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虚实实,极限操作!!

作为全球生产基地,我们 $70%$ 的能源依赖进口。作为一个工业国家,一个正在进行城市化的社会。能源和粮食是一件封侯的致命要素。粮食的问题我们差不多自己解决了。能源的问题,除了修建了几大能源通道之外,就是创造一种态势,与主要的能源供应方形成背靠背的依赖。除此之外,我们还在推进整个社会的电力化。譬如说新能源汽车替代燃油车,发展水利光伏风电,火力占据整个电力供应的 $70%$ ,源自于我们的煤炭丰富而油气不足。这一切的调整都是为了在艰难时刻从根本上保证自身的安全。

然而,这些布局都需要时间。不管是充电,还是换电,甚至是正在研发的固态电池,都高度依赖一种原材料叫锂——这玩意儿 $90%$ 进口来自于澳大利亚,剩下的部分来自于南美。南美的那几个国家的矿山同样控制在西方手中。

我们为什么要投资阿富汗?因为有锂矿,但他们的局势太不稳定了,而且他们没钱,需要我们投资。要实现开采,实现供应和替代,还需要很长的时间和大量的投资。

除此之外,这30年的发展建立在一个模型之上——那就是土地财政的外向型经济:具体来说就是通过土地融资,进口能源和原材料利用自身的供应链和人员优势进行生产然后出口去挣取差价。这个模型存在两个天然的缺陷:第一个是原材料和能源的进口,且不说运输路线的无法保障,就是大宗商品的价格也受华尔街操控。第二个就是对海外市场的极度依赖——虽然不断在脱钩,但2023年中美的贸易超过6300亿美元,中日的贸易超过3600亿美元,中韩的贸易超过3500亿美。中俄的贸易刚刚超过2000亿美元。中国的十大贸易对象,除了俄罗斯和印尼之外,全部是西方阵营的国家。

最近公布的数据显示:16岁到24岁的劳动力,除去在校学生失业率超过 $17.8%$ ,24岁到30岁的劳动力,除去在校学生失业率超过 $7.5%$ ,这还不包括大量考研和考公考编的毕业生。前者对应的是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失业率,后者对应的是受过高等教育的大学生的失业率。就目前的情况而言,还没有全面经济封锁,只是有所限制。

中国目前的经济模式对海外供应链的依赖超过 $30%$ ,一支军队的战损超过 $20%$ 就会失去战斗力。一个经济体如果有 $30%$ 的供应链断裂重组,也会瞬间休克。这是我们承受不起的除非这个依赖度降低到 $10%$ 以下,我们才可能咬咬牙承受得起。

在高端产业中,我们开始制造飞机,但飞机目前只是组装, $98%$ 的部件来自于西方供应链。我们也开始制造芯片,但是在整个市场占比才 $6%$ ,而且整个产业链的许多工具和专利都依赖外部授权。现实条件的约束决定了我们产业的脆弱性。而一个产业的坍塌,所衍生出来的问题,就不仅仅是债务问题,也是就业问题。房地产的降速造成了各种各样的债务和就业问题,以及各种衍生问题。产业的附加值越高,它的杠杆率也就越高,通过金融工具的叠加和延伸,产生的社会影响力就更大。

不管是香港也好,台湾也罢,甚至是韩国和日本,本质上都是西方产业体系的延伸。不管是企业还是普通人,他们真正关心的东西遵循另外一套逻辑:这些地方无论是教育体系,思维方式、产业配套、以及人的价值观都与西方体系深度嵌套。分享学习微信1029107939.如果从原有体系中抽离出来,无法独立生存,而归属到你这个体系,不仅无利可图,而且会迅速枯萎。就拿台积电来说,美国一旦切断它与原有体系相关的一切,它会迅速变成一个废墟。这只是一个例子,整体情况都是这样——包括日本和韩国也是这样!所以他们会天然的站在对立面——表面上是民族大义,实际上是经济利益和社会各阶层在产业体系中的位置。

这些全面融入西方经济体系的企业以及受过教育的普通人,他们从原有的生态体系中摘出来,就如同深海的鱼离开了海洋。你的湖泊无法让他们像以前那样生存。它必然会成为你的不确定性因素。所以,当下解决问题的唯一方法不是战争,而是产业体系的替代和角色的重新分配。

这需要时间!在此之前,除非另一方鲁莽到不断冲击底线,否则不会发生战争。这是我的判断。既然如此,所有的威慑行为和斗争举动都是为了争取时间。既然恐吓的意味大于实际,那么极限施压的操作,让对方搞不清楚你会不会冲动,反而更能起到效果。沙漠中的眼镜蛇在攻击敌人之前,会先把自己盘紧,膨胀出四五倍的大小,而且第一口故意不咬中,让敌人不寒而栗,不知深浅。一条主线,三个劫点,让敌人搞不清楚你会在哪个劫点使劲,才是虚虚实实最好的掩护。这就是为什么,在大毛处于劣势的时代我们会拉大毛一把,在波斯遭受不幸的时候,我们第一时间站出来表示跟他们站在一起,愿意提供任何他们需要的帮助,以及在南中国海要反应这么强烈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