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1018_化债和买房
文章目录
化债和买房
自从1998年外部发生经济危机以来,我们这种体量过大,人口过多,产业发展不充分,低层次的劳动力过剩的外向型经济模型就会不断的遇到超越经济层面的瓶颈。这个最大的瓶颈就是拉动力不足!
98年不仅遇到外部拉动力不足的危机,内部还遇到著名的三角债的问题。最后的解决方案总的来说是两点:1. 把房地产弄成一个具有强大经济拉动力的产业。2. 剥离和重组债务,发行心债去置换旧债,通过后续的经济发展的收益去填窟窿。总的来说,这两个策略在当时不仅是有效的,而且取得了立竿见影的效果。那些曾经的债务也被后续经济发展所创造出来的巨大增量所掩盖。
然而,任何策略一旦有效就会形成路径依赖。到了08年的时候,外面又发生了周期性的经济危机,再加上鹰酱持续加息造成汇率的单边上扬。我们还被迫吃下了鹰酱的许多债券,以换取鹰酱不要人为设置市场的准入门槛。因为我们这种内部通过土地融资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对外通过出口拉住内部的就业岗位的经济模型特别依赖对方的消费市场。
到了2013年前后,社会经济的各种主体都已经负债累累。尤其是地方上,收入甚至低于自身债务所产生的利息,本质上就处于破产状态。这个时候发生了两件事,第一件事就是官方通过发行长期低利率的债务去置换地方短期高利率的债务,从而让它们从破产的状态恢复到能继续运转的状态。中枢把所有的债务都背在自己身上,以期通过未来的收益来抵消掉。与之同时,货币量通过杠杆不断放大,也间接的稀释了过去的债务。只不过普通人手上的钱就变得更不值钱了。
与之同时,从09年开始,大量的西方资本为了规避金融危机对资产造成的损失,开始大量转移到我们这里以求保值和增值。随着这些资产转移的还有一些技术层次更高的产业。这个过程造成了两个后遗症,都是双方始料未及的。
第一个后遗症就是大量的外资的进入开始通过各种渠道抢购我们的优质资产。当时最具有增长潜力的优质资产就是房子。所以,房子在2013年之后大幅拉升了一波。早些天济南国资委旗下的一家子公司一次性抛售了1341套房子。许多人感到震惊:官方才是最大的炒房团呀!其实换个角度来看就能理解了:你不要把房子看成是房子,而把它看成是一个30倍PE的企业,大量超过50倍PE的上市公司的收益远不如一套房子在那个阶段的增值幅度。所以,包括国资委下属投资公司抢购的不是房子,而是一个增值幅度很大的金融筹码。这与它们在大A上抢购某个上市企业的股份是没有区别的!只不过房子具有居住功能,所以让普罗大众误会了它的真实面目。
当时大量的上市公司借了美元债务,大量的房地产企业也借了美元债务去四处扩张。这种资金的大幅流入,再通过这些借债的企业通过与内部金融系统的互动去放大债务,一方面造成了热火朝天的繁荣景象,另一方面也让不动产不断增值。从而吸纳更多的普通人通过背负长期债务去抢购这些不断增值的资产。间接的刺激了整个游戏中的每一个环节都不断扩大自己地债务规模。收益最大地是西方流入的避险资金,在过去的三年中,它们在加速兑现撤离。
第二个后遗症是伴随着资金流入而转移的一些技术层次更高的产业,在烈火喷油的发展态势中逐渐深度嵌入到本土供应链中,再也无法回到鹰酱家。这也是它们今天虽然获得了许多金融收益,但已经无法重建其工业体系的缘故。打一个不太恰当的比方:现在国内成本升高利润不足,你把工厂搬去越南,随后它们那里的基础设施和配套都起来了,你的工厂利用这些配套挣到了更多的利润,你可以把挣到的利润转走,也可以把工厂卖给本地人换成资金转移。对你来说,转移工厂是一种资产保值和增值行为。国内的许多企业主都会像你一样做,你们是没有损失的,并且挣到了更多。但整个社会的生产能力却会因为这种转移而大幅下降。当然,大家手上有钱可以通过进口来弥补生产不足。众筹分享微信1029107939
在正常的经贸状态下没问题,一旦生产者和消费者彼此因为人为的障碍对立起来了。内部的生产和供应不足而货币过剩,必然会造成持续通胀。唯一应对通胀的方式就是加息,持续加息是为了把社会上流通的资金收集到银行系统中减少货币的流通量。但它势必造成用钱成本的持续升高,因为需要更高的利率才能吸引大家把钱存起来。而利率的不断提高,会让银行体系需要支付更多的利息,从而挤压银行系统的收益。同时,这些额外的巨额利息支出需要转嫁给那些需要向银行借钱发展的企业,从而进一步抑制投资和就业。随着用钱成本的不断提高,企业的利润也会被腐蚀,如果是上市企业还有影响它的市场预期和市值评估!这就是为什么大家都担心鹰酱会在金融领域发生内爆的原因。
与之相反的是生产型角色必然产能过剩和资金流失。原因是显而易见的,虽然工业体系因为这种转移和投资越来越完善,但产能一旦上去之后,就必须要有持续的消耗能力来维持它的运转。否则,就会造成这条产业链上一环套一环的萎缩和就业岗位的削减。同时,现实中的萎缩也会影响到资本市场上对各种资产的价值评估。除此之外,彼此的利率落差天然会吸引资金流向利息更高的地方。这种抽水效果会达到与鹰酱持续加息对经济的抑制状况一样的效果。所以,我们必须降低利率加大放水力度来避免通缩,同时加大对资金外流的管控。现在能理解当下的一系列操作了么?
