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束了开源实战,从今天开始我们正式进入项目实战模块。在开源实战中,我带你一块剖析了几个著名的开源项目,比如 Spring、MyBatis、Google Guava 等,剖析了它们背后蕴含的设计思想、原则和模式。

如果说前面讲开源实战是学习别人怎么做,那现在我们讲项目实战就是带你一块做。在这个过程中,我会带你实践之前学过的设计思想、原则和模式,给你展示怎么应用这些理论知识,让你开发出跟前面那些著名开源项目一样优秀的软件。

在项目实战中,我找了三个稍微有点难度的项目:限流框架、幂等框架、灰度发布组件,带你一起来实现。针对每一个项目,我都会从分析、设计、实现这三个部分来讲解。当然,还是那句老话,项目本身的讲解不是重点,重点还是学习它们背后的开发套路。这才是最有价值的部分。

接下来的三节课,我们讲第一个实战项目,限流框架。今天,我们先讲其中的分析环节,介绍项目背景,分析项目需求。

话不多说,让我们正式开始今天的学习吧!

项目背景

我们先来讲下需求诞生的背景。这个背景跟我们下一个实战项目幂等框架也有关系,所以要从很久很久讲起,希望你能耐心看完,不然后面可能会看不懂。

公司成立初期,团队人少。公司集中精力开发一个金融理财产品(我们把这个项目叫做 X 项目)。整个项目只做了简单的前后端分离,后端的所有代码都在一个 GitHub 仓库中,整个后端作为一个应用来部署,没有划分微服务。

遇到了行业风口,公司发展得不错,公司开始招更多人,开发更多的金融产品,比如专注房贷的理财产品、专注供应链的产品、专注消费贷的借款端产品等等。在产品形态上,每个金融产品都做成了独立的 App。

对于不同的金融产品,尽管移动端长得不一样,但是后端的很多功能、代码都是可以复用的。为了快速上线,针对每个应用,公司都成立一个新的团队,然后拷贝 X 项目的代码,在此基础之上修改、添加新的功能。

这样成立新团队,拷贝老代码,改改就能上线一个新产品的开发模式,在一开始很受欢迎。产品上线快,也给公司赢得了竞争上的优势。但时间一长,这样的开发模式暴露出来的问题就越来越多了。而且随着公司的发展,公司也过了急速扩张期,人招得太多,公司开始考虑研发效率问题了。

因为所有的项目的代码都是从 X 项目拷贝来的,多个团队同时维护相似的代码,显然是重复劳动,协作起来也非常麻烦。任何团队发现代码的 bug,都要同步到其他团队做相同的修改。而且,各个团队对代码独立迭代,改得面目全非,即便要添加一个通用的功能,每个团队也都要基于自己的代码再重复开发。

除此之外,公司成立初期,各个方面条件有限,只能招到开发水平一般的员工,而且追求快速上线,所以,X 项目的代码质量很差,结构混乱、命名不规范、到处是临时解决方案、埋了很多坑,在烂代码之上不停地堆砌烂代码,时间长了,代码的可读性越来越差、维护成本越来越高,甚至高过了重新开发的成本。

这个时候该怎么办呢?如果让你出出主意,你有什么好的建议吗?

我们可以把公共的功能、代码抽离出来,形成一个独立的项目,部署成一个公共服务平台。所有金融产品的后端还是参照 MVC 三层架构独立开发,不过,它们只实现自己特有的功能,对于一些公共的功能,通过远程调用公共服务平台提供的接口来实现。

这里提到的公共服务平台,有点类似现在比较火的“中台”或“微服务”。不过,为了减少部署、维护多个微服务的成本,我们把所有公共的功能,放到一个项目中开发,放到一个应用中部署。只不过,我们要未雨绸缪,事先按照领域模型,将代码的模块化做好,等到真的有哪个模块的接口调用过于集中,性能出现瓶颈的时候,我们再把它拆分出来,设计成独立的微服务来开发和部署。

经过这样的拆分之后,我们可以指派一个团队,集中维护公共服务平台的代码。开发一个新的金融产品,也只需要更少的人员来参与,因为他们只需要开发、维护产品特有的功能和代码就可以了。整体上,维护成本降低了。除此之外,公共服务平台的代码集中到了一个团队手里,重构起来不需要协调其他团队和项目,也便于我们重构、改善代码质量。

需求背景

对于公共服务平台来说,接口请求来自很多不同的系统(后面统称为调用方),比如各种金融产品的后端系统。在系统上线一段时间里,我们遇到了很多问题。比如,因为调用方代码 bug、不正确地使用服务(比如启动 Job 来调用接口获取数据)、业务上面的突发流量(比如促销活动),导致来自某个调用方的接口请求数突增,过度争用服务的线程资源,而来自其他调用方的接口请求,因此来不及响应而排队等待,导致接口请求的响应时间大幅增加,甚至出现超时。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你有什么好的建议呢?我先来说说我的。

我们可以开发接口限流功能,限制每个调用方对接口请求的频率。当超过预先设定的访问频率后,我们就触发限流熔断,比如,限制调用方 app-1 对公共服务平台总的接口请求频率不超过 1000 次 / 秒,超过之后的接口请求都会被决绝。除此之外,为了更加精细化地限流,除了限制每个调用方对公共服务平台总的接口请求频率之外,我们还希望能对单独某个接口的访问频率进行限制,比如,限制 app-1 对接口 /user/query 的访问频率为每秒钟不超过 100 次。

