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__和专家沟通出现冲突时,我该怎么办?
文章目录
你好,我是李佳。今天我们来聊聊和作者沟通这个话题。当然了,作者在这里只是一个具体化的沟通对象,他可以是任何一个与你协作的人。
现在你可以想一想,你和“作者”的沟通遇到过什么问题或挑战吗?下面的场景是不是很熟悉呢?
- 和作者就一件事情产生分歧,你的看法作者不买账,面对作者的坚持你不想妥协,怎么办?
- 一件事情作者答应得好好的,却一拖再拖,甚至完全不兑现,怎么办?
- 如果作者出现了某些不当行为,你必须和他说明白,怎么说?
你看,这些沟通不畅的问题是不是都能归结为:当沟通出现冲突时,我该怎么应对?那么冲突具体表现在哪呢?其实就是彼此意见不一致,谁也不能理解对方。
今天我们就结合自己工作中的一些案例,把焦点放在处理沟通冲突上。我会跟你讨论四个话题,从中找到一套我们自己的解决方案。
沟通不畅,很可能只是准备不足?
沟通前要做准备,这是常识了。比如为什么要沟通?跟谁啊?什么环境?沟通啥主题?我要说几件事?有没有一件一件列好清单?一些重要的沟通甚至要提前写好逐字稿,至少也要打个腹稿。准备这件事不难,但我们也常在简单的事情上翻车,所以今天还是想跟你具体聊聊。
首先,关于目的。
有时候遇到的作者好说话,我们就很容易动不动发起个电话会议,沟通一些不重要、甚至我们自己就能解决的事情。这样做不好在哪里呢?你会在对方心里埋下一颗“不专业”的地雷,后期的沟通就很可能引爆这颗地雷,出现冲突。所以,类似电话沟通这样的形式,沟通前一定要想清楚目的是啥,和作者预约的时候也要同步好沟通主题,确保双方的预期是一致的。
还有一种更常见的情况是这样的,沟通过程中聊起了另一个话题,在这个话题上俩人争执不下,把本来要沟通的目标给抛到九霄云外了,最后不欢而散。
总结下经验:目的没想清楚,不要轻易沟通;沟通过程中,不要丢掉目的。
其次,关于沟通对象。
你是不是想,我都要去沟通了,当然知道我要沟通的对象是谁了,这有啥可准备的?可是,你真的了解你的沟通对象吗?
有一次有人介绍一位作者给我,我只知道对方的名字、公司和岗位,然后就去电话了,还想要请他出一份课程大纲。结果呢?可以用惨不忍睹来形容,一问三不知,他说的我也听不懂,根本没办法有建设性地谈话。那是第一次我体会到沟通的痛苦,自己的不专业和高预期之间的冲突带来的痛苦。
从那以后,我会“调查”我的每一个沟通对象,尽可能详细地了解对方,看他的书、博客,了解他的工作内容,找认识的人了解背景等等。这样,我常常能在沟通过程中,提到他写过的一句话,做过的一个项目,或者聊聊都认识的那位朋友,这些都会拉近两个人的距离,也更容易产生好感、共鸣和信任。
那怎么调查呢?充分利用搜索工具必不可少,而且咱们公司已经有很多积累了,做这个“调查”你至少要先去三个地方:CRM、Tower、InfoQ 网站。
另外,我们常说要和作者交朋友,我们是平等的,可以不用“您”,多用“你”。面对大多数的沟通对象,该严肃就严肃,该活泼就活泼,彼此有更多话题可聊,有时候不妨也开个玩笑幽默一下,沟通起来反而会更顺畅。但是遇到年纪比较大或者说德高望重的作者,用“您”还是更合适,态度也要亲和一些,让对方感到足够的尊重。
你看,根据对象的不同,我们采用不同的方式可以让沟通更顺畅,避免一些冲突。但是这背后有一个基础或者前提,那就是我们自己要足够专业。先做到专业这一点最关键。
再次,准备内容你预设场景了吗?
