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金令与倒查逃税!

几年前国家号召要发展新农业,好多人吭哧吭哧的去搞种植业,这两年都掉坑里了!当行为符合整体趋势时会如虎添翼,反之会寸步难行。这个整体趋势除了经济和行业周期之外,还有产业规划和经济格局的变化。

加入WTO之后,劳动密集型产业的蓬勃发展不仅解决了大量社会劳动力的就业问题,也重塑了城市和乡村人口结构和社会阶层。城市化的前提条件就是有相应的产业能够吸纳涌入城市的劳动人口。拥有了这样的产业才能够为大量涌入的劳动力提供稳定收入的岗位。从而将他们对衣食住行等各种生活需求转化为城市的消费拉动力。虽然房地产兼顾投资和消费两重属性,然而,如果缺乏足够多拥有稳定工作并需要在城市扎根的新市民群体,即便有金融工具也使不上劲。此时此刻,城市人口没有减少,各种金融工具的杠杆成本更低,但是居民长期贷款额度降到了2021年的1/10。城市化的源头源自于加入WTO滋生出来的相关产业所形成的拉动力,金融杠杆杠杆和各种上升预期不过是烈火烹油的辅助而已——核心和关键依然是产业。

加入WTO之后,大量的海外需求催生出以出口为导向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当时GDP的 $165%$ 源自于出口。这种出口型的生产不仅消化劳动力,也对电力和运输都提出了更高级别的需求。正因为如此,我们才投下巨资对电网系统进行彻底改造,并按照当时GDP的5倍规模去改造电力系统和运输系统。因为我们的电力结构中 $170%$ 来自于火电,所以煤炭的价格瞬间翻了10倍。它不仅培育出了一堆煤老板,也造成了矿难频发。于是国家开始介入,强行要求大量的中小煤矿要么直接关停,要么卖给官方煤炭和能源的国企,拿一笔钱走人——此举在一段时间内引发了怨声载道和舆论的汹涌澎湃。当时的舆论认为这是一种国进民退的时代倒退。现在回头来看,才发现此举是对的,确实更加的规范也杜绝了小煤矿的浪费和事故。而且,还间接催生出两个新行业:一个是互联网行业,另一个就是影视行业。互联网产业是风险投资催生的新事物,影视行业以前没有市场化,在资本的介入下,开始成为一个真正市场化运作的产业。大量被迫退出煤炭行业的煤老板,拿了大量的资金,没有地方增值,于是投入了这两个领域,并让这两个领域蓬勃发展了起来,成为新时代的龙头产业。

当互联网行业逐渐见顶之后,互联网的龙头企业都不约而同的开始向互联网金融方向靠拢——凭借着海量的用户和自己搭建起来的平台,差一点就闯关成功,变成真正的金融巨无霸,只不过在最后时刻被踩了刹车。潜在的金融风险是一方面,对原有权力体系的威胁显得更为重要。我们的金融体系是不适合市场化的,在几年之前就说过,要改变以土地融为融资的发展方式,就必须要建立起一套全新的金融体系,然后才能真正的对外开放这个领域——不开放这个领域,就无法实现从全球融资的目的。不管是未来的科技产业,还是其它高技术和高附加值的产业需要的资金量都非常大,需要全球的资金参与其中。美国完成以跨大洋的电报系统和纵横整个北美大陆的铁路系统为代表的工业革命就是通过华尔街广泛的吸纳欧洲的资本来完成的投资。越是发展高附加值的新产业,就越需要更多的资金量。这种资金量不是现有的模式所能提供的!

要建立全新的融资体系,首先是在最底层改变相关的法律法规,其次就是让原来依托准入机制躺着获利的势力退场——这个过程需要博弈,需要斗争。一直以来,国有企业负责执行国家意志。民营企业负责提供就业,解决民生问题。然而,任何产业的发展都需要大量的资金,我们现有的金融系统存在一个特殊的情况——资金的流向渠道是固定的——不管在下面开多少叉,出水的源头和主要流通管道都是一样的。这就决定了,大型的国有企业更容易获得资金,而民营企业不容易从现有的金融体系中获得资金。

