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大放小! (原标题:抄底)

在接下来的一年中,国家需要花钱的地方远比能够挣钱的地方要多。即便是家大业大,也是左支右绌,难以腾挪。当下最大的问题是就业问题,尤其是年轻人的就业问题。现在考公考编已经成了年轻人不约而同的最后选择,即便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也无济于事。因为编制要按照 $5%$ 的比例压缩,而劳务派遣的临时工则在被清退——所有这些操作都是因为同一个原因:没钱!

除此之外,还有另外一个趋势也加速这个过程:生育持续下降会造成更多配套产业的消失。现在是合并幼儿园,过不了几年就会开始合并小学和中学。那么多的老师怎么办?二三线以下地区许多能提供旱涝保收岗位的稳定工作也会随之消减——因为没有服务对象了!

在经济不发达的地方,唯一有消费能力的就是财税供养的体制内或者事业编人群。不管是买房买车还是酒店吃喝都是靠他们来支撑,前端需求的减少会让服务于前端的岗位丧失存在的必要性——因为在经济体系中,后端的一切产业、编制和岗位都依赖前端来拉动。许多周期性的问题叠加在一起都在同一时刻需要被集中解决。不管怎么解决归根结底都需要钱。钱从哪里来,又要优先用到哪里,这就是问题的关键!

要理解这个处境,可以用家庭的状况来举例:假设存在一个这样的城市中产家庭,背负了大额房贷,又遭遇了裁员,即便缩衣节食也不足还房贷并保障生活。如果未来另一个人也被裁员了,就会彻底失去供房的能力,到时候甚至连住的地方都没有!面临两难的选择,不做决定也会持续恶化。那么,该做什么决定呢?借一笔钱去做生意或者投资,并寄希望通过借的这笔钱做生意或者投资能挣到更多的钱,最终能把房贷还了——既能保住房子也能改善生活。这个决定最大的风险在哪呢?就在你不能保证借的这笔钱不管是做生意还是投资能不能成。如果失败了,处境只会雪上加霜!

整个社会目前就处于这种状况中,当下就面临这样的两难。经过2023年的排查和摸底的犹豫之后,2024年必须要有所行动了,拖下去只会更加不可收拾。就拿房子来说,一线城市最具支撑力,如同整条防线的支点堡垒,一旦支点被攻破,整条防线就守不住。这些支点的极限在哪里呢?根据银行的数据,占据成交份额 $86%$ 的购房者只有一套房,而且有贷款。也就意味着分期购买者是大多数,这些人能够承受的极限是首付款和多年供房支付的部分——也就是 $30%-40%$ 的下跌区间!这些钱是供房者的积蓄和已经支付的部分,剩下的就是欠银行的债务。当市场的下降空间在 $40%$ 以上的时候,供房者还能承受,银行也能承受。一旦市场价格突破这个比例的极限,他们供下去就没有意义了,银行的贷款也会响起风险警报。

2021年的法拍房才几十万套,2022年就一百多万套了,到了2023年超过400万套。当一个小区出现法拍房,这个小区的价格就会打6折——因为法拍房只会以6-7折成交——卖家只会以这个价格为基准。便宜的法拍房会挤占刚需族的二手房份额,有些需要还房子的人如果二手的卖不出去,也就无法置换新房,从而让这一部分的新房也卖不出去。虽然这几年一直不允许价格波动,但全国成交量以每年1亿平方米的速度持续下降!成交量只有2019年的2/3了。缺乏成交量的价格是没有意义的,流动性才是核心要素,缺乏流动性的市场不能称为市场!

在整个2023年,一方面在摸底排查搞清楚真实状况到底如何。另一方面也在权衡利弊。到底是消减债务还是吹起更大的泡泡。这种艰难的选择,全社会心里都没底。在现代经济体系中,泡沫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泡沫转移不出去,也消化不了,需要自己承担碎裂的后果。一方面社会各阶层的负债都很高,另一方面又无法承受趋势将会造成的系统性风险。如果吹起更大的泡泡来延缓当下的趋势就面临一个选择:如果不能创造新的增量,未来拿什么还?怎样才能不保证有限的资源不错配,能让刺激达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

手上的米就只有这么多,而且还是借的。把它用到哪里才是接下来政策发力的关键所在,也是普通人的机会和风险所在。这种情况下必须要有所舍弃,有所侧重,否则,把借来的钱像撒胡椒面一样最后什么效果都不会有。众筹分享微信1029107939. 只能把钱都花在刀刃上,花在关键项目上。根据内部的消息:2024年高负债地区禁止开工任何工程,已经开工的也要停下来。更不允许通过融资平台间接向外部借高利息的美元债。即便是涉及到居民日常生活有关的水电和燃气工程需要上面严格审批!