准备好我想要讲什么还不够,还要预设种种可能的情况,做出对应的准备。
我们一方面可以带入对方的视角,就这个话题,他会有什么问题?他会关心什么?自己先列个问题清单,这样在沟通的时候就很从容,也不害怕什么临场问题,因为对你来说,没有什么临场发挥,一切都是准备二字,你有自己的“数据库”可以随时调用。
另一方面可以提前在头脑里做一次预演。电影《飞驰人生》里被禁赛的张弛每天在脑子里模拟开车,对巴音布鲁克的每一个转弯都成竹在胸。你也可以做导演,提前把沟通场景彩排一下,在脑子里“看见”画面,越具体越好,这样真的去沟通时效果肯定不错。这个方法不仅适用于沟通准备,有很多场景你在准备的时候都可以试试,比如你要做一场公开演讲,或者要去参加一个重要活动等等。
最后,自己的状态:你能做到每次沟通前都“重启”自己的状态吗?
很多时候,我们和作者的沟通都不是单次博弈,而是反复、多次沟通。沟通过程中俩人有些意见不合,有情绪是很正常的。那么下次跟这位作者沟通的时候,上次的情绪还在吗?或者,刚刚和 A 沟通完,内心积了很多不爽,接下来要和 B 沟通,能把情绪清零后再开始吗?
我们每天都在不断地沟通着,记得给自己设置一个“重启”开关,这样,每次沟通,你都是最佳状态,只要这个状态在,你的沟通就不会太差。
好了,到这里我们总结下,就一句话,无准备不沟通。
不会倾听就不会沟通,太夸张了吧?
先看一个案例:
“老师,我们想提前上线专栏,你看可以不?”
“不行,不是说好了 XX 这个时间吗?我不想改变了。”
“老师,我们不是无故修改时间的,原因是……”
“那也不行啊,说好了的。”
“……”
你看,这个场景的矛盾就体现在你怎么不按照我的想法做事。
这种情况下,怎么办?一方强势说服,一方妥协;双方各退一步,彼此妥协;或者都不退让,合作停止。如果真到了针尖对麦芒的地步,应对措施也就是这么几种。但问题是,这常常并不是我们面对的真实场景,只是我们觉得是这样的,而我们之所以觉得是这样,是因为我们其实没有很好地倾听。
再来看这个案例,它也可以是这样的。
“老师,我们想提前上线专栏,你看可以不?”
“不行,不是说好了 XX 这个时间吗?我不想改变了。”
“老师,如果改变时间,你最大的顾虑是什么?”
“我主要是考虑……”
“你说的这个问题确实存在,我们可以这么解决……”
“那我还有一个担心……”
“你这个担心我们也考虑了,咱是不是可以……”
“哦,那这样的话,提前倒也没问题。”
你看,对方和你意见不一样的时候,第一反应不是去说服、去解释、去怼,而是先想到,他为什么这么想呢?然后问问他,了解他的真实想法,理解他的想法,你会发现,很多时候对方想的跟你想的是一致的,只是站在了不同的立场上,表达不一样而已。而要了解到这一步,就需要倾听的能力。会倾听其实就是做到:在听,想听,听懂。
很多沟通相关的书里会教我们一些倾听“话术”,比如:
- 是吗?真的?你太厉害了!
- 然后呢?结果呢?你怎么做的?为什么呀?
- 也就是说……可以这么理解吧……
用这些句子来表示认同、提出问题、重复确认,你也可以在沟通时刻意使用一下,其中“提出好问题”会让你的倾听事半功倍。从我自己的经历出发,我觉得关于倾听最重要的就一点:对他人真心好奇,就这么简单。
用数据说话,到底有多厉害?
这一点我想你已经很熟悉了,其实也不一定只是数据,关键是要用 Hard Fact,客观可信,而不是只说自己的感受。
比如我们想要了解一位作者的投入度,那就直接和他沟通,做这件事情需要一周投入至少 15 个小时,给他一把衡量时间的尺子,他给我们回复的时候,双方就都更清楚彼此的期待和承诺了。
再比如,我们和作者沟通准备内容的节奏,我们总觉得慢了,但是作者就是不着急,也没啥概念,还可能随意承诺,这个月底估计能写完等等。这时候,咱就不要凭感觉瞎估摸了,做一个排期表,每周写几篇,多少周可以上线,上线后每周发布几篇,新写几篇,还剩存粮几篇,一清二楚,这就把估计变成了具体、详细的计划,再就这个计划和作者达成一致,后面有序推进,慢了还是快了也清晰可见,避免扯皮。
这一点其实是表达逻辑里最基础的,你有一个论点,那就要有几个论据来支撑,最好的论据当然是数据和事实了,而不是“我感觉”“我以为”这些主观的感受。
坦诚沟通,能解决所有问题吗?