大家都说县域的经济生态结构以权力为圆心,一层一层往外扩。其实,整个社会都是这个模型:不仅核心的资源有准入机制,资金也是如此。能够拿到钱的参与者,必须与权力存在千丝万缕的关系。这就会形成一个极其特殊的局面:没有人为需要资金的中小型市场参与者服务。这些参与者无法通过正常的渠道获取资金。即便是获取,也是通过层层加码之后获得的超高利息的资金。如果本钱本身就少,获取资金成本又高,那么你所做的事情回报率必须非常高才行。这就滋生出了一个普遍性的现象:要么偷税漏税,要么剑走偏锋,游走在灰色地带搞一些高收益但不那么正规的事。不管是哪一种,都会留下把柄,也都是不正常且不可持续的事。

传统的金融体系是纯粹的当铺思维,通过对资金流通渠道的垄断坐地收租。如果不是来自于权力的驱使,自己没有服务于生产和孵化产业的动力——因为完全不需要。金融机构要把资金安全的放出去,挣取利差。最稳妥的方式就是放给各大国企。不管这些企业需不需要钱,但规模够大,背景够强,而且还有抵押物,放给他们是安全的!这些企业拿了钱之后,可以去设立基金,也可以通过第三方的方式参与投资。早几年青岛国资委下属的一家国有企业一次性向市场抛售1000多套房子。这意味着他们拿着银行放贷给它们的钱买了很多房子。作为一种增值的投资行为,这没有问题。然而,放到整个体系中就有问题!这些国企之所以能够拿到这样的钱,不是因为它的市场竞争力,是因为它的垄断性背景。国家给资源给特权给它们,是为了让他们执行国家战略,而不是去制造系统性风险,或者与民争利!

2020年发出要求国企退出房地产市场的行政命令。2021年,官方在上海的经济论坛上警告不要赌房价一直上涨。随后房价一直跌了三年——刺激手段用尽,完全止不住。为什么呢?因为釜底抽薪:房地产的整个产业链条中,任何一个存在暴利的环节,国有企业的资金都参与进去了!当它们被权力驱使着同时退出的时候,像多米诺骨牌一样的坍塌就发生了!

5月份完成了全国经济普查,这次普查非常细致。上面应该发现了风险和问题,发出让国有企业退出金融领域的行政命令。当下内外形势很严峻,需要新的产业作为经济的拉动力和社会就业及消费的支撑点。又无法彻底废除现有的资金流通体系。那么就只能逼着他们把拿到的资金,投入到国家战略规划的产业之中去。从国家统计局的数据就可以看出来,在过去的一年半中,民间投资增长为0,增长的部分都是国有企业投资的项目。这些项目其实就是国家根据战略规划安排的项目,然后让这些拿到钱的国有企业及其相关的下属基金自己选项目去投。而且现在相关机构的考核标准也不再追求资金量的规模开始只追求项目投资的回报状况和社会效果。

总的来说,退金令是对的。对于这些通过垄断地位轻易拿到钱的国有企业及其下属的金融机构。降低其从业人员的薪资待遇,甚至追缴超发的奖金,此举是有益的!因为这一切不是他们凭着市场竞争力获得的,而是通过垄断地位和准入门槛获得的。过高的待遇会吸引更多的人涌入其中,不仅浪费人才而且不产生社会效果。此时此刻,需要大量的专业人才涌入到那些国家战略规划的项目和领域,而不是集中于精算和套利的行业。而且这个行业的许多高额收益,并不是依靠技能,而是依靠背景和垄断性的资源。这种特征就决定了这个行业即便是天才,如果缺乏背景也别想出头。所以,就形成了高端人才在这个不决定未来产业的领域超级内卷和盲目消耗的状况。

上面已经说了,我们的这套资金流通机制,造成了许多扭曲现象。最直观的例子就是——哪怕是很小的企业也往往有两本账目:一本对外,一本对内。众筹分享学习微信969796723。之所以搞成这样,是因为很多事情没法按正常的市场规则运转,太多的隐性成本没法入账,但又实实在在提高了经营成本,为了能够运作下去,不是弄虚作假,就是剑走偏锋,游走于灰色地带。所以说,任何企业只要认真查,一定会查出问题。

