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拒绝被拿捏!

240826守夜人总司令

道理都懂,但在实操的时候,很多人难以狠下心来坚持理性,反而会被牵着鼻子走,被以弱控强轻松拿捏。为什么会这样?这里就涉及了一个核心问题:真正能够拿捏你的并不是对方的手段,而是你内心的恐惧!所以,真正能够拒绝被拿捏的关键是发现自己内心的恐惧,并铲除会产生恐惧的源头!下面就展开阐述这部分

所有人都明白这样浅显的道理:如果别人要用道德绑架的方式来拿捏你,那个人必须先确认一件事:你在乎!你越是在乎自己形象的完美,才会害怕别人泼脏水。指责孩子不孝顺的父母内心非常清楚这个孩子是孝顺的,否则根本不会去指责。一个女人在指责男友不在乎自己之前,她会先确认这个男是在乎自己的。如果她内心的答案是真的不在乎,就不会用指责对方不在乎的招数去自取其辱。所有冤枉你的人,比你自己更清楚,你是被冤枉的!正因为如此,才可以将对方死死的拿捏:因为可以提前预判对方会去自证清白。继而提出真正的需求,让对方满足!

道德绑架是一种以弱控强的拿捏手段。如果能用实力迫使对方不得不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做事,根本就不会用道德绑架这种方式。任何采用道德绑架的方式去达到自身诉求的人,其内心的自我判断无一例外地认为自己才是处于弱势地位的一方,自身的影响力不足以让对方主动顺从。从实力地位的角度出发,面对这种手段,只要选择不顺从,不合作,敢于拒绝,敢于斗争,对方不仅没有办法,反而是在给对方画红线。采用道德捆绑这种手段,事实上就是在不断的试探底

线。只要没有碰到红线,就会不断进一步试探,并且永无止境。这类似于小孩以哭闹来达到目的,如果不管怎么哭闹都不理睬,以后再也不会用这种方式了!

道理都懂,但在实操的时候,很多人难以狠下心来坚持理性,反而会被牵着鼻子轻松拿捏。为什么会这样?这里就涉及了一个核心问题:真正能够拿捏你的,并不是对方的手段而是你内心的恐惧!所以,真正能够拒绝被拿捏的关键,是发现自己内心的恐惧,并且铲除会产生恐惧的源头!

人 95%的痛苦都源自于观念,只有5%的痛苦源自于身体。人就算什么都不干了,大脑也会消耗掉 40%的能

量。一旦产生精神内耗,就如同把油门和刹车都踩到底——汽车虽然纹丝不动,磨损和消耗缺却居高不下!

现实生活中不乏这样的人:内心经常陷入汹涌澎湃的情绪漩涡之中,需要消耗大量的能量去烫平这些情绪波动。一天什么都没有干,却总是感觉精疲力竭!由此可知,人的观念所触发的精神痛苦,不仅极大的消耗能力和心力,还会让自己对外界的一切都提不起精神,反应迟钝。继而错失机会,引发更大的焦虑,陷入更加深重的情绪消耗状态,最终形成一种螺旋叠加的死循环

许多人说,有事直接发疯,不要自己内耗。说是这么说,但很多人并没有人:直接表达自己内心的想法和诉求都很难。可能是从小被拒绝和打击的次数太多,逐渐形成了一种恐惧心里。害怕自己提出的诉求被否决,害怕自己说出真实的想法被打击。为了避免这种痛苦,其精神结构的防御机制逐渐进化出一种闷葫芦的逃避状态来应对这种可能的被拒绝和被打击。这样的人害怕与别人产生冲突,害怕被指责,甚至害怕与人竞争。任何可能会产生竞争,可能带来失败,可能会被怪罪和指责,可能会与人产生冲突的事都会提前避开,甚至宁可花更大的成本绕道走。即便有任何的需求都会渴望外界主动发现并主动满足。

对于这种状态的人,直接说出内心的想法都非常的痛苦,更别说遇事直接发疯。那是不可能的。因为内心的束缚才是最强有力的枷锁,自身的能量越低,就越难以迈出这一步。

人的任何一种行为,不管看起来多么的怪异和别扭,都不是无缘无故产生S的。如果了解精神结构的机制,就能清晰的看到它的形成脉络和驱动方式。最近几年流行一个特别高频的词叫原生家庭。它的核心内容是关于人的精神结构会被如何初始化以及在定型的过程中会被如何雕塑。构建其最初生存结构的关键要素决定了其精神结构会被什么样的观念初始化,也决定了它会被如何雕塑!说的更具体一点就是:父

母本身的思想观念、自身状态、思维模式以及所搭建起来的生活环境,决定了那个模具的样子。如果模具本身就存在问题,铸造出来的成品需要长期的后期打磨才能达到基本合格的水平,稍微懈怠就会成为残次品。所以才会有这样一句格言:美好的童年能治愈人的一辈子,糟糕的童年需要一辈子去治愈!