这次虽然加大放水力度,但传导体系会完全不一样。否则,就会形成资金的空转而无法下沉。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如果按照市场原则,北上广深应该拿到绝大部分资金,因为资金用在这些地方创造的社会财富才会更多。如果资金 $90%$ 都被这些地方拿走了,你猜有没有这么多相应的项目来消化?肯定没有!不管有没有,资金必然会向这些地方聚集。造成的结果就是让这些地方的资产不断升值。这对全局是不利的,当下炒高某些资产的价值没有任何意义。就算为当地政府创造收益,最需要创造收益的地方政府也不是这几个地方,而是更多依赖转移支付完全没有产业造血的地方。如果这些地方的资产持续升值,而其它地方相继破产,它就会造成更加恶劣的虹吸效益,加速将其它地方的资金、人才向这几个城市聚集。这几个城市支持不起整个国家的经济体系和就业需求!
所以,现在都是以专项债的方式来定向放水。这一点在2020年的一篇文章中就预言了,依稀记得那篇文章叫《从金融驱动到债务驱动的转变》,不知道有没有被删掉。当年的1万亿抗疫专项债就是这种思路的尝试。效果还比较明显的,虽然它的收益率强差人意,但它的传导性还是到位的。有可能它在某些基层地区被挪用了,没有完全用在卫建领域,但这个不重要,重要的是有一个名目能够把资金传导到当地并用在当地。如果按照正常的市场运转机制,资金绝对不会进入那些地方,反而会加速从那些地方逃离。当一个地方的资产数量过于稀薄之后,其经济活动一定处于萎缩和坍塌的状况,甚至整个社会结构都会向着这个趋势发展——能离开的人都会离开并且带着附着在他们身上的钱、技能和知识。
如果这些地方的资金加速流失,哪怕只是向北上广深聚集,并没有离开国内。也会加速那些地方的资产贬值和债务违约。就算你给他们更好的优惠条件让他们去加杠杆,他们也没有本金。有本金的人反而会甩卖资产加速逃离。而资产贬值的后果就是触发当地银行体系和政府债务的连锁反应。现在许多地方需要的是通过政策注入资金,而不是让市场抽水。
发行利率更低的长期专项债务去置换利率更高的短期债务,看起来是置换,其实通过数量规模和利率差之间的换算,本身就是在注入资金。星球众筹加微1029107939不久前对存量贷款进行利率普降,其实就是为最具消费潜力的家庭注入资金。这些能够贷款买房的家庭比那些无法买房的家庭肯定更具有消费潜力。如果每个月少几千块钱,总体少几百万的贷款,这些钱你就会用来消费。这比无差别的给民众发钱要更精准,也不会引出关于发放对象是否公平的社会矛盾。
经此一役,对房地产的供应端的收紧会加大力度。简而言之,就是国企会接手供应端的角色。在一二线城市,开工会加大力度,以满足现实中的住房需求同时拉动配套产业链。华为手机的异军突起拯救了一大堆下游配套企业的就业岗位,并且还让他们扩大了生产规模。这也进一步验证了前端需求对供应链的拉动作用。目前华为的零件国产率超过 $90%$ ,而苹果的国产零件已经下降到不足 $5%$ ,对后端产业链拉动越大的前端产品就一定会被政策支持。并且会依葫芦画瓢在其它领域推出类似的前端产品。如何创造前端需求就成为了激活配套供应链的关键。
所以,接下来的逻辑是在一二线增加房子的供应量,包括保障性质的住房,以激活相关的配套产业。为什么是一二线呢?因为这些地方的财税状况相对较好,没有那么急迫需要的通过土地融资,而三线及以下地区则别无他法,必然会放松土地的转让门槛,以及与之配套的贷款、利率和购买资格等方方面面的门槛。换句话说,房地产这个产业将会发生分化,就如同98年的分税制改革一样,优质稳定的增长区域会由国企来把控,其它地区则放手让民企去发挥创造力。
