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3细数技术研发的注意事项
文章目录
42 | 细数技术研发的注意事项
你好,我是景霄。
技术研发一直以来都是各大公司的核心部分之一,其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了产品的质量以及用户对产品的体验。如何建立一套规范、健全的开发体系,就显得尤为重要。今天我就和你聊聊技术研发的注意事项。
选择合适的编程语言
比如我们正在开发一个系统,首先,根据具体的需求,我们需要对系统的各个部分选择合适的编程语言。一般来说,infra 这层我们更偏向于使用 C++,而纯的服务器端则是以 Python、Java、PHP 等等为主。以搜索引擎为例,下面我画了一个它的简略架构图:
你可以看到,大概的工作流程是:用户在客户端(client)输入一个查询(query),发送请求(request)到达服务器端(server-side);服务器端首先向 NLP service 发请求,并对请求进行分析,等到拿到各项信号(signal)后,再向后端(backend)发送请求;后端会做特征抽取(feature extraction),利用 ML 模型进行结果的检索(candidate retrieval)、排序,最后再把结果返回给服务器端和客户端。
这里的 NLP Service 和后端,我们都会使用 C++。因为这部分的处理最为复杂和耗时,都涉及到了特征抽取和 model serving,对延迟(latency)的要求极高,只有 C/C++ 这类语言才能满足需求。
而服务器端或者叫中间层(middle tier),我们则会使用 Python、Java、PHP 等语言。因为这部分并没有特别复杂的处理和对延迟的高需求,主要是以一些业务逻辑为主;并且,对程序员来说,使用这种高级语言也更容易上手和调试。
合理使用缓存
缓存(cache)在实际工程中十分重要,可以想像,如果没了缓存,我们今天所用的绝大多数产品估计都会崩溃。缓存为我们节约了大量的 CPU 容量(capacity)和延迟。
还是以刚刚的搜索引擎系统为例,我们在客户端、服务器端和后端都会设置缓存。在客户端,我们一般会缓存用户的搜索记录,比如当你点击搜索框时,自动弹出的建议关键词的前几个,就可以是缓存的结果。这不需要向服务器端发请求,可以直接从客户端下载。
而在服务器端,我们也会设置缓存来存储一些搜索结果。这样,如果同一个用户多次发送相同的请求,就不需要再向后端请求,直接从缓存里面拿结果就可以了,快速又高效。
同样的,后端也需要缓存。比如在 model serving 这块儿,我们通常会有几个小时的缓存,不然每次提供实时的在线服务时,对 CPU 的负荷很大,延迟也会很高。
总而言之,如果没了缓存,容易造成很多问题。
服务器负荷迅速飙升,崩溃的几率大大增加。
端对端的延迟迅速飙升,请求超时的概率大大增加。
但是不是缓存越多就越好呢?显然也不是。
第一,通常来说,缓存比较昂贵,所以在使用上,我们都会有一个限度,不能无限制索取。
第二,缓存不是万能的,过度增加缓存,也会损害用户的产品体验。比如搜索结果的 retrieval 和排序这两块,理想状况下,肯定是做实时的 model serving 最好,因为这样对用户的个性化推荐更准确和实时。之所以会对 model 有几个小时的缓存,更多的是出于性能的考虑,但如果把缓存从几小时改为几天,显然不合适,无疑会对用户的产品体验造成极大的负面影响。
因此,缓存到底取多久、取多少,往往是用户对产品参与度和性能的一个权衡,需要根据一些具体的分析以及 A/B 测试做出决定。
健全的日志记录系统
健全的日志记录系统也是尤其关键的一点。大型公司的系统,往往由成千十万个小系统组合而来,如果发生故障,比如 Google、Facebook 的某项服务突然宕机了,我们就需要以最快的速度找出原因并做出修复。这靠的是什么呢?靠的正是健全的日志记录系统,使得我们能够方便地分解错误原因,一层一层追溯,直到找到根源。
一般来说,在线上环境中,我们需要两种类型的日志记录模式。
一种是实时 logging,考虑到服务器的压力,通常会做降采样(downsampling),比如 log 实际流量的 1%。这样的好处是,可以及时跟踪各项指标,如果有情况,立即触发警报(alert)。
比如,某天的中午 12 点,一位工程师 push 了一段会造成服务器奔溃的代码进入产品,实时 logging 检测到异常,发出警报,这时有关人员便会进行排查。如果发现这个代码的 push 时间和警报触发时间一致,就能够最快地恢复(revert),最小化其带来的负面影响。
同时,实时 logging 也有利于我们进行各种线上实验。比如,ML 组的 A/B 测试常常需要调参,我们的通常做法,就是每隔几小时查看实时 logging 的 table,根据各项指标,适度调整参数。
第二种是每天更新一次也就是 daily 的 full logging,有助于我们统计一些信息,进行分析,比如做成仪表板(dashboard),方便查看每天的各项指标,来跟踪进度。此外,full logging 的 table,也常常用于 ML 组的训练数据(training data)。
Profiling 必不可少
关于 profile,之前我们也提到过,在实际开发中是非常重要的一项功能,能够帮助开发人员详细了解系统每个部分的效率,并加以提高。
在线上环境中,我们通常会在许多必要的地方加上 profile 的代码,这样我们就能够知道这段代码的延迟是多少,哪个部分的延迟特别严重等等,然后对症下药。
如果没有 profile,很容易导致开发人员随意增加功能而不进行优化,这样以来,随着时间的推移,系统越来越冗余,延迟也会越来越高。因此,一个成熟的系统,一定会有 profile 的代码,帮助开发人员随时监控内部的各项指标变化。
test、test、test
这一点,我也已经在前面的文章中强调过了,测试(test)一定不能少。无论是单元测试(unit test)、集成测试(integration test)还是其他,都是保证代码质量、减小 bug 发生概率的一个有效手段。
在真正规范的公司或是小组里,开发人员如果新增或改变了一个功能而不写测试,是过不了代码评审的。因此,测试一定要写,尤其是系统复杂了以后,很多工程师都要在上面开发各种不同的新功能,很难保证各个部分不受影响,测试便是一种很好的解决方法。
除了日常开发中所写的测试外,在代码 push 到线上之前,最好还要加一层测试。还是以刚刚的搜索引擎系统为例,我所知道的,Google 或者 Facebook 的代码在 push 的过程中,都会有专门的 service,去模拟不同的用户发送请求,然后看返回的响应是不是符合要求。如果出错,就会阻止代码的 push,这也就告诉了开发人员,他们所写的代码可能存在问题,需要再次检查。
写在最后
关于技术研发的注意事项,我主要强调这些内容。事实上,日常开发工作中,很多的细节都值得特别关注,而对于易错的地方,用系统化的流程解决不失为一个高效的方案。那么,在你的日常工作中,有哪些特别留心的地方值得分享,或者有哪些疑惑的地方想要交流吗?欢迎在留言区写下你的想法。
文章作者
上次更新 10100-0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