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客时间的专栏读者你好,我是邱岳,今天我们继续分享与增长模型相关的内容。我将通过两期内容,跟你聊一聊自己关于传播与获客的经验和思考。

由于目前的行业竞争焦点仍然是规模,所以传播与获客几乎是当前整个行业最热门的话题。当我们关注某款产品时,可能首先关注的就是这款产品的用户量,而不是它带来的收入和利润。

在这样的情况下,微信几乎成为了整个行业最重要的流量池,而微信天然的分布式结构,使得我们需要通过用户间的传播来攫取流量。所以我们看到,时下火的运营关键词是“病毒”“裂变”或“分销”“社群”,大家都对传播与获客注入了极大的热情。

但是,如果我们能够将眼光放得足够远,就应该意识到,如果产品本身缺乏生命力,那不论是病毒传播还是分销裂变,都难以保持长久。 正如之前我们一直强调的,传播和获客在增长模型中的重要性和优先级应当低于留存和激活,因为后者才是产品核心价值驱动的持续生命力表现。

刚开始分享,我就说了“传播”和“获客 " 这么多坏话,这并不是说它们不重要,而是想提醒你不要过分关注和迷恋这两个环节,舍本逐末,忽略了产品的核心价值。

1. 传播与获客的关系

首先,我们来看看在 AARRR 模型中分居两端的“获客”和“传播”环节有什么关系。

如果将整个产品的用户量看做一个蓄水池,那进水管就是用户获取,出水管就是用户流失,蓄水池中的水量就是动态用户规模。为了扩大规模,我们肯定是希望能有更多的用户通过进水管进入产品体系之中。这个进水管,便可以笼统地称为“获客”。

在获客的过程中,其中一种是我们与潜在用户之间的直接对话,我们找到他们,向他们介绍我们的产品,为他们传递价值,邀请他们成为我们的用户。在这样的过程中我们直接参与方,我们是主动的,可以直面潜在用户。这个过程就是 AARRR 模型中所指的“获客”。

而另一种,则是发生在我们的用户与潜在用户间的对话。我们的用户向他的朋友介绍我们的产品,解释甚至示范产品的价值,促使后者成为我们的用户,这个过程中我们是间接参与方,只能够帮助我们的用户提供这样做的动机和功能,也就是我们说的“传播”。

如果把传播和获客两者做个比较,传播指标又会更重要一些。毕竟当用户愿意搭上自己的信誉和时间向别人推荐你的服务的时候,至少说明他认可了你的产品提供的核心价值。

2. 获客的原则

在产品核心价值成立的前提下,获客的核心原则只有一条,就是明确用户画像,找到他们聚集的地方,并想办法拉拢他们。

所以不论是在 PC 上买搜索引擎的流量或者做搜索引擎优化,还是在移动端做渠道推广或应用市场优化,以及在微信中为公众号和小程序引流,都是一样的逻辑。

比如 PC 端上,搜索引擎就是一个效率极高的获客渠道,因为我们可以通过关键词对用户群体和用户动机进行精确定位,而且不同的人群和不同的需求也能够差异化定价,可以实现很好的投入产出比。

移动端的获客方式其实也大同小异,去观察目标用户的聚集,巧妙地圈出来做接触。现在移动端几个比较大的广告平台,比如头条系、微信系,都可以非常明确地定义用户画像,帮助我们做定向推荐。

除了使用这些基础能力之外,还要能根据自己的服务创造性地寻找渠道。比如找到一些垂直的论坛、群、微信公众号,或者找到针对同个用户群体提供不同类型服务的友商,以及去找有能力的中间渠道代理,甚至去竞争对手那里直接拉人。

我的一个朋友是国内某知名 Wi-Fi 服务商的联合创始人,他告诉我,他们在遭遇获客难题时,意外地找到了当时业务正在萎缩的网吧代理。这些有着充分作战经验的代理迅速地帮助他们成功地稳住了局面,最终也开始了触底反弹。

3. “流量品类”与“利润品类”

除了找流量渠道,还有一种方式是利用自有渠道。

很多垂直社区发展起来之后,发现自己有了明确画像的用户群体,于是便顺着这一用户群体的属性开展后续业务,比如做做电商或做培训、招聘或知识付费产品。

也有很多工具或平台建立起来之后,发现自己没有流量造血能力,于是回过头去做社区,直接在自己的势力范围内建立有效的用户渠道。

两种做法都算是经典路径,也都有成功失败案例,不过总体来看“先有社区再变现”比“先有变现方法再做社区”的成功率要稍微高一些。在这里你可以思考一下,极客邦算是哪一种呢?

就在我写这篇东西的这几天,微信刚刚放了一个功能,在朋友圈发布内容时,增加了一个“微视”的选项,被大家广为吐槽。

类似的事情其实挺正常的,早在 QQ 时代,微信就开始利用 QQ 的面板和弹出框为自己的其他产品带量,阿里百度更不必说了,作为流量奶牛,总要有各种各样的理由去补贴小兄弟们。

我们如果把概念抽象一下,这样的操作就是典型的流量品类与利润品类的衔接。

对于拥有流量的产品来说(通常是用户产品或平台产品),大家通常会讨厌给其他商业产品导流,会比较推崇用户体验至上,品牌形象至上;而做商业产品的人也会感到不爽,认为前者不支持自己的工作。

我以不同的身份经历过无数次这样的冲突,当我负责用户产品时,我认为商业产品这波人是 KPI 动物,只有短期商业利益;当我负责商业产品时,我拍着桌子指责对方缺乏商业意识,过于理想主义;而当我坐在中间时,我才意识到其实每个立场都有局限,我们最终能做的,就是如履薄冰地去平衡和取舍。

4. 吸引的效率

在获客的过程中,我们让用户走进我们的方式有两种。一种是靠表达,我们需要通过文案或图示、视频的方式,说明我们产品的价值和优势。它们可能会出现在广告软文、博客以及微信公众号的推文中,不要小看文案的力量,文案的好坏可以带来很大的转化率差异。

好的文案一定要能具备长期价值,我们写作的时候要有这个意识,比如尽量避免用一些流行表达,尽量摘除不必要的时效性。这样即便很久以后,它还会持续地通过搜索吸引到用户进入产品。

另一种吸引用户的方式是靠利益,我们前面聊激活的时候也提到过类似手段,比如下载送红包、使用送礼物等等。当年 PayPal 通过注册送钱的方式快速吸引了大量用户,不过,当你使用这样的手段一定要谨慎,一堆灰产和黑产分分钟刷进来,最后赔了夫人又折兵。

5. 总结

关于获客的内容,我们今天就先说到这里。我们从获客和传播的关系说起,提到了获客的原则和手段,还提到了文案的价值。

很多人会有流量焦虑,总是在想办法试图构筑自己的流量发动机。其实我倒有一个想法是:未必人人都要拥有自己的流量池。

如果不是抱着不做巨头誓不罢休的心态,不妨放下流量焦虑。让那些做平台和流量分发的人去考虑流量的问题,我们需要关注的就是去做好自己的服务,保证我们的利润效率。

在任何时代,不论是 PC 还是移动,或者新的终端,只要流量市场还在,我们就可以从中购买到合理价格的流量,然后通过高留存和传播,去逐渐稳固自己的流量结构。

在商业产品的部分,我们会再详细地来算这笔账,今天的内容就到这里,下一次我们接着聊传播,如果针对本期内容有什么想法,欢迎留言交流讨论,我们下次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