其中,东北,云贵,西南都是高负债地区,西南的重庆是关键,成都反而不在名单内,重庆虽然GDP2023年超过广州,但负债率太高。重庆接收的定向政策投资每年扶持规模上万亿,已经持续了十几年。即便如此,重庆也没能做到收支平衡,每年还是需要从上门获得2000亿的补贴。在全国只有广东、浙江、江苏、上海、山东、北京、天津等省市能创造增量并上交资金。所以,2024年的重点也应该是在这些地方。济南都市圈好像刚批复,广州深圳和上海接下来也会有大动作,这些地方新任的主官也有产业和工程背景。

要务必小心重庆,就算各种绿灯开的很大,如果不允许它继续建各种项目,那么,它接下来的重点就是消化存量让别人去接,各种手段都必然是为了这个目的!重庆试图拉特斯拉去建厂,不过这个可能性比较小——上海和新疆喀什已建厂,二者都是出口前沿。新疆有能源便捷,上海有地理优势。就算要在中部布局,武汉也比重庆更适合。

接下来大家可以观察一些关键指标:一个地区能够获得多大力度的资金支持和政策倾斜,主要看它囤积了哪些有利于产业升级和创造增量的大型产业项目。这种项目越多,就越能争取上面给钱给支持。这个地区的资产也就更稳,而其它地方将不得不放开自由波动。

虽然有所侧重有所舍弃,但其它地方也要想办法。一旦允许价格波动,那么,依赖土地收入的地方就会更加没钱。如果不用土地来搞钱,那些地方要以什么来搞钱呢?完全靠上面拨款是不现实的。除了土地,这些地方还有什么值钱,可以用来融资呢?想来想去也只有手上捏的那些拥有垄断地位或者优质资产的企业了。

在觉悟社中的《大幕拉开,变革前夜》一文中已经说过了。当监管机构的性质和级别被提升之后,意味着从国家层面着手对这个市场和与之配套的制度法规进行重构——从研究阶段开始转向实质操作的阶段——不管是转移泡沫还是吸纳资本,都需要健全的市场。这就如同你要搞好旅游,需要建设配套设施并且让参与者行为规范,否则,别人就不回来消费。

这几年出国旅游减少了,海外与旅游有关的产业每年减少1300亿美元的收入。国内之所以大力发展文旅项目也就是为了把这1300亿美元留在内部形成消费拉动力从而以这种消费拉动力为驱动力去有针对性的投资一些配套项目。即便是被禁止开工新项目的东北,哈尔滨最新的9600万市政升级项目也被批复了,因为哈尔滨给出了一个这笔投资能创造增量看到收益的理由!众筹分享微信1029107939 由此可知,即便是有禁止的规定也不是一刀切,而是需要各地发挥主观能动性,按照市场规律办事,能够发掘真正能创造增量并且是能立刻看到成果的项目。所以,这也是一个用来观察的判断要素,去观察你的资产所在区域,主官的背景和有哪些项目,否则,不管怎么忽悠,都要谨慎。

根据2023年的海关数据,贸易占比最高的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其中对大毛的出口占总贸易比例超过 $45%$ ,对美出口占 $11%$ ,东盟占比 $16%$ ,欧盟占比 $13%$ ,与欧洲的贸易有所下降。不是不想做欧美的生意,主要是欧美社会的对外进口额大幅下降,其中美国2023年与2022年同期比起来,从全球进口额度下降超过1万亿美元,欧洲也出现了同样的下降。作为全球主要的消费市场,它们的进口就是其它地方的出口。它们的进口减少,别的地方就会缺少拉动生产的订单。这个外部趋势在2024年不会有什么改变,与之相反,各种冲突反而会制造出更加动荡不安和高成本的国际商贸环境。

学员619:先截屏点赞👍司令2024-01-27 18: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