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客时间的专栏读者你好,我是邱岳。

从今天开始,我们一起开始进入“产品经理商业意识”的模块,我会分享自己在商业产品方面的一些思考与经验。

即便你并不负责商业产品,类似的思维方式也一样会对你有所帮助。拥有这样的思维方式,我们观察产品和业务的角度会变得更为丰富,同时,我们也可以更为透彻地理解功能和逻辑背后的生意本质。

在分享中,我会试着从互联网产品和运营的角度,去向你解释这些商业概念和背后的逻辑,这其中会用到一些财务术语,在会计语言中,对于支出、成本、费用等财务术语有详细定义,这不是我的专长,所以难免有概念不精准的时候,欢迎批评指正。

支出

我们要聊的第一个话题,就是商业产品的核心逻辑。这个逻辑很简单,用公式来表达就是:

利润 = 收入 - 支出。

我们想要做出一款成功的商业产品,就是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可能增加收入,同时控制成本,从而获得尽可能高的利润。这是一个非常简单的道理,我们就从这里开始。

首先我们来看支出,也就是为了商业产品机制能够运转,我们需要花出去的钱。在会计概念里,支出会被分为成本和费用,这涉及了不同的利润统计口径。在我们做商业产品分析时,可以将支出简单地分为固定支出和浮动支出。

要区分固定支出和浮动支出,我们先定义一个概念,就是单元交易。

单元交易是什么意思呢?就是最小粒度的一笔买卖。 如果我们是做电商的,那卖一件东西就是一个单元交易;如果我们是打车应用的,那打一次车就是一个单元交易;如果我们是做知识付费的,那每卖一个专栏就是一个单元交易。

当我们的支出是跟单元交易直接相关的,也就是说,每多卖出一笔,我们就需要多支出一笔,那么我们就叫它浮动支出。相反,当我们的支出跟单位交易不相关,管你卖一笔还是卖一百笔,我们要付的代价都一样,那么我们就叫这样的支出为固定支出。

我们先举个与互联网无关的例子,假设我们卖棉花糖,每卖出一份棉花糖就是一个单元交易,棉花糖原材料包括了木棍和糖,每做一份棉花糖就需要一份的木棍和糖的支出。由于跟单元交易直接相关,我们就可以称之为浮动支出。而我们买的做棉花糖的机器,不论我们卖出多少棉花糖,都要花同样的钱,所以这就算是固定支出(注:我们先忽略折旧)。

至于人工成本,这里有两种可能,如果是按工作时长付费,那么,在规模一定的情况下,我们可以暂且记为固定支出;如果是按件计费,也就是每做一份棉花糖就支付一定的报酬,则记为浮动支出。

我们再举个例子,比如极客时间卖专栏,浮动支出可能是作者的分成以及苹果商店的提成,而固定支出则是整个团队(和总裁)的薪水,以及服务器的费用。(注:浮动支出部分我们暂时不考虑税费)

这里需要注意的一点是,并不是每一项支出都可以被严格区分为固定还是浮动,很多成本会同时具备固定性和浮动性。比如我们通常认为互联网服务的硬件成本是固定支出,但是,其实随着规模扩大,我们就需要增加服务器数量,只不过我们在分析过程中为了简化过程,通常会确定好一个倾向。

而我们去观察这两种支出的方式,其实就藏着商业模式的许多秘密。比如打车软件,快车和顺风车是轻资产,浮动支出高,每笔订单向司机分成,所以平台对司机的管控力较弱,服务质量很难标准化,需要依赖规模效应才能建立可观的收入。

而专车则是重资产,固定支出高,车和司机都得养着,所以管控力强,服务质量也有保障,但也因此不够轻盈,很难快速规模化。

所以,这两种商业模式会走向不同的方向,前者会争取规模化,后者则可能侧重服务质量和品牌打造。支出方式的不同也导致了盈利方式的不同,这通常也会塑造两种商业产品团队不同的基因和文化。

毛利

说到盈利方式,我们再引出一个概念:毛利,在财务上的说法,毛利是经营收入减去经营成本,也就是减去直接带来经营收入的成本。我们从产品分析上来看,可以简单地将收入减浮动成本算作毛利。也就是:

毛利 = 收入 - 浮动成本

之所以说毛利,是因为毛利是判断一个商业产品是否有潜力的重要因素。如果一个商业产品长期毛利为负,希望就很渺茫了(补贴抢市场是个特例,后面会提到),如果一个商业产品的毛利很厚,那么,产品和运营在其中能够发挥的空间就很大,也就更有希望。

我们继续拿极客时间来举例,扣除浮动支出之后,毛利依然有空间,那我们可以用这部分利润来做一些推广返现、团购折扣、限时优惠之类的运营活动,这样可以带来更快的用户增量。倘若毛利很薄,做任何事情都会战战兢兢,除非有大把的钱可以烧,否则优惠类的运营活动就很难持续。

与毛利相对的另一个概念是净利润,也就是扣除所有支出的收入。净利润也很重要,它代表了一个公司的赚钱能力,但是在做产品分析的时候我通常还是更喜欢用毛利,因为互联网行业通常追求轻资产和边际效应,我们习惯在不断扩张和规模化中赚取利润,所以单次交易产生的毛利更为适合定义我们产品的价值。

收入

如果我们希望提高利润,除了调整成本降低支出之外,当然还有一个方式就是扩大收入。

收入 = 单次收入数字 * 交易次数

从逻辑上看,要么是扩大单次交易的收入数字,要么就是提高交易的次数和频率。就像我们刚才提到的两种打车模式差异。快车是收入低、频率高,而专车是频率低、收入高。

当然,我们最理想的情况肯定是收入高、规模大、成本低,但事实上在完全竞争的市场中,这三者之间通常只能占有两个;所以我们在做产品设计的时候,需要提前做好预判和规划,找到最适合自己的方式,不要什么都想要,结果什么都没得到。关于如何在提高价格和规模之间做出选择,我们会在接下来的分享中继续聊。

总结

这次关于商业产品的分享就先到这里,今天,我们从商业产品的逻辑开始讲起,分别讲到了支出、并且提到固定支出和浮动支出这两种支出方式。我们也讲到了产品分析中毛利的概念,它是判断一个商业产品是否有潜力的重要因素。最后我们讲到了收入,我们在做产品设计的时候要找到适合自己的收入方式。

希望今天的内容对你有所启发,也欢迎你把自己的思考和观察跟我们分享,感谢你的收听,我们下次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