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807_河西走廊
文章目录
河西走廊
秦扫六合,一统天下,车同轨,字同文,大一统的文明开始在神州大地沿着通往边疆的驿站和驰道向四海蔓延…
骊山的宫殿和边塞的长城虽然浸透了万千生灵的悲欢和血汗,但它们依然在千百年后成了大一统文明最具代表性的象征:它意味着,在生产力极度有限的农耕时代,通过高度统一的社会组织方式能够在广袤的国土上,组织起规模空前的建设。在历史的尘埃中,只有代表人类发明创造的建设行为所留下的遗迹,才能代表一个文明。
坑灰未冷山东乱,原来刘项不读书。当一种全新的文明处于初生之时,必然会遭受前所未有的各种不适。但这种阵痛必然孕育出一种脱胎换骨的生命!同样以赫赫武功和宏大建设构建起来的古罗马帝国,虽然环绕整个地中海,但始终未能找到与如此宏大规模的帝国相匹配的社会组织方式。最终只能在逐渐破碎的挣扎中消亡在历史的长河里…
自远古部落联盟时代开始,统治者始终都出自于华夏部落联盟首领家族。从炎黄的部落联盟,到始皇帝的帝国一统。天下始终是万古一系的血脉在掌控——夏商周秦的元祖皆出自于黄帝家族!只有开创大汉的刘邦来自于平民阶层——这不仅仅是皇朝血统的替换,更意味着源自于远古的贵族社会从此结束。那是一场革命,革除旧的天命,确立新的价值坐标系:忝居王位置,背负着社稷的使命,而社稷的基础是民众。能在多大规模上为民众建立并维持秩序保障其生计的人,就能成为万民之王。从此,天道轮回,王侯将相唯有德者居之。何为德?能建立大一统的社会秩序并维持住这种秩序,让民众能在这种秩序中获得安宁和富足就是最大的德!
大汉建立之初,天下汹汹,兵连祸及,成败未可!高祖虽已剪灭群雄,重塑河山。但匈奴在北虎视眈眈,也无可奈何。文景之治,七十余年休养生息,为汉武逐鹿漠北将凤凰涅槃的新文明跨越长城的限制推向四海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继而在农业时代建立起西越葱岭,东至三韩,南收交趾,北及大漠的大一统帝国。让涅槃重生的文明能够得到发展并逐渐成熟。
那时候,我们的文明很年轻,就如同那个锐气逼人的少年。他是人类历史上使用闪电战的鼻祖,封狼居胥的功业成为后世将领梦寐以求的荣光。他浪漫到了极致,不仅高喊着匈奴未灭,何以家为。还在得胜之时,将御赐的佳酿倒在河里,让全军将士与自己共饮——故而人们将此地取名叫酒泉。岂曰无衣,与子同袍,这是男人的浪漫!星球众筹加微1029107939
当奴隶出身的卫青头一次率领帝国的军队从长安西门出发的时候。谁也不会想到,从此以后,在河西走廊上,将会如同帝国张开他的臂膀一样,依次出现张掖、武威、敦煌、酒泉这些在千百年后依然虎虎生威的名字。帝国不仅张开了臂膀,还通过这条狭长的河西走廊将西域从此揽入华夏文明的怀中,让天山南北与长江黄河连成一体!2000年后,在南疆的边陲地区,出土了一个屯垦士兵的丝绸臂章,上面绣着小篆写成的汉字:五星出东方利中国!
河西走廊是将中华文明的三大主要板块连成一体的关键部位——这三个部分分别是:草原、高原和中原!河西走廊不仅仅是此三者的商贸通道,也在我们文明的演化中扮演着三者相互碰撞和融合的通道。在上千年的历史中,无数的人和事与河西走廊上那些耳熟能详的地方紧密相连。那些诗词歌赋演绎的悲欢离合,透过历史遗留的痕迹,在千百年后依然能够与古人同频…这是我们文明独有的魅力!
