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行业三大工种之一的产品经理,有项基本的技能,叫做「竞品分析」。

大意就是观察对标的竞争对手,去了解竞品的改版进程与产品形态变化,以此来总结出一些行业通用的规律与经验,取长补短。

这在我看来,是一项非常典型的,形式大于价值的工作内容。

写竞品分析的产品经理,大多集中在新入行到中级之间,高级的产品经理反倒不怎么写竞品分析(大概他们也知道没用)。

中低级产品经理,仅从公开渠道拿到竞品的信息,本身就是不全面、不充分的。如果是行业老鸟,还能通过自己的经验去判断一些事实的真实性,而新人或是没什么行业经验的产品,就只能抄版本更新日志,然后靠自己主观的判断,去试图得出某种结论。

搞到最后,完全是一种命题作文般的形式主义。

例如说,如果一个产品功能,同行都有,那是不是代表这个

功能就有其存在意义?

如果竞品进行了重大产品更新,新增了很多功能,我们是否要跟进?也推出类似的新功能?

竞品之前出了功能 A,过了两个月又把功能 A 下线了。那么我们能得出功能 A 是没有价值的吗?

这些问题,其实很难通过竞品分析来回答。

但如果你作为一个互联网从业者,公开表示市面上流行的竞品分析方式没有价值,你不会去做这样的竞品分析。

那么你的同事或老板,多半会觉得你能力有问题。

当一件事成为某种共识时,你再要挑战它,大家就会觉得是你有问题。

竞品分析有没有意义?它的意义在于交叉验证,是用来排雷的,而不是让你的产品变得更好的。

你不能通过竞品分析,来证明你的某个决策时正确的,你也不能用「别人有所以我们也要有」来掩盖自己在思考上懒惰。

当然,市面上大多数的产品,其功能和产品逻辑在竞争如此充分的今天,已经没有太多差异性了,作为产品的设计者,你照着竞品抄,也算不上什么错误。

但我始终觉得,我们做一件事,要明白这件事的价值所在,你当然可以选择轻松的方式去应对老板或是你的KPI,但要记得你的时间成本都是固定的——在单位时间内,你的个人成长是否足够。

竞品分析只是一个话题点,我们的工作中还有许多许多「为了应付他人而做的工作」。

什么是正确的事情?

在共识面前,保持一些自己独立的判断与思考,是件挺不容易的事情。

或许你独立的判断是不成熟的、或是错误的,但在我看来,保持独立思考的不断试错也好过盲从共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