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__加班:加班逃不过,如何用正确姿势加班?
文章目录
你好,我是臧萌。咱们程序员,尤其是互联网行业的程序员,都基本逃不过加班这件事。加班的原因,我总结了三个:任务太多,有紧急的事情以及强制加班。今天我就根据不同的加班原因,来仔细和你聊聊加班这档子事儿。
任务太多
首先就是任务太多,事情做不完。大部分情况下,造成工作任务繁重的原因,都是一些现实因素。
比如说系统的架构,已经不能够高效地应对现在的业务,每次增加新的业务用例都很繁琐,而且容易出错。又比如公司里各种系统都不好用,工作中用到这些系统,就费时费力,还可能来来回回折腾很多次。这些现实情况,让本来听上去没太大工作量的工作,实际做起来要用的时间却会多很多。
提高自己的效率
如何应对这种情况呢?我们要去思考这些让自己效率低下的原因。为什么会效率低下?根据我的观察和切身体验,其实很多时候,加班并没有让自己的产出更多。程序员的产出是不能用代码量来衡量的。
如果非要衡量的话,可以用代码完成的功能这个维度来简单衡量。很多时候我们加班,并不是完成了更多的工作,而是用更长的时间,去完成自己本应该用作时间就可以完成的工作。这就是效率低。
回到增加业务用例的情况,我们可以问自己这样一个问题:如果系统重新设计重新做,是否可以让增加业务用例的时间大大缩短?如果是的话,现有系统架构陈旧就是效率低的原因。再看工具的问题,你能不能找到一个合适的工具,让系统更加简单自动化?
这里我举一个自己工作中遇到的例子。我曾经参与过一个系统的开发,系统的输出是一条条互不相关的 key-value 记录,总数大概五百万到七百万条。
为了验证输出的结果是否正确,要和上次系统运行的结果做对比。但是这个对比工作没有很好的工具,当时的做法就是将两份数据导入 MySQL 数据库,然后对于怀疑有问题的数据,用 key 去查询两份数据,逐个字段地进行比较,找出数据有差异的原因,再分析原因是否合理。
这是一个纯人工的工作,每一步都需要人来操作,如果有这么十几二十个记录要核验,那基本上半天就搭进去了。这种事情如果是偶尔搞一次,那也无妨。但是随着系统的发展,这个事情几乎每周都要来个几次,甚至有时候一天就要搞好几次。那这就完全是一种低效率的工作方式了。
我当时思来想去,觉得几百万的数据量也并非一定要用数据库。于是我写了一个程序,可以将两份数据文件做对比,自动找出变化大的数据,并自动对比各个字段。这样,生成的对比文件,就可以直接用来判断这次运行的结果是否有问题,并且可以很方便地,对每个差别比较大的数据进行查找和比对。最后我再把这个程序对接到生成系统输出的任务上,做到自动化执行。
当然,在很多时候,系统重构也是很好的方式。举个例子,如果数据的 schema 经常需要根据业务需求做改变,但是查询条件就只是根据 key 来单条查询,那就可以考虑搞一个 text 字段,把动态增加的业务字段转成 JSON 来存储,当然,也可以考虑转到对数据的 schema 变化更友好的 NoSQL 数据库。
不论你是选择合适的工具,还是去重构系统,都是在选择一种用更短时间去完成工作的方式。重点不是在于你去选择什么特定的方式,而是在加完班之后,你得好好思考一下,今天的工作效率高吗?有没有什么事情让自己觉得没技术含量?你是不是可以避免这些没技术含量的事情?是不是可以让这些没技术含量的事情自动起来?
我们是软件工程师,我们要让每天做的事情,对得起自己的能力。加班不仅仅是在浪费自己的时间,更是在浪费自己的才华和能力。有时间加班,为什么不用这个时间,搞个系统替自己加班呢?
紧急的事情
其次就是有紧急的事件。可能是线上出问题了,也可能是忽然有个优先级特别高的项目,需要自己在的组协助,甚至有可能是你直接被抽调去做某个高优先级的项目了。
至于线上问题,这个基本上是不能逃避的。我们能做的,就是防患于未然。比如增强监控,要监控的不仅仅是自己的系统,还有自己依赖的系统和依赖自己的系统。又比如尽量避免在周五上线,因为如果周五上线出了问题,就要加班去搞等等。
至于优先级高的项目,在我看来,更多的是一个机会。这些项目无论是新业务新方向,还是系统升级更新,都是一个让自己刷新技能、扩展眼界的机会。这时候阶段性地付出一些时间,对自己的职业生涯来说,是挺值得的。
拿我自己来说,我是个比较懒的人,有时候对很多系统的了解也是浅尝辄止。但是我被抽调参与过几次紧急项目的开发后,对这些系统和业务的认识提升了很多,反过来再看自己的系统,也更能理解一些之前没注意到的细节了。
强制加班
最后就是被大家“深恶痛绝”的强制加班。事情嘛也没啥事情,就是公司的氛围就是这样,大家都在位子上好像都没啥事情做,下班回家吧,又显得突兀——毕竟大家都没走。甚至公司可能会强制规定延长工作时间。即使公司不硬性规定,也可能用各种政策和福利影响你,让你半推半就地加班。比如比法定下班时间推迟几个小时才有“免费”晚餐,或者推迟几个小时下班才有班车等等。
我们站在工作的角度,先看看公司为什么原因让员工没事做,也得留在公司里。
我总结下来,大概有这么三个原因。首先,员工留公司里肯定会做更多的工作。即使你不想做和工作相关的事情,只要在公司里呆着,也难免会不自觉地做一些工作。
其次,是方便彼此协作。即使你自己本身不加班,如果别人加班需要你协助的话,可以直接找到你人,你也不好意思面对面地拒绝别人。
最后,就是公司文化等原因,公司愿意营造出这么一个大家都在努力奋斗的氛围。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应对这种类型的加班呢?在我看来,既然选择了这家公司,还是尽量遵守公司的默认上下班时间。那么在你没事做还得加班的时候,在公司能干什么呢?
