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_运行时优化:即时编译的原理和作用
文章目录
前面所讲的编译过程,都存在一个明确的编译期,编译成可执行文件后,再执行,这种编译方式叫做提前编译(AOT)。 与之对应的,另一个编译方式**是即时编译(JIT),**也就是,在需要运行某段代码的时候,再去编译。其实,Java、JavaScript 等语言,都是通过即时编译来提高性能的。
那么问题来了:
- 什么时候用 AOT,什么时候用 JIT 呢?
- 在讲运行期原理时,我提到程序编译后,会生成二进制的可执行文件,加载到内存以后,目标代码会放到代码区,然后开始执行。那么即时编译时,对应的过程是什么?目标代码会存放到哪里呢?
- 在什么情况下,我们可以利用即时编译技术,获得运行时的优化效果,又该如何实现呢?
本节课,我会带你掌握,即时编译技术的特点,和它的实现机理,并通过一个实际的案例,探讨如何充分利用即时编译技术,让系统获得更好的优化。这样一来,你对即时编译技术的理解会更透彻,也会更清楚怎样利用即时编译技术,来优化自己的软件。
首先,来了解一下,即时编译的特点和原理。
了解即时编译的特点及原理
根据计算机程序运行的机制,我们把,不需要编译成机器码的执行方式,**叫做解释执行。**解释执行,通常都会基于虚拟机来实现,比如,基于栈的虚拟机,和基于寄存器的虚拟机(在32 讲中,我带你了解过)。
与解释执行对应的,是编译成目标代码,直接在 CPU 上运行。而根据编译时机的不同,又分为 AOT 和 JIT。那么,JIT 的特点,和使用场景是什么呢?
一般来说,一个稍微大点儿的程序,静态编译一次,花费的时间很长,而这个等待时间是很煎熬的。如果采用 JIT 机制,你的程序就可以像,解释执行的程序一样,马上运行,得到反馈结果。
其次,JIT 能保证代码的可移植性。在某些场景下,我们没法提前知道,程序运行的目标机器,所以,也就没有办法提前编译。Java 语言,先编译成字节码,到了具体运行的平台上,再即时编译成,目标代码来运行,这种机制,使 Java 程序具有很好的可移植性。
再比如,很多程序会用到 GPU 的功能,加速图像的渲染,但针对不同的 GPU,需要编译成不同的目标代码,这里也会用到即时编译功能。
最后,JIT 是编译成机器码的,在这个过程中,可以进行深度的优化,因此程序的性能要比解释执行高很多。
这样看来,JIT 非常有优势。
而从实际应用来看,原来一些解释执行的语言,后来也采用 JIT 技术,优化其运行机制,在保留即时运行、可移植的优点的同时,又提升了运行效率,**JavaScript 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基于谷歌推出的 V8 开源项目,JavaScript 的性能获得了极大的提升,使基于 Web 的前端应用的体验,越来越好,这其中就有 JIT 的功劳。
而且据我了解,R 语言也加入了 JIT 功能,从而提升了性能;Python 的数据计算模块 numba 也采用了 JIT。
在了解 JIT 的特点,和使用场景之后,你有必要对 JIT 和 AOT 在技术上的不同之处有所了解,以便掌握 JIT 的技术原理。
静态编译的时候,首先要把程序,编译成二进制目标文件,再链接形成可执行文件,然后加载到内存中运行。JIT 也需要编译成二进制的目标代码,但是目标代码的加载和链接过程,就不太一样了。
首先说说目标代码的加载。
在静态编译的情况下,应用程序会被操作系统加载,目标代码被放到了代码区。从安全角度出发,操作系统给每个内存区域,设置了不同的权限,代码区具备可执行权限,所以我们才能运行程序。
在 JIT 的情况下,我们需要为这种动态生成的目标代码,申请内存,并给内存设置可执行权限。我写个实际的 C 语言程序,让你直观地理解一下这个过程。
我们在一个数组里,存一段小小的机器码,只有 9 个字节。这段代码的功能,相当于一个 C 语言函数的功能,也就是把输入的参数加上 2,并返回。
/*
- 机器码,对应下面函数的功能:
- int foo(int a){
-
return a + 2;
- }
*/
uint8_t machine_code[] = {
0x55, 0x48, 0x89, 0xe5,
0x8d, 0x47, 0x02, 0x5d, 0xc3
};
