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__LLVM:如何将自定义的语言编译到_WebAssembly?
文章目录
你好,我是于航。
应用 Wasm 的常见方式有几种类型,一种方式是通过 Web 浏览器提供的 JavaScript API 与 Web API,来在 Web 应用中调用从 Wasm 模块中导出的函数。通过这种方式,我们可以充分利用 Wasm 的安全、高效及可移植性等优势。
另一种方式是通过 WASI 抽象系统调用接口,以便在 out-of-web 应用中使用 Wasm。这种使用方式与 Web 端大同小异,不过区别是可以借助底层运行时的能力,使得我们构建出的 Wasm 应用可以在 Web 浏览器外的 Native 环境中与操作系统打交道,并同样享受着 Wasm 本身所带来的安全、高效及可移植性。
而今天我们要介绍的另外一个 Wasm 的应用场景,则相对有些特殊。在大多数时候,我们都是将由诸如 C/C++ 以及 Rust 等语言编写的源代码,编译至 Wasm 字节码格式来使用。假设此时我们想要设计开发一款自定义的静态编程语言,那么怎样才能够方便快捷地为它的编译器添加一个能力,可以让编译器支持将 Wasm 作为编译目标呢?
关于这个问题,我们要先从传统的编译器链路开始说起。
传统编译器链路
对于传统的静态语言编译器来说,通常会采用较为流行的“三段式”链路结构。如下图所示,三段式结构分别对应着整个编译器链路中三个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编译器前端(Compiler Frontend)、中间代码优化器(Optimizer),以及编译器后端(Compiler Backend)。
其中,“编译器前端”主要用于对输入的源代码进行诸如:词法、语法及语义分析,并生成其对应的 AST 抽象语法树,然后再根据 AST 来生成编译器内部的中间代码表示形式(IR)。
“中间代码优化器”则主要用于对这些 IR 代码进行一定的优化,以减小最后生成的二进制文件大小,并同时提高二进制代码的执行效率。
最后的“编译器后端”则负责进行与本地架构平台相关的代码生成工作,主要会根据优化后的 IR 代码来进行寄存器分配和调优之类的工作,并生成对应的机器码,存储在构建出的二进制可执行文件中。当然,流程的细节根据具体编程语言实现可能有所不同。
这种分段式编译器链路的优势在于,当我们想要为其添加多种源语言或目标编译平台的支持时,我们只需要重新编写其中的一个“分段”,便可以很轻松地复用整个编译链路中的其他部分。你可以形象地通过下图来感受这种关系。
比如当我们需要为编译器添加对另外一种源语言的支持时,我们只需要编写整个链路中的“编译器前端”部分即可。
但是满足这种“链路可分离”要求的一个前提,需要整个链路中用于对接各个阶段的“中间产物(IR)”,其存在形式必须是确定且不变的。编译器前端“输送”给中间优化器的 IR 代码格式,必须对所有为各种源语言设计的编译器前端保持一致。同理,从中间优化器输入到编译器后端的“中间产物”也是如此。
然而一个现实的情况是,实际上在 LLVM 出现之前,在各类编程语言的编译器链路中,并没有采用完全统一的中间产物表示形式(包括 IR、AST 等在内)。因此如果想要对编译器链路中的某一部分进行重用,这个过程仍然会十分困难。
这就造成了每当人们需要重新设计一款编程语言时,需要将整个编译器的编译链路重新编写。但实际上编译器针对不同编程语言变化的部分,可能就只有编译器前端而已。
编译器链路的分段模式还有另外的一个好处,它可以让编译器开发者的分工更加明确。比如擅长编译器前端的开发者,便可以更加专注地来实现编译器的前端逻辑,为编译器提供针对新源语言的前端,而不用去考虑优化以及编译器后端的逻辑(对于这部分功能可以直接复用已有的编译器链路)。这对于需要投入到商业化运作中的编译器来说,十分有利。
LLVM
LLVM 的全称为“Low Level Virtual Machine”,翻译成中文即“低层次虚拟机”。最初的 LLVM 是 Chris Lattner 和 Vikram Adve 两人于 2000 年 12 月研发的一套综合性的软件工具链。在这套工具链中,包含了众多可用于开发者使用的相关组件,这些组件包括语言编译器、链接器、调试器等操作系统底层基础构建工具。
LLVM 在开发初期,被定位为一套具有良好接口定义的可重用组件库。这意味着,我们可以在所开发的第三方应用程序中,使用由 LLVM 提供的众多成熟高效的编译链路解决方案。大到“中间代码优化器”,小到代码生成器中的一个“SelectionDAG 图生成组件”。这些方案以“组件化”的形式被管理在整套 LLVM 工具集中,可用于支持整个编译链路中各个阶段遇到的各种问题。
除此之外,LLVM 还提供了众多可以直接使用的命令行工具。通过这些工具(如 llvm-as、llc、llvm-dis 等等),我们也可以快速地对经由 LLVM 组件生成的中间表示产物,进行一定的变换和处理,这极大地方便了我们的应用开发和调试流程。
LLVM-IR
在整个 LLVM 工具链体系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便是其统一的,用于表示编译器中间状态的代码格式 —— LLVM-IR。在一个基于 LLVM 实现的编译器链路中,位于链路中间的优化器将会使用 LLVM-IR 来作为统一的输入与输出中间代码格式。