那一年,大汉的军旗在帕米尔高原上漫卷西风;那一年,大汉的威名远播绝域;找不到人生出路的成汤跑到西域去从军,并且假传圣旨率领4万西域各族将士,发动了一场著名的远征。奏捷的战报与北匈奴单于的首级一同通过河西走廊送往长安,在那道报捷的奏表上,有句在2000年后听起来依然让人热血沸腾的话: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
那是我们文明的少年时代。少年的英勇,少年的豪气,少年的胆大妄为和锐利进取。小时候同龄人的偶像是港台明星,而我的偶像是定远侯班超。他可能是我们文明历史上指挥特种作战的鼻祖:当时的北匈奴正在侵蚀西域,威逼利诱,不断制造混乱,安西都护府治下的秩序快要被破坏殆尽。长此以往,华夏文明将要失去纳入怀抱不久的西域。路途遥远,补给困难,时局艰难又国力下降。朝堂虽有心却经略却无力应对。就在大家面有难色又心有不甘之时。一个跟随史官父亲记录历史的书生放下了他手中的笔,拿起了他的剑,牵来他的马,带着他的人一路向西奔驰而去。当这36个人从长安的西门出发,依次经过祁连山下的张掖、武威、敦煌,酒泉,抵达吐鲁番的时候,局势已经变得更加不可收拾。这位书生当机立断,喊出了那句在千百年后的时空中依然回荡的绝响: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班定远仅仅带着36个人,在内有强敌,外缺援军,局势复杂的情况下,利用自己的智慧、胆气和纵横捭阖的策略在西域恢复了安西都护府治下的秩序并且治理的井井有条。真是孔夫子挂腰刀能文能武,上马治军,下马治民。
置身于河西走廊,我看到了华夏文明最初的印记。纵马驰骋的少年,既敢横刀立马,也敢孤身犯险,志在天下,名垂竹帛,没有哀切与彷徨,只有敢为天下先的锐利进取!这才是少年的状态,男儿的志向呀!
透过这些浸透了千年风雨的遗迹,能够感受到到那些波诡云涌又波澜壮阔的画面,并在早已变幻的时空中与之共鸣。美国名将巴顿将军去探访第二次布匿战争的古战场时,看着断垣残壁的迦太基古城遗迹。对身边陪同他的布莱德利将军说:有位诗人曾经在此留下了这样的篇章:透过这些残存的遗迹,我看到了时空中那些古老的纷争,我一直置身其中,每一次都参与战斗——以不同的身份!布莱德利将军问他那位诗人是谁。他骄傲的昂起头,斜眼看了一下布雷德利将军,笑着说:我!真正的诗人从来就不是用笔写诗,就如同定远侯班超一样!我一直引以为豪的是我的枪法比文章要好。
暗淡了刀光剑影,远去了鼓角争鸣,眼前飞扬着一个个鲜活的面容;湮没了荒城古道,荒芜了烽火边城,岁月呀,你带不走那一串串熟悉的姓名!历史的天空闪烁着璀璨的群星,人间有股英雄气在驰骋……你能感受到的,只要你受过文明的教育。
不忘祁连山顶雪,错把张掖当江南。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这是承载了太多英雄豪情和悲欢离合的河西走廊,也是点燃中华文明熊熊烈焰,令人魂牵梦绕的河西走廊。如果拉深时空的跨度,就会猛然的发现:并不是我们来到这里通过这些人文的遗迹见证历史的变迁,而是河西走廊在见证我们如何演绎自己的过去和未来。与我们的生命周期比起来,河西走廊上动不动就上千年的各种遗迹,更像永恒的见证者,我们才是行色匆匆的过客…
汉唐的丝绸通过这条狭窄的走廊伴随着驼铃声逐渐远去。使者和商旅的脚步,踏平了漫漫黄沙,联通了古今中外。大约15年前听到一位教授说过:现阶段不应该把所有资源投入到去争夺海洋的竞赛中,而应该集中力量重塑连接亚欧的陆上通道,如此便能重现汉唐的辉煌。不知那位教授还在世否,他极具前瞻性的想法实现了!我们不是不要海洋,而是在不同的阶段根据现实状况有所选择和侧重——人生的诸多抉择也是如此呀!实力决定地位,舆论决定形象。人有时候过于在乎形象,而忘记了实力地位才是称量一切的终极砝码。
河西走廊,多少荣光与浪漫因你而来,多少伤感与悲凉因你而生。此时此刻,我们来到这里,站在延绵不绝的祁连山与八百里秦川之间,似乎再一次站在了历史的十字路口…星球众筹加微1029107939
文章作者 瀚泽
上次更新 2025-0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