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__产品增长有哪些业务公式与关键指标?(下)
文章目录
极客时间的专栏读者,你好,我是邱岳。
我们上次分享提到了增长的经典框架“AARRR”,不知道你有没有去找一些相关材料来读。当时我们曾经提到过,这个框架具有通用性,
既然有通用性,在业务应用过程中就可能存在脱节。这次分享,我们会试着从具体的业务实践角度出发,设计增长框架和模型。
1. 选定目标
所有策略都要基于目标,所以我们首先要选定一个清楚可量化的宏观目标,它是所有产品、技术、运营、市场团队共同的一个大目标。这个目标通常会在比较长的时间段内保持不变,而各个团队的职能和协作,都将从这个目标拆解下来。
这样的目标可能是收入、利润、用户数或市场占有率,这些目标互相之间总会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
有时是相关的,比如我们需要有更多的收入才能创造更高的利润;有时又是矛盾的,比如我们需要快速扩大市场占有率时,或许就会在短期放弃利润指标。
所以选定在一定时间段内相对稳定的目标,能够从源头为各种策略的优先级做好划分。
宏观目标相对稳定,但也不是一成不变,比如很多互联网公司的发展套路都是先闷头抢用户,然后再谋求收入,最后再考虑利润,这就是不同时期的不同宏观目标选择。
选择目标的时机很重要,它甚至是决定目标选择是否正确的唯一因素。有的产品在应该快速扩张的时候,选择尽快赚钱,有的产品则在弹尽粮绝之际,依旧烧钱扩盘。我前些天还在跟朋友感慨,难的不是选对方向,而是选对时机。
2. 拆解业务公式
虽然选定了宏观指标,但我们不能直接针对这个指标去实施策略。它就像是一个业务的特征码,我们可以通过这个指标来知晓业务的运转状况,却不应该对它动手。
听起来有点抽象,我们来打个比方:为了测量牛奶中的蛋白质含量,我们会去测量蛋白质中氮元素的含量,并以这个指标来评判牛奶质量。
也就是说,氮元素含量是牛奶质量好坏的一个特征,牛奶的质量提高,这个指标就会相应提高,反之亦然。
可是如果我们直接对这个指标实施策略,也就是对这个元素的指标实施策略,比如有些黑心牛奶厂商,通过在牛奶中加入三聚氰胺来提高氮元素含量,结果带来很糟糕的后果。
类似的案例在互联网行业也很常见,人们把反映目标是否达成的指标当成了目标本身,就会出现很多畸形的业务策略。
此时我们需要将目标根据业务往回做拆解,这里不涉及复杂的逻辑或算法,而是依照业务逻辑,对每个指标的不同组成部分进行逆向的推算。
读到这篇文章的读者应该都是极客时间的用户,我们就用极客时间来举例子,先假定目前极客时间的核心宏观指标是收入,也就是通过销售知识付费产品赚到的钱。
那么我们可以推算:收入 = 付费用户数 x 客单价。
以此为基础,继续向下推算:付费用户数 = 用户数 x 付费转化率。
如果我们按照用户的新老再做分类,那得到的公式就是:
收入 = 新用户数 x 新用户付费转化率 x 新购客单价 + 老用户数 x 复购率 x 复购客单价。
继续分下去,新用户数又可以拆成:流量 x 注册转化率。
那我们可以把公式写成:
收入 = 流量 x 注册转化率 x 新用户付费转化率 x 新购客单价 + 老用户数 x 复购率 x 复购客单价。
客单价这里我们可以提出两个关键指标来换算,就是对用户来说值得购买的专栏数量乘以这些专栏的定价,也就是说,值得用户买的专栏越多,定价越高,客单价也就越高。
对于公式中的指标,我们还可以做更细粒度的拆分,比如上面提到的流量 x 注册转化率,我们可以分成不同渠道去考核,自媒体渠道来的、社区来的或由现有读者引荐来的等等,不同渠道的流量和转化率不同,运营关注的重心和策略也就不同。
