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问题:资本密度太低!! 已付费

原创觉悟者结构学大本营2024-06-0505:50广东

前言

舆论场上的论调往往与事实不符,相信你就输了!与真实状况高度相符的内容绝对不会铺天盖地,甚至都不允许发出来。为什么公共服务涨价?谁说官方下场操作长期国债就一定是买不是卖?!本来资金就稀薄,各方还拼命从市场抽离去买国债,不管是哪个市场现在都缺钱。资金密度就如同水位,水位下降养不成大鱼,小鱼都得死!

当下的核心问题主要有两个:1.没钱;2.过剩!之所以显得过剩主要是因为没钱。购买力和需求不是一回事非洲有那么多人口,有没有商品需求?肯定有!人都想过好日子,都有需求,但不一定有购买力!国内有14.5亿人,但月收入3000就算中等收入群体,也只有4亿人,还有10.5亿人连3000的月收入都没有,其中有6亿人1000的月收入都没有!这些人有购买力么?没有!但他们真的有需求。 9阿里早几年说消费升级,结果拼多多超过了阿里。因为拼多多面向没钱的群体,那个基数很大!你见过400块钱的彩电么?第一次看到的时候也是非常震惊。然而,卖出去的还不少,光评论都上万条,并且有图有真相。那些买家拍出来的背景会让你感觉到他们没有生活在21世纪,这才是社会现实中的大多数。在贫穷落后的西部乡村,酒散卖我能理解,但一包烟也拆开按根卖,这让我很意外。小店老板说许多村民买不起一整包,只能买一两根抽。这种地方的资金密度极度稀薄,以至于商品的流动规模和速度接近于停滞!

一个在一线城市的人手上只要有3万块钱,就能买辆10万出头的新能源汽车。如果没有相关配套的金融杠杆工具,这个人就需要攒够10万块才能购买。如果它像骆驼祥子一样总是因为这样那样的意外无法攒够10万块钱,它的需求就始终无法转换为消费。现实中存在千千万万这样的人,等他们积攒够才能买《那生产出来的汽车就会过剩。金融工具在消费和生产两端发力就能同时大幅扩展消费和生产,从而形成正向循环。

所以,西方社会的普通人负债都非常高。即便是我们这个社会的一线城市的企业、家庭甚至是个人的负债也比较高。然而,一线城市的企业和居民,既是社会增量的创造主体,也是社会消费的主力军!虽然美国人不存钱,而且人均负债超过3万美元。然而,我们还是依赖这些人的消费去拉动我们的生产,才能保住这个社会上许多普通人的工作岗位。2023年,全球贸易额度萎缩了 $5%$ ,主要是发达社会的通胀导致他们的消费减少,结果我们的出口和生产也大幅减少,许多人的工作就保不住,收入也减少了!

觉悟社知识星球众筹分享学习微信1029107939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不管是后端的产能扩展还是前端的消费普及,更多的取决于金融工具所能辐射的范围和能投放的资金量!理解了这一点就理解了之前说的那句话:泡泡并不可怕,现代经济就是建立在大大小小的泡泡上,只要能像小丑玩球一样不让球掉在地上就行。

当我们谈论用市场调节各生产要素的时候,我们到底在谈论什么?在市场中,价格是一个简单有效的调节机制。因为它能有效的改变人的行为和心态。譬如说,当你的老板每个月给你发3干的时候,他让你加班,你会非常愤怒。如果他给你发3万,同样让你加班,你的态度就会好得多。你甚至会说服自己加班是应该的。如果给你发30万呢?你甚至会认为不分秒必争努力加班的那些人是不可救药的失败者。这种心态的微妙变化和加班的正当性,因为给予的多寡而变得完全不同!

当下处于青黄不接的时候一城市化还不够充分,人群处于不同的断层中,人、钱、物无法充分流动起来一一这并非人为设置的障碍,而是自然形成的。从超一线城市到边陲乡村,越往下越缺乏相应的金融工具和服务体系,那个社会的资金密度非常稀薄,整个商品和服务的流动呈现出一潭死水的状态。那些地方的所谓金融体系只不过是吸纳存款的末端,完全没有什么服务。吸纳的存款被当地的官方花掉了一大部分被用于基础设施的投资,小部分则被拐弯抹角的饱私囊一即便是用于投资的那一部分收益率也不高!

