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_为什么总有人觉得5万块钱可以做一个淘宝?
文章目录
今天,我们从软件行业的一个段子说起。
甲方想要做个电商网站,作为乙方的程序员问:“你要做个什么样的呢?”甲方说:“像淘宝那样就好。”程序员问:“那你打算出多少钱?”甲方想了想,“5 万块钱差不多了吧!”
这当然是个调侃客户不懂需求的段子,但你有没有想过,为什么在甲方看来并不复杂的系统,你却觉得困难重重呢?
因为你们想的根本不是一个东西。
在客户看来,我要的不就是一个能买东西的网站吗?只要能上线商品,用户能看到能购买不就好了,5 万块钱差不多了。
而你脑中想的却是,“淘宝啊,那得是多大的技术挑战啊,每年一到‘双 11’,那就得考虑各种并发抢购。淘宝得有多少程序员,5 万块你就想做一个,门都没有。”
如果放在前面“沟通反馈”的模块,我可能会讲双方要怎么协调,把想法统一了。但到了“自动化”的模块,我想换个角度讨论这个问题:系统是怎么变复杂的。
淘宝的发展历程
既然说到了淘宝,我们就以一些公开资料来看看淘宝的技术变迁过程。2013 年,子柳出版了一本《淘宝技术这十年》,这本书里讲述了淘宝是怎么一步步变化的。
按照书中的说法,第一个淘宝是“买来的”,买的是一个叫做 PHPAuction 的系统,即便选择了最高配,也才花了 2000 美元左右。这是一个采用 LAMP 架构的系统,也就是 Linux + Apache + MySQL + PHP,这在当年可是典型的开源架构。
团队所做的主要就是一些订制化工作,最大的调整就是将单一数据库的读写进行了拆分,变成了一个主库和两个从库。这种结构在今天来看,依然是很多团队做调整的首选。
当访问量和数据量不断提升,MySQL 数据库率先抗不住了。当年的 MySQL 默认采用的是 MyISAM 引擎,写数据的时候会锁住表,读也会被卡住,当然,这只是诸多问题中的一个。
2003 年底,团队将 MySQL 换成了 Oracle。由于 Oracle 的性能要好上许多,主从的数据库架构又改回了单一数据库。但由于 PHP 访问数据库的缺省方案没有连接池,只好找了开源的 SQL Relay,这也为后续的改进埋下了伏笔。
当数据量继续加大,本地存储就已经无法满足了,只能通过引入网络存储解决问题。数据量进一步增大之后,存储节点一拆再拆,依然不能解决问题,淘宝就踏上了购买小型机的道路。
IBM 的小型机、Oracle 的数据库和 EMC 的存储,这个阶段就踏上了 IOE 之路。
2004 年初,SQL Relay 已经成了一个挥之不去的痛点,于是,只能从更根本的方案上动脑筋:更换程序设计语言。作为当时的主流,Java 成了不二之选。
替换的方案就是给业务分模块,一块一块地替换。老模块只维护,不增加新功能,新功能只在新模块开发,新老模块共用数据库。新功能上线,则关闭老模块对应功能,所有功能替换完毕,则老模块下线。
淘宝的数据量继续增长,单台 Oracle 很快到了上限,团队采用了今天常见的“分库分表”模式,但“分库分表”就会带来新的问题,跨数据库的数据怎么整合?于是,打造出了一个 DBRoute,用以处理分库的数据。
但是,这种做法也带来了一个新的问题,同时连接多个数据库,任何一个数据库出了问题,都会导致整个网站的故障。
当淘宝的数据量再次增长,每次访问都到了数据库,数据库很难承受。一个解决方案就是引入缓存和 CDN(Content Delivery Network,内容分发网络),这样,只读数据的压力就从数据库解放了出来。
当时的缓存系统还不像今天这么成熟,于是,团队基于一个开源项目改出了一个。他们用的 CDN 最开始是一个商用系统,但流量的增加导致这个系统也支撑不住了,只好开始搭建自己的 CDN。
后来,因为 CDN 要消耗大量的服务器资源,为了降低成本,淘宝又开始研发自己的低功耗服务器。
随着业务的不断发展,开发人员越来越多,系统就越来越臃肿,耦合度也逐渐提升,出错的概率也逐渐上升。这时,不得不对系统进行分解,将复用性高的模块拆分出来,比如,用户信息。
业务继续发展,拆分就从局部开始向更大规模发展,底层业务和上层流程逐渐剥离,并逐渐将所有业务都模块化。
有了一个相对清晰地业务划分之后,更多的底层业务就可以应用于不同的场景,一个基础设施就此成型,新的业务就可以使用基础设施进行构建,上层业务便如雨后春笋一般蓬勃发展起来。
在这个过程中,有很多技术问题在当时还没有好的解决方案,或者是不适于他们所在的场景。所以,淘宝的工程师就不得不打造自己的解决方案,比如:分布式文件系统(TFS)、缓存系统(Tair)、分布式服务框架(HSF)等等。还有一些技术探索则是为了节省成本,比如,去 IOE 和研发低功耗服务器等等。
我这里以淘宝网站的发展为例,做了一个快速的梳理,只是为了让你了解一个系统的发展,如果你有兴趣了解更多细节,不妨自己找出这本书读读。当然,现在的淘宝肯定比这更加完整复杂。
同样的业务,不同的系统
为什么我们要了解一个系统的演化过程呢?因为作为程序员,我们需要知道自己面对的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系统。
回到我们今天的主题上,5 万块钱可以不可以做一个淘宝?答案是,取决于你要的是一个什么样的系统。最开始买来的“淘宝”甚至连 5 万块钱都不用,而今天的淘宝和那时的淘宝显然不是一个系统。
从业务上说,今天的淘宝固然已经很丰富了,但最核心的业务相差并不大,无非是卖家提供商品,买家买商品。那他们的本质差别在哪呢?
