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租房与电动车

只要欧美的通胀问题解决不了,以地租为融资方式的外向型经济就难以为继。虽然我们通过发展大毛和中东各国以及南美等资源型国家的关系稳住了生产中的能源和原材料的问题。但我们作为全球经济秩序中的生产者角色,不仅需要解决能源和原材料的问题,也需要解决消费市场的问题。所有的生产都需要前端的消费来拉动,没有拉动力,生产就没有意义。对于一个工厂而言,只要生产的东西没有卖出去,哪怕是作为库存放在仓库里也是属于生产成本!

所谓外向型经济就是以出口为全社会生产的主要导向。不管是供应链综合成本和综合效率的优势,还是早期的廉价体力劳动力的红利以及接下来的廉价脑力劳动力的红利,本质上挣得都是辛苦钱,而且容易两头被人卡脖子。然而,命运就是这样的无情。没有其它的路可走,只能以更大的隐忍和压抑去完成这种原始积累。

为什么包括英国在内的所有国家的崛起都是从劳动密集型开始的?因为一个社会的结构性升级只能遵循这样的步骤——最初的劳动力是一些过剩的农业人口,他们只能从事劳动密集型的产业。通过发展这种低技术含量和低基础设施要求的产业不仅能解决大量过剩农业人口的就业问题,也增加他们的收入,从而开始培育社会内部的消费能力。如果大量的人没有办法挣到钱,他们为了生存就只能以粗犷的方式从事农业生产,而农业生产消化不了这么多人——赶上风调雨顺的年景也只能求一个自给自足的温饱。这种状况会形成普遍性的贫穷,而大量过剩的劳动力又会成为社会的不稳定因素。这一点在十年动乱中表现的尤为让人印象深刻——包括上山下乡以及各种派系的斗争,本质上都是社会经济问题。因为那十年被两大阵营同时切断了经济联系。当一个农业社会没有足够的钱去完善它的工业化社会体系,又无法发展相关的工业产业来大量消化过剩的农业人口,它就必然会坠入一个普遍性的贫穷和混乱状况。因为这种状况下,生产缺乏拉动力,而投资又缺乏本钱!觉悟社星球众筹加微1029107939

改革开放解决了生产的拉动力问题,也解决了投资的资金和社会基础结构升级所需的产业和技术问题。在接受外部投资并承接产业转移的过程中,通过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解决过剩农村劳动力的就业问题并为加速工业化和城市化完成原始积累。在这个过程中,又4亿农村人口迁徙到城市并成为新市民。只有在城市中才会有产业和消费,因此,城市化进程是任何社会完成社会结构升级的衍生品。城市生活有一个最显著的特点,那就是:无法自给自足!意为着任何人都不能停下工作,否则就无法保障最基本的生存,因此,这种生活状态下的人不得不终生投入到社会分工协作的经济活动中,从而不断为社会创造财富——而且,只需要不断提高保障基本生活所需的成本,置身其中的人就不得不投入更多去参与经济活动,以求保障自己的生活。如果说城市是一部机器,许多人都是燃料——汽车油箱中的油在没有进入活塞中之前,一直认为自己是乘客。其实,它是燃料,燃烧完之后以废气排出…

要发展产业就需要完成相关的基础设施建设。这种建设需要巨大的投入和漫长的周期。在其它国家,是通过借外债的方式来为这种建设融资,譬如说土耳其,埃苏丹得民心就是因为这些年他搞了不少基础设施的建设,而这些建设的资金来自于借了大量的美元外债。从金融和财务的角度来看,土耳其其实已经破产了,你去看他们的通胀和汇率简直是惨不忍睹。埃苏丹搞了一个违背所有经济规律和金融常识的障眼法,其实也是挖了一个很大的债务天坑。他现在利用冲突左右逢源在拆东补西暂时掩饰了危机,但最后填坑的肯定是普通老百姓。

总而言之,要借大量的外债去搞这样的社会基础设施升级就必须要受制于人。何况我们的体量比任何其它社会都大得多,这个资金量大的吓人。所以,在改开20年之后,当全社会积攒了一定基础财富之后,我们开启了城市化进程,以土地融资的方式为社会基础结构升级所需的投资筹措资金——而这个成本被转嫁到城市居民的生活成本上。衣食住行的成本都不断水涨船高,尤其是住——通过杠杆的放大作用,从地方政府负债到国企负债,再到家庭负债,最后到个人负债——以校园贷、消费贷为竭泽而渔的巅峰标志。觉悟社星球众筹加微1029107939

地租经济的核心是以生活必需品为筹码通过杠杆将债务分散转嫁出去来向内部融资。这种融资被用于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升级、加速城市化进程、以及为发展更高附加值的产业建立配套设施。不管怎么讲,效果确实有——甚至可以说效果很明显。但这个过程中的浪费也是惊人的,甚至加速了人群的分化并造成社会财富的加速聚集,衍生出越来越多的社会问题和深层次的矛盾。

