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客时间的专栏读者你好,我是邱岳,欢迎回来,我们接着上一次的话题分享商业产品相关的内容。

上次我们谈到支出的两种类型,以及它们背后的商业逻辑,最后我们提到了收入。做商业产品目的肯定是要想办法提高收入,那应该如何提高呢?

上一次的分享的结尾,我们提到了可以通过增加单元交易的收入数额,也就是一笔交易多收点钱;或者提高交易频率和次数,也就是提高销量。这看起来也是不值得费口舌的道理,但我们还是从这里出发,来看看一些相关的原则和逻辑。

1. 定价空间

首先我们来看看定价的学问,这是一个经济学问题,有很多关于定价的理论和原则。比如,通过对比标的做锚定,或把数字设置得有零有整等,这些都是通过心理暗示操纵用户的小技巧。

这里我推荐一本叫《无价》的书,书中用大量的实例,分析定价这件事情中的奥秘,内容讲解得深入浅出,非常有意思,五星推荐给大家。

书中的内容我在专栏中就不具体展开说了,在这里跟大家分享几个我自己的定价小经验。

首先是要记住一点,定价与成本无关。 这听起来有点违反常识,毕竟典型的定价思路是算出成本,然后加上我们想要赚取的合理利润,然后得出一个数字。

但是事实上,定价的本质只与市场竞争和用户预期有关,尤其对于互联网行业来说,我们不是用自己的成本去向市场交出定价。而是从市场领回定价,再向自己的成本控制能力拷问盈利空间。

换句话说,我们做事情的逻辑不是把东西设计好,定好价,然后拿到市场上去看能不能卖出去;而是去市场上看看某个东西可以卖多少钱,然后回到家里看看自己花多少钱能做出来,有没有的赚。

这里提醒大家一下,永远不要责怪市场,我们没有资格,等我们有机会成为巨头,掌握定价权再说。

除了市场环境,另一个角度是从用户价值来思考价格。我们要考虑提供的产品或服务,能够支撑用户怎样的价格预期。它足够独特吗,还是一个很多人都可以提供的东西。

这个在做 ToB 产品的时候尤为关键,因为在 ToB 采购决策中,你传递的信息很可能会不断被简化,同时大部分的决策需要一个可以依靠的框架,来保证决策人的安全。

比如你说你是做舆情的,那基本就会以典型舆情系统的价值和价格作为预期框架,我们很难跳出这个结构。

但是,如果你能提供简洁有力的独特价值,那就另当别论了。我们举个例子,别人的舆情都是盯媒体,而你的舆情可以盯社交媒体,那这就算是一个独特的价值。

如果它甚至可以独特到其他人都做不出来,那么这个时候,你就在一定程度上掌握了定价权,当然你要达成交易所花的教育代价也会相应高一些。

第二个关于定价的经验是,在定价时,尽可能留出一点空间。

比如你的心里预期是 500 块钱,可以先定价 600,然后打个折到 400,根据市场的反应来决定后续的价格调整,如果你直接定 500,会失去一些弹性。当然,对待价格千万不要儿戏,三天两头波动得很厉害,会让用户失去耐心和信任,我们要慎重调价。

这里我们要记住:定价数字的一定不要太低,太低除了会带来不利的用户心理锚定之外,还会挤压我们能够在价格上施展的运营空间。还记得我们上一次分享说到毛利的概念吗?就是这个意思,没有毛利,就没有运营空间,你想做满减、满赠、满返,都捉襟见肘。

最后一个想跟大家分享的经验是,虽然定价很重要,很可能是依靠你的直觉拍脑袋决定的。 有时候决定产品运营的策略方向,没有各种书上和我们想象中的那么玄乎。好多定价数字,可能就是模模糊糊大致拍脑袋出来的,然后在此基础之上去不断修正和填充调整。

有时候,如果你在相关行业中浸淫已久,对自己服务和业务了如指掌,对自己的产品战略也了如指掌的,去依靠你的经验判断定价,可能真的比用一堆公式来推算,也更加有效。

2. 扩展空间

说完了定价,也就是提高收入的第一个方法,我们再看第二个。如果定价提高不了,能不能扩大市场规模,或者交易频次呢?也就是我们俗话说的,薄利多销。

能做到薄利多销固然好,但是就怕只做到薄利,结果销没多起来,就完蛋了。

我们先看市场规模,市场规模决定了是否存在可能的扩展空间。在这里我们要先知道一个概念,叫做 TAM,TAM 指的是 Total Addressable Market,也就是“潜在市场范围”,即产品理论上你的产品模式可能覆盖到的消费者人群范围。(除此之外还有对应的两个概念是 SAM 和 SOM,感兴趣可以查一下,我们在互联网行业中做产品分析时可以主要关注 TAM。)

跳开理论,你只需要理解这个概念其实就是我们产品的天花板,换句话说,如果你有完美顶级的产品和团队,让所有理论上可能用你们产品的人都成为你的用户,那么这个人数,究竟是多少呢。

举个例子,比如我们要做一个给病理科医生用的工具,那么假设国内理论上病理科医生的需求是十几万人,其实现在没有那么多,可能只有一万多人,那么,这个工具的 TAM 有两个,一个是当前的一万多人,另一个是未来的十几万人。

也就是说,即便你牛到不行,也就十来万人了,如果你是给他们做工具,假设一个人收一千块一年,天花板就是一个亿,乍一听好像一个亿已经挺多了,但别忘了这可是天花板啊,这么看这个数字其实不高。

这里面还有一个假设,就是用一千块一年来推算市场规模,这里提到这个数字纯粹是瞎说的,但在实际的业务分析里面,我们还是要找到数字逻辑的。

先看大而化之的例子,比如我们去做医疗行业,那么我们可以从宏观去看,在 GDP 中医疗的占比,我印象里大概是 4-6%,那这个数字就可以作为整个医疗产业的市场规模天花板。

再看具体场景上的规模,比如我们要给某个行业客户做营销工具,那我们可以看这个行业客户的年收入、利润率以及营销预算的比例,用这个数字作为市场规模天花板。

一个天花板很低的领域,很难出现巨头和爆发性增长,所以也不大会引起投资人的兴致,当然这也不意味着这个领域就没有做的价值,这个话题先我们按下不表。

要扩大市场规模,我们还可以想办法去提高交易频率,比如我是个买外卖的,一天最多三次,那能不能加上下午茶和夜宵,提高交易频率,从而扩大市场规模呢,这是另一个思路。

总之,收益的规模潜力,需要我们了解市场,了解自己的业务形态才能搞清楚。在清楚这个天花板的基础上,我们才有做商业产品倒转腾挪以及增长的空间,具体的过程,我们下一次分享接着聊。

总结

总结一下今天的内容,我们今天从如何增加收入开始谈起,首先是提高单次交易的收益。我分享了自己关于定价的一些经验。

第一点是定价与成本无关,而是与市场相关,第二点是定价时,尽可能留出一些空间。最后是定价可能是依靠自身的经验与直觉决定的。接下来,我们还聊到了扩大空间的内容,找到你的产品的市场规模与天花板,再去思考扩展的速度和方式,这样可以保证你的扩张正常运作。

这些内容对你有什么启发呢?欢迎留言讨论,感谢你的收听,我们下次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