回顾上面的过程,你就可以看到,每次随着业务量的增长,原有技术无法满足需要,于是,就需要用新的技术去解决这个问题。这里的关键点在于:不同的业务量。
一个只服务于几个人的系统,单机就够了,一个刚刚入行的程序员也能很好地实现这个系统。而当业务量到达一台机器抗不住的时候,就需要用多台机器去处理,这个时候就必须考虑分布式系统的问题,可能就要适当地引入中间件。
而当系统变成为海量业务提供服务,就没有哪个已经打造好的中间件可以提供帮助了,需要自己从更底层解决问题。
虽然在业务上看来,这些系统是一样的,但在技术上看来,在不同的阶段,一个系统面对的问题是不同的,因为它面对业务的量级是不同的。更准确地说,不同量级的系统根本就不是一个系统。
只要业务在不断地发展,问题就会不断出现,系统就需要不断地翻新。我曾听到一个很形象的比喻:把奥拓开成奥迪。
你用对技术了吗?
作为一个程序员,我们都知道技术的重要性,所以,我们都会努力地去学习各种各样的新技术。尤其是当一个技术带有大厂光环的时候,很多人都会迫不及待地去学习。
我参加过很多次技术大会,当大厂有人分享的时候,通常都是人山人海,大家都想学习大厂有什么“先进”技术。
知道了,然后呢?
很多人就想迫不及待地想把这些技术应用在自己的项目中。我曾经面试过很多程序员,给我讲起技术来滔滔不绝,说什么自己在设计时考虑各种分布式的场景,如果系统的压力上来时,他会如何处理。
我就好奇地问了一个问题,“你这个系统有多少人用?”结果,他做的只是一个内部系统,使用频率也不高。
为了技术而技术的程序员不在少数,过度使用技术造成的结果就是引入不必要的复杂度。即便用了牛刀杀鸡,因为缺乏真实场景检验,也不可能得到真实反馈,对技术理解的深度也只能停留在很表面的程度上。
在前面的例子中,淘宝的工程师之所以要改进系统,真实的驱动力不是技术,而是不断攀升的业务量带来的问题复杂度。
所以,评估系统当前所处的阶段,采用恰当的技术解决,是我们最应该考虑的问题。
也许你会说,我做的系统没有那么大的业务量,我还想提高技术怎么办?答案是到有好问题的地方去。现在的 IT 行业提供给程序员的机会很多,找到一个有好问题的地方并不是一件困难的事,当然,前提条件是,你自己得有解决问题的基础能力。
总结时刻
今天,我以淘宝的系统为例,给你介绍了一个系统逐渐由简单变复杂的发展历程,希望你能认清不同业务量级的系统本质上就不是一个系统。
一方面,有人会因为对业务量级理解不足,盲目低估其他人系统的复杂度;另一方面,也有人会盲目应用技术,给系统引入不必要的复杂度,让自己陷入泥潭。
作为拥有技术能力的程序员,我们都非常在意个人技术能力的提升,但却对在什么样情形下,什么样的技术更加适用考虑得不够。采用恰当的技术,解决当前的问题,是每个程序员都应该仔细考虑的问题。
如果今天的内容你只能记住一件事,那请记住:用简单技术解决问题,直到问题变复杂。
最后,我想请你回想一下,你身边有把技术做复杂而引起的问题吗?欢迎在留言区写下你的想法。
感谢阅读,如果你觉得这篇文章对你有帮助的话,也欢迎把它分享给你的朋友。
文章作者
上次更新 10100-0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