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令付费文_A704_幻觉_单独付费
文章目录
A704:幻觉!
时间 : 230726作者 :守 夜人 总司 令
前言
这些隐蔽的束缚和用来筛选人群的门槛交织在一起,如同隐藏在水下的暗格,那些养在海里的鱼以为自己从此拥有了整个大海,事实上,它们还是在格子里。并没有太多的活动空间一 — 虽然这些形成格子的渔网确实是安装在海里…
想象一下这样的场景: 一位一辈子都没有离开自己的村镇的老大爷,因为智能手机和网络的普及,即便是这样的老大爷也会被末端的商家利用占小便宜的心态让其愿意购买一个廉价的智能机。虽然他玩不转这样的手机,但这样的手机已经被预装了许多软件,譬如说抖音。营业员会告诉他只需要点开然后不断的滑动刷屏就能不断观看各种推送内容。于是,这位老大爷的生活不再局限于自己村头巷尾的道听途说,而是能够与大城市里的退休干部一样瞬间从手机上获取到最新的资讯、新闻和普通人的日常分享。他通过这扇门看到了从未听说过的人和事,也看到了从未去过的地方。突然间,他感知的世界变大了一— 变得与那些随时能够去的人一样大。然而,诗和远方都需要钱—— 虽然钱不是问
题,但问题就在于他没钱!人生走到这个时候本来应该是豁达的, 一切都放下了: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耳顺,六十知天命,七十古来稀…这些古老的格言揭示的是一个人经过与生活的反复缠斗之后,在某个阶段,以某种方式与自己达成一种共识,从而通过看开或者看透给自己一个台阶,让自己放下内心的欲望,也放下一切执念,通过顺其自然的放下,在自己的内心达到一个平衡。
即便你无法理解精神结构,但你可以简单粗暴的把人看成是一团由欲望和满足这两团气体相互作用的载体。欲望无法得到满足的时候就会滋生匮乏感,欲望得到满足后又会滋生虚无感。所以,人的各种行为总是在精神结构追求平衡和失去平衡的螺旋中循环往复。事实上,就是社会的结构性变迁也是如此。亚欧大陆上正在发生最激烈的对抗,但包括战争在内的所有行为都是为了打破平衡并建立新的平衡。从一开始就说过,美帝精心策划并挑起的这场试图打破地缘结构平衡和经济体系平衡的战局无法最终得偿所愿,产生的反噬已经在危机自己在现有《经济秩序》中的有利地位。重新回到正题,当一个人的视野变得更加宽广,参照系变得更加的宏大,相比较之下的自己就会变得更加的渺小、无力和匮乏。说的通俗一点就是心态崩
了!因为你的欲望扩大了,但你在现实中的处境无法满足这样的欲望。于是,你就会陷入一种求而不得的苦闷和自我质疑的泥潭之中,越不甘心,越挣扎,就越陷越深,越难以放下!
在《支撑力》这篇文中阐述过一些基本概念。这篇文章是那天睡觉前突然有了这么一个结论,随手写了下来,没有好好的梳理清楚,但它已经提出了一个观察问题的视角和判断人和事的框架。读过的人应该能够理解为什么社会越发展人反而越痛苦。生命体的愉悦感来自于精神结构中的一个自我判断:自我对自己所感知到的世界具有某种形式的支配感和主导权。 一旦你感受不到这种支配感和主导权,你的精神结构对你自己作为一个独立生命体的自我判断就充满了不确定性一 — 用大白话来说就是你感受不到你作为一个人的存在,你感觉自己正在逐渐被工具化!当一个男人在婚姻中感觉自己只是一个工具的时候,他会宁可放下一切利益去解除这种捆绑的关系。不是说男人更理性么?为什么这种情况下如此的不理性?那是因为他的精神结构在对他自己做出判断的时候,形成了一个自己正在被彻底工具化的结论。这种结论哪怕只是个人的主观感受,也会如同死刑宣判书一样让人产生窒息的恐惧感。
曾经有位老总被记者问了一个刁钻的问题:他作为一个泥腿子出生的企业家,并不懂得现代化的企业管理文化,他是如何让整个团队持续保持自我驱动的拼搏精神的?他的回答也确实很土鳖,但别具一格:他说如果他的员工挣 1 万/月,他就请这样的优秀员工吃大餐,见世面,劝他们贷款买车,让他们看到更好的生活具体是什么样子。那种想象和亲身体验过的感觉是完全不一样的,后者的吸引力能让人的内心像猫抓一样无法克制。对于那些挣 5 万/月的干部,他就带他们去自己家里,也让他们去看看一些高端住宅,并劝他们贷款也搞一套。对于那些挣得比较多没有什么太大的欲望的高管们,他带他们去澳门或者拉斯维加斯找刺激,让他们在这种循循善诱的刺激中慢慢喜欢上追去更大的刺激!金立的老总就是这样被别人设局一步一步围猎的。东窗事发之后,只能放弃控制权,卖掉自己的股权去堵窟窿,搽屁股。
刺激越大风险越大,风险的最大作用就是能够瞬间打破人好不容易建立起来能够自我满足的平衡。在这种失衡的状况下,人会被许多事裹挟着往前走。说得更好听一点就是:人会在压力下主动驱动自己去突破当下的状态和处境。苏秦说过一句流传两千年的肺腑之言:假使有洛阳千倾田,焉能佩戴六国相印!人都是被逼的!即便是苏秦这样的人也是被逼出来的。
