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钱促消费?

发钱促消费?!

最新公布的中等收入标准是月薪3000,即是便按照这个标准,也只有4亿人能被称为中等收入群体。我们有14.5亿人,换句话说,还有超过10亿人连3000的月收入都没有!事实上,月收入低于5000
的人超过13.5亿人。需要缴纳个税的人也就1亿人左右,其中超过8000万人是靠财政供养的人,真正靠自己挣钱并超过月收入5000以上的人也就2000万左右!

上海总人口24800多万,户籍人口1400多万,其中流动人口超过1000万人。深圳总人口接近2000万,但户籍人口只有700万出头,高达1200多万的流动人口。然而,深圳这40年总共卖出去的商品房数量也就180多万套。700万户籍人口中按照三口之家算,差不多能与商品房总量对得上,因为有些庭家是公家分配的住房,有些是包租公。上海的情况也差不多,全部算进去也只有700多万套住房。因为上海之前有许多工厂和国家单位,拥有分配住房的人远比深圳要多得多。根据这些数据汇总后发现:在北上广深这些经济发达的一线大城市,至少有4000万动流人群需要通过长期租房生活!

这些数据有什么意义呢?它的意义就在于,要形成的消费的拉动力,你必须要知道谁在花钱,谁能花钱,会怎么花钱!就算你发钱给他们花,也必须要知道发给哪个群体最能达到政策预期的效果。要在产业层面形成拉动力就必须是面向大众的消费,而不能聚焦于极少数人才能消费得起的东西。一个LV包确实利润很高,但购买的人群和频率都太低,即便能创造不菲的利润,但惠及的人群却非常少,更别说能拉动产业解决就业问星球众筹加微1029107939

2023年官方媒体频繁亲自下场为各地区鼓噪,先是新疆,后来是河西走廊,继而淄是博的烧烤,现在是东北的冰雪旅游,早段时间还在推介桂林山水。如此种种都不约而同的存在一个共同点:都是老少边穷地区,都是产业乏力,缺乏产业和足够就业岗位的地区。文旅产业存在一个优点,就是能让富裕地区的人主动跑到贫困地区去消费,不仅仅消费物资也消费服务一一后者比前者更重要,因为它能直接带来就业。包括电商和直播在内的所有类似东的西都是在让富裕地区的人向贫穷地区的下人单一-富裕地区的订单就是贫穷地区人的生产牵引力和就业岗位。为什么要大力发展这些呢?因为越是落后的地区就越缺乏消费能力。

在此之前,当地最大的消费群体不管是买房子、买汽车还是利润高一点的餐饮和烟酒的消费一一本质上都是财政供养的体制内和事业编群体。现在是什么情况?全国各级政府都需要缩减5%的编制!为什么国企开始建立武装部?因为军队退役的军官没地方安置一一地方上在压缩编制和减少开支,只能另辟径去解决问题。为什么要压缩编制并对些职能进行重新梳理?前者是为了收入减少养不起了,后者是为了减少决策和执行时内部博弈的熵值,从而让效率更高。更重要的是,这些调整和梳理预示着接下来的发展重点。

有些落后地区因为卖不了地,又缺乏产业创造利润,一些单位已经发不出工资了。许多地方从资产的角度来说,本质上已经处于破产状态。债务的问题凭借自己都已经无法解决,更别说发钱让当地人去消费。从哪里弄钱呀?而且越是穷的地方,就算是发钱不也会消费,他们肯定会把钱存银行而不是拿去消费。这不就等于你从银行借钱发给他们,然后他们又存回银行。银行需要为存款支付利息,贷款的当地政府也需要支付借款利息。这不是没事找事,雪上加霜?!

即便是发钱也必须发给具有消费能力的群体,而不是发给缺乏消费能力的群体一一虽然很残忍却也只能这样做才有效果。最有消费能力的群体是哪些人?是拥有房产的那个群体!所以,2023年做了一波操作,通过降低利息的方式减少了背负房贷的群体身上的债务。虽然许多人每个月的房贷只减少2000-3000千,但也每个月释放了2000-3000的消费力!这个力度在2024年是不是要加大,这取决于效果的反馈。如果反馈比较好,这个力度就会加大。 星球众筹加微1029107939

除此之外,那4000万在一线城市需要租房生活的人群也是具有消费能力的潜在群体。如果有办法能让他们的房租开支占收入的比例降下来,也能释放一些消费能力。这些消费能力会通过两种方式来转化,一种是通过电商转化为落后地区的生产订单,另种一就是通过发展文旅产业的方式,让他们把一线挣的钱花到落后地区。不管冰雪产业也好,文旅产业也罢,2024年必然是一个加规速范化的年份。类似的服务产业在之前都非常原始,如果让其规模大幅扩张,必须要在各个环节规划化,让产业趋于成熟,从而才能将体验的门槛和综合成本降低,将更多富裕地区的人纳入这股给落后地区输血并创造就业岗位的洪流中。

