连接呢?KeepAlive 机制允许服务器定时向客户端探测连接是否存活。其中,每隔 tcp_keepalive_time 秒执行一次探测。
net.ipv4.tcp_keepalive_time = 7200
每次探测的最大等待时间是 tcp_keepalive_intvl 秒。
net.ipv4.tcp_keepalive_intvl = 75
超时后,内核最多尝试 tcp_keepalive_probes 次,仍然没有反应就会及时关闭连接。
net.ipv4.tcp_keepalive_probes = 9
当然,如果在应用层通过心跳能及时清理僵死 TCP 连接,效果会更好。
从上述优化方案可见,TCP 协议的高并发优化方案还是比较复杂的,这也是享受 TCP 优势时我们必须要付出的代价。
小结
这一讲以我实践过的项目为案例,介绍了高并发服务的设计思路。
核心算法对性能的影响最大,为了设计出高效的算法,我们必须分析出时间复杂度,充分寻找、利用已知信息,减少算法的计算量。在心跳服务这个案例中,利用好心跳包的时序,就可以把计算宕机的时间复杂度从 O(N) 降为 O(1)。
有了好的算法,还需要好的架构,才能高效地调动系统资源。当摩尔定律在 CPU 频率上失效后,CPU 都在向多核发展,所以高性能必须充分使用多核的计算力。此时,我们需要谨慎设计多线程间的负载均衡和数据同步,尽量减少访问共享资源带来的损耗。选择与业务场景匹配的内存池也很重要,对于 RPS 上百万的服务来说,申请内存的时间不再是一个忽略项。
选择网络协议时,如果消息长度大于 MTU,那么选择 TCP 更有利,但 TCP 解决了流控、可靠性等很多问题,优化起来较为困难。对于不要求可靠传输,长度通常不大的心跳包来说,UDP 协议通常是更好的选择。
思考题
最后,还是留给你点思考题。你遇到过心跳服务吗?它是怎么设计的?还有哪些优化空间?欢迎你在留言区与我探讨。
感谢阅读,如果你觉得这节课对你有一些启发,也欢迎把它分享给你的朋友。
文章作者
上次更新 10100-0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