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1107_外卖只能送到45岁
文章目录
外卖只能送到45岁!
有个外卖配送员把自己系统上的截图发到网上,一石激起干层浪。因为系统提示他要尽快结清外卖平台上的提成。因为他的年龄超过45岁了!这事造成了一定的恐慌,尤其在当下这种情况下。最后外卖平台出来辟谣,说45岁是不准确的,年龄延长到57岁,但私下里已经不再招超过45岁的外卖配送员。
外卖平台虽然解决了许多就业岗位,但从公开的财报上来看一直处于亏损状态。配送费越来越高,商家的平台抽成也越来越高,但外卖员的收入并没有因此而提高。更重要的是,平台的财报还显示自己处于亏损状态。这种直观的感觉给人一种现实魔幻主义的不可思议.
如果一个15块钱的早餐,需要10块钱的配送费,你会不会点?你就算会点也感觉被人宰了一样。因为配送费差不多跟餐费一样了!我们有14.5亿人但外卖平台上的常用客户—每周点一次外卖的就算常用客户一这个人数总量也不到145万。然而,外卖配送员中拥有研究生学历的就超过7万人,本科生数量就更吓人了一这都是公开的数据!也就是说受过大学教育的外卖配送员与主要客户的数量不相上下。众筹分享微信9.所以,你经常能看到外卖小哥越来越多才多艺,不仅能用流利的外语为外国客人点餐,还能在街头的钢琴上即兴演奏一曲贝多芬的名曲…三个月前,深圳建市40多年来第一次以官方的身份劝阻大家不要再往滴滴和外卖这两个行业挤,因为已经饱和了!滴滴私家车已经超过10万台,平均每台车一天只能接四单。如果涌入的人和车更多,连平均四单都可能无法保障一一这还是平均而不是保底。就如同消防队是所有兵种的退伍军人的最后选择一样,外卖小哥也成了各行各业的人员最后的退路。问题就在于,这种退路因为淤积的人太多而变得..
当我们审视问题的时候,都会习惯性从个人的感受出发。譬如说,平台以前采用的是个体户包干制度,也就是说,每一个送外卖的人是以个体户的身份与平台建立一种公对公的商业关系。用大白话来说就是我把这一单包给你,你按照规定送到了并且客户没有投诉,你就能按照约定拿到你承包配送的费用。如果你缺乏这方面的常识,不能理解这个基于市场规则的商业逻辑。你可以把它理解为农村采用的包产到户政策:作为农民,以家庭为劳动单位,从国家承包土地来耕种,至于种植什么,怎么种,以及收成如何,那都是你自己的事,多劳多得,自负盈亏。到了秋收时,承包土地的人需要上缴一定的粮食作为承包费用!这笔需要上缴的公粮并不会因为你偷懒或者其它原因造成没有收成就可以取消。
刚开始外卖平台也是按照这种机制。大家都是市场参与的商业主体,各自对自己负责,按照市场的交易规则参与商业活动。这里面存不存在店大欺客的问题呢?当然存在!但是它是市场规则的一部分。譬如说,你走进保时捷的4S店,你发现它的价格有点让你承受不了,你可以不买,然后去奇瑞的4S店看看。但不能用非市场的手段强迫保时捷卖奇瑞一样的价格,即便是保时捷真的把价格降到奇瑞的水平,那也是通过市场的供需调节来实现,而不是通过非市场手段来实现。换而言之,不管是店大欺客还是客大欺店都是这种市场经济活动的阶段性状况。
后来有个非常有良心的大记者通过深入调查之后,发现了平台与外卖配送员之间的关系不是企业与员工的雇佣关系,而是企业与个体户之间的商业合作关系。如此一来,平台就不需要为这些外卖配送员交社保并提供相关配套的保障性支出。这位大记者甚至用细腻的笔墨详细刻画了几名外卖员因为闯红灯造成自身受伤之后缺乏相关保障的悲惨遭遇。这足以让缺乏商业常识和逻辑思维,没有成本概念的人同情心泛滥。不仅普通人会如此,立法者都会如此,因为此举不仅能让良心好过,还能彰显为弱势群体代言的正义感。唯一的问题就是:成本不会消失,只会转移!