当哈尔滨3天之内因为南方的消费者获得59亿的收入之时,当地立刻通过了9600万的市政配套设施投资方案一一这种配套投资是有的放矢的,本质上属于文旅产业的一部分,但同时又是基建项目,但能很快通过文旅创造的增量挣回来并创造更多的利润和就业岗位。

当下最大的问题不是不能扩大债务规模用于投资来形成拉动力,问题的关键是无法闭环:就是你借钱投下去搞一些工程,这些工程能不能形成明确的经济增长拉动
力,无法评估!一招不慎反而会搞出更大的债务窟窿。如果前面存在一个明确且能闭环的牵引力,这种投资的力度只会进一步加大,金融机构也乐意提供资金。

2021年是从高价值低价格的国企中选的标的。因为国资委修改了一条多年来的政策,恰恰是这条政策让一些具有超高利润的优质国企的市值非常低。因为国资委追求的不是企业的估值,而是辖区内的平衡。所以,像茅台这样的优质企业就必须与贵州高速这种长期亏损的企业被贵州国资委强行捆绑在一起。你挣的钱要去补贴它,大家一合并,在账面上就显得没啥利润。这就好比一个大家庭,老大很能挣钱,但父母追求的是整个家都能过下去,于是,让老大把挣来的钱不停补贴那些亏空的弟妹。那么,在外人看来,这个家就并不那么富裕。一旦父母决定老大不再需要补贴不成器的弟妹。那么,这个老大的隐藏价值就会让人非常亮眼。2021年给大家的标的1就是从这样的家族老大。

2022年是从汽车行业选的标的,因为2022年只能在汽车产业上发力。效果还是不错的,我国拥有完全自主的传统燃油汽车品牌都获得了大幅增长的发展。除此之外,能新源汽车全产业链都是迅猛发展。这个判断其实是在2021年形成的。当时发现房地产的价格虽然没啥太大的变化,但成交量每一年减少1亿平方米,而且法拍房开始翻倍增长。除了房子就是汽车最具有拉动力。到了2023年的时候,我们出口了530万辆汽车,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一! 星球众筹加微1029107939

2023年整体上处于内外博弈的焦灼状态,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不要乱动!
为什么不要乱动呢?因为决策者自己都还没搞清楚下一步要怎么走。在没有想清楚之前,任何能起到决定性作用的政策都不会出台。处理过复杂问题的人应该懂得这种状态:你如果想收拾烂摊子,你首先会搞调研,清搞楚水到底有多深,问题的关键在哪里,而不是一开始就提出解决方案!2023年真的多是事之秋,先不说外面冲突,就内部也是问题集中爆发的一年。现在最大的问题就是法拍房连续翻倍增长。这些法拍房会把本来有改善需求的刚需族的购买力消耗掉。有置换需求的人
往往需要先卖出旧的,才能购买新的。
然而,法拍房动不动就6-7折,有的还很新,就是还不起了。买二手的人如果以6-7折买了法拍房,就不会购买改善型刚需族二的手房。如果需要置换的刚需族如果以低价出售自己的旧房,也就买不起新的。如此一来,有置换需求的刚需族的购买力也被这样尴尬的化解掉了。在这样的情况下,即便不允许价格松动,但成交量也在以每年减少1亿平方的速度持续下滑。成交量下滑不仅前端没有开发需求,银行也没有对开发者和购买者的双重放贷机会!

2024年到了要做决策的时候了。因为一线的价格如果下滑幅度还在30%的范围内,就问题不大。因为这是购买者自己掏的钱,还不涉及到银行的贷款。一旦超过这个幅度,那就会变成银行的问题-一银行问题的复杂就在于会多方关联,叠加放大!当抵押的不动产的价格比贷款的额度还低的时候,就算购房者有钱继续月供,银行的风控也会介入。由此会造成更多的法拍房,银行风控会将法拍房以6-7折的价格快速出手回笼资金,就加更会雪上加霜,恶性循环。两害相权取其轻,官方必须有政策做点什么避免最坏的结在这次压缩5%编制的机构职能调整中,有个最明显的亮点,那就是组建了专门的金融领域统一调度的新机构。之前金融领域的各种监管单位都是事业单位性质,这次提升为部委单位了,而且每一层都设置相关的部门一一那么,它就不是一个高层跨部门协调机制,而是一个有传导体系的垂直调度机构一一这种设置是为了调度资源解决与金融有关的问题。

2023年的标的1拿住,2024年的标的符合条件的人按老规矩领取。不要冲动,要有耐心,开大会之前不会有决定性的政策去搅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