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08灏泽一个人是如何被锁死在底层的
文章目录
把一个人锁死在底层,往往只需两步。
1、 以碎片化,消解宏观逻辑能力。
2、 以羞耻感,消解参与性。所谓锁死在底层,并不是阶层固化造成的问题,而是阶层固化的需要。
阶层固化往往是自上而下的,是上不通则下无水。本质是资源过度集中停留在某些地方,而越是往下的地方,资源越贫瘠。
因此,资源集中的那些地方为了维持这种既得的优越性,就需要以一定的策略去保障资源的稳固性。
这种策略一旦获得通行能力,那么其践行的效应就是锁死效应。
因为越是资源贫乏的地方,对于这种策略的研究就越是精密,这一点对于整个世界几乎所有的系统都是适用的。
也因此。会演化出看似迥异的制度,但深究一下却又是万变不离其宗,他们藏在背后的那只手。不过都死死抓着同样的东西。
而锁死效应一旦达成,那么这些个体就会进入到一种不自知甚至还自我满足的处境之中。就像有个人叫首陀罗的群体。给他们吃是不行的,一定要丢到地上,他们才敢爬过去吃。
第一步。一碎片化消解宏观逻辑能力。把个体的思维能力从可能的宏观逻辑向琐碎的微观上的事物深入,或者说是捆绑在深不见底的碎片化之上。
就像近 20 年来从读图时代。到影像时代到景观化,一切都似乎在解构什么。仿佛人们都获得了某种便捷,某种解放。
但实际上,人们在巨量碎片化的信息淹没下,也碎片化了。这种批判从娱乐至死开始,已经不再是一个什么新鲜话题,而早已成为一种常态。
只是碎片化的威力不仅仅在占用了个体有限的时间,更为重要的是他在以愉悦的方式,缓缓修改个体的思维结构。
这种修改有两个显著特征。
第一,越来越只能接受短、奇、快的影像刺激。甚至对这种随时随地的愉悦刺激上瘾,因此。这种修改是把个体的思维能力倒退回孩子的水平。
第二,与宏观逻辑产生天然屏障。也就是说,在眼花缭乱却又刺激愉悦的碎片化之下,个体已经基本丧失宏观逻辑能力。这种能力的方式,实际上就是切断了通往批判性思维的道路。
所谓宏观逻辑能力,即拥有从整体,从全局看待事物的能力,这是一种框架能力,也叫顶层架构思维能力。个体只有具备了这种能力,才能迅速捕捉到事物的本质,了解事物运转的底层逻辑。
因此,大部分的真相永远都藏在顶层结构之中,而碎片化则是消解个体顶层架构思维能力的最有力手段。这种消解。不过是以对人性贪婪。愉悦的无休止境的迎合而达成了一种温水煮青蛙的模式。
这种模式属于目前为止最不具抵抗性的模式因此也叫相安无事,各取所需。
第二步。以羞耻感消解参与性。如果第一步是属于理解能力的削减,那么第二步就属于感情绑架,也正是这种理性思维能力,或者说探究思维能力的被其感情世界才更容易被绑架,被裹挟。
而感性世界一旦被牵着鼻子走,那么个体也就进入到某种被操控的境地,或者说个体已经进入到某种。可以被预设的轨道之中
因此,只要在这个轨道之中,都为一些迎合的而。这些个体就会朝着所需要的方向前进,这有点像某种。傀儡戏而达成这一效应的手段之一。就是被这些参与性编码相应的羞耻感符号。
比如非常有名的荡妇羞辱,本质是对女性的羞辱,羞辱的目的。就是为了达到某种控制这种羞耻感,之所以能够获得某种普适性,一是男性世界是获益者,二是迎合了部分充满嫉妒阴暗心理的女性。
而对参与性消解来说。最大的编码就是一旦个体进入到某种参与性之中,如果这种参与会暴露其匮乏,那么这种参与就是一种耻辱。
比如个体拒绝去某种场合,是因为这个个体缺乏这种场合所需要的资源,反而会被当笑柄。
又比如一个岗位,被某些有资源的人士给占走了,该个体却不能控诉,因为一控诉就暴露其匮乏。不仅于事无补,反而招人耻笑。
实际上,耻笑人之人。本就位处于此两种消解所操控的人。
当信息越来越碎片化,个体的关注也就呈现碎片化,这不仅是关注的信息的碎片化,更多的是个体与个体之间。形成了无数的绝缘体。
也就是说,每个个体都可以拥有独属于自己的关注倾向,个体与个体之间并不需要建立所谓的联系沟通,但个体已经获得了自我的建设,甚至是圆满。
从这个角度讲,碎片化不仅瓦解了宏观能力,更多的就是达成了某种物质性的个体化分化及孤立。
耻辱感的编码路径。在现代社会,则几乎是为配合某种分化而进行的。让分化的既定事实捆绑在某种意图,打破这种分化格局。即进入羞耻感的惩罚序列之中。
更多付费文章和知识星球课程,低价众筹,添加威信 905831341 获得
文章作者 瀚泽
上次更新 2025-0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