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球20240520_全面放开是政策核弹
文章目录
全面放开是政策核弹?!
所有的政策都是调节手段,通过制造预期来影响人的行为,从而解决自己的问题。当下最主要的问题,就是由债务引发的螺旋下坠的系统性风险的问题。它衍生出来的另一个问题就是储蓄不断增高,而消费持续萎缩降级。在之前《公共服务为什么涨价》一文中已经清晰的阐述了从PPI到CPI的传导,以及一系列涨价动作和官方主动购买国债行为背后要达成的目标。
做任何事情都需要成本,成本不会消失,只会转移。同样的道理,债务也不会消失,只会转移。所谓化债,就是把自己手上的债务转移到别人手上去。或者把眼前的债务,转移到以后来还。不管是在时间的跨度上进行转移,还是在不同群体之间进行转移。债务都还是那些债务,都需要连本带息的还!
现代社会的每一个参与主体都直接或者间接的使用了各种信用杠杆和债务工具。国家有赤字预算,企业负债经营,家庭有房贷车贷,就是个人生活也绕不开各种日常的消费贷——比如说:花呗、借呗和信用卡的分期付款。这些工具能够让人把未来的钱拿到当下来花。如果这笔钱能够创造增量,所创造的增量就能够连本带息的还上。如果不能够创造增量,就会成为一个债务窟窿。需要从别的地方挤出钱来填这个连本带息的坑。
以前有这样的套路:用各种舆论,鼓励没有挣钱能力的女学生和刚毕业的女生利用信贷的方式超前消费。所以出现了大量的女生还没有毕业,甚至刚毕业,就背负几十万债务的情况,有一些人因此而自杀。为了化解这种悲剧,后来的舆论导向开始制造龟男神女的舆论环境。其本意就是为了化解最有信贷消费意愿的群体因为超前消费形成的债务。这个化解的方式就是通过爱情呼叫转移的方式来化解——这些女生的债务并未消失只是转移到一些男生身上去了!而且,因为有了一种方式能够轻松的化解自己的债务,越来越多的女生加大力度投入到这场狂欢之中,而且,龟男神女的舆论环境也越来越扭曲。直到那些为她们化债的人也背不动了,才引发了剧烈的反弹。
我们在之前的文章中反复说过:当下是一个周期的尾声。不可能去制造一个旱地拔葱的行情。稍微算一下数就知道这个资金体量需要多大,大到让人恐怖。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因为杠杆的反复循环。一个月收入三万块的人可以通过信贷杠杆买套500万的房子。假如这个人突然失业了,不管怎么弄都填不满这400万的债务窟窿。在这个模型中,个人如此,一个社会同样如此。而且放到社会层面,杠杆会相互叠加间接循环,吹起的泡沫更大。一旦破裂,坍塌所形成的窟窿也更大。这不是你想填就能填的——窟窿比你大100倍,你就是跳进去堵漏,也溅不起一点水花,更别说把漏洞堵住了!所以,在这个新旧交替的周期末端,所有的政策都是为了避免更加不可控的局面,都是为了化解系统性的风险。
在之前《万科顶得住吗?》一文中,已经因确凿的数据,呈现出了万科面对这种突然极具变化的局面的力不从心:2023年于2022年比起来,营收从6000多亿降到3000来亿,成交量少了一半,连开工完成率都降了7%!要知道2023年的疫情早就结束了,为什么反而比2022年的开工完成率还低?只能说明房企没有意愿掏出钱来加快工程的完工。之所以没有这样的意愿,肯定是因为资金流远不如之前充裕,不得不进行紧缩和腾挪,以应对更加急迫的问题。作为行业的龙头标杆企业都是如此,其它的就更不用说了。大环境变化太快,体量越大,对食物需求量越高的动物就越难以生存。而大型动物的灭绝,只会凸显环境的加剧恶化。一个生态中存在大量庞然大物的时候,其他小生命,稍微捡点漏都能活。因为庞然大物攫取资源和转化能量的能力更强,能够对环境中更深层次的资源进行攫取和转化。当生态中的庞然大物逐渐凋零之后,剩下的小生命只能从环境中汲取最表层的资源进行转化。生存竞争就会变得更加残酷!
