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学宝典:真正金贵的道理,你咋么能指望学校会有本事教给你?

�

原创 灏泽先生灏泽异谈2023-08-0721:10发表于上海

 !"#$%&’(#)*+ ,-.

醒醒吧,有些路子不跟你点明,你永远追不上人家的!

上面这句话,是前不久我应邀参加某教育圈子活动时的开场白。

可话刚出口,我就感觉"说的有点太狠了",因为席间将近 $50%$ 的父母,都在此刻默默的低下了头或者露出了尴尬的微笑。

要知道,邀请参加这次活动的父母,可都是江浙沪几大城市的标准大中产家庭,父母各自的身份,也都是些事业小有所成的医生、工程师、商人、律师、教授等等。

能瞬间把他们讲的信心崩塌,可想而知这句话的杀伤力。

但,话既然出了口,后面的内容就收不住了,

于是,我便坦然的把"家学的力量"这一话题,酣畅淋漓的说了个通透。

在活动结束后,正当我要离席,却迎面走来了十几位父母,他们整齐统一的提出了一个诉求:

先生,拜托您能不能把今天讲的内容,以文字的方式分享给我们?万分万分感激了!

我抓了抓脑袋,感到无比尴尬,因为我个人在演讲观点时,从来都是只写几个重点,之后到了现场就完全临场发挥了,问我要文字档,真的是完全没准备啊。

可后来想想,当天的内容或许的确优质。

所以,便花了些时间,把当天所讲的都重新梳理了一遍,从而有了今天的这篇文章。

�  

  !"#$%&’()*+,-#.

至于你自己是哪一类,请对号入座,谢谢。

1-相比于让孩子整天被语数外和应试教育折磨的压力重重,父母更应该在孩子迎来少年时期前(13-14岁左右),就跟孩子说明白读书上课的意义。

绝对不要误导他,让他认为这件事儿,是为了掌握什么有用的知识,孩子一旦发现这些知识没用,厌学本能会瞬间翻涌而出。

就大大方方的告诉他,读书上课,是纯粹为了让他能更好的面对应试教育,随后有更好的人生选择机会供他选择。

说白了,就是能在更好的社会层面生存,简单粗暴。

这件事儿,很重要,往往越是思路清楚的父母,越是会主动把这件事儿先和孩子谈明白。

2-与其让孩子上大量的莫名其妙的兴趣班,不如比较早的让孩子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我就没见过少年时期阅读量大的孩子,成年后出息低或者混的不好的。

养成阅读习惯,绝对是孩子在整个成长期,最能拉开彼此差距的最强杀伤性绝招。

要知道,一个从小到大弹了十几年钢琴,然后只会演奏那几首冲级曲子的孩子,照样有$99%$ 的可能连基本的乐理知识和艺术审美能力都没有,而且也基本上不可能以此为生,所以这就是纯纯的浪费光阴。

但是,一个从小到大愿意在课后时间,每年阅读哪怕10本书的孩子,成年后的心智成熟和理性程度,都是能呈现碾压级的优势的。

因为,阅读本身就是"告诉汲取他人成熟认知"的最佳途径,是回报率最高的"兴趣之王者"