做些对自己有附加值的事情
公司是一个可以专注的环境。如果不得不呆在公司,那对自己最有利的选择,就是做一些对自己有附加值的事情。这里我列举两个例子。
学习和探索新技术
首先自然是学习新技术。一个选择是把自己白天没时间弄清楚的技术整明白。不要放过程序中任何一个错误日志,不要放过工作中任何一个没想通的事情。然后就是看看哪些技术可以用在我们自己的系统上,放心大胆地试试看。毕竟这不是被安排的任务,不需要背负产出的压力。
不要止步于抱怨
每个组、每个系统,肯定都有大家一直在抱怨的小事情。这些事情不做也可以,但是做了会让自己组的效率更高。这时候,可以选择自己有兴趣且力所能及的点,把痛点修正掉。一个系统既然有人抱怨,还在一直用它,那就说明这个系统解决了实际的业务问题,是有价值的,是值得做好的。
一个被抱怨的大户,就是大名鼎鼎的遗留系统。也许它的技术很落后,也许它的系统设计千奇百怪,也许它的代码很丑陋,也许它各种不好用各种容易崩溃,也许它在技术的角度说,怎么都让人看不上眼。
但是遗留系统,尤其是那些大家都在骂,甚至深恶痛绝,但是却每天都在用的系统,可以说是一块璞玉。因为这些遗留系统帮你积攒了最有价值的东西:货真价实的用户需求,而且是怎么恶心用户都恶心不走的需求,简称刚需。抛开里面的技术不谈,这些业务需求,是值得我们一点点理解和掌握的。
理解了这些需求,就可以找机会改造或者设计新的系统,来替代老系统。需要特别强调的一点是,这个前提和基础在于一定要深入理解这里面的需求。如果你仅仅是从技术和代码层面觉得系统烂,就想重新做一个,大概率做出来的系统还是会烂。因为你如果没有对业务需求的完整理解,新系统的架构设计大概率也会无法很好地容纳这些业务。
老的系统也是因为架构设计没跟上业务的发展,才会被一会儿一个补丁、一会儿一个临时解决方案、一会儿一个 hotfix,慢慢给弄得乱七八糟的。那么如果你在设计新系统的时候,不去全盘理解业务问题,设计更优化的业务模型,那么很可能会重复老系统的坑,疲于应对自己无法处理的业务需求,然后变成第二个大家眼中的烂摊子。
举个简单的例子,业务需求是要在遍布泥滩和小水沟的地面行驶,而老系统则是造了一辆普通的车。时间久了,普通的车自然无法很好地应对这种路面环境,这里进水,那里生锈,还时不时抛锚,慢慢成了大家眼中的烂系统。
如果你再重新造一辆车,用更好的引擎、轮胎、底盘。对应到软件上,就是用了最新的技术,比如升级 SDK、升级各种软件包和技术栈、上云、用 Docker 等等。这些技术层面的东西,当然对车有帮助。而且新系统刚开始因为没有历史包袱,看上去好像还不错。但是慢慢地,这辆车也会和原来的车一样变成一辆烂车,因为传统的车就根本不适合在遍布泥滩和小水沟的地面行驶。
技术升级无法解决架构的问题。对于遗留系统,很多时候需要考虑的不是升级技术,而是升级架构。比如面对遍布泥滩和小水沟的地面环境,就应该用履带车,而不是用传统的四轮汽车。
总结
程序员加班的现状,是由不同的原因造成的。我们能做的就是不断反思、好好利用加班,让加班的时间尽量短,让加班的时间尽量对自己的发展更有好处。
如果是效率低,那就尝试提高效率。如果是有紧急任务,那就好好做、好好学。紧急的事情,是公司层面优先级更高的事情,更值得我们花时间做好。而对于现在被大家诟病的强制加班,也不能浪费了自己的时间。毕竟时间是自己的,一旦浪费了,损失的其实还是你自己。
不浪费时间的好方法,就是做一些没有业务压力,但是可以提升自己的事情。比如去把白天不懂的事情弄懂,优化现有的系统,或者去遗留系统里淘金。这些都是在为自己的发展积蓄能量。即使这些事情都没得搞,还可以多和同事闲聊一下,沟通沟通。大家都在公司,又不忙,是多么好的一个沟通的机会呀。
思考题
你现在的工作需要经常加班吗?你是如何应对的呢?你加班的时候,效率高吗?
欢迎在评论区和我交流。也欢迎把这篇文章分享给你的朋友或者同事,一起交流一下。
文章作者
上次更新 10100-0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