当地人的钱可不可以存到别的地方的银行去?当地银行吸纳的存款是否可以在更大范围内选择投资项目以获得更好的收益率?答案是:不可以!曾经有段时间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结果当地银行吸纳的资金全部投入到向一二线城市的人和企业提供房贷资金一向无法从一二线地区的银行获得买房者提供贷款,也向那些资质不够抵押物不够的中小房企提供贷款。这种收益确实比当地要高得多,但造成的后果就不仅仅是风险控制的漏洞,而是加速了资金的聚集:如果本地区以低成本吸纳的资金都投入到一线的高收益项目中,而本地的基础设施建设或其它发展项目所需的资金需要从一线的金融机构以高成本获得。那么,越是缺钱缺人的落后地区就更加雪上加霜。只会进一步加速人和资金的流失,从而让一个地区的人才密度、知识密度、技能密度、资金密度统统继续下滑。一个社会的这些密度构成了一个生态的复杂度,生态越简单就越脆弱,水位越低就越难以养出大一点的鱼。 众筹分享学习 $^+$ 微信1029107939当地有权力有资源有能力的人是最容易挣到钱的,然而,恰恰是这三种人在挣到钱之后会第一时间逃离。许多人会指责他们不爱自己的家乡,明明利用自己在当地的优势从当地挣到钱的,却会在挣到钱之后,带着钱离开当地而投奔一线大城市。并在大城市投资项目,购置资产,并努力适应一线城市的生活方式,甚至不遗余力在家乡人面前各种夸赞一线城市的一切。这个模式如果放大一点也适应:那些欠发达国家的精英们通过特权和资源在自己的国家挣到大量财富之后,往往都会转移到美国等地!

如果小县城有江湖,一线城市就没有江湖了?只不过那个江湖更宽广,江湖中的各门各派能调动的资源更多,争斗也更厉害。同样的道理,后发国家的社会有特权阶层,华尔街就没有利益集团和小圈子了?同样有,而且门槛更高,野心更大,手法更残忍!县城的首富跑到一线城市可能连外围的外围都算不上,连跟班的小跟班都混不上。同样的道理,通过内部特权擢取海量财富跑到华尔街之后,只能在外围陪笑买单,进不了对方的小圈子。即便如此,为什么还要跑过去呢?答案是:资本密度!

许多人都喜欢人云亦云的谈论产业升级和科技创新。然而,这些人对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所需的配套设施及相应专业人才的前期投入只字不提。因为他们没有概念只会人云亦云。任何事都有门槛,收益越大的事,门槛也就越高。迈不过那些有形和无形的门槛,再大的收益也与你无关!这些门槛是怎么形成的呢?就是需要投入的前期成本!譬如说,华为的工程师收益就比送外卖高得多,但它最低需要985毕业的,你考不上985,这个机会就与你无缘,你还是得靠送外卖这种方式去养家糊口。能干这种体力活的人有很多,所以,不管怎么努力奔跑,也挣不到什么钱,因为卷得太厉害,价格自然就下来了,你不干有得是人干,而且许多人都只能干这种门槛低的活。由此看来,考上985是一个门槛,拥有足够的专业知识能够胜任那个更高收入的工程师岗位也是一个门槛,诸如此类的门槛叠加起来,就会把许多人排除在外!一个普通的工程师岗位都是如此,一个高收益的产业的搭建和成功运作起来所需的前期投入和中途必须迈过去的门槛就更不用说了。这就是为什么全球180多个国家,能够生产第三代战斗机的只有十几个国家,而能生产第四代战斗机的国家就只剩下上三常了。因为它包含的门槛不仅仅是一条生产线,而是与之相关的所有配套体系以及与这些体系相关的所有前期投入。如果无法完成这样的投入,这一切都与你无缘!

