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开了新作战方式的序幕!

就战场的许多表现来说,我挺欣赏乌军,他们打的真不赖!在有限的资源内最大限度的发挥了武器和战术的效果,而且创新能力不错——不仅在战术方面,在舆论战方面也给我们上了一课!搞得我们的武装力量还专门把舆论战当做一个战争课题去研究。舆论战方面的星球众筹加微1029107939课题我有在研究,以后作为专业性的内容系统阐述,在此不展开,就说说在战术创新方面的总结。

大炮变成狙!

狙击手的最大战场价值不是杀伤多少目标,而是迟滞敌人的兵线。当在一片区域内存在一个狙击手的时候,所有在这个区域内活动的人员都不敢轻举妄动。因为你不清楚敌人在哪里,下一个被精确点名的人是不是你。必须要清理掉那个狙击手,大家才敢行动。如此一来,狙击手在这个战线上存在的核心价值就不是杀伤多少人或者清除哪个目标,而是让整个区域的战斗人员都变得小心翼翼,从而让进攻的态势停滞下来!

即便是配备反器材的12.7毫米狙击步枪——甚至是用威力最大的20毫米口径的狙击步枪,也无法击穿步战车的正面装甲,最多打穿薄皮M113的侧面装甲。正因为如此,狙击手只能迟滞以步兵为主的兵线。然而,机步和装步越来越成为中等规模以上国家的步兵形态的主流。狙击手就无法有效迟滞兵线的推进。只有反坦克导弹和大口径火炮以及穿越无人机才能对付它们。然而,坦克配合BMTP这样的搭配,让单兵反坦克小组很难靠近。

哈马斯能够用串联头部的RPG在距离200米的距离上攻击以军坦克,除了他们实在没有办法之外,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是因为以军的梅卡瓦坦克都没有步坦协同的编制。他们的编制是坦克单独编组,坦克上有自动防御系统,如果配属步兵会误伤自己人。坦克里的人视野有限,而且加沙都是残垣断壁和地道,这就给了哈马斯不要命的战术有了发挥的余地。还有一个原因,就是以军在过去的40年只打过治安战,彼此的技术落差太大,以军没压力自我革新——不管是编制还是训练都远远落后于一个正常的中等强国的现代化军队。以军要是成建制拉到俄乌战场,不管是与哪一边交战,都会在半天之内成建制报销。

总而言之,步兵的机械化和装甲趋势,让传统的阻击手无法起到以神出鬼没的不确定实现迟滞敌军兵线推进的战场价值。所以,目前是用无人机来实现以前狙击手的战场价值。无人机同时具有价格便宜和具有反坦克能力的特征。不过用穿越无人机炸坦克的效果也越来越低。穿越无人机的载药量有限,如果不是灌顶攻击坦克缺乏防护的薄弱位置,无法击穿坦克的正面和侧面装甲——尤其是按照了反应装甲的坦克。而坦克的顶部防护和反无人机的干扰都会逐渐加强。事实已经证明,安装一个简易的钢铁顶棚就能抵御住穿越无人机对坦克的灌顶攻击。只有红箭12和标枪这种专门用来灌顶攻击的单兵反坦克导弹才具有真正的威胁性。然而,在1公里距离上通过单兵发射反坦克导弹攻击装甲,效果并不会像宣传的那样好。因为现代的主张坦克自身也有探测功能,而且BMTP这样的坦克辅助装备就是专门用来消除周围隐藏的反坦克小组的。所以,真正让坦克装甲车不敢露头的还是精确打击的反坦克导弹。譬如说,美军的陶氏反坦克导弹,可以在距离T72坦克主炮的射程之外摧毁坦克。

用导弹去打坦克无法实现以小博大的成本交换。打战本质上是在拼消耗,如能以更低的成本换对方更高的成本,时间一长对方就会顶不住。其实,反狙击手最好的方式并不是用狙击手去反狙击手,而是把可能存在狙击手的区域全部获利覆盖一遍。然而,这种方式不经济,无法持续。所以,采用狙击手去反狙击手,这样的战术成本最低,最划算,最具有持续性。如果能用大口径炮弹去反坦克,既经济又实惠,而且大力出奇迹,什么装甲都挡不住。而且,这个距离可以拉开几十公里,而不是需要抵近攻击。换句话说,如果一门大口径榴弹炮能在40-70公里的距离上精确命中任何一个装甲目标——那么,方圆70公里的敌方武装都随时活在极度不确定的恐惧中——随时担心有一枚大威力的炮弹从某个未知的地方精准的击中自己!星球众筹加微1029107939

