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__团队试点(一):让你的敏捷实践“事半功倍”
文章目录
你好,我是宋宁。
上节课我给你讲了怎么做敏捷推进前的评估诊断,也帮你做了推进敏捷的短期计划。接下来我要用两节课时间给你讲讲推进敏捷实践的第二个步骤,也就是团队敏捷试点。
试点工作的展开可以分为试点前准备和试点推进过程两步。今天我先来讲在做团队敏捷试点前,你需要做哪些准备,试点推进过程我在下一节课会再做详细讲解。
说到这里你可能要问了:直接给公司所有团队都直接导入敏捷不就得了,为什么还要费精力先搞个敏捷试点?
这是因为,敏捷实践毕竟属于一场变革,与其他所有变革一样,都需要先从局部试点试水,只有在试点中积累了切实的经验教训,确定了可行性后,才能去大规模推广。如果不先在试点试水,就贸然在全局上推广,一旦在推进过程中遇到水土不服等问题,不只阶段性的成果会前功尽弃,想倒回去做新的改变也更不容易,最终整个变革大概率会走向失败。
为什么要做试点前的准备?
现在你知道了为什么要做敏捷试点,那是不是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立马就着手做呢?
我先来带你看一家创业公司推进敏捷的故事。因为是创业公司,工作节奏本来就非常快,老板希望他们推进敏捷时也能够“短、平、快”:快速行动、快速见成果。于是,推进敏捷的负责人只对团队成员进行了简单的两小时培训,直接就要求所有团队上 Scrum。
但效果极其不好,问题更是显而易见。因为此时,大家连 Scrum Master 是谁都不知道,况且没有任何前期铺垫,直接就要求团队改变熟悉的工作模式,团队既不理解为什么要改变,也不知道这种新模式到底该怎么做。大家很快就接受不了这种工作方式,做得一塌糊涂,连个形式上的敏捷都没做到,更别提见收效了。此时,推进敏捷的负责人到处救场,劳累不说,团队也不满意,老板更不满意,最后整个敏捷实践就这么灰头土脸地草草收场了。
这家创业公司的敏捷为什么会失败?原因就是他们在推进敏捷试点之前,没有做好试点前的准备工作。俗话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敏捷也是如此,只有做好详细、充足的准备,我们才能在推进敏捷试点时真正做到有备无患。有人还给敏捷试点前的准备工作起了个名字,叫迭代 0(Iteration 0),更足以见得这些准备工作的重要性。
如何做好敏捷试点前的准备?
现在你知道了为什么要做敏捷试点前的准备,那么你到底该如何做,才能为你的试点打开一个好局面呢?下面我将结合一个我接触过的实际案例,为你讲解做好试点前准备工作的基本要点。另外,简单介绍一下这个案例的主角,它是一家拥有一千多名研发人员的银行,我们姑且叫它 B 公司。
1. 选择试点团队
首先,你需要挑选试点团队,让他们充当推进敏捷的排头兵,快速打赢敏捷变革的第一仗。一般来说,有以下这些特征的团队会成为我们的首选:
- 采纳敏捷的意愿相对强烈
- 业务价值高或采纳敏捷会在短期内给团队带来很大收益
为什么要选择这样的团队?
这是因为,相对强烈的敏捷意愿,是团队落地敏捷的优渥土壤。如果团队愿意接纳敏捷,那么在推进过程中,团队成员会很容易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成员之间的配合度也会相对较高,更易于产生良好的化学反应,也更有利于克服推进过程中遇到的困难与不适,使敏捷顺利推进并获得成效。
另外如果团队做的产品业务价值高,或者敏捷能在短期内给他们带来很大的益处,那么团队排头兵的示范效应就会比较好。一般而言,这样的项目比较重要,公司会高度关注,团队做起来也会更认真,也就更重视自己的敏捷实践活动是否能能取得成果。况且如果敏捷能在这些团队里率先取得胜利,那么敏捷在公司里的影响力就会更大,也会让其他团队更加信服,为进一步推进敏捷打下良好基础。
此外,我建议你选两个或两个以上团队来进行试点。如果只选一个团队,孤品风险太大,也没有竞争效果;而两个或两个以上团队容易产生竞争性,对比效果明显,大家都会争着把事情做到最好。当然,这也要看敏捷教练的数量,一般一个教练一次只能带 2~3 个团队,否则一个教练的精力是没有办法照顾到每个团队的。
例如 B 公司,他们希望通过导入敏捷提高研发效能。在试点时,我们选择了两个试点团队,手机银行产品团队和直销银行产品团队。对于 B 公司这样的银行来说,这两个产品都是公司的核心产品,在互联网的冲击下,业务压力很大,所以他们要求研发团队能够快速响应,因此团队有相对强烈的敏捷实践意愿。
2. 前期准备工作细则
选好了团队,就要配合团队做一些前期准备工作,你需要从这几个方面去准备:
