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别期待!

守夜人总司令20231121

事与愿违

早两年发生过大量上市企业出现过质押危机, 这源于一个出发点很好但结果出乎意料的制度。为了不给市场带来太大的波动, 规定企业主和高管不能通过正常的市场交易大量卖出自己的股份。在这种制度下 , 企业的股东只能以质押的方式去套现。所以,普遍出现了企业主及核心高管将自己70-$80%$ 的股权质押套现的情况。它会导致什么情况呢?就是这个企业的生死与拥有这个企业的核心人员没有紧密的利益捆绑。如果你是这个企业的大股东,而你在这个企业的7-8 成的股权都已经作为抵押物换取了现金, 并且那着这些现金去干别的了。那么, 你还会有动力去为了这个企业的长期收益而拼命么?不需要了呀!你都已经套现 7-8 成,甚至 9 成的股份。就算它搞砸了,剩下的 1-2 成不要了也无关紧要,不挣最后一个铜板嘛!

所以你会发现,大多数上市企业都是别人用来进行投机的工具,没有人真的去做基业长青的打算。从数据上看,某个企业主拥有这个企业 $70%$ 的股份,外界的人会认为他的长远利益与这个企业深度捆绑,所以,他以这个企业的名义做得任何事肯定都是立足于长远利益。然而,当这个人已经通过质押的方式套现了自己的9 成股份之后, 这个企业与他的利益交集其实就已经非常小了。认真经营的人越来越少,而想办法编故事造风口的人越来越多,反正利益不在这了,能咬一口是一口!

自从那场危机之后, 开始亡羊补牢,要求企业分红, 并且开始执行退出机制。虽然形式大于内容,效果还不是很明显。但它在预示着一个变革的方向。到了这个阶段需要有一个市场来承接和调度与自己有关的贸易链条上下游的资金。

拆东补西

不管是 1 万亿也好, 4 万亿也罢,终究发的都是内债!内债就意味着把钱从这个地方挪到那个地方来花。发债不是印钱, 而是筹集资金。最直观的形态就是把千千万万普通人的储蓄挪去购买这些债务, 然后用发债筹集的资金化解各地更加迫在眉睫的短期债务, 或者以特定项目定向投资的方式向各地的经济活动注入资金,以保障就业岗位。

这个腾挪是怎么发生的呢? 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你的定期存款好几年不会动, 这笔钱银行就可以挪用。以银行为渠道面向普罗大众发行的各种金融产品也是一种把普通人的家庭储蓄腾挪的方式。有些底层银行的基层业务员甚至做得更加出格: 引诱那些大爷大妈勾选一些高风险的投资选项,把人家办理的定期存款弄出‘ 自愿 ’购买有一定风险的投资产品。就算后来无法兑现,这种流动性很大的业务员也早就拿了提成辞职了。杀鸡取卵的行为不仅仅针对那些大爷大妈, 也针对一些‘贪心’的中年人,会有一些高利息的金融产品吸引他们乖乖把自己的积蓄掏出来。 不管用什么隐蔽的手法, 总之, 钱都没有多出来。只是从一个地方腾挪到另一个地方。从一部分手中腾挪到另一部分人手中。不仅个体的变化如此, 整体状况也是如此: 假如官方直接分配任务让各大机构掏钱消化新的债务份额, 这些机构的钱不管是用什么9方式收集起来的。它用来购买特别债就不能用来投资到金融市场或者其它地方。星球众筹加微1029107939那么,就会造成市场上的流动性不足。 资产的价值依赖起它在社会经济产业中的贡献, 而资产的价 格则依赖资金量。当资金量不足的时候, 资产的价格就不会有太大的浮动可行性。

这些被用来购买特别债务的资金不仅需要从市场上抽走, 而且筹集起来是需要支付利息等成本的。不管是用来化解更加紧迫的短期债务, 还是用来投资特定民生项目。都需要面对一个现实问题:回报率! 这个回报率必须要大于收集这些资金所承若的利息, 或者与之持平。否则, 就会兑现不了收集资金时许诺的高利息回报。 就算能够兑现,被银行体系或金融机构收集的资金, 也是普罗大众多年的积蓄。如果这些钱没有以这种方式腾挪走, 它们可能会被普通人用于消费改善生活。当它们被腾挪之后, 大量的普通人失去的不仅是储蓄,还有消费的底气和信心。而消费是拉动生产的动力,没有前端的消费, 就不会有需求也不会有生产的动力和意愿。如果没有生产的动力,也就不需要那么多的岗位。这是生活中一环套一环的经济活动。