3-一定要让孩子从小,注意是从能够流畅说话开始,就参与到家庭日常的生活问题解决中去。

比如少儿时期,可以让他在父母陪同下去向陌生人问路、看地图、并且简单的整理自己的书桌和衣物等。

再比如青少年时期,可以让他自己决定晚饭想吃什么,以及自己周末的行程是怎么安排,还有就是啥时候要去陪伴下爷爷奶奶,以及通马桶、换灯泡、洗衣服等杂务。

这都是让孩子早早意识到"我是家中重要的一份子,而不是所有人的小祖宗"。

有些父母就脑子不太灵活,总觉得孩子整整十几年的生活,就应该纯读书,然后在读大学前,压根不让孩子碰任何家务活儿。

结果叛逆期一来,父母就懊悔的哭天寒地,痛斥自己如此爱护孩子,怎么孩子还如此不孝。

4-在孩子步入青春期后,也就是13-18岁这个阶段,父母应该竭尽所能的让孩子尽可能广阔的去见世面。

干万不要学有些土炮父母,觉得存点钱带孩子去住个啥五星级酒店,逛逛奢侈品店,吃个高级带星饭馆就是见世面了。

真正的见世面,是向下能带孩子去接触那些体力工作者,装修、物流、工程、外卖快递小哥等等,最好让孩子跟着做这些行业远房亲戚学习个一两周。

而向上,是带孩子去接触你自己的触及的天花板朋友们,富翁商人、主任医生、大领导、高级工程师、大学教授等等,同样也是带他多近距离观察这些人的生活。

随后,日常阅读中,前读历史 后读科幻,尤其是各种经典的恢弘巨制,多通读几遍,孩子的格局瞬间就会被你打开到远胜大多数成年人的地步。

5-啥叫家学?就是咱们这个家,历经数代传承,究竟从生活中总结归纳出了些啥内容?

作为父母,同样要在孩子步入16岁后,开始以两三个月为一个节点,跟孩子去总结归纳家里每一代人,包括自己在内的人生历程了。

比如爸爸妈妈在那个年代,做了些什么错误的事,当时是怎么想的,并最终导致了什么坏的结果?或者爸爸妈妈当时做了哪些合理的事,让自己和家庭获得了更好的成果?

再比如,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他们那个年代的特殊之处在于哪里?他们各自的行为又导致了家族的命运齿轮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不是夸张,光是这样的表述,我敢说 $80%$ 的父母都是做不到的。

一方面本身就不具备足够的语言归纳表达能力,另一方面是自己不愿意真实坦率的,和孩子直接讲述自己的内心真实活动。

正常,毕竟绝大多数人都是虚伪的嘛,至于有魄力做到这一点的父母,那就自然能让孩子得到很充分的"灌功",并获得飞速成长。

6-你到底是在培养食草动物,还是培养食肉猛兽?

我其实特别害怕那些父母从小到大保护的特别好的孩子,这种孩子也是我所接触过的最难以被"点通透"的类型。

因为,父母保护的特别好 $^+$ 应试教育 $^+$ 儒学文化土壤,就让孩子基本丧失了绝大多数的"独立思考能力",沦为不听别人给他发号施令,他就没方向的呆木头了。

但又有很多父母会傻乎乎的高兴"你看我家小,多乖?!"

父母尤其要注意,尤其从孩子十四五岁开始,就要有意识的培养他的自我决策能力了。

比如"这件事,爸爸妈妈尊重你的选择,做成了你能享受回馈,可你也要自己承担做错后的代价,明白么?“"

比如周末节假日的出行计划,再到零花钱的日常消费等等,要让他明白:

哦,这是我自己的日子,过好过坏,最终都有我自己买单。

7-不是崇洋媚外,但是一口流利的英语口语,真的很加分。

干万别觉得"英语"这玩意带个英字,学了后就是忘祖背宗,愧对华夏文明了。

这实际看到外面世界的一道关键桥梁,以后你会发现,英语真的是货真价实的国际语言,一旦学会了,那如果哪天你孩子想要看看外面的世界,他就没有任何瓶颈了。

8-一定要让孩子掌握优秀的社交能力,这是另一项让我在很多孩子身上看到不足的地方。

社交能力,是由家教、谈吐、眼界、见识、性格所共同造就的,然后很多父母却偏偏觉得这项能力是只要孩子步入社会后,自己就会天生掌握的。

哎,这些父母自己也是够幼稚。

我个人,倒是很支持孩子要在年少的时候,多多参加各种跨地区或者跨国的冬夏令营,多接触各种各样的小朋友,并多多体验人与人之间的人情冷暖。

一个从小到大,只在小、中、高、大这四个学校,寥寥几个班级中走过来的孩子,其情商和与人交流的能力,是绝对不可能比得过那些频繁认识新朋友,开拓新眼界的同龄人的。

这份能力差距,就直接决定了,哪个孩子以后是"默默无闻的老黄牛",而哪个孩子则是能说会道会来事 前途光明。

9-作为父母,绝对不要养成对孩子"恩爱无度"的习惯,除了必要的生活基础,任何娱乐性的事物,都必须让他养成"等价交换"的观念。

比如如果想要周末多玩两小时游戏,那就必须学习成绩达到85分以上,比如如果想要有更多零花钱,那就必须为父母分担家庭杂物,比如丢垃圾、遛狗狗、清理猫沙、自己洗衣服并整理。