生存结构和模具不一样的地方在于:模具是稳定不变的,但生存结构始终处于变化状态,而且动态平衡一旦被打破,就很容易陷入一种螺旋叠加的恶性循环。当人被卷入这种螺旋下降的漩涡之后,只会让自身的状况和处境越来越糟,继而频繁的启动精神结构的自我保护机制。而精神结构的自我保护机制又会引导着人罔顾事实并误入歧途——它会改变你对外部反馈的筛选方式,误导你对自身状态以及自己与外部关系的判断,最终形成错误的驱动力并驱使更加糟糕的行为。达到一定的临界点之后,就会启动自毁机制。这就是为什么有些人在反复挫败和极度绝望的叠加打击下,会以破罐子破摔的方式进行自我毁灭的缘故。

如果父母的精神结构本身就处于失衡状态,孩子的初始化设置,一开始就是失衡和扭曲的。后续的一切,不会在这种糟糕的状况下加剧,甚至浑然不觉。外部现实世界的运行机制会给出一些反馈,但这种打击性的反馈未必能让当事人幡然醒悟。甚至会加剧精神结构和生存处境的双重失衡状态,继而陷入螺旋叠加的死循环并加速进入自毁状态:自我嫌弃,自我攻击,自我孤立,自我囚禁,自我毁灭…

上面的阐述的都是原理,理解了原理之后,下面阐述是应用部分。人被别人轻易拿捏,并不是源自于对方的手段有多么高明,而是源自于你内心的恐惧。而且这种恐惧是在潜移默化中植入的,你自己都意识不到。上面为什么提到原生家庭?因为原生家庭的现实状况是用来初始化一个人的精神结构的原始参数,也是后续在漫长的时间中雕塑成型的关键要素。

为了避免理论化的论述难以理解。我就举例说明一下:如果父母自身缺乏社会价值,父母往往会浑然不觉的在自己的社交圈中有意无意的贬损自己的孩子,来引起关注并获得接纳。哪怕这个社交圈仅限于自己的亲戚,也会习惯性的否定孩子,或者抓住孩子的某个缺点或者一些失败的事情反复的羞辱来取悦他人。这是一种浑然不觉的行为,是在其精神结构的自我判断下所驱使的行为。但这种行为对孩子的自我判断以及对自己与外部关系的判断,会产生致命的影响,甚至是决定性的影响!

一个父亲很强大但母亲缺乏价值感的家庭,如果父亲又对待母亲很粗暴。这种家庭中养出来的女儿,长大后会天生慕强并习惯性讨好强大的男性,同时对不够强大的男性极度鄙夷。如果这个家庭里面既有女儿又有儿子,母亲会本能的更喜欢儿子,而不是女儿。因为这个母亲会把对自己的恨意投射到女儿身上。如果一个家庭中母亲强势,父亲软弱,养出的女儿也会是蛮横和强势的,养出的儿子必是软弱和容易被拿捏的性格。这是生存环境对人的精神结构的雕塑,而且不是

一次性的雕塑,而会在互动和循环之中衍生出更多的相互作用。

如果你去泰国就会发现有些成年大象被拴在树桩上。正常的情况下,成年大象可以轻易的把那些树桩连根拔起,根本拴不住。为什么就能轻易拴住呢?那是因为小象刚出生的时候,驯化它的人就会找一个树桩把它拴上。那个时候的小象不管如何挣扎都无法挣脱那个树桩。多挣扎几次之后,小象就认定了这个树桩自己是无法挣脱的,而且挣扎的过程中会带来痛苦!即便逐渐长大为成年大象之后,这个判断一直在它脑子中成了一个禁忌,而且当时挣扎带来的痛苦让它记忆犹新。它害怕再体验那种痛

苦,所以它宁可被拴住也不会再去尝试。这恰恰是它内心的恐惧所在,也是能够被树桩拴住的原因!

