命运,到底是共业还是个业?

讲一位年过 50 的媒体人打算重返职场。

他发了一条朋友圈:“出版市场极度萎缩,对于没有体制养的本人来说,意味着持续了数年的‘职业’码字生涯难以为继,寻找一份生计成为必须。想找一份时间自由些的兼职编辑工作,不知哪家媒体需要。”"

这位老师该人有非常好的学历,在纸媒全盛期,做过十几年记者编辑。
他始终专注于深度新闻,所以进行的是非虚构写作——也就是真实故事。
2014 年起,开始出版不少非虚构书籍出版获奖。
纸媒崩盘后,他在以“真实故事”为主导的网络媒体做过三年总主笔。
自 2019 年起,他专职写作,写了相当多非虚构作品。
但出版业一路走低,到了今年,他预测有十几万收入,明年可能这个数都拿不到。他还需要自己交社保。
他自述生活方式节俭,无房无车无孩子。太太与他一样,也全职写作,并无收入。

(他之前的收入用到哪里去了,其实是个问题。)不过这方面,男人非常不占便宜。与他同龄的女性可以退休,他还要十年。

如果他的人生有失误,大概是两个:
一,他在北京没有房子。
以他在纸媒工作的年限来看,是绝对买得起的。
大概是决策失误,比如一直打算回老家之类。
当然也可能是其他的原因。
二,他太专注于某一类型的写作了。
而非虚构,在我看来,就相当于脱口秀,深度植根于当事人的人设。
《我,奴隶与情人》——这种书可以大卖,因为这是当事人自述。
(这是一本真实的书籍,作者是女作家杜拉最后一任情人。)但记者采访所得,就未必能够。
因为你能采,其他人也能采。当事人不能对人说的,你也不知道。
这一类作品绝对是有史实意义的,但有没有文学性,是另一个问题。

总之就是这样,当草原上暴风雪来袭的时候,没有一座小木

屋能幸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