为什么别的时候不查?此时此刻加大力度查?主要是因为形势严峻。以前社会融资增长率每年两位数,现在不仅不增加,总量还会萎缩坍塌。打个比方就理解了:有个健身房在前几年经济上行的时候不断的投入资金装修上档次,又是高温瑜伽,又是少儿体能,增加很多业务。虽然新业务的会员很少,但那个健身房的经营者也不在意,觉得这些新开的业务客户慢慢就会多起来。结果遭遇三年疫情,任何业务都开展不了,但房租水电等各种开支没法减少。好不容易熬过了疫情,一直没有新增的客人,但客户的课还没上完,特别是那些新开的业务,哪怕只有一个客人,也必须保留原有的团队提供服务。对于经营者来说,在没有增量的时候,后面所有的持续开支都是在还账。还帐阶段是最痛苦的,没有新的增量,但存量需要不断的支出,之前的收入可能早就在装修和扩大规模上花掉了,现在的维系成本还需要到处去找钱来填坑!

把这个案例扩大到整个社会,也是一样的情况:资产下跌,消费下降,长期贷款额度降到了两年前的1/10:2021年的上半年6000多亿,2024年的上半年是500多亿。此时此刻的利率比那个时候低好多,依然没有人贷款。大家都等着上面降息,上面就是不降。为什么呢?外部的斗争形势已经没有回旋的余地了!斗争不是靠嘴,得有相关的产业和相应的实力。高附加值新产业的发展,需要集中力量去投资。不管怎么规划,最后还是要落地,落地就需要有钱和有人投入其中。如果僵尸企业大量存在,人和钱都不会去冒险——抱残守缺,反而更安全。当年搞环保的时候,执法人员甚至用无人机追踪,发现一例就惩处一家——有些企业被这样搞的无法维持下去,上面也没有收手。因为有许多高污染的企业,本身的效率就很低,而且这个行业已经产能过剩,挣的钱还不够用来治理它破坏掉的生态环境。此举的目的本身就是为了让这样的企业倒闭,退出市场,释放掉所占据的社会资源和沉没资金。前面还好理解,沉没资金是怎么回事?一个企业达到一定的规模,一定是负债经营。这些钱是银行给的——不管是以什么方式搞来的——总之,这些钱如果不沉定在这里就会被用于别的地方。如果被它占据了,即便别的地方有个好项目也没有资金!如果大量的僵尸企业占据大量的资金,而且他们又有相应的渠道能够优先获得资金吊着那口气。即便是上面放水也是被他们先吸收,大量僵尸企业继续占据社会资金,从而造成需要资金去改变社会产业结构的项目钱不够。说到底我们就不是一个充分的市场,许多事情不得不以非市场的手段去调节。

这个查税行为,一方面和当年的环保行为一样,都是为了让那些僵尸企业加速出清——相关的退市制度建设也是如此。众筹分享学习微信969796723. 另一方面,也实在是因为社会治理体系的开支太大,而收入掉的太快。以前可以卖地,现在卖地的钱不仅见

底,而且还有许多上面压下来的任务需要钱去处理。譬如说,上面要求县及以上城市把卖不出去的房子按6折收去当公租房经营。虽然央行给予了3000亿的贷款,全国这么多县级以上的城市,区区3000亿根本不够。一旦用行政命令把任务压下来各地还不要找钱去处理?

当然了,不管是罚款还是倒查,也不是个长久之事。因为很多事情一旦有效就会上瘾。就算初期搞掉的都是过剩的僵尸企业,一旦这种方式来钱很快,即便是有活力,有市场竞争力,正在提供就业的企业也会受到波及——这恰恰是让大家感到担忧的地方。为什么不通过压缩社会治理成本来解决问题?接下来几年肯定会这么做。越是缺钱的地方,这类动作幅度就会越大——譬如说,缩减公务员编制,按比例取消一部分事业编制,或者,取消福利,降低性价比,让一部分人自愿离职。但这个事情需要时间慢慢去消化,值此多事之秋,不会搞得太急迫。

周期到了这个阶段,长痛不如短痛。不出意外的话。痛完了就会开始放水,并且逐渐开放金融领域,建立起海外融资的机制。根据经济周期模型,2023年是底部,2026年是这个周期的阶段性顶部,然后又是一路恶化到2032年。

赞过

卜算子:2023底2026顶,3年,2026顶2032底,6年?这周期不一样?2024-06-24 17: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