- 组织和人员
- 管控治理规则
- 需求范围
- 架构
- 敏捷方法和工具
- 办公环境设施
下面我就结合 B 公司这个案例,逐一把这些准备工作详细讲解给你。
**首先,是组织和人员的准备。说到底敏捷实践要靠人来执行和推动的,因此,我认为在所有准备工作中,这一条是最重要,也是最需要花费心力来做好的,它直接关乎了敏捷试点乃至整个敏捷推进工作能否成功。**从组织层面来说,你要查看当前的项目组织结构是否适合做敏捷,如果不适合,就要重新组织。从人员层面来说,你需要对参与试点的人员进行相关培训。
那具有什么特点的组织结构更适合做敏捷呢?**简而言之,就是“高内聚,低耦合”。**这本是软件开发中用来衡量软件设计好坏的词,一般而言,模块内部高度聚集和关联,而模块之间关联程度低,这样的软件才是好软件。
引申用在组织结构中,高内聚指的是日常工作中,全功能小团队内、小团队内部成员之间的沟通合作更紧密;低耦合则指的是,团队之间的沟通协作要远比团队内部的少。这样的组织结构才更适合推进敏捷。
那要怎样来划分组织结构呢?其实,业界如今已经有很多这样的组织结构框架,但在这里我想提醒你的是,框架虽然多,但本质都是一样的,都是为了让小团队内的沟通合作频度更多、更加顺畅,而团队之间的沟通协作尽量少一些。
这里我用 Spotify 框架来说一下,它是目前“高内聚,低耦合”组织结构的一个通用典范。
它分两层,下面一层是 Squad,指的是一个一个全功能小团队,每个小团队中都有自己的业务分析师、开发人员、测试人员和迭代经理(Iteration Manager),能够端到端负责一个需求或者产品。一般来说,团队中的人数被限制在 5~9 人,当团队人数超过 9 人时,就会被分拆成不同的 Squad。而当 Squad 超过 5 个,一般就要考虑将这些 Squad 划分到不同的 Tribe(部落)中去,这是组织结构的第二层。在敏捷中,我们就是按照从 Tribe 到 Squad 这样的线条去管理团队的。
参考这一组织结构框架,我们将 B 公司的研发团队进行了重新组织。以 B 公司的手机银行项目组为例,他们的项目团队有将近 30 人,且开发团队和测试团队分属不同的领导,也在不同的办公区办公。我们将其团队分成了 4 个小分队,每个小分队都是有开发、测试、业务分析人员和迭代经理的独立的功能团队。我们还在这四个团队之外设立了产品负责人的角色,用来把握整个产品。为了沟通方便,我们设法将小分队里的人都安排到了一起来办公。在组织重组完成以后,我们又定义了各个角色的描述和职责,并进行了宣讲,在团队内达成一致。
在完成团队组织结构的重组以后,接下来还需要给团队成员进行敏捷培训。在上面 B 公司重组好的团队中,我们是这样做的:
- 进行敏捷思想基础和敏捷实践基础两门基础课程培训;
- 组织拆书会,选择一些敏捷基础的书籍,每个人都来读一节,一起来分享,这样团队成员很快就有了一定的敏捷知识储备。
此外,除了对要参加敏捷试点的团队进行培训以外,我们还对相关项目的干系人也做了一些宣讲,例如兄弟公司是怎么做敏捷的,取得了什么成效等等。
以上这些都是试点启动前的培训,在试点运行过程中,我们也会根据团队实践情况,针对大家对敏捷认知模糊的部分,随时做出讲解。比如随着团队工作的推进,我们会深入讲需求条目化、怎么做用户故事以及怎么做拆分等等。
其次,是管理治理规则准备。相信你还记得,在前面的课程中我给你讲过,敏捷是有规则的,不是随意的、自由奔放的,不能想咋做就咋做。所以,在做好组织结构和人员的准备后,为了大家能更好地协同、配合,省掉管理和交流中不必要的争执,你也要做一些管理治理规则的准备,并在敏捷试点之前就跟大家明晰,保证整个试点工作有序运行。因此,在 B 公司,我们做了架构和设计的治理规则,质量管理策略规则等等。
再次,是需求范围的前期准备。要想顺利开展后续的迭代,前期需求的准备是必不可少的。但因为在敏捷中,需求是逐渐涌现出来的,所以在后面的每个迭代中,我们都会对下一迭代要做的需求进行新的梳理。
在前期我们做好这些准备就可以:
- 项目的高阶需求范围、高阶发布计划;
- 高阶的史诗级故事;
- 近期 2 个迭代要开发的用户故事,要有优先级排序
如何准备好这些用户故事呢?通常我们会开几个工作坊,一起来头脑风暴一下。例如在 B 公司,我们就做了几个工作坊,写好了几十个用户故事,并将其按照优先级排序。这里请你注意,用户故事不仅要准备好相应的故事描述,还要有验收标准。
接着,是架构上的准备。做好需求,就要开始架构。关于敏捷里的架构,之前业界也有很多相关讨论。但总体来说,我们希望抛弃原有的瀑布模式,由于在敏捷中需求是分步提出来的,也是不断演进变化的,因此相应地,我们要求采用演进式架构,而不是做成一锤子买卖。正因为这样,在迭代 0 的时候,我们基于当时的信息做好足够的架构就好,后面会随着项目的深入及时来调整。