通常情况下,威力大的东西精度不够,精度高的打击距离有限,而且威力也有限。如果打击精度很高,打击距离也很远,打击威力还很大——譬如说导弹,那么成本就很高,而且量产能力有限。这就是战场上的实际情况!炮弹便宜,而且产量很高,威力也很大,距离也还比较远,但精度不够,只能采用密集的队形,对目标区域进行无差别覆盖。

炮兵战术虽然存在英美系、德国系和苏联系三种各有侧重的不同战术,但炮兵战术的核心要素不变。因为美军的侦察能力强,所以,美军的炮兵战术会先通过测绘的方式把目标战场网格化,对指挥和操作人员的要求不高,只要把炮弹打到观测人员指定的网格就行。德国的炮火精度更高,人员素养更高,但本钱不足,所以,德国的炮兵战术对指挥官和士兵的个人素养要求很高。追求以最少的炮弹最大限度的毁伤目标。苏联的炮兵战术与二者都不同,因为苏联既缺乏侦察技术,也缺乏指挥官和兵员的专业素养,制造的炮火也很粗糙,但是资源丰富。所以,苏联的炮兵战术强调饱和攻击,用苏联替代质量,而且强调勇敢,追求最大限度的抵近攻击,以自己的高损耗来让敌人也遭受高损耗。不仅炮兵战术是这样的风格,坦克战术都是如此。最具代表性的战例就是在库尔斯克坦克会战中,为了对付充当德军尖刀的36辆虎式坦克,苏军用500辆T34发起不间断死亡冲锋,与对方的坦克混在一起,然后,近距离攻击虎式坦克的侧面装甲。以自身的高损耗为代价,彻底消灭了德军坦克集群的尖刀!

自二战以来,三个主流体系的炮兵战术,虽然在炮火的口径、机动性、打击诸元的计算速度和观测手段上都有所提高,而且减少了操作人员并增强了操作的自动化程度,然而,炮兵战术没有出现本质上的变化!直到俄乌战场,才出现了一种全新的变化:通过无人机对目标的实时锁定和精确测距,数据传输到几十公里外的重型榴弹炮的控制系统,自动计算打击诸元之后,并完成半自动装填,由操作人员完成远程精确打击——未来连同装填和发射操作都会全部自动化,操作员只需要操作载具,监督过程并及时排除故障就行。一名驾驶车载155榴弹炮出去溜达的炮兵就是一位新时代的狙击手,能够在几十公里的范围内,借助无人机的侦察测量和对目标的实时锁定,能够神出鬼没的精确攻击任何目标。哪怕是移动目标,也可以通过无人机咬住它不断修正连续攻击,直至将目标摧毁。

战斗无人化

俄乌之间的这场战争,除了彼此大量使用无人机之外,乌军在黑海对无人艇的应用也极具创新特色。最开始是用自爆式无人艇去偷袭黑海俄军水面舰艇和港口设施:天上的无人机和海面的无人艇同时进攻。刚开始俄军无力应对——防控系统还能应对无人机的袭击,但无人艇一时防不胜防。后来,俄军想到了解决办法:他们派军舰上的反潜直升机在布防区域的海面搜索,武装直升机可以对地攻击,发现无人艇就直接打爆。无人艇的速度对武装直升机来说几乎就是静止目标,很容易锁定和摧毁!于是,俄军派了很多武装直升机分区在海面上主动搜寻乌军无人艇。紧接着,乌军在无人艇上面安装了一种小型导弹。我们的022是有人的导弹艇,乌军这个是无人的,体量更小,只能装两枚小导弹。这种小型导弹对于水面舰艇和港口没啥威力,但能对空击落武装直升机!然而,要通过无人艇发射导弹击落直升机,在无人操作的情况下就需要在无人艇上按照雷达,让它具有搜寻和锁定武装直升机的能力。凡事有利就有弊,这种功率大到能搜寻和锁定武装直升机的雷达很容易被反辐射导弹攻击。

预计下一步,乌军背后的北约顾问会搞出一种无人预警机,而不是把雷达放在无人艇上。通过无人预警机在更高的空域中搜索和发现俄军的武装直升机,并把锁定的目标信息传给无人艇,引导无人艇上的导弹去摧毁武装直升机——无人艇只需要接收信号发射导弹或者自爆。这样发展下去,俄军又会如何反制呢?恰恰是彼此的这种缠斗,间接的开了一扇大星球众筹加微1029107939
门:逐渐开启完全由无人装备进行战斗的新局面!这种模式一旦成为主流,科技和工业体系越完整就越会有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