**你可能问了:**你怎么知道这个函数,对应的机器码是这 9 个字节呢?
这不难,你把 foo.c 编译成目标文件,然后查看里面的机器码就行了。
clang -c -O2 foo.c -o foo.o
或者
gcc -c -O2 foo.c -o foo.o
objdump -d foo.o
objdump 命令,能够反编译一个目标文件,并把机器码,和对应的汇编码都显示出来:
另外,用“hexdump foo.o”命令显示这个二进制文件的内容,也能找到这 9 个字节(图中橙色框中的内容)。
**这里多说一句,**如果你喜欢深入钻研的话,那么我建议你研究一下,如何从汇编代码生成机器码(实际上就是研究汇编器的原理)。比如,第一行汇编指令“pushq %rbp”,为什么对应的机器码,只有一个字节?如果指令一个字节,操作数一个字节,应该两个字节才对啊?
其实,你阅读 Intel 的手册之后,就会知道这个机器码为什么这么设计。因为它要尽量节省空间,所以实际上,很多指令和操作码,会被压缩进,一个字节中去表示。在 32 讲中,研究字节码的设计时,你应该发现了这个规律。这些设计思路都是相通的,如果你要设计自己的字节码,也可以借鉴这些思想。
说回我们的话题,既然已经有了机器码,那我们接着再做下面几步:
- 用 mmap 申请 9 个字节的一块内存。用这个函数(不是 malloc 函数)的好处是,可以指定内存的权限。我们先让它的权限是可读可写的。
- 然后用 memcp 函数,把刚才那 9 个字节的数组,拷贝到,所申请的内存块中。
- 用 mprotect 函数,把内存的权限,修改为可读和可执行。
- 再接着,用一个 int(*)(int) 型的函数指针,指向这块内存的起始地址,也就是说,该函数有一个 int 型参数,返回值也是 int。
- 最后,通过这个函数指针,调用这段机器码,比如 fun(1)。你打印它的值,看看是否符合预期。
完整的代码在jit.cpp里。
借这个例子,你可能会知道,通过内存溢出来攻击计算机是怎么回事了。因为只要一块内存是可执行的,你又通过程序写了一些代码进去,就可以攻击系统。是不是有点儿黑客的感觉?所以在 jit.cpp 里,我们其实很小心地,把内存地址的写权限去掉了。
**如果你愿意深究,**我建议你,再看一眼 objdump 打印的汇编码。你会发现,其中开头为 0、1 和 7 的三行是没有用的。根据你之前学过的汇编知识,你应该知道,这三行实际是保存栈指针、设置新的栈指针的。但这个例子中,都是用寄存器来操作的,没用到栈,所以这三行代码对应的机器码可以省掉。
最后,只用 4 个字节的机器码也能完成同样的功能:
// 省略了三行汇编代码的机器码:
uint8_t machine_code1[] = {
0x8d, 0x47, 0x02, 0xc3
};
现在,你应该清楚了,动态生成的代码,是如何加载到内存,然后执行了吧?
不过,刚刚这个函数比较简单,只做了一点儿算术计算。通常情况下,你的程序会比较复杂,往往在一个函数里,要调用另一个函数。比如,需要在 foo 函数里,调用 bar 函数。这个 bar 函数可能是你自己写的,也可能是一个库函数。执行的时候,需要能从 foo 函数,跳转到 bar 函数的地址,执行完毕以后再跳转回来。那么,你要如何确定 bar 函数的地址呢?
这就涉及目标代码的链接问题了。
原来,编译器生成的二进制对象,都是可重定位的。在静态编译的时候,链接程序最重要的工作,就是重定位(Relocatable),各个符号的地址,包括全局变量、常量的地址和函数的地址,这样,你就可以访问这些变量,或者跳转到函数的入口。
JIT 没有静态链接的过程,但是,也可以运用同样的思路,解决地址解析的问题。你编写的程序里的所有全局变量,和函数,都会被放到一个符号表里,在符号表里记录下它们的地址。这样,引用它们的函数就知道正确的地址了。
**更进一步,**你写的函数,不仅可以引用你自己编写的,程序中的对象,还可以访问共享库中的对象。比如,很多程序,都会共享 libc 库中的标准功能,这个库的源代码超过了几百万行,像打印输出这样的基础功能,都可以用这个库来实现。
**这时候,你可以用到动态链接技术。**动态链接技术运用得很普遍,它是在应用程序加载的时候,来做地址的重定位。
动态链接,通常会采用“位置无关代码(PIC)”的技术,使动态库,映射进每个应用程序的空间时,其地址看上去都不同。这样一来,可以让动态库被很多应用共享,从而节省内存空间,而且可以提升安全性。因为固定的地址,有利于恶意的程序,去攻击共享库中的代码,从而危及整个系统。
到目前为止,你已经了解了实现 JIT 的两个关键技术:
- 让代码动态加载和执行。
- 访问自己写的程序和共享库中的对象。
它们是 JIT 的核心。至于代码优化和目标代码生成,与静态编译是一样的。了解这些内容之后,你应该更加理解 Java、JavaScript 等语言,即时编译运行的过程了吧?