很多场景下,沟通都不用拐弯抹角,直接说明白自己的要求即可,比如遇到作者的内容不符合要求,那就给出专业的修改意见,或者直接拒掉。有的时候,我们甚至需要“怼”对方,前提是你“怼”得有理有据,“怼”到让对方信服。
Kitty 分享过一个案例。有一位被我们大会拒掉的讲师心里不服气,有一天找到了一个理由来和 Kitty 理论,对方讲话不怎么客气,Kitty 也很直白地回复,明确跟他说我们的标准,最后反而让对方看到了我们的高要求和严把关。这种有底气的专业度是令人信服的。
看到这里你是不是心情开朗,原来还可以专业“怼”。但很多时候我们也会犯错误,该怎么处理呢?
再分享一个案例。一位作者跟我们沟通替换 Title 的问题,事情虽小但关系重大,双方严肃认真地沟通之后,我们达成了一致意见,就使用特定的那一个,对外的资料也都做了替换。但是,这之后没几天的一次线下活动,巨大的海报上却用了之前的版本,非常显眼,这个时候怎么办?
假装不知道,期待对方也不会发现?找借口,或许不是我的错?粉饰,想办法说得好听点?掩盖,能不承认就不承认?如果真的这么做了,那就是采取了最差劲的方案。实际上在这种情况下,没有什么比坦诚地承认错误更有价值、更正确。具体到这件事上,我们就是这么做的,先跟作者道歉,确实是我们做错了,然后立马撤掉了现场的海报。作者看到我们态度真诚、行动迅速,也就既往不咎了。
你看,坦诚地告诉对方往往能获得对方的谅解,即便因为这个失误导致整个合作不能继续下去,至少也能让对方知道你是一个值得信任的人,不会把你在这里“一棒子打死”。
遇到了冲突,坦诚沟通,敢“怼”敢“认怂”也需要勇气。既然要一起做事情,就都是 player,至少先做到管住情绪、不掀桌子,然后坦诚地告诉对方我为什么反对,为什么坚持,错了怎么补救等,也给对方充分表达的机会,再来讨论,如果还不能达成共识,也不要硬杠,打仗还可以休战呢,这个时候不妨先停下来,双方都冷静想想,另约时间再谈,结果往往会变得不同。或者也可以考虑采取“迂回”的方式呀,比如找第三方介入。
这找第三方呢,其实也有很多种形式,比如情感第三方,就是找双方都信任的一个人;或者是中立第三方,就是找一个客观的、可衡量的第三方。
情感第三方好理解,比如家族里两个人闹矛盾,就找年长的、有威望的一位出来主持,化解矛盾。那中立第三方又怎么理解呢?和你分享一个案例。有一次编辑和作者就专栏题目争执不下,互相不能说服对方,怎么办呢?就找用户来做问卷,看真实用户会怎么选,然后就听用户的。
如果说沟通有一个心法,我觉得就是坦诚。坦诚沟通不一定能解决所有的问题,但这是通往解决所有问题的唯一路径。
总结
最后,我们来总结下今天的内容,沟通出现冲突时,怎么办?先想想这八个字:准备、倾听、数据、坦诚。有沟通就难免有冲突,没有什么特定的说辞或技巧能够解决一切问题。但别忘了,“我”是沟通的主体之一,我可以先处理好自己的事情,做足准备,用心倾听,对沟通抱持一个合理的预期,把注意力放在一致的目标上,遇事坦诚、与人为善最重要。
我们跟作者是合作共赢的关系,这其实和“一带一路”的“共商、共建、共享”是一样的。作者在他的领域是专业的,我们在内容交付的领域是专业的,我们和作者是平等对话,所以不要有什么顾虑,满怀信心地去沟通吧。引用 Kevin 的一句话:“专业 + 真诚,会让你无往不利。”
好了,今天的内容就到此结束了,对你有什么帮助吗?最后给你留一个思考题吧,这个思考题来自我们商务运营部的 Samantha 淑贤同学的一次分享,这是她遇到的一个真实案例:
深夜 11 点,客户在确认了微信文案后又提出了想要重新设计宣传海报的需求,而我们觉得没有再次设计的必要性。
遇到这样的情况,你会怎么做?结合我们今天的内容,期待你留言说说自己的思考,给出你的解决方案。
也欢迎你和我分享你自己的沟通故事和经验,让我们一起交流进步。
文章作者
上次更新 10100-0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