这时候我们做架构的方式,是在完成初始需求分析之后,根据初始需求来做架构建模。在项目早期,进行一些高层次的架构建模,会有助于团队与关键利益相关人商讨系统采取的技术策略,这样做的关键目标是快速识别出架构策略,快速完成架构建模。
在 B 公司,我们通过召开建模的头脑风暴会议,讨论了系统的功能特征,并思考了实现这些特征的高层设计策略,从技术图表、用户交互流程图、领域图和变更流程图四个方面做了建模。
**再来看敏捷方法和工具的准备。**做完上面的准备后,你还要根据我们在第一步评估诊断时的访谈结果,根据痛点选择合适自己团队的敏捷方法,当然方法的使用是灵活的,也许一开始选择的方法随着敏捷的推进不再适用,那你就要做出相应的调整或改变。
在 B 公司,起初我们在管理实践上选择了 Scrum 方法,在技术实践上则选择了单元测试、自动化回归测试,还有搭建 DevOps 流水线。然而在实际推进敏捷试点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在当时的情况下,由于团队的老旧代码过多,做单元测试的收益不大,所以我们及时调整,优先推进了自动化接口测试、自动化回归测试和搭建 DevOps 流水线,而选择在试点后再尝试单元测试。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要把试点工作做好,工具方面也不能马虎。你需要在试点前选择、构建、测试、部署工作过程管理工具,并在测试后安装好;与此同时,也要选好自动化测试用的工具,如果自动化工具不到位,所有工作都靠手工处理,效率就会过于低下。
工作过程管理工具,主要指研发作业流程管理工具,比如 Jira 和 Trello 等,国内也有人用禅道。你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通过这样的原则来选择工具:
- 如果试点团队已经有自己的工具,那可以先自行试用、评估一下这种工具在敏捷中好不好用,也就是说,看看敏捷的过程在工具中是不是可视化的。比如说有的工具只有需求管理的作用,没法将后面的开发、测试过程囊括在内,这时你就要考虑是要将两种不同功能的工具合起来使用,还是重新选用新的工具;
- 如果试点团队没有自己的工具,那么无论是工作过程管理工具还是自动化测试等工具,都可以根据预算以及公司要求的安全性级别选择引进新的工具。一般来说,这些工具又可分为付费工具和开源工具,如 Jira、Confluence 等 Atlanssian 的付费工具,后续的服务要好一些;而免费的开源工具如 Jenkins,则能节省资金,这还是要结合自身情况来进行选择。
在 B 公司,由于他们的团队规模较大,考虑到后续可能需要 Atlanssian 的一部分插件来做管理工作,我们选择了 Jira 做工作过程管理工具。另外,考虑到目前 Jenkins 做持续集成的案例比较多,为了日后方便,我们又选择了 Jenkins 来做持续集成,并用 SonaQube 来做代码扫描。
要将敏捷做好,除了上面的“软”件,也离不开硬件的支持,所以**办公环境设施的准备也很重要。**如果项目中有人员是远程的,则需要准备必要的音视频设备,远程会议工具;如果项目都在一个区域,就还要有适用于敏捷开发的办公环境,如物理看板和开放式的工位等等。
在 B 公司,由于他们所有团队的员工都在一个区域办公,我们就在办公区域张贴了一些敏捷的宣传画报,也安放了物理看板,这可以方便团队学习和交流,提高工作效率。
总结
OK,说到这里,我们的试点准备工作就大功告成了,现在我来总结一下,以利于你更好的理解。
所谓“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在推进团队敏捷试点之前,你要挑选好试点团队,并做好试点工作前的充分准备。如何做好准备工作呢?一句话:**调整好结构、组织好人员、划定好需求、搭建好架构、选择好方法和工具、布置好办公环境。**你要注意,这些准备工作是相辅相成的,每一步都马虎不得。
俗话说“心急吃不了热豆腐”,在推进敏捷时,不能盲目地求快,不能省略掉该走的步骤。如果在做团队敏捷试点时,不做试点前的准备工作,就直接开展活动,那么团队成员既没有心理上的准备,也没有知识和技能上的储备,整个试点工作也会如同一团乱麻,达不到预期效果。做好了各项准备,未雨绸缪,才能让我们的团队敏捷试点工作“事半功倍”。
思考题
现在,我想请你来思考一下,在团队试点前的准备工作中,关于组织和人员的准备,你会怎么做呢?你有没有更好的方法呢?
文章作者
上次更新 10100-0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