一个社会的创新能力取决于许多综合因素所形成的密度,只有密度达到一定的浓度,创新者的实践才能迈过那些隐形的鸿沟作用于现实,否则, $99%$ 的创新都会在迈过那些鸿沟之前坠落深渊社会分工协作密度更高的地方做什么都更加容易,这就如同搭积木:有现成的积木,时间和精力以及主要成本就在搭建上面。而没有积木的地方,必须先把所需的积木造出来。否则,拿什么搭建创新的蓝图?南方一线城市吃饺子是把包装撕开放到锅里煮一下,北方吃顿饺子习惯从和面擀皮开始准备,如果某个地方吃顿饺子需要从开垦荒地种植小麦开始,那里的人如果有别的选择就会立刻放弃吃饺子。 9所有的建设和交易都需要资金,缺乏资金的地方,人员和物资流动的速度都非常缓慢。为什么落后的村落会出现把一包烟拆散卖的现象?因为当地的资金密度实在太低,大多数人连一次性买整包烟的能力都没有。所以,只能拆散了按根卖!货币只是社会经济活动的媒介,资金的密度太低,意味着这个地区的经济活动不频繁。人和物、人和人、物和物之间的相互作用都非常缓慢,资源的利用率较低!总量代表资源的丰富程度,人均代表资源的利用率。贫穷的地方,即便总量很大,资源利用率也很低。当然了,总量很大但资源利用率很低的地方,只要注入资金,还有发展的机会,贫穷只是暂时的。最要命的是总量和人均都低的地区,这样的地区,不仅无法增加产生社会增量的各要素,即便是自身现有的各要素—包括但不限于:资金、人才、资源等都会加速流失,最后形成一个彻底静止的坍塌废墟,并最终逐渐消亡

在《公共服务开始涨价!!》和《房子要开始涨了?!》两篇文章中就呈现了与舆论场上完全不同的视角。公共服务为什么普遍涨价?不仅仅是因为提供公共服务的企业都在亏损,而是要实现PPI到CPI的传导。当下最大的问题是无法传导,有两个字是不能说的,但它已经是事实,日常生活中就能明显感受到,更别说通过数据观察。各种舆论吹嘘官方要通过大量购买国债注入资金,房子要起飞一波。在《房子要开始涨了?!》中阐述了真实的逻辑和真实的数据。文中最核心的是:官方下场操作国债并非是为了买,更大的可能是为了卖!因为所有的资金都在避险,把长期国债的收益率压的太低了.收益率太低,融资能力就会下降,而长期国债是中长期经济指标的一个重要参考依据。

官方统计显示,人均11万的存款。然而这个人均毫无意义。因为整个社会的资源呈现高度集中的两极分化。极少部分人掌握着绝大部分的资金,而绝大多数人几乎朝不保夕。虽然均摊之后在数据上呈现出社会的资金密度还行,但这就如同舆论场一样是一个假象。真实的世界不是平面,而是存在大量的高峰低谷坑坑洼洼。高密度的资金量只存在小部分区域,大部分地方的资金量越来越稀薄。最终呈现出冰火两重天的状况。占据大头资金量的群体追求低风险的高收益,而不占据资金的广大群体在各自经济行为上只会越来越保守一一你不能责怪他们不花钱,主要是这个群体没钱可花!绝大多数人越来越保守的经济行为,又会让手上掌握大量资金的群体不愿意进行面向大众的投资一因为这种投资的收益率只会越来越低,而且风险越来越大。正因为如此,大量的资金去抢购收益率越来越低的长期国债。有些官方机构明明能拿到便宜的资金,也从金融市场抽离去购买更加安全的长期国债。所以,早两天央行都急眼了!资金的避险抽离只会让市场的预期更差,没有资金就没有流动性,不管是金融市场还是现实市场资金的密度都会越来越稀薄。其结果不言而喻,所以,在美元降息之前,这个趋势不会改变。官方也必须要采取措施避免这种情况继续恶化,否则会引发系统性的问题。所以,央行早两天急眼了,都不再模拟两可,直接说狠话了!

在【觉悟社】中一直说2024不要有太多的期待,即便波动也只有两个转眼即逝的小波动。见好就收,谨慎小心,才是主基调。对峙阶段只能用敲牛皮糖战术,能咬一口咬一口,积少成多。当然了,这个太考验实操者的战术能力了!缺乏这种能力的人最好静观其变。

绍伊古为啥下去了?!

谈个毛线,没啥好谈的!!

什么时候会开战?!

房子要开始涨了?!

公共服务开始涨价!!

结构学大本营研习并践行《结构学》62篇原创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