这一认知的萌芽,是非常重要的

能让孩子早早觉醒自己的独立奋斗精神,并让他在步入社会后,清楚的明白无论是事业还是感情,都是没有"免费的午餐"这件事的。

这样,他为人处世和工作态度,都会非常的扎实且思路清楚。

10-在孩子一旦步入十七八岁后,父母就要开始着重培养孩子的财商了。

我个人认为,有几本书是非常有利于孩子的成长的,包括《那瓦儿宝典》《穷查理宝典》,这两本是非常干净且积极向上的好书籍,没有太杂乱的内容藏在里面。

至于穷爸富爸那系列,真的不适合国内游戏规则,容易误人子弟。

但是,能培养孩子财商的前提,是父母自己也要具备起码的财商认知,所以干万不要摆谱,和固守成见。

这样的交流方式会比较好:

孩子,这件事的话,它的逻辑应该是这样的,所以从理性而言,这样的操作会更有性价比,更能带来长期利益,当然,如果你有更好的想法,我非常想听听你的角度和补充。

11-尽量早一点,把孩子的天赋给挖掘出来

有些父母我也是很受不了的,比如找到我后,第一句话就是:

先生!听说你有把孩子点石成金的能力,来来来,红包收好,赶紧把我孩子也变优秀吧!

对于这类父母,我真的是无语,因为实际上,真正能对孩子做到"点石成金"之能的,真的只有父母自己。

因此,虽然我从来不鼓励孩子参加过多的课外班,但是却高度鼓励父母在时间充沛的情况下,还是多带孩子参与一些兴趣活动。

注意我这句话:

除非孩子特别感兴趣,否则不要报课,体验就好!除非孩子特别感兴趣,否则不要报课,体验就好!除非孩子特别感兴趣,否则不要报课,体验就好!

这么说吧,兴趣爱好绝对不是培养出来的,而是撞出来的,也就是在试了无数无数不同品类的兴趣活动后,如果孩子对某一个特别感兴趣,那就说明对了!就是这个了!

从这个基础上开始,对孩子的天赋进行培养,绝对是性价比超高的选择。

12-拜托了,中国式父母一定要让孩子多参加体育活动。

我这些年来最深刻的感受就是,越是传统鸡娃内卷的孩子,孩子自己的朝气越是弱,出来就是一副被课题压垮 病的睡眠不足的样子。

我实在难以想象,这对孩子的健康和出息有什么加分。

相反,我接触过的所有上层,注意这个词"上层"。

所有他们的孩子,都是奔着货真价实的"野蛮其体魄,文明其精神"去的,尤其是这几年,各种强竞技性运动更是热门,足球、摔、拳击、散打、击剑等等等等。

有句话说得好,穷文富武,这两年更是体现的极为明确。

不是夸张,尤其是00后这一代,凡是家里有点成绩的,孩子出来无论男女,都是阳光十足英气逼人,自信感满满的,甚至出了国和老外相比,都是身体素质刚刚的。

�

以一段总结性的文字,来作为本文的收尾吧

父母一定要记住,学校这个平台,永远只在乎孩子的成绩这单一维度。

可人生是由各种多元化的维度所共同构成的,就像一条锁链,缺了任何一环都无法构成

美好的人生。

所以,与其让孩子在读书上把精力全部耗尽,我倒觉得,还是按照我所写的下面这条公式来培育孩子,效果会好的多得多:

良好的阅读习惯 $^+$ 开明的父母引导 $^+$ 不填鸭的纯解题思维 $^+$ 等价互换的意识培养 $^+$ 频繁的良性竞技运动 $=$ 起码能轻松超过 $90%$ 的优秀孩子,且情商智商双高。

灏泽先生

“谢谢您的心意,我收到啦



正因为富裕过,所以能看懂现在某些事儿,隐隐开始有讲究了

  灏泽异谈

1000粉丝200万利润,这是真的吗?吴寒笛可爱多

小红书,充钱就能变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