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__“烧钱获客”中有哪些值得学习的商业逻辑?
文章目录
极客时间的专栏读者你好,我是邱岳。今天咱们继续商业产品话题的讨论。上一次我们聊到了产品规模扩张过程中的成本问题,这一次我们还是从这个内容开始聊起。
我们在上次分享的开头,提到过快的和滴滴的补贴大战,我记得那个时候,打个车可能就只花费几块钱,而且听说很多司机通过补贴刷单,月入六位数的案例。
其实不止打车软件,很多行业在群雄并起的时候,都会用补贴的方式大肆扩张。比如当年的百团大战,以及各种电商平台的促销活动,都打到了白热化阶段,而到了这个阶段,烧钱速度可能比用火点着了还快。
作为用户,我们看到企业打价格战,当然是最开心了,不过,在这些烧钱买增量的行为背后,有哪些值得我们学习的商业逻辑呢?
Critical Mass:临界质量
首先我们先交代一个概念,叫做 Critical Mass,叫做临界质量。这是一个物理学概念,指维持核子连锁反应所需的裂变材料质量,更为通俗的解释就是,裂变材料逐渐增加,到达一个临界点之后,咣的一下就炸了,如果没有到这个临界点,裂变会随时间减少,并不会爆炸。
这个概念后来被借用到商业中,意思就是通过不断积累规模,达到临界点之后,使得商业模式像核裂变一样爆发式增长,一旦爆炸,就很容易达成赢者通吃的局面。
我们经常会在有网络效应的平台产品上看到这样的故事,两个平台型的产品打得不可开交,愈演愈烈,结果突然有一天就宣布合并了。我们仔细一看新闻,发现 A 和 B 合并以后名字还是 A,大概就可以猜出是谁在竞争中更占上风了。
我们发现,经常来说这样的合并,并不是一点点累积直至胜利的,好像就是到了某一个临界点,然后就突然性地胜利,结束战斗。
在这里提到“临界质量”这个概念,就是为了给“烧钱扩张”设置一个目标。如果我们知道,达到某一个临界点的时候,就可以实现垄断或实现盈利,那么我们可以选择依靠烧钱,用最快的速度冲向那个点。
比如,我们在某个小区楼下开水果店,假设小区共有两家水果店,每天有一百个人买水果,我们的水果店跟另一家水果店平分市场。如果每天在我们的店里买水果的用户能够增加到七十人,那么,另外一家水果店只剩三十个用户,这时候它赚取的利润,就刚好不够付房租了。
这时,那个临界质量就是七十个人,我们知道达到这个数字,而且持续一段时间的话,我们就可以获得垄断地位。那么,除了优化服务质量,提供更好的水果慢慢竞争之外,还可以直接用烧钱去抢。
比如,免费送水果,买水果送牛奶,买水果送水果,办会员卡充费赠费,或者只要上门就直接给钱,等等。总之,为了赢,利润可以不要了,甚至可以倒贴钱。如果另一家水果店资金不够雄厚,不能支撑或跟进,那么,就会被我们抢下七十个人这个临界点。
久而久之,店中会入不敷出,而且如果水果运输周转不力、新鲜度不够,更会加速失去用户。同时,销量下降会导致一系列连锁反应,也会失去对供应商的议价权,种种压力之下,就只能被迫退出市场。
也有可能双方的老板会选择一起坐下来聊聊,说:“兄弟你看咱都是同行,你这么弄也不赚钱,干脆别打了,有钱一起赚,合并了算了。”
刚才,我讲的这个故事里,其实简化了很多实际商业环境中的因素,但是大概是这么个意思,大家可以带入到实际的商业环境中去琢磨琢磨。在这个故事中,我们需要注意两个与商业相关的概念。
第一个就是我刚才提到的,临界质量产生的背后逻辑,大部分的临界质量源自市场资源或市场规模耗尽。
比如刚才我举的那个水果店的例子,假设这个小区巨大,有十几万人,这就意味着市场接近无限大,任意一家水果店都很难完全占领市场,也就是说临界质量巨大,甚至超过了任意一家水果店的物理上限,那就不大会出现突然性的赢者通吃局面。
所以,我们一定要记住,如果决定去烧钱补贴,一定是为了可见的,将被耗尽的资源去烧钱,不要瞎烧。
比如咱们拿知识付费来举例子,在这个领域,如果我们判断用户资源可能相对会大一些,而内容生产者的资源或许比较稀缺,更容易耗尽。那么假设我们准备烧钱去抢临界质量,与其说烧钱抢用户,不如说是烧钱抢作者。
BEP:盈亏平衡点
另一个相关概念叫盈亏平衡点,也叫 BEP,Break Even Point,又称零利润点、盈亏临界点。 这个通常是指在单位时间段内,全部销售收入等于全部成本时候的产量或交易量。
我们还拿刚才水果店的例子来看,比如一天房租水电人员等等总共要花 1000 块,然后,进 500 块钱的水果卖掉后,会收入 1000 块钱。用前面的概念来看,毛利有 500 块,但实际上整体还是亏的。
于是我们决定降价促销,扩大销量,进 1000 块钱的水果卖掉,收入 1700,一算不行还是赔。那么,我们可以再想想更多的办法,比如我们把水果清洁一下,优化一下货架摆放等等,这样我们可以在保持利润的情况下,卖得更多,比如把 1500 块钱的水果卖掉,收入 2500。
这时,我们一天花出去的所有成本,跟收入恰好持平,就是盈亏平衡点。这里面的逻辑其实就是用扩大销量的方式,使毛利可以覆盖掉固定成本。
在我们决定烧钱和补贴的时候,其实就是人为将盈亏平衡点后移了,用低毛利甚至赔钱来换取更多即将耗尽的资源。
在我们做商业产品设计的时候,心里要很清楚这个点在哪里,成本是什么,自己的每一个产品特性或者运营策略出去以后,可能会怎样去影响成本、销量和毛利。
很多人讨论产品经理能力的时候,会提到产品经理的商业意识,或者叫商业 sense,大部分时候就是指:产品经理能不能将自己的产品规划和设计,与可能由此带来的商业影响,建立起一种联系。
如果,我们想要提高这样的能力,就需要去勤加练习。**我们可以经常去尝试观察和分析别人的商业产品,去看产品的功能迭代背后可能相关的商业逻辑。**比如什么时候会收会员费,什么时候会抽佣,什么时候会做增值产品等等。
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创造机会去跟商业产品的负责人聊天,让他们去解释自己产品迭代的商业逻辑。 这也是一种能够快速了解行业的好办法,从成本、交易和利润构成的角度,快速了解一个生意的本质。
当然,最好的办法还是可以在自己的产品中多做尝试,并追踪和积累数据。 这样,逐渐建立起来的商业意识就会进入到你的肌肉记忆中,在产品规划和设计中发挥作用。
总结
好了,我们今天的分享内容就到这里,我们从“烧钱扩张”的故事讲起,也提到了临界质量的概念,并一起了解临界质量背后的逻辑,我们还介绍了盈亏平衡的概念,以及提高产品经理商业意识的几种方法。
下次分享,我们会去看在正常的运营中,成本的支出以及收入的延续。关于今天的内容如果你有想要分享的,欢迎在留言区留言讨论,我们下次再见。
文章作者
上次更新 10100-0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