人在被高压逼迫的时候往往会产生两种截然不同的状况:强者越强,弱者越弱。重赏之下必有勇夫,而重压之下必生懦夫。 一个人如果总是对自己不满,对自己的处境不满,对自己与外界的关系也不满。但始终找不到出口,也找不到改变这种状况的途径。 一直出于一种高度不安的自我消耗状态,这样的人只会在不断的消耗中破罐子破摔,在自暴自弃中不断弱化自己的支撑力。习惯性放弃和逃避,习惯性拖延,习惯性悲观和情绪化,所有这些都是因为其精神结构的自我判断反复告诉自己撑不起来这一切。所以,才需要逃避、需要自我麻痹、需要做白日梦、需要获得安慰和同情…
刘邦在韩信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的壮举中一鼓作气拿下了关中和河北之地,携天下诸侯集 50 万之众兵发彭城。然而,项羽率领区区三万人马从齐地回援,仅用了 5000 先头部队就攻破了刘邦和诸侯们占据的城池,继而一路横扫把刘邦纠集的 50 万大军打的落荒而逃。刘邦自己在逃跑的路上,甚至为了跑的快一点,把自己的亲儿女都踹了下去— 一可谓一败涂地,狼狈之极!刘邦跑到他的老家丰沛,关起门来过小日子,不思进取。张良苦苦相劝,也无济于事。因为刘邦的心态崩了!如果说巨鹿之战中项羽的勇猛无敌还只是道听途说,这次自己纠集天下诸侯集合 50 万之众居然被长途奔袭的三万项羽的人马如同砍瓜切菜一样打的满地找牙。这种现实反馈所滋生出来的恐惧感让他不相信自己能够战胜项羽,他需要逃避,所以他躲在家乡最初起兵的县城里关起门来过小日子。然而,萧何以另外一种恐惧战胜了他对项羽的恐惧:你以为关起门来就能过小日子么?等项羽收拢人马并且威逼诸侯之后,他就会以泰山压顶之势向你逼来,既然你以 50 万众都打不过他 3万,等他用 50 万人来打你 3 万的时候,你是能守得住这座城还是能打败他呢?如果都不能,你不仅现在拥有的一切都会失去,连同你想关起门来保留的东西也会失去,你的亲人和跟随你的所有人都会被项羽处死。你将一无所有,死无葬身之地!
失败就会失去一切并且死无葬身之地的恐惧感战胜了他对项羽的恐惧感,最后他采用灵魂的策略最终战胜了项羽,并且将其逼死在乌江。项羽不管过不过江东结果都是一样的,因为只有他死了,刘邦内心对他的恐惧感才会真正的消散。这就如同成吉思汗抓住了他的三次结拜兄弟扎木和,他爱惜扎木和的才敢也珍视三次结拜的情谊,但最后还是杀了他一一因为与自己争天下的人是无法和平共处的,任何一点松懈都会祸起萧墙。恰恰是这种没有退路的恐惧,让成吉思汗收起了那份重情和爱才之心。
人会反复被欲望和恐惧所支配。如果一个人放弃明显的利益,肯定是因为他看到了更深远处的恐惧。就如同我们在《C4: 依依东望,望的是时间!》中阐述过为什么袁绍不去迎回汉献帝而让曹操抢了先。绝对不是因为袁绍没有远见,即便他一下没看到好处,他手下的几大谋臣都不是吃素的,他们作为一个集团,肯定是充分权衡过利弊的一一聪明人之所以放弃明显的利益肯定是因为看到了更深层次的危险。
普通人往往缺乏看到更深远危险的能力,却容易被扑面而来的信息所裹挟。
就如同村口的老大爷在 60— 70 岁本来已经放下的年纪突然通过手机沉浸式的看到了生活原来可以那样过,有那么多的美好没有体验过。瞬间就会感到自己的人生如同清汤寡水一样匮乏。那种像落水者抓住最后一根救命稻草的心态失衡,将会像老房子失火一样滋生出意想不到的疯狂…
为什么许多男人到了 40— 50 岁,有了点钱,爬到了一定位置,会开始不管不顾的试图从青春正茂的小姑娘身上找回自己缺失的爱情?这样的男人年轻的时候往往活在一个像甬道一样的单极世界中,家庭出身不太好,也缺乏勇气,不受人待见,但成绩不错心高气傲。这种状况的人不得不将一切都屏蔽掉,把所有的力量和关注点都集中到一个点上寻求中路突破。所以, 一路过来,这样的人活在一个像甬道一样的世界中。当他到了一定年纪,看到了世界的精彩,就会滋生出深深的匮乏感,这种匮乏还夹杂着过了这个村就没这个店的遗憾。所以,老房子就很容易失火。而一旦失火往往就是天崩地裂,将好不容易才拥有的一切在非理性状况下彻底撕裂和击碎。
这个时代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普及和传媒的革新换代,利用无处不在的信息渗透给普罗大众编织了一个机会越来越多,人生越来越多样化,你的未来拥有无限可能的幻境。然而,现实中各种隐蔽的束缚不是变少了而是变多了,隐蔽的门槛不是变矮了,而是变高了。这些隐蔽的束缚和用来筛选人群的门槛交织在一起,如同隐藏在水下的暗格,那些养在海里的鱼以为自己从此拥有了整个大海,事实上,它们还是在格子里。并没有太多的活动空间—— 虽然这些形成格子的渔网确实是安装在海里…
文章作者 瀚泽
上次更新 2025-0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