我们还可以根据其他维度对指标做拆分,比如付费转化率,我们完全可以根据 iOS、Android、微信支付、支付宝支付等拆开来看。
这些指标拆得越是明确细致,就越容易帮助整个团队去选择运营策略并观察和预测运营结果,而同时通过业务公式,也很容易让负责每一个环节的人看到自己的工作,对整体产出有什么样的支撑和影响。
当然,这只是所有可能的拆解方式中的一种,我们可以有各种各样的思路对这些指标做拆解。
比如我以前在做 ToB 产品的收入规划时,会从销售效率的角度出发去考虑问题。
那时我们会推算:收入 = 销售人数 x 人均订单数 x 平均订单金额。
当我们考虑增加收入时,从这个公式去看,就有加人、提效和涨价三种。这几个指标之间也有关联,比如加人或者涨价可能会影响人均签单量等等。
假设我们从其中选一个指标,比如是销售人数不变,平均订单金额我们没有新的产品,所以我们能增加的就是人均订单数。
如果我们从人均订单数往下拆,根据销售路径,就是销售线索的数量 x 销售线索的效率,销售线索的效率又涉及了销售的拜访量和销售技能。你可以继续往下拆,找到一个你可以做决策的粒度。
3. 选定支点
在这样的拆解完成后,接下来我们需要从中找到一些关键指标作为策略的落脚点。
对于这些落脚点,有一个形象的比喻,这样的落脚点被称作“支点”,如果支点选择得当,我们就可以用一个小的粒度,撬动我们整个业务的健康发展。
在业务发展的各个阶段,我们都要找到一个与自己业务紧密相关的指标来做支点。除了那些我们耳熟能详的指标比如日活、留存、新增等等,还有可能是具体的业务指标。
比如对于 Uber 来说,司机和乘客的数量可能会成为增长的支点,我还看到过一篇文章说 Uber 会跟踪用户完成的公里数。他们认为这个数字可能会成为一个非常重要的数字杠杆。
对于 Facebook 来说,可能是分享的信息数量和停留时长,只有呆的足够久,才可能会产生粘性。一个即时通讯工具的关键指标可能是人均消息量,我们的抽奖助手的关键指标是发起抽奖的人次。
选择关键指标作为支点的原则是:它是否能够有效地承前启后拉动整个业务公式。
我们在前面就提到过,业务公式中的各种指标可能会相互牵涉和关联,而有一些指标能够对整个业务过程产生增益。
比如即时通讯工具,前些天锤子刚刚推出子弹短信,一度爬上 App Store 榜首,可以想象用户中不乏尝鲜者,子弹短信能不能把这个势头持续下去非常关键。
这时或许应该更重点关注每天的消息数,或者是人均消息数的分布。因为一个即时通讯工具的用户,只有在其中发送和接受了足够多的消息,才能成为真正的用户。至于日活日启,现阶段可能并没有那么重要。
抽奖助手的逻辑也很简单,足够多的抽奖能带来足够多的传播,在让更多的人体验参与抽奖的过程之外,还能带来更多的潜在抽奖活动,进一步增加产品的体量。
当然,除了业务公式之外,如果我们回到上次分享的 AARRR 框架,也可以在其中根据不同阶段来选定支点,比如在上次分享中我们提到过的,先关注留存,再去做新增,也是一种策略。
最后还要再多强调一遍的是,不论是宏观的核心目标,还是运营策略落地的关键指标,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们应当随着业务、市场环境和团队的变化而随时做出相应的调整。没有唯一答案,甚至没有对错,只有身在其中的人,才最有发言权。
好了,今天的分享就到这里,今天我们聊到了怎样从业务出发,根据选定的核心目标,到拆解业务公式,以及从业务公式中,选择关键指标作为策略的落脚点,希望能够给你带来启发。
最后问个问题,如果你是极客时间的负责人,你觉得当前核心关键指标应该是什么呢?欢迎留言讨论,我们下次再见~
文章作者
上次更新 10100-0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