当然,LLVM 对即时编译提供了很好的支持,它大致的机制是这样的:
我们编写的任何模块 (Module),都以内存 IR 的形式存在,LLVM 会把模块中的符号,都统一保存到符号表中。当程序要调用模块的方法时,这个模块就会被即时编译,形成可重定位的目标对象,并被调用执行。动态链接库中的方法(如 printf)也能够被重定位并调用。
在第一次编译时,你可以让 LLVM,仅运行少量的优化算法,这样编译速度比较快,马上就可以运行。而对于被多次调用的函数,你可以让 LLVM 执行更多的优化算法,生成更优化版本的目标代码。而运行时所收集的某些信息,可以作为某些优化算法的输入,像 Java 和 JavaScript 都带有这种多次生成目标代码的功能。
带你了解 JIT 的原理之后,接下来,我再通过一个案例,让你对 JIT 的作用有更加直观的认识。
用 JIT 提升系统性能
著名的开源数据库软件,PostgreSQL,你可能听说过。它的历史比 MySQL 久,功能也比 MySQL 多一些。在最近的版本中,它添加了基于 LLVM 的,即时编译功能,性能大大提高。
看一下下面的 SQL 语句:
select count(*) from table_name where (x + y) > 100
**这个语句的意思是:**针对某个表,统计一下字段 x 和 y 的和大于 100 的记录有多少条。这个 SQL 在运行时,需要遍历所有的行,并对每一行,计算“(x + y) > 100”这个表达式的值。如果有 1000 万行,这个表达式就要被执行 1000 万次。
PostgreSQL 的团队发现,直接基于 AST 或者某种 IR,解释执行这个表达式的话,所用的时间,占到了处理一行记录所需时间的 56%。而基于 LLVM 实现 JIT 以后,所用的时间只占到 6%,性能整整提高了一倍。
在这里,我联系31 讲内存计算的内容,**带你拓展一下。**上面的需求,是典型的基于列进行汇总计算的需求。如果对代码进行向量化处理,再保证数据的局部性,针对这个需求,性能还可以提升很多倍。
**再说回来。**除了针对表达式的计算进行优化,PostgreSQL 的团队还利用 LLVM 的 JIT 功能,实现了其他的优化。比如,编译 SQL 执行计划的时间,缩短了 5.5 倍;创建 b 树索引的时间,降低了 5%~19%。
那么 32 讲中,我提到,将一个规则引擎,编译成字节码,这样在处理大量数据时,可以提高性能。这是因为,JVM 也会针对字节码做即时编译。道理是一样的。
课程小结
对现代编程语言来说,编译期和运行期的界限,越来越模糊了,解释型语言和编译型语言的区别,也越来越模糊了。即时编译技术可以生成,最满足你需求的目标代码。那么通过今天的内容,我强调这样几点:
1. 为了实现 JIT 功能,你可以动态申请内存,加载目标代码到内存,并赋予内存可执行的权限。在这个过程中,你要注意安全因素。比如,向内存写完代码以后,要取消写权限。
2. 可重定位的目标代码,加上动态链接技术,让 JIT 产生的代码可以互相调用,以及调用共享库的功能。
3.JIT 技术可以让数据库这类基础软件,获得性能上的提升,如果你有志参与研发这类软件,掌握 JIT 技术会给你加分很多。
一课一思
你参与开发的软件,特别是支持 DSL 的软件,是否可以用 JIT 技术提升性能?欢迎在留言区分享你的观点。
最后,感谢你的阅读,如果这篇文章让你有所收获,也欢迎你将它分享给更多朋友。
文章作者
上次更新 10100-0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