这就是为什么需要拯救龙头和标杆的原因。但是拯救本身也是一种博弈。官方如果出政策兜底,它们就会把自己的债务转化给官方——甚至主动摆烂逼官方接盘。为什么出政策跟拉羊屎一样?为什么不一开始就丢政策核弹?就是因为彼此在博弈!关于彼此博弈的细节就不展开讲了,有硬的有软的,都有手段,都是人精。唯一容易被糊弄的,就是那些完全没有资格参加博弈,但被博弈双方同时盯上的群体!
为了避免系统性的风险。在一年多前官方初步构想了一个应对预案:当一线城市下跌超过百分之三四十的时候,必须干预以阻止这个趋势。因为在此之前跌的都是买房者的首付。一旦下降突破首付太多,就会形成资不抵债的情况,不仅供房者会停止支付本息,而且银行会出现系统性的风险。市场上会批量增加法拍房的数量。而法拍房的翻倍增加又会抢占二手交易的份额,从而影响改善型新房的交易。这简直是一环套一环的噩梦!避免这种踩踏事局面的出现,就必须减少法拍房的数量。同时,降低市场供应量并提高市场的需求量。否则,就无法避免系统性的风险。众筹分享学习微信1029107939
为了规避这个风险,必须要刹住一线城市成交下降的趋势和预期。最先放开的是那些收入困难地区,继而逐渐放开二三线,最终彻底放开一线。为什么不是一开始就放开一线?因为要引导钱去接盘化解当地的危机。如果一开始就直接放开一线,就算是接盘,所有的钱都会涌向一线——那些本来就严峻的地方只会更加雪上加霜。所以要按梯次引导资金去
接。
要刹住这个趋势,光放开还不够。还要做出一个姿态:官方主动把市场上过剩的供给自己吃下来。此举与其说是在给普通人制造上升预期,不如说是给房企制造兜底的预期:你只要把它建好,就算没卖出去,我也贷款把它全买下来。当然了,把它建好这个钱你得自己出。建好之后我买下来立刻给你回笼资金,你可以把剩下的继续建好。从而形成一个正向循环,下游的很多产业也就可以拉动,工作岗位也就有了。想法是好的,这是试图以小博大,形成循环效果。所以,前期只能投入3000亿,看看循环的效果能不能起来,然而,要买下现成的那些存量房数万亿都不够!只有循环能够起来,双方才敢加大投入,否则,就会变成:老板象征性的发点工资,员工象征性的做个样子。
从投资的角度来说,假如你手上有2000万,可以开一家酒楼,年回报率 $15%$ ,也可以开1000家沙县小吃,年回报率 $20%$ ——请问你会选择怎么投资?正常的人都不会去选择开1000家沙县小吃!因为,1000家店全部做好了才有 $20%$ 的收益,这里面任何一家店所涉及到的人员、管理、客源、地段、租金,等各种要素都可能影响到整体目标的达成。也就是说这个 $20%$ 的回报率是一个极度不可控的理想数据。而投资一家酒楼 $15%$ 的收益率则有更多确定性的要素来支撑。基于同样的道理:假如卖房子能够挣钱,谁会通过租房子的方式来挣会贷款的钱?官方贷款把那些房子买下来去出租。众筹分享学习微信1029107939也是需要通过经营和利润来填补买下这些房子所花费的成本——而且这个成本是有利息的债务!如果这是一个划算的买卖。开发商自己不会这么干吗?一切都是现成的!如果这种方式不挣钱。那么买下的越多,官方要背负的债务就越高——此举就是把别人的债务都转到自己身上。对方作为市场主体还可以破产清算,官方的债务需要全民买单,需要拿财税去贴。官方划债是把自己身上的债务转移出去,不是要把自己身上的债务搞得更多。所以,买下的规模不可能搞得太大。此举的象征意义大于实际意义!主要是给大家一个信心,那你们不要存钱了,赶紧去盘活。
接下来就看有多少人去响应了!响应的越积极,以四两拨千斤的方式去化解债务和规避系统性风险的操作就越成功。如果反应不积极就还需要出后续政策来解决这些问题。总之,它在等你负债,你也在等它兜底;它忽悠你,你也在糊弄它。这像不像彼此都撑不起自己想要生活的那些男女之间的博弈?!
文章作者 瀚泽
上次更新 2025-0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