地租融资和外向型经济如同硬币的两面。通过土地融资而避免向外部大量举债受制于人,然后进行产业升级和社会工业化和社会城市化的投资。然而,这些产业的产出只能向外输出!因为内部各层级的人群都大量的背负债务,提前透支了未来的收益。因此,始终无法培育起足够大的内部消费市场来消化掉自己的产出。从而形成了另外一种受制于人的处境!事实上,出于发展中的我们采用贸易立国的外向型经济在一定阶段内并没有问题——问题就在于没有及时的改弦更张,从而深陷其中不可自拔。

每当危机来临的时候,我们才会想起需要内部的拉动力来消化产能保住就业岗位。然而,可用的招数并不多。去年用了6000亿汽车补贴,今年又继续增加6000亿的补贴,举债拨款让各级政府把包括事业单位的公车、校车都换一遍,甚至放开几十年来禁止农用车进城的政策,鼓励农民购买农用车辆。此举是创造消费市场去拉动生产,因为汽车是一个庞大的产业链会影响上下游一堆工作岗位。其实,影响最多产业链和社会工作岗位的是房地产。然而,这方面行业和市场同时遭遇寒冬。利率已经降到不能再降了依然没有任何起色,一线城市停建了人才房和保障房,甚至出台政策再次把房子与学区挂钩,几乎把能想到的招数都用尽了,成交量不仅没有拉上去反而断崖式下跌。

恒大的许老板是历史的罪人。早几年他大量举债到三四五线,甚至县城去把最后的钱包掏干净,并让那些地方最后拥有消费能力的人变成了高负债的群体,现在即便搞家电、汽车下乡也推不动了!甚至有权威人士提议废除户籍制度,让农村的人进城,他们就必然会把自己的积蓄花在城里。因为提议的权威人士算了一下那些人养老和保命的储蓄有数万亿人民币,如果能让他们花掉就会形成巨大的消费拉动力。这简直是竭泽而渔的提议,这种提议不会有结果,因为户籍制度牵扯的东西太多,不能轻易动。因此三四五线以及县城的人实在无法创造消费,那么,政策的目光就只能重新转向一二线城市。

早段时间经济会议提出要加大力度推动家电等相关消费。其实这些产业都与房子息息相关。当年房地产烈火喷油的时候,这些产业也是水涨船高——地产熄火之后,装修行业和家电等相关产业都深受影响。深圳有2200万人,但商品房只有183万套。这就意味着存在一个更大的租房市场!衣食住行总是城市生活的必需品。如果整个租房市场统一改造一次,家电的消费就不成问题了!让大军自己购买可能不会买,因为租房的人不会买太多的家具特别是价格比较贵的电器等物品。换一种思维,如果有人统一给你买好,然后把成品分摊到你身上,一切就由不得你了。既然你选择在这里生活,那生活成本的提高你就只能接受。

电动车确实造成了许多交通隐患,然而,即便是踩自行车去送外卖,依然会闯红灯。因为骑手是用时间换钱,他是为了能多挣点钱才抱有侥幸心理闯红灯,这与骑什么车无关。你哪怕让他开小汽车依然会这样!所有冠冕堂皇的理由都是为了真正的目的打掩护。坦白讲,汽车销售在下降,虽然今年出口量达到全球第一,但国内的销量确实不如去年。出口达到第一之后,一定会受到许多非市场因素的影响,所以这个后续的拉动力就缺乏保障——欧盟就开始指定政策限制进口我们的新能源汽车。西方这些孙子竞争不过就耍无奈,当年光伏是这样,现在新能源汽车又这样!房子和汽车是最大头的内部消费,而且影响的产业链非常多。如果这二者的拉动力都不尽如人意,就需要从次级消费考虑创造出拉动力。

电动车的相关安全政策和标准制定并不是要禁止电动车,而是要让大家替换成‘符合标准’的车——不管怎么样,现有的保有量如果按照新标准全部替换一遍也是巨大的消费拉动力。只不过这个成本需要转嫁到大家身上。当大家都不愿意花钱只想储蓄的时候,就会创造出一些让大家不得不花钱的方式来形成对相关产业的拉动力。只能说,那些为决策者提供咨询的经济顾问们只有小聪明没有大智慧。他们是计算过的,一二线的人更加没有退路,而且与三四五线及县城和乡镇的人群比起来更容易榨出油来。如果行情不够好,大聪明们想出的这类损招可能会越来越多…觉悟社星球众筹加微1029107939

yes:默默等待 2023-07

郭相:城市旧房改造和电梯安装估计也是一样的目的2023-07-10 08:02

事不论大小,尽力而为*:司令,房地产现在萎靡既有市场原因(预期、收入)也有行政原因(各种限制政策)。如果国家鼓励房地产,完全可以放开各种限制如限购政策、二套房首付比例及利率、契税等!但这些都没有放开,是说明政府认为房地产好转?还是留着最艰难的时候再放出来?2023-07-10 09: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