当美国社会的持续加息和通胀造成普通人消费减少之后, 美国社会的进口总额与去年同期下降了 1 万亿美元。虽19然少数人可以通过频繁的金融交易制造出繁荣景象, 但这与其它国家没关系, 大多数国家需要的是美国的订单, 而不是它的金融市场。就算没有人为在彼此的经济活动中设置障碍,它们社会的总需求量下降这么多, 也就没有那么多订单给我们。而我们需要它们的消费需求所产生的订单来拉动生产并保住就业—— 只有稳定的工作和它所能提供的有保障收入才能支撑起一个家庭的生活。

当下最重要的是保就业, 并非保资产。同一份钱如果一定要在保资产和保就业之间做选择,肯定会用于保就业—除非资产的波动会影响到就业!

两害相权

在过去的20 年中,地产不仅是社会中最重要的产业,也是撬动资金最多的行业,还是创造

债务最多的行业。如果一个人有几套房, 名义上这个人拥有数千万的资产, 而实际上这个人却背负着数千万的债务,而且还需要不断为这些债务去支付利息。为了保住这个名义上的财富,就需要从其它方面最大限度的压缩消费和投资,挤出现金流来撑住这些债务对可支配资金的长期消耗。 一旦出现断裂, 所有的资产就会瞬间化为乌有!所以,这样的富人其实是非常窘迫和脆弱的。

一个人如此, 由一堆这样的人构成的社会主流群体的状况就不言而喻。继而扩大规模, 放眼整个产业, 似乎都是按照这样的游戏规则在运行。那么, 财富规模有多大, 债务规模就也有多大。债务是一个黑洞, 它在吞噬当下,也在透支未来 … 对当下的吞噬让人感到压抑,星球众筹加微1029107939而对未来的透支则让人感到悲观和恐惧。

如果把社会财富比喻成水资源, 那么, 债务就是不流动的冰山。当下的情况就是:水资源很丰富,但冰山太大太多,造成流动性不足。明明水资源丰富,但需要水的地方都缺水。

当务之急是要找到溶解冰山的办法,而不是降一场大雨。因为, 按照当下这个低温状态和路径依赖,降下的雨又会变成新的冰山。结果问题没解决反而变得更难解决了!

有没有溶解冰山的办法呢? 有, 但它可能造成另外一个失控。所以, 内部在权衡利弊, 还没有正式出台。任何一套新的机制, 它可能造成一个机会, 也可能造成一场灾难。这就如同 98 年时放开一切限制用强大的政策推力把房地产做出拉动社会经济的核心产业一样。它解决了当时外向型经济缺乏拉动力的紧迫问题, 但也为今天的局面埋下了祸根。任何一种改弦更张都有利有弊,主要看要在什么层面上进行取舍。据我所知,一些官方的金融机构已经开始在研究一套将冰山溶解, 让债务能够流动起来的机制。但它的后遗症也是明显的,会造成垃圾债券满天飞, 这一点鹰酱在历史上实践过。星球众筹加微1029107939

事实上,取舍不仅仅在上面说的这个方面,还有更深层次的利弊不便细说。最近许多大佬落马, 都与这个冰山息息相关。虽然行业中的问题看起来都是外面的人搞出来的,但落马的大佬可都是内部人员。任何一种创造社会财富的行为都会培育出一个群体,甚至造就一个势力。这个势力因为利益的纠葛一旦跨越里面和外面,甚至连接海外的远方同类,事情就会变得既复杂又危险。这就如同当年欧洲中世纪的国王们, 为了压制大领主, 开始有意识的培育教士集团, 给他们土地和特权,甚至武装他们。久而久之,出现了教士领主,同时跨越世俗权力和宗教影响力, 形成了一股更难缠的势力。当这类教士领主越来越多, 占据的地盘和影响力越来越大之后,欧洲的国王们就变成教皇的奴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