在整个 LLVM 项目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的 LLVM-IR 被定义成为一类具有明确语义的轻量级、低层次的类汇编语言,其具有足够强的表现力和较好的可扩展性。通过更加贴近底层硬件的语义表达方式,它可以将高级语言的语法清晰地映射到其自身。不仅如此,通过语义中提供的明确变量类型信息,优化器还可以对 LLVM-IR 代码进行更进一步的深度优化。
因此,通过将 LLVM-IR 作为连接编译器链路各个组成部分的重要中间代码格式,开发者便可以以此为纽带,来利用整个 LLVM 工具集中的任何组件。唯一的要求是所接入的源语言需要被转换为 LLVM-IR 的格式(编译器前端)。同样,对任何新目标平台的支持,也都需要从 LLVM-IR 格式开始,再转换成具体的某种机器码(编译器后端)。
在 LLVM-IR 的基础上,我们上面所讲的分段式编译链路可以被描绘成下图的形式。
命令行:基于 LLVM 生成 Wasm 字节码
既然基于 LLVM-IR,我们可以方便快捷地为整个编译链路添加新的前端源语言,或者是后端目标平台。因此 Wasm 也同样可以作为一种目标平台,被实现在 LLVM 中(Wasm 作为一种 V-ISA,其实本身与 I386、X86-64 等架构平台没有太大的区别)。
无独有偶的是,在 LLVM 中,已经存在了可用于 Wasm 目标平台的编译器后端。接下来,我们将尝试把一段 C/C++ 代码通过 LLVM 转换为 Wasm 字节码。
这里为了能够完成整个编译流程,我们将使用到 LLVM 工具集中的一个 CLI 命令行工具 —— llc,以及用于将 C/C++ 源代码编译为 LLVM-IR 中间代码的编译器 Clang。Clang 是一个业界知名的,基于 LLVM 构建的编译器,可用于编译 C/C++ 以及 Objective-C 等语言代码。
首先,我们给出如下这段 C/C++ 代码。
// add.cc
extern “C” {
int add (int a, int b) {
return a + b;
}
}
接下来,我们通过下面这个命令,将上面的代码编译为 LLVM-IR 中间代码对应的文本格式。
clang -S -emit-llvm add.cc
其中我们通过指定“-S”与“-emit-llvm”两个参数,使 Clang 在编译源代码时生成对应的 LLVM-IR 文本格式。命令执行完毕后,我们可以得到一个名为“add.ll”的文件。通过文本编辑器打开这个文件,你可以看到如下截图所示的 LLVM-IR 内容。
关于 LLVM-IR 的具体内容,你对它有一个大致的概念即可。接下来,我们继续使用“llc”工具,来将上面这部分 LLVM-IR 中间代码转换为对应的 Wasm 字节码。
“llc”是 LLVM 的静态编译器,它可以将输入的 LLVM-IR 代码编译到平台相关的机器码。我们可以通过命令“llc –version”来查看它所支持的编译目标平台。如下图所示,我们可以看到其支持名为“wasm32”与“wasm64”两种 Wasm 的目标平台,这里我们使用第一个“wasm32”。
通过如下命令行,我们便可以将上述生成的 LLVM-IR 代码编译为最终的 Wasm 字节码。
llc add.ll -filetype=obj -mtriple=wasm32 -o add.wasm
组件库:Wasm 编译器后端
在上面这个小实践环节中,我们通过使用 LLVM 工具链提供的命令行工具,将基于 C/C++ 代码编写的函数“add”编译成了对应的 Wasm 字节码格式。
那相对的,既然 LLVM 中存在着命令行工具可以进行类似的转换,那么在代码层面,便也存在着相应的组件库,能够实现从 LLVM-IR 到 Wasm 字节码的转换过程。
在实际的编码过程中,你可以通过“llvm::TargetRegistry::lookupTarget”这个 API 来设置和使用 Wasm 对应的目标编译器后端,以编译中间的 LLVM-IR 格式代码。关于这部分内容,你可以参考 LLVM 的官方文档来查阅更多的细节信息。
总结
好了,讲到这,今天的内容也就基本结束了。最后我来给你总结一下。
在本节课中,我们主要介绍了传统“三段式”编译器链路的一些特点,即分段式的结构更易于编译链路中对各重要组件的复用。同时,“三段式”也能够让编译链路的扩展变得更加轻松。LLVM 的出现,使分段式编译链路的优点被发挥利用到最大。
LLVM 是一套综合性的软件工具链。内部提供了一系列基于 LLVM-IR、可用于构建编译相关系统工具的各类组件,比如代码优化器、生成器等等。不仅如此,LLVM 还为我们提供了诸如“llc”等命令行工具,可用于方便地对 LLVM-IR 等格式进行转换和编译。
最后,LLVM 也同样整合了可用于编译 LLVM-IR 到 Wasm 字节码的编译器后端,因此这对于我们来说,只要能够将我们自定义的编程语言代码编译到 LLVM-IR,那么我们就可以直接利用 LLVM 已有的 Wasm 后端,来将这些 IR 编译到 Wasm 字节码格式。不仅如此,我们还能够直接复用 LLVM 已有的优化器组件,来优化我们的生成代码,进而简化整个编译器的开发工作。
课后思考
最后,我们来做一个思考题吧。
你知道在上面“llc”的帮助信息中,所支持平台“wasm32”与“wasm64”两者有什么区别吗?
今天的课程就结束了,希望可以帮助到你,也希望你在下方的留言区和我参与讨论,同时欢迎你把这节课分享给你的朋友或者同事,一起交流一下。
文章作者
上次更新 10100-0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