我们社会的M2的数值其实不比鹰酱要低,按道理社会上的资本密度并不低,为什么还要在鹰酱连续加息的时候我们降息放水?我们创造的信用货币确实不少,但大多以债务的形式被创造出来,然而,又缺乏一个面向全世界的金融市场将这些债务货币化之后作用于经济活动中。
就拿家庭来举例:你手上有几套房,按照当前市值,你拥有两三千万的资产,然而,突然有个什么事需要拿出百八十万出来,还真没有这么多流动资金。因为这两三千万的资产大部分是通过加了杠杆并分摊到几十年的还款周期中的债务撑起来的!这个家庭虽然有几千万的资产,但真正能动用的钱就只有自己每个月的收入减去还贷和日常开支之后的钱。能够做到收支平衡就已经不错了,随着整体氛围的恶化,越来越多家庭甚至难以做到收支平衡。一旦债务违约,这两三千万资产瞬间就会大幅缩水,甚至资不抵债。一个家庭是如此,千千万万个家庭也是如此,一个企业如此,千千万万个企业也是如此,一个基层单位没钱,千千万万个单位同样如此。所以才要注入资金去盘活。
如果存在一套金融体系能将这些债务打包让别人去购买,是不是就可以换成钱了?像房贷这种债务,都是一些有固定收入的人创造出来的,这些人基本上都会每个月按时还款,而且利息与本金持平,收益非常可观。如果把它货币化,是可以立刻换来流动资金的。现在的问题就在于:缺乏一套机制能把这些债券卖给别人,只能自己内部消化。如果是内部消化,要么就是把它打包成一个金融产品,然后让国内的居民去以拼多多的方式买下来,要么就是官方发行货币买下来。不管是哪一种都不太好,前者挤占了普通人本来可以用于消费的钱,后者则造成货币超发。只有能够卖给海外的人才能真正做到把这些债务变成经济体系中流动的资金。所以,现在在通过一带一路搭建平台,向各国的各种项目提供资金购买我们的产品和服务,最后让对方以人民币来还债。这就需要在各国开始银行,后续就可以通过这些银行向当地的企业或者居民售卖内部的一些债券。
内向型的土地融资真的无法持续下去了,目前化解债务的主要方式还是通过发行低利率的新债来替换高利率的旧债,降低利率,通过向社会注入资金来盘活当下。这只是救急的权宜之计,不是未来5-10年的政策!如果超发的货币无处可去,就只能在内部通胀。就如同今天的美国,最大的买家只抛不买,它的债券换不了钱就只能内部通胀。不管这种通胀是作用于生活层面,还是作用于市场层面,都是一种危险的泡沫。如果超发的货币——包括现在为了救急新发的债,未来十年有地方可去,它就不会在内部通胀。不在内部通胀,也就不会像上一次那样作用于房子上!
芬达:没读到文章,有谁保存的请分享一下社群工具
2023-10-18 11:07
司令 回复 芬达:不是已经更新了么?2023-10-18 22:49
花影:房贷打包成资产,境外发售,转嫁并隔离风险。同时控制首付比例,避免出现 08 年次贷危机的问题。不知理解是否对。
2023-10-18 23:59
司令 回复 花影:理解错误!2023-10-19 00:53
觉悟:司令说说大A吧,股汇双杀太难了2023-10-19 01:11
司令 回复 觉悟:没读懂?!2023-10-19 16:41星球众筹加微1029107939
冬雨:内部通胀不可避免,需要控制程度2023-10-19 18:06
文章作者 瀚泽
上次更新 2025-0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