从现实的数据中就可以看出端倪:平台的消费量和稳定的消费人员下单产生的利润不足以供养这么多的从业人员一这是所有问题的源头所在!在外卖平台注册的人员中存在海量没有受过高等教育的底层劳动者,这是他们唯一的生计来源。因为他们的技能和文化水平无法选择其它的工作!然而,大量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涌入这个行业,7万研究生,近百万的本科生和大专生,光这些人的数量就与一个星期点一次外卖的总人数持平。别说一个星期点一次外卖,就是你每天点100块钱外卖,平台按照 $20%$ 的利润抽成,这20块钱能养活一个配送员么?!答案是显而易见的。何况不是每个人都能每天点100块钱的外卖,而且这些利润也不只是养活受过高等教育的这些外卖员,还需要养活更多没有受过高等教育更加没有其它出路的广大外卖员。如此一来,客户下单所产生的利润均摊下去,每一个外卖员所能获得的就更少了。
之前是投资人不断给平台烧钱去抢占市场份额,后来投资人不少钱了,平台收费越来越高却依然堵不上窟窿。就在这个时候,以良心大记者为首的社会正义力量出现了,他们经过调查之后发现平台与外卖配送员之间基于市场规则包干到户的商业关系不人道。要求改成企业与员工之间的关系并为每一个人提供相关的保障。这有错么?没错呀!这是同情弱小的良心。问题就是:钱谁出?!众筹分享微信1029107939.
在投资人不再烧钱补贴之后,即便按照包干到户的方式,稳定客户下单所产生的利润都养活不了这么多的外卖员。如果按照企业与员工的方式,还要为这么多人缴纳社保医保并提供相关保障。这笔费用与外卖员的注册人数会成正比,人越多这笔费用就越大。钱从哪里来呢?
在一个开放性的市场上,企业的所有支出都必须来自于业务所产生的利润。简而言之,在这个案例中,平台的所有开支都只能源于那一百多万人下单所产生的利润。这也正是为什么平台变得越来越恶劣的原因一一既提高点外卖的客户的配送费,又提高商家的抽成比例一一这是唯一能扩大其业务利润的方式。但这种做法的结果只会造成一个负面效果:如果我点150块钱的夜宵,你要10块钱配送费,我就忍了。如果我点15块钱的早餐你也要10块钱配送费,我就不点了。同样的道理,许多商家发现抽成比例提高但业务并没有提高反而下降了,它做不下去也就不做了。上线几个月突然就不见了的商家貌似越来越频繁。这就是一种恶性循环..
作为市场中的企业,有利可图就生存,无利可图就关门,这是很自然的事情。然而,当它成为许多人最后的生存退路之时。就不仅仅是一家企业的生死,而变成了干干万万人的生计。任何企业都不要试图扮演政府的角色,任何人也不应该要求企业去扮演超过其能力范围的社会责任。否则只会适得其反,虽然出发点是好的。
工地为什么禁止60岁以上的人去工作?因为60岁以上的人参加高强度的体力工作更容易出事。别说普通人,曾经有个55岁的旅长给自己的战士示范一下高强度的战术动作,最后发生了意外。18岁小伙子可以随意摔打,但50-60岁的人就是曾经的英雄,也不得不接受岁月不饶人这个事实。在这个传媒时代,人的偏见根深蒂固,情感宣泄的诉求又非常强烈。如果出点什么事,一定会在自我代入的情感宣泄的发酵中变成无法收场的大事。不管是承建的企业还是负责监管的主管部门都要吃不完兜着走。为了避免这种不可控的局面,只能根据概率禁止超过60岁的人到这样的工作场所谋生。众筹分享微信1029107939.
然而,许多60岁的人上面可能还有没有去世的父母,下面的儿女刚工作不久,不仅没钱结婚,甚至工作都不稳定。他们又没有其它谋生的手段,你让他们怎么活?这就是一个两难的问题。不禁止承受不起后果,禁止又要遭受心地善良的人们指责。这种两难的情况似乎只有一个解决办法:关门不做了!如果真的关门不做了,虽然不会再遭受指责,也不用为那些没有生活着落的人背负良心的谴责,但那些人的生计依然没有着落,而且那些依赖这份工作供养孩子上学,60岁以下的人生活也没有着落了!当然了,心地善良的人不会考虑这些的,因为这些连锁反应不会出现在心地善良的人们所能感知的范围之内!
不管是57岁的显性限制,还是45岁的隐性限制,又或者提高客户所需支付的配送费额度和商家的平台抽成比例,再或者平台与外卖员之间的商业关系被社会良心要求从企业与个体户的关系转变为企业与员工的关系一所有这一切都是一种无法正常运转的商业逻辑不得不强行运转下去所滋生出来的病态状况。它已经超越了企业和市场机制的范畴,变成了一个社会问题。当市场中的企业开始扮演不属于自己的角色之时,就必然会变得越来越尴尬。不管是在家庭中,还是在社会上,行为上的边界感和思维上的成本意识真的非常重要!
等12人赞过
文章作者 瀚泽
上次更新 2025-0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