虽然在漫长的生活中,人的精神结构一直被现实反馈所雕琢。但最初的雕琢以及雕琢过程中所产生的痛苦记忆,对人的牵引力和约束力最大。这也恰恰是为什么人原生家庭很重要的缘故。不是不可以通过后期的自我觉醒和自我修复来改变,这远比把一个糟糕的模具搞出的残次品后期用手工打磨成精品更难。因为那个残次品是固定不变的,而人一直处于变化状态,任何一种雕塑都可能造成动态失衡,可以引发双向反馈:它并不像工程师修发动机,可以拆下来一点一点心脏手术,不仅任何一丁点的失误都可能导致手术修复失败,而且手术的过程不能让心脏停止——必须在它跳动的过程中对它作出修改,同时还要保证它的功能一直正常!而且人与社会的双向互动,存在着更多的不确定。比做心脏手术更难,心脏的结构至少在做手术的专家脑中是确定的,而人的精神结构和生存结构都一直处于动态的双向变化状态。如果要打一个比喻来理解这种状态,它就等于:一个人对着镜子给自己做心脏手术,而且,那个镜子还不能及时的调整角度让自己看清楚全貌和细节,任何一点纰漏自己就死了!所以,找结婚对己,更影响下一代。然而,有些事情已经没办法改变。如何识别自己内心的恐惧并且不被拿捏呢?如何让长大的大象意识到树桩并不能拴住它?大象没办法了,但人还有救!还是举个例子来阐述吧——曾经有个朋友吃饭闲聊的时候说起一件不起眼的小事:他说他以前创业的时候他媳妇很节俭,跟着他一起吃了好几年的苦。他一直对她感到内疚,后来挣了点钱之后,不仅把她娶了,还专门送了套房子给她作为婚前财产。当时他觉得自己捡到宝了!结婚之后,他媳妇知道他挣了点钱,花销也逐渐变大了。他说平均每个月 10 万块钱的家庭开支都不够,而且经常花的超支。他说自己并不是斤斤计较这个花销,而是内心的那种对她感到内疚的感觉没了。他以前觉得他跟别的女人不一样,现在发现她和别的女人其实是一样的,当时的那种状况只是因为没钱!

他的这个表述当时让我感到非常的惊讶,而且我马上 GET 到了他所表达的关键点!说的更加直白一点就是:我立刻明白可以怎么拿捏他了!他把他媳妇娶了,还特意送了一套房子作为婚前财产,这个行为并不是出于他对这个人的感情,是出于一种愧疚。请注意,这才是关键点:愧疚!之所以会产生愧疚之心,是因为他在创业的过程中非常的艰难,不仅朝不保夕而YN

且生活拮据。即便在这种情况下,当时的女朋友后来的老婆也与自己同甘共苦,无怨无悔,而且花钱比较节俭。恰恰是这些行为让他产生了一种强烈的愧疚之心,为了缓解这种愧疚感带来的痛苦和感动,他在挣到钱之后,把人家娶了并送给人家一套房子作为婚前财产,是在通过一种很重的补偿行为缓解愧疚感。换句话说,他只有在存在愧疚感的时候,还愿意付出这么多!一旦愧疚感消失,他就会觉得不值——或者说没那么心甘情愿。他的愧疚感为什么会消失呢?因为他发现他的老婆花钱和别的女人一样!坦白讲,我认为这种一样没有任何问题,因为你没那么穷了,生活水平水涨船高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 我相信他在意的也不是钱本身,而是他内心所追求的一种不正常的感觉,一种会让他感到安全和内疚的感觉。

我后来无意之中问了他一句:你妈妈是不是从小就对你特别好,吃穿用度都先满足你, 甚至会牺牲自己为你付出?他很惊讶的看着我反问道:难道你妈不是这样?不是所有的母亲都这样么?我说:你是不是一直觉得自己有一份恩情没有报答,总是感到内疚?你小时后看到你妈很辛苦,她有没有说一切都是为了你这样的话?他笑着说:当然会经常这样说,你妈难道不会这样说?我说:我妈也是这样说的,而且说的更夸张!还有半句到嘴边又咽回去了:但我不会感到内疚。

想必他的母亲为他付出很多,甚至把他当做自己生命的价值所在,同时又不停的告诉他这一点:当他还小的时候,既享受这种被无条件在乎的安全感,同时又感到内疚——而且这种安全感和内疚是同时产生的,前者是依赖后者是痛苦。如何在获取前者的同时又避免后者造成的不安呢?本能反应是用超额补偿来消除愧疚感!换句话说,如果别人做一些事让他感到内疚,他就会自愿出让比别人应该得到的利益更多的利益。此举并不是因为他认为你值这么多,而是一种他用来消除自己内心不安的方式!

当然了,所有的阴谋诡计都只能应急,人不管做人做事,都需要靠阳谋和走正道才能长远。咱们交朋友最大的价值就是能够利用对方的眼睛看到可以信任的反馈。

她媳妇没有意识到他内心的恐惧和依赖所在,也自然不会极力营造出一种通过自我牺牲的付出去让他感到内疚,从而轻松拿捏,让他自愿给予,并沉浸在一种自我想象的安全中:她与别的女人不一样,无论如何都会对自己不离不弃也无怨无悔。其实,人的内心追求这样的安全感是畸形的,追求内疚感也是不正常的。当然了,人都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如果没有意识到,就会本能的认为是正常的!所有的拿捏和道德绑架,不都是利用这种当事人浑然不觉的不正常么?!