我们希望开发出来的东西有一定的影响力,即便做不到在行业内有影响力,起码也要做到在公司范围内有影响力。所以,从一开始,我们就不想把这个限流功能,做成只有我们项目可用。我们希望把它开发成一个通用的框架,能够应用到各个业务系统中,甚至可以集成到微服务治理平台中。实际上,这也体现了业务开发中要具备的抽象意识、框架意识。我们要善于识别出通用的功能模块,将它抽象成通用的框架、组件、类库等。

需求分析

刚刚我们花了很大篇幅来介绍项目背景和需求背景,接下来,我们再对需求进行更加详细的分析和整理。

前面我们已经讲过一些需求分析的方法,比如画线框图、写用户用例、测试驱动开发等等。这里,我们借助用户用例和测试驱动开发的思想,先去思考,如果框架最终被开发出来之后,它会如何被使用。我一般会找一个框架的应用场景,针对这个场景写一个框架使用的 Demo 程序,这样能够很直观地看到框架长什么样子。知道了框架应该长什么样,就相当于应试教育中确定了考试题目。针对明确的考题去想解决方案,这是我们多年应试教育锻炼之后最擅长做的。

对于限流框架来说,我们来看下它的应用场景。

首先我们需要设置限流规则。为了做到在不修改代码的前提下修改规则,我们一般会把规则放到配置文件中(比如 XML、YAML 配置文件)。在集成了限流框架的应用启动的时候,限流框架会将限流规则,按照事先定义的语法,解析并加载到内存中。我写了一个限流规则的 Demo 配置,如下所示:

configs:

  • appId: app-1
    limits:
    • api: /v1/user
      limit: 100
    • api: /v1/order
      limit: 50
  • appId: app-2
    limits:
    • api: /v1/user
      limit: 50
    • api: /v1/order
      limit: 50

在接收到接口请求之后,应用会将请求发送给限流框架,限流框架会告诉应用,这个接口请求是允许继续处理,还是触发限流熔断。如果我们用代码来将这个过程表示出来的话,就是下面这个 Demo 的样子。如果项目使用的是 Spring 框架,我们可以利用 Spring AOP,把这段限流代码放在统一的切面中,在切面中拦截接口请求,解析出请求对应的调用方 APP ID 和 URL,然后验证是否对此调用方的这个接口请求进行限流。

String appId = “app-1”; // 调用方 APP-ID
String url = “http://www.eudemon.com/v1/user/12345";// 请求 url
RateLimiter ratelimiter = new RateLimiter();
boolean passed = ratelimiter.limit(appId, url);
if (passed) {
// 放行接口请求,继续后续的处理。
} else {
// 接口请求被限流。
}

结合刚刚的 Demo,从使用的角度来说,限流框架主要包含两部分功能:配置限流规则和提供编程接口(RateLimiter 类)验证请求是否被限流。不过,作为通用的框架,除了功能性需求之外,非功能性需求也非常重要,有时候会决定一个框架的成败,比如,框架的易用性、扩展性、灵活性、性能、容错性等。

对于限流框架,我们来看它都有哪些非功能性需求。

易用性方面,我们希望限流规则的配置、编程接口的使用都很简单。我们希望提供各种不同的限流算法,比如基于内存的单机限流算法、基于 Redis 的分布式限流算法,能够让使用者自由选择。除此之外,因为大部分项目都是基于 Spring 开发的,我们还希望限流框架能否非常方便地集成到使用 Spring 框架的项目中。

扩展性、灵活性方面,我们希望能够灵活地扩展各种限流算法。同时,我们还希望支持不同格式(JSON、YAML、XML 等格式)、不同数据源(本地文件配置或 Zookeeper 集中配置等)的限流规则的配置方式。

性能方面,因为每个接口请求都要被检查是否限流,这或多或少会增加接口请求的响应时间。而对于响应时间比较敏感的接口服务来说,我们要让限流框架尽可能低延迟,尽可能减少对接口请求本身响应时间的影响。

容错性方面,接入限流框架是为了提高系统的可用性、稳定性,不能因为限流框架的异常,反过来影响到服务本身的可用性。所以,限流框架要有高度的容错性。比如,分布式限流算法依赖集中存储器 Redis。如果 Redis 挂掉了,限流逻辑无法正常运行,这个时候业务接口也要能正常服务才行。

重点回顾

好了,今天的内容到此就讲完了。我们一块来总结回顾一下,你需要重点掌握的内容。

今天,我们主要对限流框架做了大的项目背景、需求背景介绍,以及更加具体的需求分析,明确了要做什么,为下两节课的设计和实现做准备。

从今天的讲解中,不知道你有没有发现,基本的功能需求其实没有多少,但将非功能性需求考虑进去之后,明显就复杂了很多。还是那句老话,**写出能用的代码很简单,写出好用的代码很难。**对于限流框架来说,非功能性需求是设计与实现的难点。怎么做到易用、灵活、可扩展、低延迟、高容错,才是开发的重点,也是我们接下来两节课要讲解的重点。

除此之外,今天我们还实践了一些需求分析的方法,比如画线框图、写用户用例、测试驱动开发等等。针对限流框架,我们借助用户用例和测试驱动开发的思想,先去思考,如果框架最终被开发出来之后,它会如何被使用。针对具体的场景去做分析,更加清晰直观。

课堂讨论

在今天介绍项目背景的时候,我讲了公司遇到的一个开发问题,并提出了解决方案,你也可以留言分享一下,你所在公司或者项目中,遇到过哪些比较头疼的开发问题,又是如何解决的?

欢迎留言和我分享你的想法。如果有收获,也欢迎你把这篇文章分享给你的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